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压力论文,幸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677(2006)03-0001-06
一、应对的本质与结构
人活在世界上遇到压力(stress)是无可避免的。无论是少年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人,无论在家庭里或是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人们都会遇到压力。有压力,就会有对压力的应对(coping)。人们对压力的应对十分复杂。不同的心理学家所给出的定义也不同。例如,Stone和Neale把应对视为对付压力要求的有意识努力[1]。这个定义反映了学院派心理学家的主张——应对是一种自觉处理压力的过程,不包含潜意识的防御机制。但是应对与防御同属于人类心理适应的方式,它们是紧密联系的,很难分开的,况且当代心理学已经证明潜意识加工是存在的,潜意识的防御在消解情感冲突、提高自尊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看来,这种定义不够全面。Lazarus和Folkman关于应对的定义很有影响力。他们认为应对是持续的认知和行为努力,以处理被个体认为超出了其个人资源的内部或外部任务,或者说,应对是包括认知和行为的努力,用来管理心理压力的过程[2]。Matheny认为应对是任何预防、消除或减弱压力源的努力,无论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有意识的或潜意识的,这种努力也可能是以最小的痛苦方式对压力的影响加以忍受[3]。Skinner和Wellborn从动机的角度来加以界定,把应对定义为在心理压力状态下,人们如何控制其行为、情绪和动机的定向[4]。该定义与Lazarus & Folkman(1984)的定义不同,在Skinner和Wellborn看来,应对应包括控制威胁以获得能力自主的有意反应和自发反应。Eisenberg及其同事将应对定义为自我调节的一个方面,即应对特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自我调节,包括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他们认为应对不仅包含有意识的努力,也包括潜意识反应[5]。Compas等人把应对视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情境时,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的有意识的意志努力,而这些调节过程又依存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并受它们的限制[6]。看来,应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本质上看,应对是个人在压力状态下的自我调节努力,包括认知的、情绪的和动机的行为反应。这种自我调节的努力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既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既有现实的也有非现实的,既有有效的也有无效的。
压力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应对在本质上与其他行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把应对看作是一个反应系统来对它进行分析,即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对它进行分析。例如,Lazarus和Folkman(1984)把应对分为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对,前者着眼于解决问题而后者则着重于缓解负面情绪。Weisz等把应对分为原发控制应对(primary control coping)和继发控制应对(secondary control coping);前者系直接指向产生影响的客观事件或情境(如解决问题)或直接控制个人情绪(如调节情绪表达)的应对努力,而后者则包括适应环境的努力,主要包括接受或认知重构。Ebata和Moos把应对分为趋向应对和回避应对;前者包括指向压力情境的认知(积极评估)和行为(直接行动)反应,而后者则包括不考虑压力源或努力回避面对压力情境的认知或逃避行为。还有把应对分为:自我取向应对和外部取向应对,认知应对和行为应对,主动应对和被动应对,有效应对和无效应对等。
除了二分法的之外还有三分法的。例如,将应对方式划分为评估取向(逻辑分析)、问题取向和情绪取向三个维度,或分为情绪取向、任务取向和回避取向,或分为原发控制应对、继发控制应对和不应对(回避压力源和无情绪反应)等。也有根据因素分析得出的结果来加以归类的。例如,把应对方式归类为面对问题,自我控制,寻求信息支持,接受责任,认知重构,计划解决,灾难化,情绪宣泄,体育运动,接受,转移,远离,回避,自责,责备他人,愿望思维,幽默,压抑,退缩,听天由命,否认,使用酒精或药物,寻求社会支持,积聚资源,预先谋划,忍耐,祈求宗教等等。
其实,我们研究压力与应对并对应对方式进行系统分析,目的是为了深入认识应对的本质,寻求怎样有效应对压力的策略,使人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我们研究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的学习和成才,使他们实现其成功的精彩人生。
二、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
