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并购目标的中外差异分析_差异分析论文

外资并购目标的中外差异分析_差异分析论文

外资并购的中外目标差异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外资并购论文,差异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4)06-0137-11

一、中国政府与跨国公司的并购目标分析

(一)中国政府利用外资并购的目标

对于利用外资并购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做出了方向性的阐述,报告中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学者们的分析来看,中国政府利用外资并购的目标如下:

1、弥补资金不足

虽然中国有着巨大的储蓄存款余额,并且近几年的存贷差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制度性原因导致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严重不畅,我国仍事实存在着资金瓶颈的问题。这种情况下,通过跨国并购过程中外资的注入,可以弥补国内的资金缺口,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具体来说:一是弥补国有经济退出中的资金缺口。在未来几年内,国有企业将有计划地从竞争领域退出,其中大部分资产需要变现,国内非国有投资主体缺乏投资的能力或意愿,通过外资并购国企可使国有资产变现,从而弥补国有经济退出中的资金缺口。二是推动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的解决。我国以前的高积累政策等历史原因造成了职工社会保障资金短缺,通过向外商出售部分国有资产,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三是帮助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售出中的资金缺口,由于国家信用下国有商业银行的“预算软约束”等原因造成了国有银行拥有大量不良债权,这些不良资产数额巨大,其承接主体就成为问题。通过向外资出售部分股权,可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2、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总体来看,目前中国产业结构还不太合理,概括起来大致包括: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低水平产品过剩和高水平产品短缺并存,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以及第三产业发展不合理且发育不足。这样,就可以利用外资并购来调整和优化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布局。(1)从产业结构来看,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所涉及的重点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产品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贸易服务业等成为直接投资的热点。可以利用这些热点的转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相应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从产业布局来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比较落后,产业布局尤其需要大的调整和优化。因此,可以鼓励外资更多并购经济不发达地区企业,带动当地企业集群发展,推动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提高国内企业的R&D能力

从技术转让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掌握着发达国家70%的技术转让,80%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是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的源泉;从投资领域看,跨国公司更多的集中于高科技领域。这样,通过外资并购带来的技术溢出和相关效应的发展会推动国内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另外,如果能够尽可能多地吸引跨国公司将其R&D中心搬到中国,这样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外溢效应将会更加明显。

4、促进企业制度创新

中国企业改革的历程表明,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其中的关键就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跨国公司以参股或控股的形式进入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使得国有资本从竞争中退出,有利于国有企业治理问题的解决。原因就在于,国内和国外这两种资本相结合,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产权多元化为企业经营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提供了有效的保证,有利于企业形成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机制。在产权多元化的同时,由跨国公司导入通行的国际规则、惯例和不同的管理体制,这对于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推动中国国内市场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形成。

5、引进竞争机制

中国加入WTO以前,国内的一些行业都处于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在国内市场形不成有效的竞争,难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WTO以后,中国对于这些行业开始放宽限制,国外公司在这些行业进入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机制,提高了行业的竞争度,也带来总体效率的提高。另外在一些地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对于当地的企业给予过度的“优惠”,使得国内同行业其他企业不能公平竞争。通过跨国公司的并购,就可打破这种地域性的垄断,也给国内其他同行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6、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内本土企业这些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论规模还是实力上都远远不如跨国公司。因此,可以利用跨国并购,在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同时,通过中外两种资本的结合,借助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具备的条件来提高自己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通过并购,国内企业可以利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技术或者是跨国公司所使用的已经成熟的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其次,国内企业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要远远小于跨国公司,通过并购,可以再提高国内企业的知名度同时增加销量。最后,在国外,跨国公司已经具有了比较完善的销售网络,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销售网络将国内的产品外销,省去了打入国外市场的交易成本。这些都有利于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从根本上说,中国政府引入外资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以上直接目标的实现,促进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提升以及国民经济整体质量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带动经济的增长,最终加快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跨国公司并购的目标

跨国公司并购国内企业的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动因中;二是体现于跨国公司对华并购的特殊动因中。

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动因来看,跨国公司进行并购的目标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利用、保持优势。Stephen Hymer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指出,有两个原因使投资者对外直接投资以控制海外企业:一是为了保证投资安全,二是投资者(或出资企业)具有某些特定优势使之有可能竞争过东道国企业。并指出,市场不完善是这些特定优势存在的前提。Chales P.Kindleberger在其《美国企业在海外》一书中指出,由于外国公司拥有某些超越当地企业的优势,因此外国企业不愿意与之分享特殊知识,这就是外国投资者不愿意分摊股权,反对建立合资企业的重要原因。Peter J.Buckley和Mark Casson则指出,当企业发现中间市场不完善时,它们就会试图创造内部市场来绕过外部市场,使内部市场交易处在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从而保持企业优势。尼克尔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从分析寡占市场的角度解释了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保持一种竞争优势的平衡,巩固现有的寡占地位。

(2)寻求、扩展优势。John H.Dunning于1981年在分析了国际生产优势的基础上指出,投资者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取企业内部交易优势和利用东道国条件的优势。日本学者Kiyoshi Koji-ma(1969)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后指出,日本对外投资的行业是从丧失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那些行业开始进行的,投资目的有的是为了获得原材料和中间品,而这些都是日本国内所不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投资可以发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各自比较优势,使双方都受益。而John W.Rutter(1990)在总结了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后指出,外国直接对外投资的增长应解释为跨国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美国市场的规模和吸引力以及美元在80年代的迅速贬值。另外,还有学者对外国在美投资企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后指出,外国跨国公司来美投资并不是像Hymer和Kindleberger所说的是由于它们具有垄断优势的缘故,相反,他们来美投资是为了进入美国市场和进入美国经济(Kim,Wi Saeng and Esmerelda O.Lyn,1990)。可见,无论是寻求东道国的廉价原材料和中间品,还是追求东道国市场,都是为了寻求、扩展跨国公司的优势。

