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绿色”教师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教师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4—0058—05
我国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涉及学校管理的许多层面,如课程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加以保证和推进新课改,特别是教师管理的改革。因为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更新管理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师管理的弊端,对教师进行科学管理,是新课改对我们学校管理者提出的、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需要“绿色”教师管理。“绿色”其本身的含义是健康,是生机与活力,是生命的和谐生长。“绿色”教师管理中的绿色借绿色的本义隐喻人性、和谐、发展。因为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充满人性;是生命的机体,要求和谐;是不断成长的人,需要发展。“绿色”教师管理使生命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生命不断再生长,“绿色”的教师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管理,是确保新课改成功的科学管理。
一、“绿色”教师管理的背景
1.旧的教师管理制度化、控制化,而新课程要求充满生命与活力的自动化教师管理。传统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推崇的是控制性管理,主要依靠组织职权、规章制度对教师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具体表现为:借助章法制度与量化指标,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监督和控制,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控制性的教师管理过于“理性化”,缺乏“人情味”,不适应学校教育中特有的人文情境。如果说这种控制性的教师管理在旧的课程体系下还有其存在的可能,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它已经成了改革的“绊脚石”。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学校要致力于创建具有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教师队伍,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变成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实现自动化管理。
2.旧的管理权力集中化、方式教条化,而新课程要求教师管理主体化。我国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制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使我们的学校完全受制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严重缺失,学校管理也是一种典型的行政管理模式,高层决定,下层执行。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缺乏民主与灵活性,处理教师问题死搬教条,一刀切。新课程改革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不断转变管理机制,实行以广大教师参与的校本管理,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
3.旧的评价标准单一化、方法数据化,而新课程追求多元化、发展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传统的教育目标只注重知识灌输,学校强调应试教育,强调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忽视学生各种能力的真正发展,所以,学校管理教师的主要办法是考核优秀率和合格率。因此,教师平时不讲究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搞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追求题海战术,只求学生考高分。而新课程强调教育目标的多维性、内质的丰富性。因此,教师评价多元化,要求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学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即基础性发展目标和科学发展目标,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导向,才能把新课改真正引进学校课堂。
4.旧的教学思路封闭化、教研萎缩化,而新课程提倡开放化、合作化,强调教师专业发展化。在传统的学校课程体系下,由于学科性质,教学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件充满孤独的事业。而新课程的综合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或更多部门在更大的空间合作,需要教师增强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进行学科间的学习、吸纳和统整。课程改革要成功,教师必须从教书匠向研究性的教育专家转型,教师要一专多能。优质学校的核心是优质教师,优质教师的核心是优良的素质。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师,而我们的教师面对的是新课程带来的各方面的全新挑战,大多数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应对能力,我们的教师需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因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视教改教研是新课程对教师管理提出的首要任务。
5.旧的管理思想物本化、方法机械化,促使教师心理问题化;而新课程要求管理人性化,追求教师心理健康化。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但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思想是否正确、管理方法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艰苦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分散的脑力劳动,工作对象是成长着的青少年,工作的社会效果不能“立竿见影”,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教师“无求益之,唯忌损之”和自我挑战的心理特点很容易使教师自身心理负重,这些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来缓解和梳理,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工作特点呼唤学校的人性管理。但是,目前的教师管理思想主要依靠严密的制度和精确的数据管理方法,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强调“服从”、“计划”、“统一”,忽视民主、人性,缺乏疏导、帮助,这种物本化的管理思想和机械化的管理方法再加上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挑战,很容易使教师心理“堵塞”,极易导致教师心理问题化。事实上,有关心理专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中小学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焦虑、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已经导致了许多不同程度的校园事故的发生,并严重阻碍着新课改的成功。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更加强调教师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新课程“相信”只有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绿色”教师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注重健康、和谐、发展的“绿色”教师管理是从以“物”、“事”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一种更加深沉、更加高级的管理,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对学校管理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绿色”教师管理呢?