2002年我们曾对一些教师(主要是大学辅导员)做过访谈,结果发现,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个人前途/就业、学习压力、经济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大一新生的入学适应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应对方式上,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欠成熟,易走极端。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一般不会向教师求助。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但自认为大多能理智应对,很少采用极端的应对方式。根据对大学师生们的访谈和以往文献的分析,我们依据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了一个含9个因素(问题解决、求助、转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压抑、退缩)共64个项目的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见表1),并对976名大学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山东经济学院、河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学生)进行调查,要求他们用5个等级对自己进行评定。记分方法是“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方式”记1分,“较多采用这种方式”记2分,“有时采用这种方式”记3分,“很少采用这种方式”记4分,“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记5分。也就是说,高分是表示较少采用该应对方式的,低分是表示较多采用该应对方式的。表1列出的是对这次调查数据的因素分析结果。
表1 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题号项目共同度 因素负荷
因素1 抱怨(特征值为8.408,贡献率为14.497%)
8常想“这是真的就好了” .415 .347
20责备自己
.449 .408
24向引起困难的人和事发脾气
.402 .542
29埋怨命运不好
.592 .606
32感到运气不好
.478 .571
36责怪他人做得不好
.438 .597
44认为这是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表现 .516 .640
52抱怨外部环境不好
.516 .595
因素2 转移(特征值5.681,贡献率为9.795%)
7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
.441 .374
25勤奋学习使我感觉会好些 .403 .350
31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 .538 .717
37做另一件有意义的事来忘掉它 .527 .715
47做另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 .379 .532
53投身其他活动寻找新寄托 .434 .607
因素3 求助(特征值为3.458,贡献率为5.961%)
2找知心朋友倾诉 .486 .612
3尽量与此问题有关的人讨论解决
.344 .522
9向亲友求教解决问题的办法
.390 .573
26请求他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417 .603
33与朋友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565 .677
39找他人征询意见 .526 .683
43向有经验的师长求教解决问题的办法
.435 .512
63从有相同经历的人那里寻求安慰
.361 .316
因素4 问题解决(特征值为2.279,贡献率为3.929%)
1冷静思考好好对待
.423 .664
5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89 520
6相信失败只是暂时的 .414 .401
10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350 .496
12吸取经验去应付困难 .487 .699
14以理智的方式解决问题
.532 .714
15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528 .716
17用平常心态去面对解决
.441 .473
19把挫折视为磨炼自己的良师
.382 .522
23仔细分析问题,以便更好地认识它 .506 .672
28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
.464 .525
38常想某个方面的失败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
.370 .322
46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努力改变现状 .498 .522
因素5 退缩(特征值为1.609,贡献率为2.773%)
40蜷缩在床上睡大觉
.366 .427
42自我惩罚
.368 .360
54自我封闭
.470 .494
57破罐子破摔 .572 .644
60一蹶不振
.616 .698
62根本就不想它
.462 .490
64自我虐待
.474 .624
因素6 忍耐(特征值为1.410,贡献率为2.432%)
48自己会尽量忍一时之气.469.437
51只有接受,自己加以调节 .387.540
55会从长远打算,暂时忍耐一下 .454.524
34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402.376
因素7 逃避/妥协因素(特征值为1.396,贡献率为2.407%)
16以无所谓的态度掩饰内心的感受.395.432
21常想到顺其自然 .404.600
27得过且过,拖一天算一天 .434.346
49常想听天由命罢 .431.420
因素8 幻想(特征值为1.345,贡献率为2.319%)
11爱幻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来消除烦恼 .489.539
56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552.545
59想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超人本领.569.772
61幻想自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困难.620.736
因素9 压抑(特征值为1.245,贡献率为2.147%)