而国内学者对外资并购的研究也集中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优势的利用、保持、寻求、扩展。毛蕴诗分别从公司目标的一般理论及战略竞争的角度出发考察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并形成了两组目标体系,指出前一组目标体现了公司存在的基本动机,而后一组目标则更关心跨国公司在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与资源、生产要素有关的优势问题,在这两组目标中,寻求增长与扩展、寻求市场是两者兼具的目标。[1][P156-179]刘恒在2001年的研究中指出,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跨国公司的战略并购:交易费用的节约、竞争优势的寻求、应对新的全球竞争战略。[2]臧跃茹的分析则指出,外资控股并购国有企业的主要目的包括:寻求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寻求成本优势,借助于东道国相对廉价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降低其产品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寻求垄断优势,即巩固与提高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地位。[3]陈佳贵结合跨国公司的最新发展后指出,跨国公司并购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本地化战略;另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网络的双向扩展。[4]另有学者指出,在新经济条件下,跨国公司并购所追求的垄断竞争内容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市场占有率为主转为主要争夺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创新知识(或技术)以及相关人力资本的垄断竞争优势。[5]

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华并购的直接目标在于对优势的利用、保持、寻求、扩展,而这又具体体现在所有权、成本、市场、创新知识(技术)等方面。进一步说,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并购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在优势的利用、保持、寻求、扩展之上,通过各种直接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动态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取得,及在长期内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二、中国政府与跨国公司目标的实证考察

为了更明确的说明中外双方目标,利用中国已发生的案例,利用Logit模型来对中外双方的各自目标进行实证考察。

(一)理论简述(Logit模型)

在很多情况下,被解释变量y的取值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比如是否工作、并购是否成功等等。在这里,我们要研究诸多影响并购的因素,如果并购成功,令y=1;否则y=0。这种模型称之为二元选择模型(binary model),是定性响应模型的一种,它是基于累积逻辑分布函数建立的。设定形式为:P[,i]=F(α+βx[,i])=1/е[-(α+βx[,i])

P[,i]为给定x[,i]的取值时,主体会做出某项选择的概率,即随着X的变化,主体做出某项选择的概率会如何变化。这里面,αβ是需要估计的参数,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

(二)数据设定

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可能具有的行为心理因素有: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拯救陷入泥潭的企业;第三,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第四,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外方可能具有的心理因素有:第一,追求股权控制,扩大优势;第二,开拓新的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Y,表示跨国公司并购是否成功。如果并购成功,Y=1;其他,Y=0。解释变量分别为:

X1:并购对象的所有制形式(如果为国有企业,X1=1;如果为其他形式,X1=0)

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一个因素。

X2: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良好X2=2;经营一般X2=1;经营较差X2=0)

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二个因素。

X3:并购后的管理形式(如果为股份制,X2=1;如果为其他形式,X2=0)

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三个因素。

X4:并购对象所在行业(鼓励X4=2;允许X4=1;限制X4=0)

(鼓励、限制、禁止、允许: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分类)

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四个因素。

X5:并购协议中中外双方的控股比例(X5取值按外方持股具体比例)

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外方第一个因素。

X6: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追求程度(明显是市场追求X6=2;中间类型X6=1;明显不是市场追求X6=0)这一变量用来考察外方第二个因素。

各变量的具体取值如表1:

