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考察_历史论文

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考察_历史论文

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战略地位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1)04-0080-0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它耸立在东海大陆架南缘的海上,东临烟波浩瀚的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东北与琉球群岛相接。它与祖国的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结成一条海上长城,系我国东南的屏障,处于国防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一、我国历史上长期倚重大陆地缘均势,认识台湾的重要性相对较晚

我国既是一个大陆型国家,又是濒海国家,拥有的海洋面积很大,海岸线很长,但这似乎不重要,原因之一是陆上有足够的空间发展,故历史上主要倚重大陆型地缘均势,过多强调的是陆权;对海洋和海权的认识较为浅显,没有形成强大的海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台湾的经略和有效的行政管理不够重视,其重要原因就是对台湾战略地位的认识有其局限性。

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个地区的空间环境模式总与距离、方向、形状、可进入性有关,几乎受位置和文化的影响。台湾早在旧石器时代就与大陆发生了联系,但中国行政正式经略台湾较晚。公元230年和公元610年东吴、隋朝两次出师台湾,都没有达到建立通贡关系的目的,原因在于福建南部尚未开发,当时大陆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尚在北方和内地,对其影响不够,可进入性差,台湾战略地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十世纪以降(北宋初)。当时北方战乱纷扰,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人口开始超过北方。随人口的移入,土地的兼并,加上福建的多山少田,使许多人被迫在海上谋生,向台湾、澎湖方向规模性地开发。宋代以后,始在台湾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元朝曾在彭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行政管理。后来明朝也派兵汛守澎湖,以防倭寇。

对台湾战略地位有清醒认识的首推郑成功。当时郑成功入主台湾,表面原因是拒满运动在大陆无法开展了,更深层次分析则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分开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的北上用兵,暂得胜利,然终归失败;所奉之永明王被逼走缅甸,失却声援;台湾离厦门最近,成了唯一退守之地。基于以上原因,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月)开始向荷兰人夺回台湾。于1662年6月逐走荷兰人,收复失地,台湾城改为安平镇,赤嵌改为承天府。

郑成功收复台湾,更多的是基于军事战略上的考虑而非形势所迫匆促决定。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所写的《复台》诗:“开辟荆楱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注:清史研究论文选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317.)。诗中所说的“十年始克复先基”也可见郑成功是曾经较长时间的筹划考虑的。从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氏势力全被削平,台湾终入满清统治。郑氏偏安一隅长达二十一年,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对盛极一时的满清帝国来说,能够容忍另一个政权长期存在,台湾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当不容忽视。

除郑氏的经营,有记载并较早的认识其台湾重要性的是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他在《读史方舆记要》中指出,台湾、澎湖如同福建漳泉二州的门户唇齿,地位重要,不可有失。他说:“议者谓:澎湖为漳、泉之门户,而北港(即台湾)即澎湖之唇齿,失北港则唇亡而齿寒,不特澎湖可虑,漳泉亦可忧也,北港盖在澎湖之东南,亦谓之台湾”。

中国的外患历来来自北方,因此历代君王的忧患意识也仅限于北方,防务也立足于此,万里长城的修建就是明证。对海洋的认识较浅,海防相对于陆上防务发展较晚,对台湾的战略重要性认识也较晚。1683年清统一台湾后,清政府以台湾孤悬海外,难予控制,拟舍弃台湾,专守澎湖。就连康熙大帝也认为仅仅是消灭了一个为患多年的夙敌,而将台湾这一地位极为重要的宝岛视作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好在靖海侯施良力陈不可,《历代群臣奏议录》记载其奏云:“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四省之左护。台湾虽一岛实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不归番,不归贼而归于荷兰。彼特戈持船利器,又据形胜膏沃以为巢穴,是籍寇兵而资盗镶也。且澎湖不毛之地,不及台湾十一,无台湾则澎湖亦不能守。”最后说:“台湾虽属外岛,实关四省之要害。勿论彼中耕种,尤能少资兵食固当议留,即为不毛荒壤必借内地换转运输,亦断断乎不可弃。”

