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跨世纪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加坡论文,发展战略论文,跨世纪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早在70年代末就被列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到80年代初,已成为举世公认的亚洲“小龙”。“成龙”之后,新加坡经济在经历了短暂的衰退后,又呈现出新的活力和生机。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显示出一些令人关注的新特点。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稳健增长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其经济基本上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65—1990年的2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8.5%,其中,1965—1973 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2.5%。然而,进入90年代后,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加坡经济的增长率除1993、1994年稍高外,其它年份均未达到以往的高速增长水平。1990—1996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2%,1997年估计为7%。但经济周期性的波动幅度已明显缩小,经济周期的特征已明显减弱。从经济运行方面看,一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小,1987—1992年经济增长率最高和最低年份的差距为5.3个百分点,1993—1996年为3.1个百分点,而1980—1986年为12.7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增长率回落的低点年份的增长率水平明显提高,如GDP增长率1985年( 1980—1986年期间的低点年)为-1.6%,1992年(1987—1992 年期间的低点年)为6%,而1996年(1993—1996年期间的低点年)为7%。这表明从90年代开始,新加坡经济已步入稳健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渐趋成熟。
——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的。1990—1996 年, GDP年增长7.2%,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增长10.4%、11.5%,二者的增长速度均远远高于GDP增长率。带动制造业增长的是高科技资讯工业。 自80年代中期以来, 高科技资讯工业一直是新加坡发展最快的产业, 1986—1995年的1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7.5%,其中,1993,1994年高达25%,其结果,高科技资讯工业产品占制造业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迅速升高,至1996年,高科技资讯工业产品几乎占制造业产值的一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和非石油产品出口的75%。新加坡也因此成为世界第六大资讯工业国和世界上最大的电脑磁盘驱动器和硬盘的生产和出口国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而服务业则主要是由金融服务业带动的。经过近10年的迅速发展,至1996年,金融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13%,比高科技资讯工业低2 个百分点。在金融服务业里,新加坡已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亚洲排名第三,列东京、香港之后,外汇交易量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
——出口扩张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发表的《1997年亚太经济与社会调查报告书》的数据显示,1990—1995年间,新加坡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7.9%,〔1〕比同期GDP的年平均增长率高10.5个百分点。这也表明,90年代新加坡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国外需求推动。
——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新加坡仍保持了强劲的经济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和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根据国内经济力量、国际化、政府工作效率、金融服务网络、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以及人力素质等8个因素确定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中,新加坡在1989—1993年间, 一直是最有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1994—1995年间,国际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不再分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后,新加坡被列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从1996年开始,新加坡在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继续被列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最具竞争力的国家。而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已连续两年被列为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国家。
——经济区域化成效显著。积极推行经济区域化计划,加速发展海外经济,是90年代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如果说七、八十年代新加坡以吸收外资发展国内经济为首要重点的话,那么在90年代,大力扩展对外投资,积极发展海外经济,已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新加坡海外发展的目标是,在20年内使在海外的经济规模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30%,从而建立一个强大的外层经济力量,造就一个全新的新加坡。新加坡海外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等8个亚洲国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对外投资就达10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目前, 新加坡已经与中国的苏州和无锡、越南的小河省、印尼的峇淡和民丹岛、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地政府合作建立了几个工业园。泰新工业园发展计划预定在2005年完成。在21世纪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中,这些工业园将发挥重要作用。
——人均国民收入迅速增加。 按当年价格计算, 人均国民收入从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计算,1996年已达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11位。已达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 据此,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认为新加坡“已达到工业国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把新加坡同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工业国相提并论,同时列为“先进经济体”。而经合组织则在1995年底宣布,从1996年开始,新加坡已晋身为“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
二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成就虽然令人赞叹,但是,其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是很大的。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资源、人力、市场、都很有限,这对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一种制约。
