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综述论文_朱新月, 游浩

初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综述论文_朱新月, 游浩

(江汉大学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联系人:朱新月(湖北省武汉市经济开发区江汉大学南区8栋,邮编;430056,电话:17671679112)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临床妇产科最为常见的产后并发症,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婴儿的情感和认知发育以及家庭的和谐有极严重的不良影响,其危害性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将初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归纳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遗传因素和个性因素、产科因素,目前采取的干预措施归纳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干预、家庭干预、护理干预、社会支持和综合性干预。

关键词: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The Research Summar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Primiparae

ZHU Xin-yue1 YOU Hao2

(School of medicine,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56, Hubei, China; )

Abstract:Postpartum depression is the most common postpartum complication of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re are very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n wom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baby's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harmony of families , the harm has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and induction, first-time mothers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fluence factors can be summarized as: physiological factors, psychologic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social factors, genetic factors and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obstetric factors, the intervention are summarized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amily interven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social support and comprehensive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

Key words:postpatum depression influen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meatures

0引言

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抑郁症的一种,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以抑郁、悲伤、哭泣,未能进入母亲角色,甚至自杀为特征的精神性障碍,多发生在生产后的1个月至1年内[1]。该病以初产妇居多,可达近70%。目前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背景和评价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产后抑郁发病率的报道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据统计产后抑郁症在国外的发病率达到10%-20%,在国内的发病率达3.85%-22%[2]。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外医药事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界和一线的护理工作者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有效的干预措施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一些切实可靠的观点和干预措施,现将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1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

大部分学者认为产后抑郁状态的发病机制受到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而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主要与生物学因素中的神经内分泌因素及产妇心理因素、性格因素、分娩因素、家庭因素等其他社会因素相关[3]。

1.1 生理因素 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72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4]。诸多研究表明主要是雌孕激素,甲状腺激素和其他激素在妊娠分娩期发生剧烈的变化。还有学者认为多巴胺(DA)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也起着促进作用。

1.2 社会心理因素 产妇在妊娠分娩期不仅仅发生着巨大的生理变化,这一时期也是其心理调试的重要时期。蒋袁园[5]认为学历、人际关系,睡眠质量、经济收入、居住条件、社会支持是孕产妇发生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与张颖[6]和毛竹青[7]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同时蒋袁园[5]的研究还表明产妇年龄与产后抑郁无统计学差异,王静[8]的研究表明低年龄和低文化程度是产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社会支持系统也被认为是引起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广大农村,传统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对生女孩的产妇来说,心理压力更大,这也是引起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9]。由于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对于上述研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目前尚不可得出较为统一的结果。

1.3 家庭因素 家庭支持一般包括的是丈夫和家人的支持与照顾,孕期及产后的家庭支持是影响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产后家庭重心的转移及丈夫不够体贴,产妇身体正处于调养和恢复阶段,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再适应,若产妇无法从家人和丈夫处得到足够的体谅和帮助,会使产妇感觉委屈、烦躁、疲倦和焦虑,产生失落感[10]。李珍悦[11]的研究表明夫妻关系是否和睦是影响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不和睦的夫妻关系更加容易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钱林[9]认为缺乏家庭的支持,尤其是丈夫和长辈的帮助,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他相关研究也表明,从伴侣、父母及同事得到较少的行动上和精神上支持的产妇,易患产后抑郁症。

1.4 遗传因素和个性因素 产后抑郁症大多发生于性格比较内向、社交能力不好、心理承受力差、较为敏感、以自我为中心的妇女[12]。产时产妇自信心对分娩的影响较为明显,自信心低的孕产妇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她们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娩困难和疼痛上,易出现胎儿窘迫、产程延长、难产,导致抑郁症[13]。目前大多数研究都认可遗传因素和产妇个性是导致产后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观点。