表1 各变量取值情况

┌───────────┬───────┬──────┬───────┬──────┬─────────┬─────┐

│ │并购对象的所 │被并购企业的│并购后的管理 │并购对象所在│并购协议中外方控 │跨国公司对│

│案 例│ ││ ││ │中国的市场│

│ │有制形式X1│经营状况X2 │形式X3│行业X4 │股比例X5 │ │

│ │ ││ ││ │的追求X6 │

├───────────┼───────┼──────┼───────┼──────┼─────────┼─────┤

│1995五十铃,伊藤忠并购│国有企业,X1= ││ ││五十铃15%,伊藤忠│ │

│ │1 │X2=0│合资,X3=1│鼓励,X4=2 │ │X6=2 │

│北旅(后退出)│ ││ ││10%:合计25%│ │

├───────────┼───────┼──────┼───────┼──────┼─────────┼─────┤

│1996达能收购娃哈哈│国有企业X1=1 │X2=2│合资,X3=1│鼓励,X4=2 │达能41% │X6=2 │

├───────────┼───────┼──────┼───────┼──────┼─────────┼─────┤

│1997亚星客车德国梅赛 │国有企业X1=

││ ││德国梅赛德斯一奔 │ │

│ │1 │X2=2│合资,X3=1│鼓励,X4=2 │ │X6=2 │

│德斯—奔驰│ ││ ││驰50%│ │

├───────────┼───────┼──────┼───────┼──────┼─────────┼─────┤

│1998柯达收购三家感光 │国有企业X1=

││ ││ │ │

│ │ │X2=0│合资,X3=1│鼓励,X4=2 │柯达70% │X6=2 │

│企业 │1 ││ ││ │ │

├───────────┼───────┼──────┼───────┼──────┼─────────┼─────┤

│2000年3月达能收购乐

│国有企业X1=

││ ││ │ │

│ │1 │X2=2│合资,X3=1│鼓励,X4=2 │达能50% │X6=2 │

│百氏 │ ││ ││ │ │

├───────────┼───────┼──────┼───────┼──────┼─────────┼─────┤

│2000年12月达能参股上 │国有企业X1=

││ ││ │ │

│ │1 │X2=2│合资,X3=1│鼓励,X4=2 │达能参股5%

│X6=2 │

│海光明乳业│ ││ ││ │ │

├───────────┼───────┼──────┼───────┼──────┼─────────┼─────┤

│2000年12月法国达能公 │国有企业,X1= ││股份公司,X3 ││ │ │

│ │1 │X2=2│=1│允许,X4=1 │法国达能50% │X6=2 │

│司收购梅林正广和 │ ││ ││ │ │

├───────────┼───────┼──────┼───────┼──────┼─────────┼─────┤

│2001年2月艾默生收购

│私有企业,X1= ││外商独资,X3= ││ │ │

│ │1 │X2=2│ │鼓励,X4=2 │艾默生100%

│X6=2 │

│安圣电气 │ ││0 ││ │ │

├───────────┼───────┼──────┼───────┼──────┼─────────┼─────┤

│2001年阿尔卡特收购上 │中外合资企业,││股份公司,X3= ││阿尔卡特:50%+1 │ │

│ │ │X2=2│1 │限制,X4=0 │ │X6=2 │

│海贝尔│X1=0 ││ ││股│ │

├───────────┼───────┼──────┼───────┼──────┼─────────┼─────┤

│2001年2月米其林并购

│国有企业x1=

││ ││ │ │

│ │1 │X2=1│合资,X3=1│鼓励,X4=2 │米其林70%│X6=2 │

│轮胎橡胶 │ ││ ││ │ │

├───────────┼───────┼──────┼───────┼──────┼─────────┼─────┤

│2001年4月美国IDT收│国有企业,X1= ││外商独资,X3= ││ │ │

│ │1 │X2=2│ │鼓励,X4=2 │1DT100% │X6=2 │

│购新涛科技│ ││0 ││ │ │

├───────────┼───────┼──────┼───────┼──────┼─────────┼─────┤

│2001年GE收购中山普│国有企业X1=

││外商独资,X3= ││ │ │

│ │1 │X2=2│ │允许│GE100%

│X6=2 │

│特阳光板 │ ││0 ││ │ │

├───────────┼───────┼──────┼───────┼──────┼─────────┼─────┤

│2001年10月格林柯尔购 │国有企业,X1= ││ ││格林柯尔控股34. │ │

│ │1 │X2=0│合资,X3=1│鼓励,X4=2 │ │X6=2 │

│并科龙│ ││ ││06% │ │

├───────────┼───────┼──────┼───────┼──────┼─────────┼─────┤

│2001年12月通用收购上 │国有企业X1=

││ ││通用汽车(中国)公│ │

│ │1 │X2=2│合资,X3=1│鼓励,X4=2 │司24%、通用汽车 │X6=2 │

│汽五菱│ ││ ││(中国)投资有限公│ │

│ │ ││ ││司10%:合计34% │ │

├───────────┼───────┼──────┼───────┼──────┼─────────┼─────┤

│2002年8月荷兰飞利浦

│中外合资企业,││ ││ │ │

│ │ │X2=0

│合资,X3=1│鼓励,X4=2 │飞利浦80%│X6=2 │

│增持苏飞股份 │X1=0 ││ ││ │ │

├───────────┼───────┼──────┼───────┼──────┼─────────┼─────┤

│2002年青啤吸引AB公│国有企业X1=

││ ││ │ │

│ │1 │X2=2

│合资,X3=1│允许X4=1

│AB公司27%│X6=1 │

│司参股│ ││ ││ │ │

├───────────┼───────┼──────┼───────┼──────┼─────────┼─────┤

│2002年10月PSA标致雪

│国有企业,X1= ││ ││ │ │

│铁龙与东风汽车合资│1 │X2=2│合资,X3=1│鼓励,X4=2 │雪铁龙持股32%│X6=2 │

├───────────┼───────┼──────┼───────┼──────┼─────────┼─────┤

│2002法国陈氏兄弟公司 │ ││ ││法国陈氏兄弟公司 │ │

│收购豪门啤酒 │合资X1=1 │X2=0

│合资,X3=1│允许,X4=1 │ │X6=2 │

│ │ ││ ││80% │ │

├───────────┼───────┼──────┼───────┼──────┼─────────┼─────┤

│2002年10月新桥并购深 │国有企业X1=

││ ││ │ │

│发展 │1 │X2=2│合资,X3=1│限制,X4=0 │新桥15% │X6=2 │

├───────────┼───────┼──────┼───────┼──────┼─────────┼─────┤

│2003年4月索尼并购索

│民营企业X1=

││ ││ │ │

│ │ │X2=1│合资,X3=1│鼓励,X4=2 │索尼控股67% │X6=2 │

│贝│0 ││ ││ │ │

├───────────┼───────┼──────┼───────┼──────┼─────────┼─────┤

│2003年6月沃尔沃合资

│国有企业,X1= ││ ││ │ │

│ │1 │X2=1│合资,X3=1

│鼓励,X4=2 │沃尔沃控股50%│X6=1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 │ ││ ││ │ │

