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231)
【摘要】目的:通过对照实验分析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在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33例,其中A组采用缬沙坦治疗、B组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C组采用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统计三组服药前以及服药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程度。结果: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程度A组与B组相比,差异无意义(P>0.05)。但A组、B组分别与C相比时,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程度都具有明显差异,C组不存在不良反应,与A、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具有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寿命、减少不良反应的优点。
【关键词】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0-0103-02
高血压,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其发病率极高,但病因通常不明确,因此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控制。不同的药物通过影响血压调节的不同环节而发挥作用[1]。本研究采用缬沙坦(RAS抑制药)联合Ca2+通道阻滞药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现报道如下:
1.研究治疗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资料
在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市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中随机选取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成A.B.C三组,每组33例。入选标准:年龄在50~70岁;经过检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没有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没有家族病史,没有其他重大疾病;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其中A组男性1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9.5±1.3岁;B组男性13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55.9±2.1岁;C组男性21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2.4±1.8岁。三组实验对象其它与实验无关的资料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所有实验对象分成三组,其中A组给予缬沙坦(代文,胶囊剂,80mg/粒,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治疗,一天一次,一次80mg,早饭前口服,可根据患者症状适当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160mg/天;其中B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片剂,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mg/片,国药准字H10950224)治疗,一天一次,一次5mg,早饭前口服,同时有肝功能障碍的患者剂量减半,可根据患者症状在一星期之后适当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10mg/天;C组给予缬沙坦和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二者用法用量同A组、B组[2]。所有患者在用药两个疗程即在4周以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3 评定指标及标准
测量所有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服药前高血压程度及药物治疗后高血压程度。将高血压程度由轻到重分为1级、2级、3级[3]。同时统计不良反应(头晕、恶心等)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μ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2.结果
2.1 患者服药前和服药后血压比较
由统计结果可知,服药治疗后,三组分别与服药前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同时,A组结果与B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B组分别与C相比时,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一类具有极高发病率、致死率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普通人群对于高血压的了解有限,所以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通常很低。100例高血压患者中会有90例患病原因不清楚,即为原发性高血压,由妊娠引起的高血压通常为继发性高血压。
抗高血压药物,临床上对于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手段。合理有效的使用降压药不仅能够降低血压,而且能够改善由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缬沙坦属于AT1受体阻断药,具有十分明确的降压作用,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也十分确切,几乎不影响糖代谢、脂代谢,虽然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属于同一大类药物,但相比较而言,缬沙坦作用更专一。同时缬沙坦口服起效快,6h之内药效即可达到最高,t1/2较长(24h左右),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利尿类药物联合使用[6]。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主要有头痛、头晕、疲劳等,咳嗽发生率明显低于ACEI,且不引起首剂低血压反应。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Ca2+通道阻滞药,降压作用非常强,几乎不影响糖代谢和脂代谢。口服吸收慢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在肝脏内代谢慢,原形从肾脏排出不足10%,血浆t1/2长(50h左右)。因此起效慢,作用时间长,恒定,用药期间血浆药物浓度波动度小[7]。药理作用包括:减少血管阻力、降低血压,阻止血小板聚集、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临床主要作用是治疗高血压,具有不引起明显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少增加肾素分泌的优点。因此,也适用于伴有慢性心衰的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治疗。本研究C组为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在理论上由于减少了患者用药量,因此可以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耐药性的发生。同时由于协同作用的存在,可以更好地提高抗菌作用,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作用。
本研究将所有对象分成A、B、C三组,统计三组结果发现A、B两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但与C组结果存在明显差异,C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A、B两组,且不存在不良反应。由此可见缬沙坦、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不良反应轻微,发病率明显低于单个用药,心血管并发症降低,减少因血压下降过快而致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信思远,刘晓琴.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0):129.
[2]刘姗姗.缬沙坦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尿酸影响的比较研究[J].药物与临床,2014,04(03):87-89.
[3]李峤,金文,王妍芳.缬沙坦对社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评价[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5):361-362.
[4]肖敏,徐八一,陈益彪.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05(12):321.
[5]屠建华,钟国冬,鲍引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平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考察[J].海峡药学,2012,11(18):157—159.
[6]张玉莲.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J].中国现代医生,2015,09(18):638-640.
[7]郭敏,杨龙彪.缬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2016,18(03):154.
论文作者:吴伟芳,吴燕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高血压论文; 地平论文; 原发性论文; 磺酸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血压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0月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