(一)注重人性,满足教师合理需要
需要是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就是顺应人性,注重人性。教师不仅是人,而且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他社会群体不同的心理特征和需要。教师的独立性、自觉性和自尊心都很强,重视自己在社会中的自我形象,在各方面的自我要求很高,教师有着其特殊的群体心理。教师群体除了物质需要以外,更在乎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成就、自尊、荣誉、成长等方面的精神需要。“需要是人一切行动的最初原动力,是外部行为的内部驱动力,是人创造性活动的源泉”。物质需要的满足是教工正常工作的保证,精神需要的满足则是促使教工更好地工作的动力。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顺应人性,本着人性,不仅要重视教工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更要注重教工精神需要的满足,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应该以人为本,充分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群体需要,尽可能地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尊重教师自我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使教师怀有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责任感以及被认可、受重视和个人得到发展的满足感;使教师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的激情、奋发工作的热情和自觉行动的积极性,使每个教师都切实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在工作中感到自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改背景下,满足教师合理需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要进一步民主化。绿色管理追求有活力的自动化管理,而管理进一步民主化是实现教师管理自动化的基础,也是满足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主要途径,还是激发教师高昂的工作热情,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新课改的主要策略。
实施项目分工,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能够做主的领域。“项目分工”是把学校整体看作一个大系统,把这个大系统分成若干个子系统,每个人负责一项。学校采用的“项目分工”就是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说了算的领域,让教师在自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承担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负责的项目中教师有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包括对学生的指挥权,学生活动安排的权力,管辖范围内的教师分工权,适当的资金支配权等。教师有这些权利,他才能像主人一样工作,负起应负的责任,他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建立必要的参政制度,畅通教师发表意见的渠道。人本管理要把每位教师看作独特的个体,要尊重每一位教师,要让每一位教师都感受到自己在学校里的重要价值,因而必须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发表意见的机会,这也就是满足教师个体自我尊重的需要,教师这种需要的满足使教师产生自我信任、价值、力量、能力、适合性等方面的感觉,而阻挠这种需要将产生自卑感、虚弱感和无能感。学校管理要坚持教代会制度,认真听取教代会代表对办学的建议和意见,让代表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工作之中,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凡是应公开的内容都向教师公开,使教师心里明明白白;坚持逢事必议的制度,教师有不同的意见可以以年级组为单位向有关处室反映,不管反映的是什么意见,有关处室必须做出答复,如果涉及范围较广的,由有关处室调查听证,谁有理听谁的,校行政的意见也可以否定,学校管理要从多方面满足教师自我尊重的需要。
2.管理要进一步灵活化。在新世纪多元化的时代,人的需要也是多元化的,管理也应该多元化、多样化,注重创新与灵活。根据复杂人的假设,人的需要与动机是各不相同的,而且人的需要和动机随不同的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管理者的管理策略与措施不能千篇一律,不能过于简单化,不能过于一般化,而是要具体分析,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法。
尊重教师个性。每一位教师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有独特的成长经历与心路历程,在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乃至个性爱好等方面都是千差万别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独特的。所以,在管理中,我们要承认教师的这种差异,尊重个性,认可教师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的追求,以赞赏的目光来看待每一个教师。每个教师身上都有其长处,也都有短处,我们应以宽广的胸怀,多看到教师的长处,激励教师,充分地肯定其点点滴滴的进步,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享受。绿色管理是追求和谐的管理,只有管理者主动与教师交往,充分了解了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发展目标,尊重教师个性,不断改善管理方法,灵活管理,切实制定学校发展总目标,才能使管理策略具有预见性、主动性和超前性,才能满足教师合理需要,促进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
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195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目标管理就是把一个企业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并让每个职工根据总目标的要求,自己制定个人目标,并努力达到个人目标的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也是职工参与管理的形式之一。目标管理能集中每个职工的力量,保证学校总目标的实现,能创造一个培养各级管理人员真正领导能力的管理环境,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满足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每一个教工的工作能力迅速提高,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目标管理的主要做法是:坚持教工参与制订目标;坚持个人目标与总目标结合;坚持激发教工达到目标的责任感;坚持“目标=权利”的原则;坚持自我评价。总之,目标管理实质上就是把学校发展要求转化为个人需要,促进教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绿色管理灵活化、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注重和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校组织的主体,只有心理健康的主体,才有和谐的组织,只有和谐的组织,才有生机与活力,才有利于新课改的推进。然而作为学校组织主体的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而教师心理问题将会导致教师教育行为失控,导致教师体罚学生,把学生视为一个发泄的工具,甚至还会影响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因为教师的心理状况会影响其自身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态度、心境等都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其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心理水平不仅对学生影响深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指引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教育行为。新课改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高要求、高标准,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促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维护教师心理健康,不断改善教师的内心状态,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绿色是生命的原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健康和活力”,“绿色的本质含义是‘和谐’”,绿色管理首先强调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组织的主体——教师心理健康,才有和谐的组织,只有和谐的组织,才有生机与活力,才能实现有效管理,才能推进新课改,才能保证新课改的成功。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者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