4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心中的烦恼.589.689
18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501.653
22从不向别人说,自己压抑在心中.547.601
35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 .415.514
976名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平均分与标准差的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以看出,各维度平均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压抑、逃避、幻想、抱怨、退缩。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应对压力时,主要以问题解决、忍耐、转移、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相对较少采用压抑、逃避、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7]。
表2 976名大学生应对方式各维度的平均分及标准差
问题解决忍耐 转移 求助
压抑 逃避 幻想 抱怨 退缩
平均数 2.08042.73252.55002.090963.09313.23053.32483.50854.0946
标准差 0.55740.63520.63140.6432 0.80670.70870.87250.65000.6551
最近我们对大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含8个因素共49个项目,对490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使用8种应对方式的次序依次为:问题解决(2.20),升华(2.47),合理化(2.64),求助(2.89),压抑(3.20),推卸责任(3.64),发泄(3.75),逃避(4.07)。
上述两项调查结果与其他研究者得到的结果基本上一致[8] [9],似乎都可以归纳为问题取向应对、情绪取向应对以及逃避应对三大类。
三、幸福进取者会怎样应对压力
2003年我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当代我国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要求很高;他们渴望能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成为幸福进取者[10]。幸福进取者会怎样应对压力呢?关键是幸福进取者有一个好的自我调节机制,明显表现在努力与放弃、乐观与悲观两个应对维度上的良好自我调节。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调节系统。这个自我调节系统是围绕着人们营造和维持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环境而组织起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标。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而个人的目标追求总是与其自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的各个成分影响着人们从事什么样的活动,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例如,可能自我是未来导向的。它涉及到一个人如何思考尚未实现的、潜在的,他可能成为的那种人。可能自我往往可以不受外界因素或个人缺点的阻碍而运行。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也是自我的重要成分,这些成分对于人们应对压力,实现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们追求的目标有长期的和短期的,有重要的和不那么重要的,有紧迫的和可以暂缓的,有抽象的和具体的,有趋向性的和回避性的,等等。在人们向着目标进行努力如果遇到挫折时,往往会暂时中断自己的努力,以较审慎的态度来评估达成目标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可能发生一次,也可能经常发生;可能是短暂的,也可能持续很久。可以想见,一个有成熟可能自我的人在遇到挫折时会依据其以往类似的经验,并运用这些经验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考虑如何坚持努力去追求目标;而不会放弃对目标的追求,例如采取逃避、做白日梦、愿望思维等应对方式。
面对压力,幸福进取者由于具有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人格特征,会以正面的乐观心态坚持努力,设法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应对逆境,通过逆境的考验和磨炼最终达成理想目标,成就事业。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都有。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压力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即对威胁、丧失或挑战的觉知;威胁是觉知到某件坏事或有害的事将要发生,丧失是觉知到某件坏事或有害的事已经发生。应对就是对这些体验的反应。当人们觉得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遇到障碍或在实现目标的努力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就会产生压力。应对就是创造条件使个人对目标的追求得以进行和继续,或认识到目标不可能实现时而加以放弃。幸福进取者自我中的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特征会使人能以正面的态度来对待威胁、丧失或挑战,即以正面的乐观心态来权衡各种选择,考虑这些选择的后果,然后再行动;以正面的乐观心态思考障碍是否可以克服,问题是否可以通过努力加以解决,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当他们预期会取得成功(如有进一步努力的机会)时,就会继续努力,并提高努力的程度。而当他们认为没有成功的可能性时,可能会放弃努力,甚至完全放弃朝向目标的尝试。