├───────────┼───────┼──────┼───────┼──────┼─────────┼─────┤

│2003年7月SAB M111er

│国有企业X1=

││ ││ │ │

│ │1 │X2=2│合资,X3=1│允许│SAB Miller29.64% │X6=2 │

│收购哈啤 │ ││ ││ │ │

└───────────┴───────┴──────┴───────┴──────┴─────────┴─────┘

资料来源:表中所列案例根据各权威媒体的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三)模型估计结果

1.单变量分析

如果对选定的6个变量同时作Logistic回归,因为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每个变量都不显著。为了分析每个变量对跨国公司并购成功概率的影响方向(即变量的增加会提高还是减少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我们分别对每个变量作Logidtic回归,结果如下:

P(y=1|x1)=e[1.5976x1]/(1+e[1.5976x1])

(2.8989)S.E.=0.2584

P(y=1|x2)=e[2.0835x2]/(1+e[2.0835x2])

(2.3313)S.E.=0.3365

P(y=1|x3)=e[2.9957x3]/(1+e[2.9957x3)

(2.9235)S.E.=0.2721

P(y=1|x4)=e[1.6685x4]/(1+e[1.6685x4)

(2.3249)S.E.=0.1793

P(y=1|x5)=e[7.8803x5]/(1+e[7.8803x5])

(2.3721)S.E.=0.2772

P(y=1|x6)=e[1.6708x6]/(1+e[1.6708x6])

(2.9763)S.E.=0.2142

括号里的数字为z统计量,6个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每个变量在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同时,所有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了每个变量的增加均会提高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

2.多变量分析

因为选取的六个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分析它们的共同影响,我们采用加权系数法。构造一个统一的变量x,x=0.2*X1+0.05*X2+ 0.05*X3+0.3*X4+0.2*X5+0.2*X6,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我们令六个变量的权数分别为0.2.0.05.0.05.0.3.0.2.0.2.然后以y对x作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P(y=1|x)=e[2.0718x]/(1+e[2.0718x1)

(2.8686)S.E.=0.1979

通过z统计量可知,变量x是显著的。

(1)期望—预测分析

下表是被解释变量y的期望预测表2:

表2 期望—预测表

┌────────┬────────────────────┬───────────────────┐

││估计方程│常数概率方程 │

├────────┼──────┬──────┬──────┼──────┬──────┬─────┤

││y=0 │Y=1 │y

│v=0 │y=1 │y │

├────────┼──────┼──────┼──────┼──────┼──────┼─────┤

│ P(y=1)<=0.5│0

│0

│0

│0

│0

│0 │

├────────┼──────┼──────┼──────┼──────┼──────┼─────┤

│ P(v=1)>0.5 │1

│23 │24 │1

│23 │24│

├────────┼──────┼──────┼──────┼──────┼──────┼─────┤

│总数│1

│23 │24 │1

│23 │24│

├────────┼──────┼──────┼──────┼──────┼──────┼─────┤

│正确个数│0

│23 │23 │0

│23 │23│

├────────┼──────┼──────┼──────┼──────┼──────┼─────┤

│正确百分数 │0.00│100.00 │95.83

│0.00│100.00 │95.83 │

├────────┼──────┼──────┼──────┼──────┼──────┼─────┤

│错误百分数 │100.00 │0.00│4.17│100.00 │0.00│4.17 │

├────────┼──────┼──────┼──────┼──────┼──────┼─────┤

│总收益* │0.00│0.00│0.00│││ │

├────────┼──────┼──────┼──────┼──────┼──────┼─────┤

│收益百分比**│0.00│NA │0.00│││ │

├────────┼──────┴──────┴──────┼──────┴──────┴─────┤

││估计方程│常数概率方程 │

├────────┼──────┬──────┬──────┼──────┬──────┬─────┤

││y=0 │Y=1 │y

│V=0│y=1 │y │

├────────┼──────┼──────┼──────┼──────┼──────┼─────┤

│y=0期望个数 │0.07│0.75│0.82│0.04│0.96│1.00 │

├────────┼──────┼──────┼──────┼──────┼──────┼─────┤

│Y=1期望个数 │0.93│22.25

│23.18

│0.96│22.04

│23.00 │

├────────┼──────┼──────┼──────┼──────┼──────┼─────┤

│总值│1.00│23.00

│24.00

│1.00│23.00

│24.00 │

├────────┼──────┼──────┼──────┼──────┼──────┼─────┤

│正确比例│0.07│22.25

│22.31

│0.04│22.04

│22.08 │

├────────┼──────┼──────┼──────┼──────┼──────┼─────┤

│正确百分数 │6.85│96.72

│92.97

│4.17│95.83

│92.01 │

├────────┼──────┼──────┼──────┼──────┼──────┼─────┤

│错误百分数 │93.15

│3.28│7.03│95.83

│4.17│7.99 │

├────────┼──────┼──────┼──────┼──────┼──────┼─────┤

│总收益* │2.68│0.88│0.96│││ │

├────────┼──────┼──────┼──────┼──────┼──────┼─────┤

│收益百分比**│2.80│21.23

│12.02

│││ │

└────────┴──────┴──────┴──────┴──────┴──────┴─────┘

注:*;总收益是以估计方程相对于常数概率方程来讲预测正确百分数的变化来计算的。

**;收益百分比是以估计方程对于常数概率方程错误百分比的改进来计算的。

从上面期望—预测表可以看出:

