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综述论文_陈炜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综述论文_陈炜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不良的人际关系不仅仅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是引起学生学校适应不良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结构、特点与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人际交往;研究综述

大学生们在大学阶段的成长中,各个方面都将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比如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与渴望,就业选择的迷茫与就业压力等等,因此大学时期的学生心理结构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当然,机遇与危险并存,过度良好则可以形成稳定的人格结构,即自我同一性稳定,过度的不好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许多研究都阐明了一个现象,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相关,可以说,自我同一性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一、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界定研究

(一)国外学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界定

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在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与人格成熟时提出一个概念,即自我同一性,它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人格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渐形成的,是个人的一种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心理、生理的成长与成熟,都有固定的发展顺序。

自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以来,西方心理学者对其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马西亚完善了埃里克森的构想,他在埃里克森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对自我同一性进行了阐述[1],比埃里克森更加注重于将自我同一性操作化。马西亚的研究认为,“认同”是一种动态的组织过程,是一种随着自我发展而变化的个人特质,发展好的个体将会对自己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相反,发展不良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将更加模糊,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认识将会对他的学习、生活带来混乱。他指出,稳定良好的“认同”感一旦形成,个体将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都有个清晰的认识[2]。

(二)国内学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界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不断加深,对自我同一性的界定也较为详实。

黄希庭等人的研究认为,自我认同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等。[3]

车文博等人的研究认为,“在精神分析中认同既指自我独立性、连续性和不变性的意识,又指自我具有一定集团和成员之间共同的连带感、价值观、目标追求等”。[4]

张日昇等人的研究认为,自我同一性包含了两个层面概念。一是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识中,“自己还是原来的自己”、“自我是同一实在的存在”等对自我认同的主观感觉和意识。二是认同指自我存在的社会性。我们与特定的组织、集团、社会之间,存在一种连带感、一体感,这种连带感、一体感,或被这种连带感和一体感所证实、确立的自我像,就是在社会性上所确立的自我,例如“我是中国人”,“我是某某的孩子”。[5]

二、人际关系的界定

人际关系在人类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对个体心理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人际关系有广义的人际关系和狭义的人际关系之分,所谓广义的人际关系,指的是人和人的一切方面的关系;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通过相互作用和社会交往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6]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际交往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成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认知层面,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基础;二是情感层面,人际关系的亲远生疏,都由情感决定,是人际关系的“纽带”;三是行为层面,在人际关系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来外部动作或外在行为,是人际关系的表象。[6]

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中,也分为广义的交往和狭义的交往。广义的交往指的是与大学生有关的一切与人交往的关系与联系;而狭义的交往是指大学期间与周围他人或群体的一切与之交往或相处的关系。[7]

三、国内外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相关研究

在许多国外的研究中,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上,更加注重在种族研究、宗教信仰、民族等方面来研究自我的认同感,亦或是在种族、宗教等问题上的人际冲突等等,这是由国外的国情决定的,他们的大学生都来自于世界各地,在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等人群的交往中,这些方面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而在他们看来,人际关系好坏更受到民族、种族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往往在这些方面相同的人,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谐。我国虽然民族众多,但文化差异不大,生活习惯也较为接近,可以说我国大学生所在的文化氛围,社会背景以及经济环境等社会条件上,几乎是相同的。

国内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的研究,表明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苗一梅等人在对蒙古族大学生的研究中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与学校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学校环境与成就型、延缓型、排他型认同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弥散型认同呈较显著负相关;文化氛围与弥散型认同相关不显著,与其他三个状态呈较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9]。史春梅等人在研究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同一性的形成标志就是成熟的人际关系[10]。周红梅的研究采用了自编的《自我同一性过程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进行测试,发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早闭型自我认同状态得分最低,延缓型自我认同状态者得分最高,完成型和扩散型自我认同状态得分介于二者之间[11]。而王艳霞研究群体交往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影响,群体交往的各个层面对于同一性的形成均有促进作用[12]。杨宇研究中得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承诺对交往适应具有显著相关性。人内部承诺、个人和社会之间的承诺和社会承诺与学习生活环境适应具有显著相关性。承诺和探索与交往适应呈显著正相关性[13]。

四、后记

对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较多,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研究人际关系与自我同一性的相关性,是十分有必要的,作者将在今后的研究中侧重此类问题的研究,致力于培养心理健全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G R Adams.Adoleseent Identity Formation,London:Sage Publ,edtions,1992.

[2]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3

[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1.

[4]张日异.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

理科学,2000.2

[5]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

[6]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7]高亚席.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6

[8]吴连海.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适应问题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苗一梅.蒙古族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特征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史春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周红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王艳霞.非正式群体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3]杨宇.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文论文,2008.

作者简介:陈炜(1989—),男,江西鹰潭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作者:陈炜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7

标签:;  ;  ;  ;  ;  ;  ;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人际关系研究综述论文_陈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