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关键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对企业运作和企业产品的影响日益加大,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影响信息化建设成败的诸因素中,有一些占据着比较关键的地位,这些关键因素又随着企业自身状态和外界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了解、分析这些因素对企业管理人员把握信息化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发挥IT潜力是非常重要的。
CSC(Computer Sciences Corporation)[1]STNDI SH[2]等国外研究机构都对企业信息化、信息系统管理中的关键因素这一类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尤其是CSC每年都在其信息系统管理年度研究中就“IS管理中的关键问题”这一主题进行全球规模的调查,并请业界或学术界的专家进行分析。这些研究都能给我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但他们都不是完全针对中国企业的。
我国信息化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信息化的水平,还是相关研究的总体水平都还比较低。同时,我国与西方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造就了我国企业独特的行为模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企业又面临着大批拥有先进管理技术与经验的外国企业的竞争。这些情况都对研究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特殊要求。石赟、陈国青等人[3]通过实证研究,利用因素分析法,对影响中国企业信息化的11个问题进行了数量分析,并归纳出五类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是对我们前面工作[3]的扩展,主旨是在保持研究连续性与连贯性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样本数量、完善指标体系等方法对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对其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根据研究主题设计问卷,而后进行企业调研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
1.数据收集
根据研究主题,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相似研究后,[1-6]我们获得了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13个因素:(1)IT主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力大小;(2)对IT部门进行协调管理的组织机制。例如,是否具有有效的监控手段和评价体系;(3)IT部门内部管理和组织水平。例如,软件开发项目的组织管理效率、信息、系统维护的效率;(4)对IT部门的资源投入情况;(5)高层管理人员的超前意识,对IT应用的了解和支持程度;(6)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7)其它部门员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8)IT部门员工技术实力;(9)使用先进的IT技术;(10)IT方面的员工培训;(11)以往IT应用实践的成败;(12)政策连续性;(13)正确理解、评价IT的绩效。
另外,为了能够结合企业情况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我们认为还应该了解更为全面的企业信息,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企业基本情况、IT投资情况、IT扩散和渗透程度。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设计了问卷并在2002年2月至6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以企业IT主管为主(他们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显然要超过企业中的其它人员),他们除了填写上述三方面的企业信息外,还被要求按十分重要(4分)、很重要(3分)、比较重要(2分)、不太重要(1分)给每一因素打分。
问卷发放有三种形式:(1)根据大型企业名录,随机挑选一部分企业进行邮件调查;(2)结合上门访谈,通过当面讨论的方式获得调查结果;(3)邮寄问卷后电话访谈。
2.基本数据特点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69份。以下表1-表4从行业、规模、所有制、盈利情况这四方面描述了样本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分布范围比较完整。
表1 样本行业分存
行业类别 数量比例
a.综合性集团
24 14.20%
b.IT企业 13
7.69
c.传统工业 57 33.73%
d.商贸金融 29 17.16%
e.服务业
27 15.98%
f.农林牧渔 15
8.88%
g.其它 4 2.37%
合计 169100.00%
表2 样本企业规模分布
规模数量比例
A.100人以下4526.62%
B.100—500人
5431.95%
C.500—1000人 1810.65%
D.1000人以上
5230.77%
合计 169100.00%
表3 样本企业所有制情况
企业性质数量比例备注
国家控股企业 9454.44% 国家股份>50%
集体控股企业 11 6.51% 集体股份>50%
私人控股企业 4627.22% 国内私人股份>50%
外资控股企业 12 7.10% 外资股份>50%
纯国有企业
8349.11% 国家股份=100%
纯集体所有制 9 5.32% 集体股份=100%
纯私营企业
35 20.71%国内私人股份=100%
外资企业 6 3.55% 外资股份=100%
合资企业17 10.06% 外资股份>0%且外资股份<100%
上市公司 7 4.14% 流通股份>0%
表4 样本企业盈利状况分布
过去五年中盈利年数企业数量 比例
0 29 17.16%
1
9
5.33%
2 14
8.28%
3 30 17.75%
4 12
7.10%
5 75 44.38%
合计
169100.00%
3.数据分析
在获得了基本的调研数据后,进一步的工作在于找出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另外,前面列出的13个因素力求从若干角度描述影响信息化效果的问题,需要通过抽象和概括将他们分为几大类,同一大类内的因素应该可以在语义上归为同一范畴,本研究使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聚类分析来达到这个目的。
(1)数据有效性检验
