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_硕士论文抄袭论文

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_硕士论文抄袭论文

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与治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腐败现象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期刊是创造精神文明、探求科学真理的芳园,是圣洁无瑕、冰清玉洁的净土。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欺骗伪造等学术腐败现象不断出现——从前几年上海理工大学的“科技精英”胡黎明,到近来合肥工业大学抄袭多篇论文的博导杨敬安、北京大学剽窃10余万字的博导王铭铭,学术期刊再也不是清澈透明的海湾、冰清玉洁的净土了。人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看到,一些学术期刊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成了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的学术骗子的贩夫走卒,成了欺名盗世、假冒伪劣的学术垃圾的传媒载体。有人由此而称“学术刊物过滥”,“有的刊物只要给钱,论文质量再差也发”,认为是“泡沫期刊”,“创收论文”。这些指责虽过于尖刻,但无论如何,对于学术腐败、学术垃圾的形成,一些学术期刊是难辞其咎的,至少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学术期刊是随波逐流、听之任之,成为学术骗子的奴婢和玩物,还是迅速认真反思,寻找症结,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治理、弘扬正气?学术期刊只有真正认清自身所肩负的时代使命,冷静反思,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奋起惩治学术腐败,横扫学术垃圾,发挥自身正确的学术导向,才能使中国学术研究永葆青春活力,使学术期刊健康蓬勃发展,成为芬芳多彩的百花园。

一、学术腐败现象的成因

造成学术期刊中学术腐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期刊外部的,也有期刊内部的,具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期刊外部看——

第一,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就整体而言,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地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但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负面因素,例如唯利是图、急功近利,以及由此产生的短期行为、浮躁心理等。在我国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认识的不到位,法制的不健全,这种负面因素的影响便更为突出。以经济效益为标准的价值取向使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产生变异,一些学术期刊被推向市场或半推向市场后,常常身不由己地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差遣,为了“断奶”或“半断奶”后的生存,在不同程度上抛开学术标准去取舍稿件,去办学术刊物。这就是所谓“只要交了钱,便可发文章”现象的重要根源之一。对此,有些期刊尚能安贫乐道、洁身自好;有些期刊则羞羞答答、打打“擦边球”;有些期刊则虽无可奈何却又随波逐流甚至无所顾忌。

第二,学术研究领域中浮躁、浮夸心态和行为的影响。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现状的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着学术研究的种种动向。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影响,也受学术队伍结构断层而造成老一辈优良学风传统断层的影响,当前我国学术研究领域中一些人员将科学、严谨、勤奋、求实的文风置诸脑后,存在急功近利、浮躁不实、投机取巧的心态,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现象正在污染侵蚀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制订了过于宏大而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要求本校在若干年内达到全国一流或世界一流水平,但却违背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如同“大跃进”年代“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样,是一种浮夸风气在新时期的反映。这些高校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层层下达指标任务,例如教师年度岗位考核规定全年必须发表若干论文、论著。一些教师为了获取名利,便弄虚作假、粗制滥造,并在很大程度上挤压和冲击了学术期刊。

第三,个人学术资格评价中不当方法和导向的影响。社会有关领域尤其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职称评审以及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中存在评审方法上的偏颇,即对个人学术水平的评价主要以论文(论著)的数量、篇幅、所发期刊的级别(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等外在因素为评价标准,而忽视论作的内在质量。这种易量化、易操作的评价方法看似简单便捷,但其负面作用和不良导向却不可低估:这根无形而有力的指挥棒一方面使抄袭剽窃、假冒伪劣者可以混水摸鱼、蒙混过关,无形中滋长了不良文风;另一方面将评价公正与否和能否评上的矛盾客观上转嫁给学术期刊——各种功利性评职文章纷纷涌向学术期刊,级别和档次越高的期刊承受的压力和冲击越大,加之各种“招呼”“条子”等“关系”的影响,使学术期刊难以按正常的学术标准办刊。

第四,信息广泛化和复制手段便捷化的影响。当今时代,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现代复制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们获取信息、复制信息极为便捷。这客观上为抄袭剽窃者提供了极其简捷的手段,昔日手工操作的“文抄公”变成了高新技术武装的“文拷公”——胆大包天者一天拷贝炮制十数篇“大作”已非天方夜谭。而信息的“爆炸”、信息源的广泛也给编辑人员鉴别稿件优劣真伪带来很大难度。