1.5 产科因素 经查阅文献,产后抑郁在产科因素方面主要与分娩疼痛体验、分娩方式等有关,分娩时不能忍受疼痛,产钳、抬头吸引器助产的产妇发病率高,剖宫产次之[14-17]。相关研究表明,产前建立稳定和谐的医患关系,产时规范操作,产后精细护理均可改善预产妇的不良情绪。

2干预措施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对于产后抑郁的深入了解与研究,目前,对于产后抑郁的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出了以下一些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较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2.1重视孕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孕产期本身就是相对漫长的时期,对于初产妇而言,缺乏相关经验,即使有长辈或者相关辅导书籍以及培训班的存在,但是仍旧不能完全的消除她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与担忧。孟丽芳等研究表明[18],产妇对于分娩知识、自身健康状况了解程度与产妇产后抑郁程度有直接关系。陈雯[19]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将健康的心理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可以显著的缓解产妇出现的焦虑甚至是抑郁的情绪,提高产后抑郁的治愈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产妇保健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心理指导,对孕妇进行分娩知识讲座、培训,帮助和指导孕妇学会适当地情绪宣泄、自我调节等,从而消除产前焦虑和紧张心理,对抑郁症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2.2加强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目前首选的干预措施。大部分研究显示,通过实施心理干预,能够显著的缓解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干预的形式主要是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通过与产妇的沟通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状态,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及时疏导、帮助其解决心理的顾虑与担忧[20]。潘青叶[21]认为分散孕产妇注意力、音乐疗法对于产后抑郁有一定的效果。家人与医护人员也要注意孕产妇的心理状况,对怀疑有抑郁危险因素和焦虑抑郁状态的产妇着重关注,更加注重这些高危人群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指导他们正确的处理各种生活问题和不良情绪,学会并且加强自我调节,使她们整个孕期能够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态。

2.3采取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应用与产后抑郁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临床上已经尽可能避免对于哺乳期产妇用药,但是对于病情严重或因其他不可控原因必须用药的产妇,现阶段还是以药物为主,尤其是药物治疗辅以其他干预措施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还是较为显著的。研究表明[22-24],在中医方面益肾调气法、补益心脾法、柴胡疏肝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等在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理与确切的临床证据仍未得到证实。在西药方面主要应用联合疗法进行治疗,许云[25]的研究结果表明帕罗西汀治疗联合心理护理干预疗效显著。临床上关于中西药结合治疗和对比治疗的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对于中西疗法对于产后抑郁的治疗效果的对比仍需学者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2.4注重家庭干预 据统计,超过90%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希望有丈夫或亲人的陪同[26]。在孕妇生产过程中,家人与亲友的陪伴能够归于她们安全感和心理支持,让她们拥有面对疼痛和强大心理压力的勇气和信心,一定程度上能顾缓解她们的紧张、焦虑和不安等不良情绪。于建红[20]将传统的封闭式病房改进为家庭病房,实现母婴同室、促进母乳喂养,鼓励产妇与新生儿早期接触,能够激发产妇的母性心理,缓解心理负担。尤其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现阶段的孕妇以独生女较多,从小的生活和家庭环境,导致这类产妇的心理素质、自主性和独立性都比较欠缺,因而在面对分娩时应对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产后抑郁。

2.5优化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和严重危害性警示着相关医护人员要更加的重视产后抑郁,对于产后抑郁的高危产妇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姜华[27]研究表明采用优质护理可有效预防产后抑郁,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叶瑛 [28]的研究表明初产妇引入产后延续护理,能有效改善其产后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较为可观的临床成效。文慕彩[29]的研究也表明延续性精细化护理干预实验组生活质量各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具有研究意义。产前多与产妇及其家人沟通交流,术前讲解整个流程和有关事项,积极与产妇建立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关系。

2.6积极寻找社会支持 叶晓明[30]强调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外界环境资源,各种支持类型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评价支持、信息支持。社会支持对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寻找并利用社会支持能够大大降低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保障母婴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纵观产后抑郁的几大主要因素,其中心理因素和家庭因素在其中尤为重要,而这两种因素在社会支持下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能够大大降低产妇患病率。