1)上栏是按照0.5的概率分割点来划分正确预测与错误预测,进而评估模型。实际观测值y=1的个数为23,而估计方程预测的y=1的个数为23,正确率为100%;实际观测值y=0的个数为1,而估计方程预测的y=0的个数为0,正确率为0%;整体来讲,正确预测个数为23,正确率为95.83%。而按照常数概率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估计方程的结果相同,因此估计方程同常数概率模型相比,总收益为0%。

2)下栏是按照模型的期望值进行评估。按照估计方程,y=0的期望值个数为0.07,实际个数为1,正确率为7%;y=1的期望值个数为22.25,实际个数为23,正确率为96.72%.按照常数概率模型,y=0的期望值个数为0.04,实际个数为1,正确率为4%;y=1的期望值个数为22.04,实际个数为23,正确率为95.83%。因此,估计方程同常数概率模型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y=0的情况,正确预测改善了2.68%,错误预测降低了2.8%;对于y=1的情况,正确预测改善了0.88%,错误预测降低了21.23%;整体来讲,正确预测改善了0.96%,错误预测降低了12.02%。

(2)按照0.5的概率分割点来计算,当y=0时,估计方程实际得到的估计方程与常数概率方程相比,在预测跨国公司并购成功概率方面没有区别,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所选取的数据中,只有一家y=0(深发展),而且很难发现这家公司的解释变量与其他公司的有什么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异常值忽略不计。

3.变量的边际影响分析

表3显示了变量x在每个取值点上对y的边际影响,即x每增加一个单位,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增加的数值。因为x是x1~x6六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因此x1~x6对y的边际影响可以直接由表3乘以其相对应的权数即可,如表4所示。