在本研究中,由于涉及到被访者的个体情况,包括他所处的职位、对企业情况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对问卷内容的理解程度,[7]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收集上来的数据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本调查中采用Cronbachα信度系数法检验内部一致性,其大小可以反映量表受随机误差影响的程度,反应测试的可靠程度。系数值越大表明该量表受随机误差的影响越小,测试越可靠。[8]利用SPSS分析调整后的数据量表,得:α=0.8148,因此认为问卷设计有效性良好。
(2)因素重要程度分析
本研究中以每个因素的平均得分度量该因素重要程度。设共有n个被调查者,m个因素,P[,ij]为第i个被调查者对第j项因素给出的打分(i=1,2,…,n;j=1,2,…,m),则第j项因素的重要程度为:
通过对所有因素平均分的排序获得单个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情况。
得到平均分后,需要利用方差分析判断各个因素的平均分是否有显著差异,然后才可以排序。做如下定义:
其中是所有被访者对所有因素打分的平均分。S[,E]是每个被访者对每个因素打分与所有被访者对该因素打分的平均分的离差平方和,它反映同一因素内打分的波动状况,其大小说明抽样的误差大小。S[,λ]是不同因素得分均值与总均值的离差平方和,反映出不同因素之间的差异。可证明,[9]当所有因素平均得分相等时,
F=MS[,λ]/MS[,E]满足参数为m-1、n-m的F分布,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判断式(6)来决定各总体均值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F=MS[,λ]/MS[,E]>Fα(m-1,n-m)
通过SPSS的计算,我们得到如表5所示的方差分析结果。
取显著水平α=0.05,查表得
F[,0.05](12,∞)=1.75≈F[,0.05](12,2180)<12.033据此,我们认为13个因素的得分情况是有显著差异的,且并非由随机误差引起,可以通过比较平均得分情况获得单项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名。
(3)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得到因素间的内在关联,以求对因素进行语义上的概括,本研究利用了聚类的方法。根据聚类方法,可以将相似的因素组合成一个总的、更能体现其语义特征的因素,或者说将一些子因素组合成一个可以代表其子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的父类因素。作为一种数值分类方法,聚类分析的基本目标是根据观测值之间的相似性寻找样品或指标的自然类别。使用聚类方法首先要定义一种衡量因素间相似性的度量(距离),然后选择一种聚类方法(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再选择适用于这种方法的类间距离的度量,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分类。[8]有两种聚类,一种是对样品(在本研究中一个被调查者对13个因素的打分即为一个样品)的聚类,称为Q型聚类;另一种是对指标(本研究中一个因素即为一个指标)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本研究中采用R型聚类,并采用相关系数作为“相似性”的度量。记因素P[,k],P[,l]:
P[,k]=(P[,lk],P[,2k],…,P[,nk])
P[,l]=(P[1l],P[,2l],…,P[,nl])
其中P[,ij]为第i个被调查者对第j项因素给出的打分(i=1,2,…,n;j=1,2,…,m)。则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r[,kl]定义如下:
进而,指标P[,k],P[,l]之间的距离可定义为:
d[,kl]=1-[2][,kl](11)
本研究中使用的聚类方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系统聚类法。其基本思想是:先将m个因素各自看成一类,然后规定因素间的距离(见式11)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见式12)。开始每个指标自成一类,类间距离与指标间距离相等,选择类间距最小的两类并成一个新类,计算新类和其它类的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得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类间距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法、重心法等定义方法。本文采取最长距离法定义组间距,用d[,kl]表示指标P[,k]和指标P[,l]之间的距离(见式11)。G1、G2……表示类,则类(S)与类(t)之间的距离见D[,st]按最长距离法计算如下:
三、结果与讨论
1.企业信息化中的五类因素
第一类,企业整体支持
企业中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态度是信息化成功的基本保证,这一类因素反映的就是信息化是否得到企业各层的理解与支持。
高层领导是企业的灵魂,他们对信息化支持、理解的程度决定了信息化能否得以真正实施,其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否能保持一致。[1—4]在已有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中,中层管理人员是高层决策者与基层执行者间联系的纽带。信息化使企业组织结构有扁平化的倾向。[10,11]中层管理人员面临着角色的转换和企业权力结构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及其自身将在这种改变中受到的影响(如权力的丧失)会抱有一种担心,如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担心,中层管理人员必将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阻力,取得他们的支持是企业更好地进行IT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员工培训在解决员工技术基础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员工的信息化意识。
管理人员要非常注意协调IT与人的关系,使IT发挥良性作用的同时,使员工感到从事的工作是健康的。即在改变员工工作方式的同时,使他们感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主权和控制权,有条件与他人交流,同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享受家庭和社团的生活,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12]
第二类,IT部门技术实力
IT部门的技术实力将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提供有力的保障,包括两个方面——该部门员工的技术实力和企业中使用的技术,必须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带来整个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第三类,企业给予信息化的实际推动力