从期刊内部看——

第一,编辑人员自身职业道德存在“滑坡”现象。在市场经济负面因素以及社会不正之风影响下,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观念产生变异扭曲,其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下降,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甘于为人作嫁的优良传统在一些编辑眼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在另类价值取向的作用下,为“关系稿”、“交易稿”大开绿灯已不是什么秘密。

第二,编辑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鉴真辨伪的学术鉴别能力不强。一些编辑对本学科的最新进展、研究动态等漠不关心、知之不多,以致经常在“披沙拣金”过程中出现“视沙砾为真金”的难堪。

第三,学术期刊编辑部内部制度不健全,职责不分明,管理有漏洞。例如,没有严格的三审制,审稿的随意性很大;逾期(一般约定稿件处理周期多为三个月)用稿而不与作者联系,造成一稿多用;内部奖惩不明,编发好稿劣稿一个样,弱化了编辑的荣誉感和责任心,等等。

第四,一些期刊采取畸形的竞争手段,抢发与会的名家稿件和优质稿件,人为造成一稿多用。这主要是一些期刊利用学术会议上获得的参会论文,在不与作者联系的情况下,抢先发表其中的名家稿件或优质稿件。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一方面使作者和后发期刊被迫陷入一稿多用的旋涡与尴尬之中,另一方面更产生了一种不良的示范效应——名家尚且可以一稿多投、多用,普通作者为何就不能呢?

第五,学术期刊对既成事实讳疾忌医、姑息养奸。不少期刊事后虽发现所刊文章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一稿多用的情况,但却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害怕追究下去,反而会扩大不良影响、进一步损坏刊物声誉,于是干脆采取闷不吭声、装聋作哑、不予追究的态度,结果无形中助长了假冒伪劣者的胆量,使之更加有恃无恐。

二、治理学术腐败,弘扬学术正气

学术期刊如何治理日趋严重的学术腐败,如何还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一方圣洁的净土?这需要学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相关领域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笔者认为,主要可着眼于以下方面。

第一,学术期刊办刊者应充分提高认识,始终将治理学术腐败、净化学术风气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为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为了中国学术期刊永葆青春活力,每一学术期刊都应高度重视自身在治理学术腐败、净化学术风气、倡导和树立良好学风方面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使全员强化责任感、使命感,视质量为刊物生命,对学术腐败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坚决抵制和拒绝种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粗制滥造行为,抵制以牺牲学术质量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创收”,人人做到守土有责,洁身自好。

第二,学术期刊内部要建章立制,奖优惩劣,强化管理。一是实行岗位责任制。在稿件的审选上,要采用包括匿名式外审在内的严格规范的三审制,从责任编辑到主编,明确岗位职责,环环设防,层层把关,确保审稿质量。二是引进奖惩激励机制。除对编发出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稿件的编辑给予表扬奖励外,对能在审、编过程中及时识别、发现稿件学术腐败情况的编辑也要给予奖励;对因审、编工作明显失职而使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稿件见刊的人员,应追究其工作责任。奖惩情况应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效绩评优等紧密挂钩。三是加强稿件编辑流程的管理。编辑人员要及时审处稿件,对拟采用的稿件,无论是否在约定的处理时间内都应通知作者,并要求作者“如在半年以内曾投寄他刊,则务请电话通知彼刊,勿再采用该稿”,同时要求作者作出无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的承诺。四是对发现和揭露本刊所发文章剽窃抄袭、弄虚作假、一稿多用现象的读者,应给予奖励。

第三,采取多种措施,严肃处理已见刊的学术腐败现象,以儆效尤。一是学术期刊一旦发现本刊已发文章存在剽窃抄袭、弄虚作假等现象,决不遮遮掩掩、讳疾忌医,不怕捅伤疤、丢面子,要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处理。例如在本刊及互联网上发表启事,对情节严重的学术腐败行为进行充分曝光,穷追狠打,使肇事者无处遁形,成为过街老鼠。二是将情况通报肇事者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供其单位参考。三是编辑部内部认真反思,查找症结,吸取教训,及时整改,从机制和制度上不断改革完善,防止重蹈覆辙。四是开展学术批评。学术期刊对已见刊(无论本刊抑或他刊)的假冒伪劣文章要积极组织文章进行严肃批评,决不听之任之。章开沅先生说:“新闻媒体、学术期刊如果多开展一些学术批评,也将有力地遏制不良学风,促进学风的健康发展。”