表3 变量x对y的边际影响

┌────┬────────┬────┬───────┐

│1

│0.160851│13 │0.039689 │

├────┼────────┼────┼───────┤

││0.064888│14 │0.033964 │

│2

│││ │

├────┼────────┼────┼───────┤

│3

│0.102373│15 │0.035210 │

││││ │

├────┼────────┼────┼───────┤

│4

│0.063642│16 │0.038906 │

├────┼────────┼────┼───────┤

│5

│0.040335│17 │0.032499 │

├────┼────────┼────┼───────┤

│6

│0.142882│18 │0.068763 │

├────┼────────┼────┼───────┤

│7

│0.045966│19 │0.077161 │

├────┼────────┼────┼───────┤

│8

│0.038906│20 │0.112265 │

├────┼────────┼────┼───────┤

│9

│0.035210│21 │0.058192 │

├────┼────────┼────┼───────┤

│10 │0.040325│22 │0.039632 │

├────┼────────┼────┼───────┤

│11 │0.052353│23 │0.050334 │

├────┼────────┼────┼───────┤

│12 │0.120324│24 │0.132143 │

└────┴────────┴────┴───────┘

表4 x1~x6对y的边际影响

┌───┬───────┬───────┬───────┬───────┬───────┬───────┐

│1 │ 3.217017│ 0.804254│ 0.804254│ 4.825526│ 3.217017│ 3.217017│

├───┼───────┼───────┼───────┼───────┼───────┼───────┤

│2 │1.297761 │0.324440 │0.324440 │1.946641 │1.297761 │1.297761 │

├───┼───────┼───────┼───────┼───────┼───────┼───────┤

│3 │ 2.047450│ 0.511863│ 0.511863│ 3.071175│ 2.047450│ 2.047450│

├───┼───────┼───────┼───────┼───────┼───────┼───────┤

│ 4

│ 1.272840│ 0.318210│ 0.318210│ 1.909260│ 1.272840│ 1.272840│

├───┼───────┼───────┼───────┼───────┼───────┼───────┤

│5 │ 0.806702│ 0.201676│ 0.201676│ 1.210054│ 0.806702│ 0.806702│

├───┼───────┼───────┼───────┼───────┼───────┼───────┤

│ 6

│ 2.857638│ 0.714409│ 0.714409│ 4.286457│ 2.857638│ 2.857638│

├───┼───────┼───────┼───────┼───────┼───────┼───────┤

│ 7

│ 0.919327│ 0.229832│ 0.229832│ 1.378990│ 0.919327│ 0.919327│

├───┼───────┼───────┼───────┼───────┼───────┼───────┤

│ 8

│ 0.778118│ 0.194530│ 0.194530│ 1.167177│ 0.778118│ 0.778118│

├───┼───────┼───────┼───────┼───────┼───────┼───────┤

│ 9

│ 0.704199│ 0.176050│ 0.176050│ 1.056299│ 0.704199│ 0.704199│

├───┼───────┼───────┼───────┼───────┼───────┼───────┤

│ 10 │ 0.806510│ 0.201627│ 0.201627│ 1.209765│ 0.806510│ 0.806510│

├───┼───────┼───────┼───────┼───────┼───────┼───────┤

│ 11 │ 1.047055│ 0.261764│ 0.261764│ 1.570583│ 1.047055│ 1.047055│

├───┼───────┼───────┼───────┼───────┼───────┼───────┤

│ 12 │ 2.406486│ 0.601622│ 0.601622│ 3.609729│ 2.406486│ 2.406486│

├───┼───────┼───────┼───────┼───────┼───────┼───────┤

│ 13 │ 0.793771│ 0.198443│ 0.198443│ 1.190656│ 0.793771│ 0.793771│

├───┼───────┼───────┼───────┼───────┼───────┼───────┤

│ 14 │ 0.679282│ 0.169820│ 0.169820│ 1.018923│ 0.679282│ 0.679282│

├───┼───────┼───────┼───────┼───────┼───────┼───────┤

│ 15 │ 0.704199│ 0.176050│ 0.176050│ 1.056299│ 0.704199│ 0.704199│

├───┼───────┼───────┼───────┼───────┼───────┼───────┤

│ 16 │ 0.778118│ 0.194530│ 0.194530│ 1.167177│ 0.778118│ 0.778118│

├───┼───────┼───────┼───────┼───────┼───────┼───────┤

│ 17 │ 0.649981│ 0.162495│ 0.162495│ 0.974972│ 0.649981│ 0.649981│

├───┼───────┼───────┼───────┼───────┼───────┼───────┤

│ 18 │ 1.375265│ 0.343816│ 0.343816│ 2.062898│ 1.375265│ 1.375265│

├───┼───────┼───────┼───────┼───────┼───────┼───────┤

│ 19 │ 1.543225│ 0.385806│ 0.385806│ 2.314838│ 1.543225│ 1.543225│

├───┼───────┼───────┼───────┼───────┼───────┼───────┤

│ 20 │ 2.245294│ 0.561324│ 0.561324│ 3.367942│ 2.245294│ 2.245294│

├───┼───────┼───────┼───────┼───────┼───────┼───────┤

│ 21 │ 1.163840│ 0.290960│ 0.290960│ 1.745760│ 1.163840│ 1.163840│

├───┼───────┼───────┼───────┼───────┼───────┼───────┤

│ 22 │ 0.792634│ 0.198158│ 0.198158│ 1.188951│ 0.792634│ 0.792634│

├───┼───────┼───────┼───────┼───────┼───────┼───────┤

│ 23 │ 1.006675│ 0.251669│ 0.251669│ 1.510013│ 1.006675│ 1.006675│

├───┼───────┼───────┼───────┼───────┼───────┼───────┤

│ 24 │ 2.642868│ 0.660717│ 0.660717│ 3.964302│ 2.642868│ 2.642868│

└───┴───────┴───────┴───────┴───────┴───────┴───────┘

注: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因为选取权数的原因,x1.x5.x6的边际影响是相同的;另外,因为我们构造了统一的变量x,因此每个变量边际影响的变化趋势也是相同的。

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在x1、x2、x3、x4四个变量中,x4对y的边际影响相对其它变量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并购时,由限制行业到允许行业、或者由允许行业到鼓励行业,更能导致并购的成功,这也就说明了,在东道国的几个目标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相对更为明显。其次就是变量x1,在跨国公司所并购行业由其它性质企业到国有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要比其它方面的改变更能促成并购的发生,这也说明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是中方的另一重要目标。x5、x6由于选取权数的原因,导致边际影响趋同,但通过其数值也可以发现,它们对y的边际影响也是较大的,从而说明了跨国公司对所有权和市场的追求是较为强烈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由单变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由于六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因此也就说明了中外双方的六个目标在并购的动因中都是存在的。

(2)由变量的边际影响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方四个目标中,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最为强烈的,其次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外方的两个目标即对股权(体现了对优势的寻求、利用、发展)和市场的追求也是强烈的。

三、中国政府与跨国公司的目标冲突

以上从理论和实证都说明中外双方在并购的目标选择上存在差异,这种目标上的差异会集中导致以下方面的目标冲突:

(一)经济主权冲突

从跨国公司购并所表现的动向也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日趋强烈,持股比例不断提高。如阿尔卡特从中国信息产业部收购上海贝尔10%加1股的股份后,又以3.12亿美元的现金买断比利时政府拥有的上海贝尔8.35%的股份,获得了占51%股份的控股地位,并间接持有国内上市企业上海贝岭的股份。又如日本夏普公司在液晶显示器项目上与无铝合资,坚决要求绝对控股。有些项目虽在合资、收购时未达到控股,但跨国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增资扩股从而变成绝对控股。当然,跨国公司追求控股权的动因在于:

1、这是其追求动态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资本等要素的全球流动性的加强,追求贸易的动态利益就成为当前各国的首选。与此相适应的是,在战略选择上,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也已经从对静态竞争优势的关注,过渡到对动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视。而要获取动态的、持续竞争的优势,跨国公司就要把中国企业纳入到全球的网络之中,使之成为全球一体化网络组织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要以对其所有权的控制为前提。

2、这是其控制技术扩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要求。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先进技术在企业内外部的扩散,是跨国公司最关心的问题。根据“所有权优势理论”,越是高新技术企业,外方控股欲望越强烈,反之在一些传统产业中,特别是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中,技术在外方是否控股中并不起决定作用。一般而言,跨国公司不愿将先进技术转让给他们不能有效控制的合资企业。有研究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中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与企业的股权结构密切相关——凡是外商独资和外方控股的企业,技术水平不仅高于合作中方的原有水平,同时也是母公司内部的先进或较为先进的技术。[6]为了确保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来我国投资。

3、这是其整合企业文化的需要。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外企业必然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劳动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摩擦,为了实现对中资企业的有效整合,跨国公司必然倾向于取得中资企业的控股权。

4、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跨国公司一般都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而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许多地方还习惯于行使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若由中方控股的话,很容易出现企业不能保证股东利益的现象,从而损害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利益。

但是,中国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通过跨国并购,来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这个目标出发必然要取得企业的所有权。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作为行业的排头兵,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从产业的角度看,如果一揽子完全退出,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竞争力,[7]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中国在购并中必然要寻求控股权的取得。这一点在大型国有企业集中的战略竞争行业(如汽车、化工、电子等)、战略资源行业(如石油、有色金属)和战略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基础电子等)尤其明显。这样,双方目标在控股权方面就发生了冲突。