这一类因素描述了企业在资金、权力、管理等方面给信息化提供的实际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企业信息化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没有一定程度的资金投入量不能满足信息化的需要。企业对IT部门的授权包括两方面:IT部门主管的权力和企业对IT部门的协调管理机制。随着企业信息化进程的深入,IT部门的相关人员设备不断扩充,信息化逐渐成为关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问题。在这个过程中,IT部门成为企业的核心部门,其主管人员成为企业决策层中的一员,与此对应的是企业对IT部门协调管理机制的完善、控制的加强,[13]这都将成为企业信息化顺利实施的保障。最后,信息化是一个管理与技术融合的过程,IT部门内部的管理和组织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技术实力能否发挥。
第四类,外界环境稳定性
信息化进程开始后,外界环境的稳定性会对其成败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外界环境能否支持企业信息化向深入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以往IT应用实践的成功与否、政策的连续性、正确理解和评价IT的绩效。
以往IT技术实践成功与否会对领导层和员工的信心产生影响,成功的实践会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失败则可能令人对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前途产生怀疑。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14]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企业战略的连续性。[10]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管理者的态度和管理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政策的不连续导致设备、人员闲置,部门随意合并等恶劣后果,必将给信息化带来不良影响。企业对信息部门的业绩考核也属于这一类的范畴。IT部门主要是实现了一种辅助与组织的功能,它可能给企业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等效果,但在实际中很难量化IT投资的收益情况,很难分清利润中哪一块是IT带来的,尤其是很难分清带来的是长期收益还是短期收益。正确地理解评价IT绩效才能避免盲目的乐观或者悲观。
第五类,员工技术基础
IT技术的使用者不仅有IT部门的员工,还包括大量其它部门员工,因此其它员工IT方面的能力对于企业信息化进程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6 五类关键因素
重要程度排名聚类名称
类均值类方差包含因素子类均值
子类方差
5 3.149 0.71
1 企业整体支持2.913 0.71 6 2.796 0.71
10 2.798 0.64
8 2.941 0.81
2 IT部门技术实力 2.815 0.76 9 2.69 0.68
1 2.583 0.78
企业给予信 2 2.515 0.65
3 息化 2.637 0.743 2.737 0.78
的实力推动力4 2.720 0.70
11 2.301 0.66
4外界环境稳 2.558 0.7512 2.679 0.79
定性
13 2.696 0.70
5
其它部门员工 2.393 0.70 7 2.393 0.70
技术基础
2.因素变化情况分析
毫无疑问,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是由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共同决定的,在某一特定时期,企业信息化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最关键的因素,因素重要性的变化反映了企业面临的问题的变化。对比不同时期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自身信息化水平。
表7 关键因素变化情况
因素编号 2002 1999
51
1
82
2
03
8
64
7
35
3
46
4
97 10
18
5
29
9
7
10 11
11
11
6
本研究数据显示因素5仍在单因素排名中占据最重要位置。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技术管理水平相对落后,不少中国企业采取“跟随发展”的模式,当某种IT应用已在发达国家取得了一定发展之后,才会被我国企业高层有意识地引入,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广。显然,这种情况下企业高层就对企业信息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本研究中接受调查的企业普遍认为员工培训应受到重视,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IT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组合[15]发生了变化。1998年前,“网络经济”大潮尚未展开,应用主要局限于主页、E-mail等方面,比较简单,不需要大量培训。2002年,企业IT应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MRP、ERP、SCM等大型管理软件投入使用。这些软件反映的是企业流程,甚至是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员工培训是否足够、培训内容是否合适就成为其应用成功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化之初,IT技术对底层人工操作的取代就引起了个别基层员工的抵触,但其能量有限,不会冲击企业信息化进程。本研究的数据显示,信息化逐步深入到一定阶段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企业在全局范围内引入IT技术后,高层可以直接查询、监督各部门的信息,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另外,为了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许多企业面临着重组。[15]这都使原本作为企业的中层感到被忽视,甚至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受到了威胁,从而下意识地采取一些带有自我保护性质的抵触行动,接受调查的不少企业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本研究的数据还显示,IT主管权力和以往IT应用成败的受重视程度显著下降。这个结果是与Nolan的阶段理论[16]相一致的,该理论显示,在某一层次,IT应用初级阶段的用户态度是不关心或肤浅热情,而在较高级阶段是积极参与。我们前次[3]进行调查的时间是在网络时代的初期,用户的肤浅热情难以支持信息化进程在出现失败后继续进行,IT主管的权力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进行调查时网络经济刚刚经历了快速扩展及其后的调整期,[17]企业对网络的认识更加理性,这两条因素的重要程度也就下降了。