——新加坡经济仍很脆弱。如在制造业中,跨国公司企业的产值占70%,而新加坡本国企业的产值仅占30%;没有一家新加坡公司能进入《财富》月刊的世界500家最大企业的排行榜。 新加坡公司大多是一些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优点是灵活多变,能适应市场需求,但是,在航空、石化、半导体等行业中,只有取得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新加坡的对外贸易额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 这样的比例比任何国家都高,因此,只要出现世界经济衰退,新加坡所承受的打击也将比任何国家都大。
——尽管在高科技资讯工业的带动下,进入90年代以来,新加坡的年均生产力增长已达3.9%,比80年代高, 但近几年生产力增长却呈下降趋势。1994年生产力增长率为5.4%,1995年下降到3.7%,1996年仅达0.7%,而这3年的工资增长率却分别达8.5%、6.9%、6.7%, 再加上新元的不断升值,劳工的日益短缺,这就使得新加坡的单位商业成本迅速上升,从而削弱了新加坡的竞争力。而且,由于周边国家都在加速发展经济,注意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新加坡的相对竞争力也有所下降。
——尽管现在新加坡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加坡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加坡在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从教育水平来看,新加坡的劳动力中只有31%受过中学以上的教育,而美国达89%,日本是78%。从科技水平看,新加坡的差距就更大。新加坡大部份的科技都不是自己开发的,而是由跨国公司引进。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经济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新加坡在国际市场上所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三
为了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迎接21世纪的挑战,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为《新加坡:新的起点》的跨世纪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本世纪最后10年的同时,着眼于下世纪前30年的发展,制定了分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规划了跨世纪的重大工程。新加坡正满怀信心向21世纪迈进。
关于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
到1999年,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瑞士1984年的水平。
到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荷兰水平。
到203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美国的水平,成为一个充分发达的国家。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远景目标,新加坡决定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新加坡政府提出,到2000年争取有2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而且, 要“鼓励跨国公司把新加坡当成国内基地,而不仅仅当成一个既方便又在短期内获利的生意场所”。〔2〕
——把本国企业发展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企业。为此,要尽力增强本国企业的能力,使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使本国私营企业能够扩大规模,提高地位;把有前途的本国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为有潜力的本国企业家开办新型企业以及为通过利用本国资源而成功的企业提供有吸引力的环境;帮助本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3〕
——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业,使之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心。为避免出现产业空洞化,政府将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使制造业的产值比重维持在25%的水平。但要加快制造业部门的行业重组,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亚洲邻国,而新加坡则集中发展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加速整体经济从技术“引进型”向“创新型”转变。新加坡政府提出,到21世纪初期,使每个公民都能熟练地掌握电脑基本知识,并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世界各国进行沟通和联系。同时,要使服务业、商业、制造业、贸易等各个领域都实现科技化。具体而言,在服务业方面,将建立面向亚太地区的教育培训中心,同时通过宽频传播系统向国外发出信息,使新加坡专家不需要走出国门就可以向亚太地区提供各种资讯、训练及其他信息服务;在商业方面将借助宽频传播系统建立起高度现代化的商业会议中心;在制造业方面,将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增加企业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使生产流程更加畅通快捷,从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贸易方面,将通过建立“货柜整体数位信息系统”、“贸易资讯网络”和实施“全球贸易城”战略,加强与美、欧、日主要港口电子化联系,使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效率最高的仓储、营运中心及“全球贸易城”;交通通讯方面,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使运输系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建立起整体数位服务网络,努力保持新加坡在海运及空运方面的领先地位。〔4〕在普及的同时,要增加科研开发投入,增强自身科技实力。1996 年9月,新加坡公布了第二个五年科技发展计划, 计划的目标是争取在10到15年内,使新加坡在某些领域内的科研成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计划的重点是增强新加坡的科研能力,支持私人企业的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才。为此,政府决定增大科技投入。科技发展经费从第一个计划的20亿新元增加到40亿新元。
——全面提高教育素质。措施包括:加强对就业人员进行再教育;改革中小学教育,把教育重点放在科技、创新思考和国情方面;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发展成世界级大学,逐步将新加坡发展成“东方波士顿”。
——进一步拓展国际经济空间。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与欧、美、日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一方面,实施区域化战略,加快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产业转移,计划将外汇储备的30%作为区域化投资资金,涵盖区域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国家。
——努力吸纳国际优秀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措施包括:改革移民政策,为一些高科技人才特别是来自亚洲各国的优秀人才落户新加坡大开方便之门;通过新加坡国际基金会建立起人才俱乐部以网罗国际优秀人才;建立一些高科技研究所和国际领先的实验室,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居住条件。同时,加强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尽量避免本国优秀人才的外流;鼓励条件成熟的青年男女早婚早育,为新加坡提供充分且优秀的人力资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运输业的建设。措施包括:建设高度现代化的樟宜机场,使之到2000年成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超级航空城;用30—40年的时间对巴西班让港和大力港进行全面改造,以适应水运事业的发展;通过优质服务努力将新加坡建成亚太地区的金融、贸易、运输和服务中心。
我们相信,随着上述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下个世纪的新加坡将继续稳步前进。
注释:
〔1〕《联合早报》1997年4月17日。
〔2〕〔3〕新加坡贸工部经济计划委员会:《新加坡向发达国家发展的经济战略计划》,转引自《南洋资料译丛》1996年第3—4期。
〔4〕袁喜清:《新加坡攀登信息化新高峰》, 《世界知识》199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