(二)价值链冲突

1、价值链的一般定义及其特点

“价值链”这一术语首先是由M.E.Porter提出来的。他指出,在价值链中的所有活动都构成购买者价格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说,这些活动包括生产过程、营销、传送之中,以及产品服务(初级活动);还包括投入品采购、技术、人力资源,其他支持活动(辅助活动)的所有基础设施功能的提供。每项活动都需采购原料、雇佣人力资源、综合利用不同技术,利用企业基础设施,例如一般管理和财务。[8][P40]王林生教授也指出,跨国公司在国内外的产销经营,也即其在国内外的价值增值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体,其“价值链”在跨国公司共同管理下具有国际性质。[95][P23]“价值链”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支持活动”,即企业的辅助性增值活动,包括企业组织、人事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下部是“基本活动”即企业的基本增值活动,也就是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如材料购进、产品开发、生产加工、成品发运、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10][P52]

在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衔接形成行业内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依据的是各环节对生产要素配置的比较优势。例如,产品的研制开发环节要求在科研、技术专门化教育等人力资本上有比较优势;零部件的装配环节要求在廉价的劳动力供给以及企业管理方面有比较优势。跨国公司依据各国不同的比较优势,分别将其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放在不同的国家,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在同一价值链上进行不同环节的分工。

2、中外冲突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迅速将中国企业纳入其全球价值链之中,发挥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其全球价值链的有机整合,并将竞争优势体现在对价值链的管理与控制上。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这样就会导致跨国公司将其价值链中增值较小的环节放在中国进行,从而造成中国企业长期处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利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而言,其本身的产业特性非常明显,实际上具有较为完全的价值链体系,如果只是被动地整合、嫁接,有可能丧失企业原有的战略发展方向,丧失企业的自有品牌,完全依赖于跨国公司,不利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就中国来说,要实现引入跨国并购的根本目标,就要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自己的有竞争优势的完善的价值链网络,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并购以后应处于跨国公司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而不是一些辅助性环节。这就导致了在价值链方面,由中外目标差异产生了冲突。

(三)市场结构冲突

中国引入外资并购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国内市场的可竞争性,促进行业市场绩效的提高。但是,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导致垄断的产生,从而在市场结构方面导致中外双方的冲突。这种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进入时,兼并后的公司往往会大于原有的规模,从而导致新购并公司的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的增加;二是在跨国公司进入后,往往会导致集中程度的提高。

这主要有以下情况:1、由于其规模及其他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进入后的战略通常包括兼并当地的竞争对手,这种行为必然会导致集中的提高。2、当地企业为了对抗跨国公司的竞争,也往往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推行防御性战略,即通过联合经营等方式对抗跨国公司;二是由于实力相差悬殊,不能对抗跨国公司的这种竞争,从而退出该行业或者被跨国公司兼并。这两种策略都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3、跨国公司在获得了当地市场的主导地位后,往往会针对当地传统企业滥用反竞争行为,对新企业的进入建立更高的壁垒。对发展中东道国的经验性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跨国公司参与的增多加强了集中化的发展势头。对巴西、危地马拉、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进行的研究发现,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会导致行业集中化程度提高。[11][P242]

四、影响目标差异的因素分析

中外双方尽管由于根本利益上的不同造成了在跨国并购上的目标差异,但仍有许多因素影响着这个差异,而且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中外双方目标差异的扩大或者缩小。这些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微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国内企业的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能力以及成本、人力资源、跨国公司的实力等;宏观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在跨国并购方面的政策、国内的基础建设、市场的完善程度等。以下就这些影响因素的主要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内企业的R&D能力

在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之下,跨国公司更加关注企业的R&D能力。原因就在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R&D出现了国际化、水平化的态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在于:一是全球战略的客观要求。?全球战略使跨国公司面临着国际性的大市场,但各国在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的差异,技术的跨国转移和应用往往表现出某些不适应性,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跨国公司就将部分R&D活动在其全球价值链内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当地具体市场,开发出符合当地口味的产品,从而导致R&D出现了国际化、水平化的态势。二是技术要素的内在要求。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随着劳动分工的不断演进,其复杂程度不断上升,然而技术又具有可分割性,这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之内整合全球研发资源,进行全球技术分工成为可能。传统经济理论强调生产分工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R&D分工越发重要。简单来讲,技术就可分为低端、中端、高端不同等级,跨国公司可根据不同区位的生产力水平、科研状况,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技术的水平分工和合作,公司总部则可对此进行宏观调控和技术监控,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全球知识资源。三是政策等外部性因素的推动。跨国公司母国政府的各种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内科研的限制效应”和“国外科研的促进效应”来推动R&D国际化的。前者指这些国家根据国内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条令,规定一些产品特别是药物与食品的生产与研发必须事先得到批准,而批准手续拖沓冗长,这就导致跨国公司在海外进行相关产业的R&D。后者指在当前区域集团化不断加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条件下,发达国家鼓励大企业以技术作为要素投入对外投资设厂,结合东道国的具体目标市场,就地科研,这样可以绕开东道国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跨国公司技术的全球化、水平化的趋势,将导致跨国公司更加关注东道国企业的R&D能力。对于东道国企业而言,R&D能力的重要性在于它将与并购后东道国企业所处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直接相关。如果中方企业的R&D能力普遍较强的话,将使国内企业处于跨国公司全球技术分工中的较高层次,甚至吸引跨国公司将其技术的高端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进而将其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和战略环节转移到中国,从而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更好的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充分发挥引入跨国并购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充分提升中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从而尽可能的将在并购中的中外差异降到最低。