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关键因素的聚类结果与前次调查[3]相比也有了一定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企业整体支持代替了战略因素,这也是与网络技术在企业中深入应用相关的。前次[3]进行调查时大多数企业刚刚从战略层次引入网络应用,并为其实施进行最基础的软硬件建设,也就是说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这无疑需要高层在战略上给予支持,并为之投入大量资金。本研究是在网络经济快速扩展并调整之后,人们对网络技术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同时,扩张期大量的投资也基本解决了基础建设问题,就整体来说,企业面临的是整合现有系统,将网络应用推广到组织层面,对组织结构和流程产生实质的影响,也就是说,解决“好不好”或者说“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显然,在这个阶段需要包括高层、中层、基层在内的整个企业的支持。
3.行业情况
按照问卷中的行业分类,得到了分行业的因素重要程度排名,如下表所示:
表8分行业关键因素对比
因素编号总体排名综合集团IT企业传统工业商贸金融服务行业农林牧渔
5 1
1 1 1 1
1
3
8 2
3 7 2 2
2
3
10 3
9 7 3 4
4
1
6 4
4 2 4 8
7
2
3 5
7 2 6 6
3
8
4 6
2 2 9 9
4
8
13 7
6 9 7 5
10 5
9 8
7 11 5 3
4
5
12 9
5 10 7 6
11 5
1 10
9 5 10 10 8
13
2 11 13 6 10 12 12 8
7 12 11 1212 13 8
8
1113 11 1313 11 13 1
从中可以看出,各行业与总体的关键因素有一些共同点,但各行业关键因素也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IT业信息化过程的特点是管理因素比技术因素更受重视。调查中我们发现,该类企业的员工在IT应用方面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积极的态度,员工间技术差距也不大,这从几个角度影响了信息化进程:首先,企业可以适当削减培训。其次,这些特点决定了IT应用在企业中不容易受到控制,IT部门在信息化中的权威容易受到挑战,企业必须给予IT部门主管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来抵消这种不良倾向,与此同时也就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一个更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该行业内普遍认为“IT资源投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在访谈中我们也发现ERP、CRM、SCM等管理软件的引入在该类企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都说明该类企业开始追逐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系统,但正如最新的技术不一定能带来信息化的成功一样,过分强调最新的管理思想、模式、系统同样也不能带来信息化的成功,尤其是对该行业中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型的、全方位的管理系统难以发挥全部作用。从这一特点可以看出,尽管从全局来说网络泡沫已经渐渐消散,但“信息经济”的光环仍笼罩着这个行业,不可避免地导致该行业IT决策中包含很多非理性因素。
本研究中调查到的服务业企业普遍对技术因素的重视程度高于管理因素。首先,作为下岗人员安置的重要途径,服务业近年来飞速发展,有利用IT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需求。其次,服务业需要与外界进行大量联系,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电话,为对外联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两方面的原因给服务业的信息化提供了快速扩展的动力,而管理松散、应用增长正是在IT应用快速扩展阶段的特点。[13]
商贸金融企业IT应用有几个特点:首先,该类企业的信息流数量大、强度高、即时性与持续性强,对于取得对信息流的高效率管理有着迫切的愿望。其次,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这类企业最早实践IT应用,经验较多,IT决策较为理性。这些特点导致此类企业对先进技术高度关注,但对IT投资采取克制态度。同时,对一些基本管理问题的注意力要低于总体水平。对于先进技术的追逐容易造成企业IT决策的频繁变化,难以形成完备的IT评价体系。正是由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商业贸易金融类企业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注意力。
另外三个行业类别中,传统工业企业信息化关键因素排名与总体基本相同。农牧业信息化的步伐比起整体水平来说要慢,但也避免了信息化过程中一些非理性因素和错误认识的干扰,因此发展比较稳健,对员工培训、绩效评价、政策连续性等问题较为重视。综合性集团的信息化过程中既会体现出多行业综合的特征,又由于统筹协调各方面业务而面临一些单行业企业不必考虑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共同特征。
小结
本文在前次研究[3]的基础上,以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对169个企业调查获得的数据,采取实证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很多以前受到高度重视的因素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这说明我国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在这几年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信息化基础阶段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随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许多新的问题,相应的,信息化建设中很多以前不受重视的因素现在开始受到高度的关注。另外,调查的结果显示不同行业面临的信息化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些都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及其重要性是随着企业经营状况、信息化程度的不同和外界环境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如果能够及时的对最关键的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将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健康、迅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