第四,兄弟同行学术期刊要联合起来,互通信息、共同与学术腐败风气作斗争。一是每一期刊在初步定稿后,可将拟发文章的题目、作者及内容摘要在网上公示,通报其他同行期刊。二是将本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的作者及所为通报同行期刊,提请注意。三是在期刊间进行良性竞争。决不抢发在学术会议上获得的名家稿件和优质稿件,而务必在征得作者同意并确认未另投他刊后方予刊发(有些作者在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上常注明“期刊如拟发表本文,务请事先与作者联系”一类的文字,这种严谨的文风值得提倡)。

第五,努力提高编辑业务素质,强化鉴真辨伪能力。对于学术稿件上的假冒伪劣,编辑人员如果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有很强的学术鉴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拒假冒伪劣于学术的殿堂之外。这便要求编辑人员加强学习,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时刻站在学科前沿,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密切注意学术领域的发展变化,多方收集学术动态和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嗅觉和鉴别能力,从而在稿件处理中能高屋建瓴,去伪存真,推陈出新。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编辑职业道德素养。如前所述,假冒伪劣之作若想在学术期刊发表,一靠混水摸鱼、蒙骗过关,二靠人情关系或“交易”过关。这充分表明,编辑职业道德的高低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对学术腐败抵制的程度。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大力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敬业爱岗,甘作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要将繁荣中国学术研究视为人生目标,将编发高质量高品位的佳作视为乐事,坚决做到稿件质量面前人人平等,不以刊物质量和生命做人情,不给假冒伪劣者以可乘之机。

第七,主办单位应给予学术期刊充分的扶持。学术期刊是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其产品主要是公共产品,其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将学术期刊当成纯粹的商品,将之完全推向市场任由“无形的手”去主宰,这只能葬送中国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的生命。因此,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应给所办期刊必要的人、财、物的扶持,有条件的单位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始终将期刊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给予高度重视。不能盲目强行“断奶”或不切实际地布置“创收”任务,以致“逼良为娼”。同时,主办单位要帮助所办期刊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和方针,与之共同制订期刊质量目标,在学术质量、学术导向上从严要求,并定期检查、评估、监督,促使期刊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较高的学术质量。

第八,社会有关领域在个人学术水平和资格评价中应采取科学正确的评价方法,形成积极正确的学术导向,为学术期刊“减负”。社会有关领域,尤其是教育、科研、文化等领域在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等个人学术资格评审中,应充分发挥评委的作用,体现评委的价值,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实实在在地评价论文成果的内在质量,严把质量关,而非简单地关注论文的数量、篇幅、所发期刊的级别与档次等外在因素,从而使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投机取巧者在最关键的环节上无法蒙混过关。社会有关领域应充分利用个人学术资格评审这根无形而有力的指挥棒进行积极正确的学术导向,为学术期刊“减负”“减压”,使之挣脱“评审”的人为干扰,促使良好学术风气的形成。

第九,在各种期刊评价活动中,将是否抵制学术腐败作为重要的先决性的评价条件。举凡核心期刊、优秀期刊、期刊方阵等官方和民间学术组织的期刊评选活动,要将是否曾刊发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文章作为一项前提性评选条件,采取一票否决制,即如果某一期刊在被评选的时段内出现学术腐败现象的,则无论其他条件如何,均不得入选核心期刊、优秀期刊、期刊方阵等。各省市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在期刊年检和期刊定级考核中,也应采取同样的检测、监控、制约措施。此外,各种编辑出版类报刊(包括内部编印的期刊审读资料)可开辟“刊评”专栏,就一个时期学术期刊治理学术腐败情况发表专文进行评点,对一些学术腐败、学术垃圾现象严重的期刊可以点名批评,以充分发挥媒体对媒体的监督作用。

标签:;  ;  ;  ;  ;  

学术腐败的成因与治理_硕士论文抄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