(二)政府在跨国并购方面的政策

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激励政策;二是政府的规制政策;三是政府的促进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关联政策。

1、政府的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是政府给跨国公司提供的可测定的经济优惠,有助于跨国公司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或风险,但不包括投资的歧视性政策。激励措施主要包括:1)财政激励,如降低公司收入税率、投资与再投资补贴、减免税收、加速折旧、免征进口税等;2)金融激励,如政府拨款、信用补贴、政府资本参与等。由于跨国公司的投资会受到东道国区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激励政策是跨国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时所要考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东道国政府能为跨国公司提供较为优惠的激励政策的话,能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减少跨国公司减少和抽回投资,这样就能在和其他地区的引资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而且,目前的现状是,以激励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引资竞争正在世界各国激烈展开,到90年代,只有4个国家没有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任何激励。

激励政策对中外目标差异的影响是,它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向,使跨国公司的并购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区域的均衡发展及国内市场绩效提高相联系,从而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它的具体做法是可以对跨国公司并购的行业及区域实行不同的优惠措施,导致跨国公司的并购成本产生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其并购决策,最终使其并购方向与中方导向相一致。

2、政府的规制政策

规制政策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所受到的政策性约束。政府有关跨国公司的规制政策涉及面较广,主要包括:1)对外国投资者规定的进入及成立条件,产权和控制权要求;部门限制;批准与报告;经营条件(业绩要求、许可证、人员要求);待遇标准.2)对外商的主要保护:国民待遇;法律保护;资金转移、利润寄回及资本投资〔包括汇率控制.货币可兑性〕;依照国际协定处理投资争议。3)公共部门私有化;并购政策;贸易政策;环境保护;4)东道国参与国际一体化的进程。

规制政策在缩小中外目标差异方面的作用在于,它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限制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向,与激励政策一起,共同促进跨国公司的并购与国内利益相结合,从而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它的具体做法是对国内一些战略产业和重要部门进行投资限制,禁止或者限制跨国公司的并购,从而限制其不利影响,促使中外目标相一致。

3、政府的关联政策

所谓关联,是指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所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约。关联政策的主要目标是:1)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如电子和软件;2)R&D、劳动力培训;3)已经与当地供应商存在关联的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这种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关联,对于中外目标差异的缩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种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国子公司转移到当地企业,这样中国企业就有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态的、持续性的竞争能力,从而能充分发挥引入外资并购的积极作用,最大可能的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12]

(三)制度建设

完善的制度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缩小并购过程中的目标差异。但是,中国的各种制度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1、企业制度的完善程度

企业制度的完善程度越高,越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和国际接轨,越能降低跨国公司并购后的整合成本,缩小中外的目标差异。但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一股独大、甚至政企不分等企业治理问题严重,还不是完全的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这就增大了跨国公司并购后的整合成本,从而也就增大了双方并购的目标差异。

2、行政制度的完善程度

行政部门有关制度的完善程度越低,行政效率也就越低,这都会增加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交易成本,拉大中外双方目标差距。例如中国现行外资审批制度本身具有许多问题:一是审批程序过于繁琐。所有外资项目都必须经过外资主管机构的批准,而且一旦审批内容有所变更,又必须报经原审批机构重新审批。二是审批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下。三是审批部门、环节过多,报批手续复杂,而且还有不同地区、行业、项目乃至外资设立形式的差别。

(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目标差异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完善程度越高,越能提高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率,缩小中外目标的差距,从而越能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区,尤其集中于以香港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及闽南地区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较差的地区跨国公司项目极少。2001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7.15%分布在东部地区、8.75%分布在中部地区、4.10%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东部的广东、江苏、上海、福建和山东继续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省市,占当年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高达65.63%.中西部的青海、辽宁、新疆、贵州和甘肃是吸收外资最少的省份。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基础设施越完善的城市越能吸引外资。

(五)跨国公司的实力

跨国公司的实力也是影响两者目标的一个微观因素,它包括跨国公司的规模,技术力量和业绩等方面。跨国公司规模越大、实力越雄厚,则意味着其追求利益的过程是长期的、持续的,这样它会谨慎的考虑中国的资源和政策因素,在与政府和当地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国际惯例来进行,妥善处理同中国的友好和互利关系。同时,跨国公司实力越强,则可以更多的资金进行研发,从而其技术开发方面的实力也就越强,因此也就越可能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另外,如果跨国公司的规模越大,对于资源进行全球配置的要求就越强,这样就可以加强中国企业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相反如果跨国公司的实力越弱,它的财力和物力会有一定的限制,研发能力也就越弱,技术水平也就越低。同时,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或者突发事件的承受和解决能力就越弱,在华资本的不稳定性也就越高。另外,跨国公司的规模越小,其在并购中国企业的过程中,越有可能是为了追求短期利润或者利用中国加入WTO政策上的优惠进行的投机活动,这样的投资时刻有被抽回的可能,从而加大了跨国公司在华资本的不稳定性。

总之,跨国公司的实力越强,在华的投资资本就越稳定,越能为中国带来长期的利益。因此,在外资并购中应尽量引入实力强的大型跨国公司。

标签:;  ;  ;  ;  

外资并购目标的中外差异分析_差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