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从简约起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本论文,简约论文,课堂论文,数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几年了,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我会思考很多:教学情境如何巧妙,教学手段如何恰当,教学环节如何有效,教学用语如何精琢……但是许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比一节简单的、朴素的家常课好,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精彩的发言和课堂中闪耀的智慧火花。而简约的生本课堂教学却是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探讨,它善待学生的差异,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发展。
一、情境,不妨“长驱直入”
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在课堂上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公开课教学中,为了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都要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地设计富有新意的情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往往过于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而忽视内在的思考性和高效性。因此在情境创设时,应该简洁一些、高效一些。
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使我深深地被华老师的简洁教学情景所折服。
课一开始,华老师就神秘地说,小明参加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得到这样的一张纸条:“宝物在距离你左脚3米的地方。”(稍微停顿)你手头的白纸上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想一想:宝物可能在哪里?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着……)
师:我刚才看了一圈,同学们都在纸上表示出了自己的想法。(同时用课件演示)
师:找到这个点的同学请举起你的手(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还能在其他位置吗?
(学生纷纷表示还有其他可能,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2个点、3个点、4个点、8个点、32个点,直到连成一个圆)
师:(笑着)这是什么?
生:(有的惊讶、有的惊喜)圆!
……
这样的情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渐渐切入问题的本质。
二、环节,不妨“精益求精”
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会绞尽脑汁地搜集很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常常将课堂安排得过于饱满。学生上课,就像“赶场子”,急急匆匆往前赶,来不及领悟,也来不及思考,课堂教学变成了一场“表演课”。
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仅仅提出了三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环节过于烦琐的问题。
问题1:和什么有关?
师:请大家先仔细观察并猜一猜,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我觉得与底和高有关。
生2:还和角有关。
生3:和斜边有关。
师: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他们用字母和符号表示出来。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了平行四边形的底、高、夹角、斜边对应的字母符号。)
师:刚才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借助于电脑来看看是否如此。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拉动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积变化的情景)
……
师:看来刚才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底、高、斜边、夹角的确都和面积有关。
问题2:有什么关系?
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
生4:我们可以举几个平行四边形的例子来研究。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平行四边形。你可以选择一些进行研究。
(学生取出研究材料,材料上有三个放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底、高、斜边和夹角的数据都有。)
……
生5: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底乘以高。
问题3:为什么有关?
师:为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证明?
生6:我在数的时候发现,我们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左边的三角形剪下,然后平移到右边去,就正好变成了长方形。
师:这位同学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为什么要把它转化成长方形呢?
生6:因为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怎么算,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我们就能看看这个公式对不对。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它转化成一个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接下来小组合作研究。
……
师: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是——
学生齐声答:底乘高。
师:我们通过一个新的方法转化,知道了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用字母表示:S=ah。
仅仅这么三句话,就把这一课堂环节浓缩了,而且学生也容易理解,真正达到了生本课堂简约的目的。
三、手段,不妨“经济实效”
有些老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走进了一个新的误区:认为课堂越热闹越好。于是,辩论式、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图示教学法等异彩纷呈,凡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都源源不断地引进课堂。而且,这种观念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甚至成了“优质课”的典型特征,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倾向。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一位教师仅仅用小卡片作为教具,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很随意地提了一些问题:你今年多大了?我们班上有多少个学生等,然后随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字:9、46、30、100。谁能正确读一读,说出你是怎样读的。
2.老师今天还带来几个更大一些的数,用小卡片出示:267、3498、704、9005、6000。你会读吗?不会读的可以相互商量一下,再想一想,这些数你是怎样读的?然后分类总结读数的方法。
3.再用卡片出示一些家电和它的价格,请学生自己选择一个数读出来,让其他学生说一说他拿的是哪一件商品。不仅读的学生声音响亮,而且听的学生也非常认真,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课堂效果非常好。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选择教学手段时,不妨经济、实惠一些,更多地应该考虑如何为教学内容服务,如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四、练习,不妨“精雕细琢”
1.练习要注重生活性
如:“许刚买文具,所带的钱有15元。如果全部买笔记本,可以买10本;如果全部买铅笔,可以买15支。一本笔记本比一支铅笔贵多少元?”这样的题目将工程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疲劳感,而且能使学生在解答中提高练习的兴趣。
2.练习要注重开放性
在复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教师设计了“画一画,算一算”的操作计算开放题:画一个周长为18厘米的长方形,在图上标出数据,并计算出你所画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设计的长方形面积较大,有的学生设计的长方形面积较小,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长宽是倍数关系的长方形等。
3.练习要注重比较性
(1)换条件后比较。从简单的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例如:“食堂买来两批大米,一共重800千克,如果把第一批的大米拿50千克到第二批中,这时两批大米的千克数就相等。问两批大米各有多少千克?”改变条件后变成“食堂买来两批大米,第一批大米重375千克,第二批大米重425千克,要使两批大米的千克数相等,第二批应该拿多少千克到第一批那里去?”
(2)换数字后比较。如由浅入深。例如:“一根长8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可以通过改写数字变成“:一根长4米的绳子,把它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 )米,每段占全长的( )。”再如由简单到复杂。如:“小明的爸爸去米厂碾米,4吨稻谷碾成3吨米,那么8吨稻谷可碾米多少吨?”改变成复杂点的题目,如:“小明的爸爸去米厂碾米,4吨稻谷碾成3吨米,那么2.8吨稻谷可碾米多少吨?”有了第一题的作为铺垫,改变的问题,学生就容易判断,可以较好地解决了。
(3)换问题后比较。如换问题,增加开放性。“一商人运来一批水果,苹果重24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的,梨的重量是多少千克?”我们可以把问题变换成求两个量的和:“苹果和梨一共重多少千克?”也可以把问题变换成求两个量的差:“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变换问题之后,把这类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扩展:如“分率对应量÷分率=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x两个数量的分率和=两个数量的和”。又如补问题,思考顺序性。“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五年级(1)班有男生30人,女生20人。__?”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时,可以按“+、-、×、÷、比”的顺序进行联想,如:用加法计算:“全班多少人?”;如用减法计算:“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如用除法计算:“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
(4)条件、问题互换后比较。如:“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占全班的,又调进2名女生,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条件、问题互换后可以得到以下题目,如“某班有学生50人,男生占全班的,调进几名女生,男生就占全班的?”又如“某班男生有20人,又调进2名女生,男生占全班的,原来全班有学生多少人?”
4.练习要注重隐蔽性
如,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比个位上的数字小5,这个两位数可能是多少?又如用拖船拖载重量相同的小船若干只,在江南与江北两地之间来回运送货物。已知每只拖船拖4只小船一日能往返16次,每只拖船拖7只小船一日能往返10次,如果随着每只拖船拖小船只数的增多拖船往返次数逐步减少,问每日往返多少次,每只拖船拖多少只小船才能使运输量最大?
这一问题中由于变量的增多,使题目增加了隐蔽性,同时也增加了探究的难度。
5.练习要注重综合性
如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男生和女生的比是( ),女生比男生少( )%,男生占总人数的……如果给这道题目加上条件“20人”,那么这20人可以表示哪些人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这道题中融分数、百分数、比的知识于一体,直观、鲜明地揭示了数量之间的关系,展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题量虽小,但知识容量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抽象思维力。
课堂设计简朴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朴而不丰;课堂设计简朴一些,不只是关注自己的精彩,而是把空间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课堂设计简朴一些,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偷懒”,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下工夫,胸藏千秋腹有底蕴,用简单而切中要害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学习的天堂”,让学生轻松地享受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