2.7综合性干预措施 查阅现有的大量文献可知,产后抑郁症发生基本上都是多种因素作用后的结果,在真正的产后抑郁的干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干预措施综合起来应用,单方面的干预措施临床效果远没有综合性的临床效果显著。目前,我国产前多以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社会支持为主,产时以护理干预为主,产后以心理干预和家庭干预为主导,一般情况下较少使用药物干预,但在病情严重或因其他不可控原因必须用药的产妇,现阶段还是以药物为主,尤其是药物治疗辅以其他干预措施进行联合治疗。

3 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身心健康和医疗服务也有了更多、更高的需求。产后抑郁作为妇产科常见病得到了妇产科临床的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经查阅大量文献,本文将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归纳为:生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家庭因素、遗传因素与个性因素和产科因素,且大部分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的产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临床上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为:孕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干预、药物干预、家庭干预、护理干预、社会支持和综合性干预措施,在真正的产后抑郁的干预过程中往往是几种干预措施综合起来应用,单方面的干预措施临床效果远没有综合性的临床效果显著。目前,更多更新的干预措施正在不断地研究和试验,以寻求最合适、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有望得到改善和控制,众多的家庭有望摆脱产后抑郁的威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洪炜.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52-158.

[2]李华.产后康复治疗延伸服务对产褥期产妇康复的效果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195-196.

[3]常春艳. 产后抑郁状态病因总结[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92:173.

[4]董旭东,张乃羚,高皖平.产后抑郁症32例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1):1899.

[5]蒋袁园,汤建利. 孕产妇产后心理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6,06:899-900+903.

[6]张颖,杜玉开. 431例妇女产后抑郁情况及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分析[J]. 医学与哲学(B),2015,07:84-86.

[7]毛竹青,张莉. 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4,21:2565-2568.

[8]王静,石萍.产后6周妇女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4,6(5):63-65.

[9]钱林.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3):272-278.

[10]朱春香. 产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研究进展[J]. 上海护理,2014,02:70-74.

[11]李珍悦.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的分析及中西医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7,04:268-269.

[12]孙敦保. 探讨产后抑郁症病因、及防治对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7:109+115.

[13]陈浪,叶磊,肖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 现代临床护理,2005,4(4):4-13.

[14]陈芳. 引起产后抑郁症状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2:3112-3113.

[15]李德玲. 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J]. 医疗装备,2016,03:159-160.

[16]马永红,韩海霞,李明,余兆芬,任玲敏. 产后抑郁情绪高危影响因素的早期筛选与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07:1337-1340.

[17]王丽丽. 孕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分析[J]. 中国农村卫生,2016,12:65.

[18]孟丽芳,李晓云. 关于教育干预对改善产后抑郁症的效果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5,23:3970-3972.

[19]陈雯.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效果分析[J]. 环球中医药,2015,S1:166.

[20]于建红.产后抑郁症护理干预措施临床研究现状[J]. 吉林医学,2015,36(2):397-398.

[21]潘青叶.产妇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临床护理杂志,2011,17(14):111-112.

[22]吕凯,唐启盛,李小黎,杨歆科,朱明瑾. 益肾调气法对产后抑郁大鼠行为及海马5-HT、5-HT_(1A)R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5:327-332.

[23]王丹. 补益心脾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4]谭迎春. 柴胡疏肝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探析[J]. 中外医疗,2015,07:167-168.

[25]许云. 心理护理干预对帕罗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09:78-79.

[26]柯旦琴,霍雪燕.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

[27]姜华,万芳.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2):255-256.

[28]叶瑛. 浅析产后延续护理对改善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可行性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2015,08:143-146.

[29]文慕彩,李静,马绮梨.延续性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5,36(5):108-109.

[30]叶晓明,袁燕.社会支持与初产妇产后抑郁关系探析[J]. 当代医学,2012,18(281):118-119.

论文作者:朱新月, 游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初产妇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综述论文_朱新月, 游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