许多研究表明,正面的乐观心态与问题取向应对及正面的认知重构呈正相关,特别是当认识到压力情境可控时更是如此,人们会主动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针对问题有计划地加以解决,而不是逃避压力源;当认识到压力情境不可控时,则倾向于接受现实情境。乐观的心态与使用否认及逃避问题呈负相关[11]。有研究表明,困难和挫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培养人的品性,提高人的能力。以正面的乐观心态来解释个人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能化解因挫折等困苦事件所产生的心理冲突、压力感和沮丧,有助于维护身心健康[12]。
为什么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等人格特征会使人面临困难和逆境时以乐观的心态采用问题取向应对呢?这很可能是自验预言在起作用。所谓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指个人事先预期什么,事后将会得到什么;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将验证自己的预言。医学上早已发现,患者预期自己(或相信医生的告知)的病情轻,在治疗(或疗养)的过程中容易康复。教育实践上也已证实,如果学生自己认为某门功课学不好,其学业成绩将会不断下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使人形成自验正面预言,因而在面临压力时,倾向于以乐观的心态采用问题取向应对。当问题取向应对使用无效时,可能会转向适应性的情绪取向应对,如接受、利用幽默和正面的认知重构。这些应对方式都与自验正面预言有关,从而使个人在生活中继续努力,不断进取。
严重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生活在自验负面预言的怪圈中,他们悲观失望,看不清自己当前所处情境的真实情况。由于坚信自己的任何努力都将以失败而告终,他们倾向于把很小甚至很容易解决的困难看成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把小挫折“灾难化”,从而放弃努力或降低目标。而这种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又加强了自我怀疑,加强了自验负面预言,造成恶性循环;最后这种人一遇困难就会放弃,就采用否认、逃避,甚至滥用药物。这种人不可能实现任何有益的人生目标。他们的自我调节机制有严重的障碍。还有一种缺乏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遇到困难就放弃,总是不断地放弃不断地从事其他的事情。这种人不断地循环于目标之间,可能有严重的问题,但他们可能不会感到有严重的压力。也就是说,这种人可能真的把失败抛在一边去继续寻找新的目标,这时他们的失败压力应是短暂的;而只有当他们把不断放弃归因于自我,导致对自己不满时,才会感到抑郁和挫败感。
人们在行动上放弃对目标的努力,其情况是很复杂的。例如,有时行动上在放弃努力,但心里却惦念着目标。这种放弃努力,心里尚没有离开目标。这时他可能有如下的应对:离开任务、分心、沉思、寻找社会支持、寻找信息、暂时离开工作场所、重新定义问题等。看起来这些活动与目标无关,其实与目标有关。这时向目标所做的努力可能是零星的,想放弃、想抛开当前的目标任务。这往往是由于遇到的困难太大而可能自我又尚不成熟所致:犹豫不决,行动上放弃,心里却没有放弃;经常想到目标,但又不能接近目标。这时很容易产生抑郁。
上例中的目标是有可能达成的。但是对那些确实达不到的目标却顽固地坚持要做下去,也同样是有害的。幸福进取者有一个成熟的可能自我,能以辩证的态度权衡目标,善于坚持也善于放弃。因为顽固地坚持一个确实达不到的目标不仅徒劳浪费资源,而且还会堵塞对新机遇的注意并及时作出反应。这种既不能前进又不能抛开的情境,很折磨人,容易使人产生抑郁,影响心身健康。幸福进取者的自我调节机制能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有这种重要的适应能力。
放弃目标之所以困难,是因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目标是有不同等级的。有的目标对个人来说具有核心意义、很重要的,有些是具体的、不那么重要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很重要的目标总是令人很难放弃,因为对它的放弃就意味着放弃自我中的核心要素。具体目标可能较容易放弃,但是如果具体目标与具有核心意义的很重要目标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些具体目标也是难以放弃的。因为放弃这些具体目标不仅意味着放弃了当前的努力,还意味着为追求具有核心意义的很重要目标设置了障碍。这一事实表明,个人有一个成熟的可能自我是多么的重要。成熟的可能自我使个人具有核心意义的很重要的目标。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应对方式有多少种类型或是人们经常提及的三种应对方式类型:问题取向应对,努力消除障碍或使其影响最小化;情绪取向应对,努力消除障碍所引起的苦恼情绪(重新评估障碍,对情绪加以管理);逃避应对,要么不承认障碍的存在(通过自我分心、否认、滥用药物、愿望思维等),要么放弃对问题的任何努力。这些应对方式背后的原因都与个人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关,其中可能自我、自立、自信、自尊、自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想有效地应对压力,除了学会管理压力的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加强自我修养,特别是加强对可能自我、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修养。这样,大学生们在学习、成才、实践成功人生的道路上才能有效地应对困难,成为幸福的进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