1.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心理健康课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教师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并对其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和训练。
2.建立心理检查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专门机构,聘请专业人员,采用通用的检测量表或指标体系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验,并建立档案,使教师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完善自我。另外,聘任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这一条件。
3.设心理咨询热线。采用咨询热线、信箱等方式,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进一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4.“立法”惩戒违纪学生。长期以来,有些“教育专家”认为既然是“教育”,就是“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但许多老师显然还没有修炼到面对“猖狂”的学生时能够“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程度。当一些学生光靠说服教育很难奏效、甚至无效时,学校恰当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戒,减轻教师管理危机是完全必要的。
5.减轻教师课业负担。教师课业负担过重,是目前造成教师心理压力过重的主要原因,减少不必要的、纯形式的会议,减少班级人数,减少无意义的评比、考核,创建与新课标相一致的教师评价制度是减轻教师心理压力的主要措施。
6.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人际关系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和个体行为、工作效率乃至组织的凝聚力;人际关系紧张,往往会造成人人自危,随时担心别人坑害自己,加大教师心理负担和工作的负效应。因此,学校管理者应重视人际关系的管理,并且不能仅停留在化解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上,更要致力于从高层次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彼此沟通、相互理解、同心同德、自觉合作的境界,即“人性”意义上的“人和”。
7.改善管理作风和方法。研究表明,教师在人本、友善的领导氛围中,感到宽松和谐,容易发挥积极性。反之则容易产生心情压抑、郁闷等消极情绪。新课改实质上是人的革新,只有人性化的领导才能创建最有活力的教师团队。
8.提供更多的娱乐活动。正当的娱乐活动是调剂教师身心最有效的途径。管理者要注意教师心身的休息,教师只有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9.增加进修机会,减轻课改压力。教师进修,一方面增加和充实教师的知识,帮助教师更新观念,丰富经验,为实施新课改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教师进行身心调节提供时机,减轻新课改带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
10.校长身先士卒,带动全体教师。校长是一个学校的领航人,他应是新课改渗透的第一人,应该首先深入新课程,掌握新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管理理念,实施符合时代的教师管理。只有这样,全体教师才能顺利地投入新课改。
(三)注重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程的推进带给我们这样的感悟:课程改革的最大制约点是教师的专业水平。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需要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等,新的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发展需要转型,教师的素养有待于提升,学校应以新课改为契机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发展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逐步使教师职业专业化,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教育的研究型、学者型的师资队伍,以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新课改,争取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发展,首先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那么,怎样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
1.减轻教师负担。在学校没有脱离应试教育又要求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情形下,“上午搞应试教育,下午进行素质教育”;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加班加点辅导学生,同时又要求教师参与备课组业务研究。有研究表明,教师负担普遍过重,根本无暇顾及个人专业发展,甚至因此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爱因斯坦曾指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所以,必须让教师从负担下解放出来。(1)要解放教师的工作时间。对教师的工作时间、空间的束缚使教师没有时间和机会去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真正的改革自然无从谈起。(2)要解放教师的心态。在轻松的心态下,教师才能热爱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才能成为“师”而不致沦为“匠”,才会愿意投入改革。(3)要解放教师的思想。只有思想解放的教师,才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才有可能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索改革的途径,寻找稳妥的方法,从而敢于改革、勇于尝试,使课改有条不紊地进行。
2.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评价是改进教育教学的动力和源泉,其基本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发现教师的不足,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评价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而旧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成为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导向,所以,学校要构建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多元化、发展化,注重教学过程,注重教师专业,注重教师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评价从鉴定功能转向导向、激励功能,体现人本思想,促进教师个体的发展。
3.指明职业发展趋势,激励教师发展自我。指明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之路是新课改对管理者提出的又一个管理要求。教师有自己的职业生命,教师这种职业是一门非常专业化的职业,需要教师进行专门的、持续不断的学习和训练,需要教师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管理者要激励教师利用各种研究渠道,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专业化教师,学校才能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新课改,实现可持续发展。
4.科研带动,名师引领。学校要以新课改为契机,主持课题研究、推出大型观摩、举办专题讲座、参与学术交流,引导教师规划成长生涯、撰写教育专著等等,积极为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增设新的平台;学校要通过点面结合、名师引领、小班示范、新老共进的教研活动,帮助教师学习课改精神,实施课改方案,反思课改实践,研究课改对策;学校要借助科研这一平台探索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规律,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速名师、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新课改中的引领、辐射作用。
新课程重视人的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的发展,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课改呼唤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齐头并进,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运作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凸显“人本”理念,真正体现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宗旨,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管理应注重人性,满足教师合理需要,注重和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注重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健康、和谐与发展的“绿色”教师管理,确保新课改成功。
收稿日期:200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