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佳节出版社错过的商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佳节论文,出版社论文,新年论文,商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做生意最重要的是把握商机。逢年过节,正是推销产品的好时机,也是讨顾客欢心、“永以为好”的大好时机。如今的大小商场,每年一进入12月就开始比着劲地“优惠酬宾”、“彩礼”、“降价”,利用圣诞、元旦、春节、正月十五这一“黄金时段”,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卖潮,连寻呼台也不失时机地向用户拜年、致意。之所以看重这一段,不光节日集中,而且时机可贵,一年只这一回,错过可就没了。然而,同样是商家的出版单位,似乎对这一天赐良机还很茫然。
记者就此采访的印象可归结为一句话:冷处理。比如,杂志社大多只在年末的最后一期或新年第1期中夹一张用纸稍好的彩印年历,就算是给读者拜年的贺卡了;而出版社,则几乎可说是无动于衷。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的张春江介绍说:北大社倒是买了一批邮政有奖明信片,但都是寄给平时有业务往来的发行界、新闻界朋友;有的出版社虽然自印了贺卡,同样只是在“圈子”内流动;还有的出版社备了挂历、台历等贺礼,也只送到批发商一层,而出版单位真正的上帝——读者,却被很自然地遗忘了。
出版者与读者之间这种遥远的距离,已引起某些有识之士的注意。张春江说:“打个比方,出版者与读者,就像男女青年恋爱,追求者要积极,平日还要写情书、打电话,喜庆佳节到了,哪能一点表示也没有?我们平时注意协调这方面的关系、那方面的关系,却恰恰把最重要的对象忽视了。”张春江认为,出版社应该在过年时想办法向读者表示友好和谢意,比如在年前年后问世的书上印上祝福的话语,或者在书中附一张贺卡。虽然会给出版社带来一些小麻烦,但读者看了,心里一定会感到热乎乎的——这不就是在做发行工作吗?
利用过年把目光更多地投向读者,活跃的外研社已经迈出一步,据社长李朋义介绍,他们主要是通过成立不久的读者俱乐部,在节日里向读者问候,并举行一些活动,密切联系,加深感情。说到在年末出版的书中夹寄贺卡,李社长认为有意义,也有可行性,目前国内尚无一家出版社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市场意识不强。的确,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形成的观念使出版者只埋头出书,市场、读者的概念只是在近些年才逐渐明确的,并且没有把它们时时刻刻放在心里。逢年过节,只忙于在“圈内”问候而忘了读者,就是表现之一。这并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礼节问题,而反映了出版界历史上沉淀下来的一种陈旧的意识:不能清楚恰当地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
市场经济占上风的今天,出版无疑也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在不少人的潜意识里,出版社似乎还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部门”,一个“机构”,于是导致了他们工作上的某些遗漏。北京书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策划牛树成说:“加强与读者的直接沟通,是我们新一年的工作要点之一。在书中夹寄贺卡给读者拜年是一种很好的推销方式。”牛树成说,台湾、香港等地很多出版社为沟通与读者的联系,在书后都附有读者调查表,内容包括读者获得该书的途径,对该书、该社的评价,对该社的了解程度,意见、建议、想要看的书等等,最后附上社址和电话,而且这类调查表的回收率都挺高,对出版社的出版行为和方向有直接影响。另外,还可以在书后预告本社将要出版的新书。这种新书预告,因为针对性强,效果一般很好。牛树成认为,多数出版社没做到这些的原因主要是市场意识不够,其实,在书后做新书预告,几十年前的中国出版界就已出现了,不过后来一直中断。近年,北大出版社又注意到这一点,该社1994年出版的“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的每一种后,都附有这套丛书的书目以及与此相关丛书的书目,出版社地址、邮编等。据该社有关同志介绍:这种“以书带书”的效果挺好。原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小尹做毕业论文苦于资料难找,无意中得到上述丛书中的一本,于是根据所附书目,按图索骥,买到了相关的几本书,对完成论文帮助很大。北大出版社也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电话,要求邮购这套丛书,其影响不亚于另做广告。
为使《学习的革命》产生影响,科利华在每一本书中都附上了“读者信息反馈卡”,询问读者对书的评价和想了解的书籍及教育软件信息,可见加强与读者的联系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据科利华软件集团市场策划部的同志介绍:目前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多,他们都按读者要求寄去了相关的资料信息,相信这将有力地推动他们的教育软件销售。他们坦言:这样做是纯粹的商业行为,“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地满足顾客需要,赚尽可能多的钱。”
其实,无论是新年给读者送贺卡,还是书后附书目或读者调查表,目的都是一样:尽可能让读者满意,尽可能地使出版社扩大影响。
在读者那里,反映还是积极的。
西单的北京图书大厦,某高校98级研究生小赵说:“我买书挺注意出版社的,但这种关注有点一厢情愿。出版
看来,无论是出版者,还是读者,都感觉到了彼此间的隔膜。新年附张贺卡也好,书后附上联系卡也好,都是减少这种隔膜的途径。礼品虽小,作用不小。一般的商家能抓住时机吸引顾客,出版社也一定能通过其他商家所欠缺的文化特色,选择时机,打沉者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