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觊觎及入侵方使清政府认识到台湾、澎湖在国防止的重要性,于是一面大力开发积极经营,一面扩大府县设置范围加强统治。福建巡抚刘铭传奏请清政府加强台湾的防务,据《历代群臣奏议录》记载,其认为“台湾为东南七省的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方粗定,而前车之鉴,后患方殷一切设防,练兵,抚番,清贼诸大端,均需次第筹办”。在内阁大学士左宗棠等人的建议下,清政府于1885年10月决定台湾设立省治,台湾的战略意义也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

二、地理大发现后的海外殖民使西方列强一直想把台湾做为侵略中国的基地

地理大发现及随后而来的殖民扩张,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海上大门。从此,这一方净土不断成为列强觊觎的对象。自十六世纪下半叶以后的四百年中,台湾先后有十六次遭日、美、英、荷、西、法诸国的霸占和侵略。其中两次沦为殖民地:第一次从1624年——1662年沦为荷兰的殖民地38年,(1626年——1641年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6年);第二次从1895——1945年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在十七世纪以前被倭寇短期窃据的时间尚未计算在内。台湾虽最终未能脱离中国版图,但刀光剑曩,血雨腥风很少间断过,台湾所受侵略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长、罹祸之惨,在全国其它省市自治区是找不到先例的。

外国列强一而再再而三地垂涎台湾,首先要把台湾变为侵略中国的基地,其次才是掠夺当地的资源。早在1857年美驻华大使巴驾与美国海军舰队司令亚姆斯特朗一致认为:台湾是最值得占领的岛屿,对美国价值特别大。夺取和购买台湾跟独占夏威夷群岛和购买阿拉斯加一样,纳入“太平洋帝国”的战略基地计划。其后法国内阁总理茹·费理曾扬言:“台湾是最好的、选择最恰当的、最容易守,守起来最不费钱的担保品。”

尤其是先天不足,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因台湾在战略地位上扼着日本南进道路的要冲。早在十六、十七世纪日本商业资本初步形成发展时期,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数次出兵窥伺台湾。十六世纪中叶倭寇也曾趁澎湖巡检司撤废,无兵设防的机会,一度窜入澎湖、台湾据为进犯闽粤沿海的巢穴。日本明治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向外扩张,由此出发,尽管当时征韩论已甚嚣尘土,但最先侵略的却是台湾。(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中国对日本的挑战给予坚决的回击,使其阴谋并未得逞。)

日本侵略者的祖师之一田中义一将日本侵略台湾的目的暴露得甚为露骨。他曾说道: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相想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要想征服满蒙,必先征服朝鲜和台湾。1895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程序,正是按照田中义一的计划进行的。1895年日本侵略了朝鲜和台湾,1931年日本完全占领了中因的东北;1941年它更发动了企图征服全亚洲的战争。田中义一将侵占台湾置于所有侵略目标之上,其目的就是以台湾为据点,进一步扩大其侵略的目标和范围。

正如田中义一所期望的那样,日本侵占台湾后,以此为据点,加紧对中国的侵略,而且也作为向南军事侵略的跳板。1937年——1939年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从台湾出发,相继攻占了厦门、汕头、福州、广州、北海、海南岛,接着又从海南岛出发,侵入越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短八个月里顺利攻占了香港、新加坡、马尼拉、民答那娥、婆罗洲、泰国、缅甸、爪哇。战争激化期间,装满东南亚原料的战争物资的日本舰船,都由台湾起飞的飞机掩护,以防止美国潜水艇的攻击。战争结束前夕,台湾-琉球-小笠原仍被列为日本帝国的“海上最后防线”。作为日本的各种侵略护航队的集结地区和供应基地的台湾起了重要作用。

三、二战后,台湾成为东西两大阵营对峙的西太平洋战略基地的总枢纽,干涉中国内政和遏制中国的桥头堡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不可动摇的历史事实,而且也为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共同签署的开罗宣言所规定的“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满州、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所承诺和遵守的一种庄严的国际约束。随后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也称:开罗宣言应立即执行。

二战以后,出于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美国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中国,防止共产主义扩散,构筑了一条从美国的阿拉斯加军事基地开始,经过阿留申群岛、日本、琉球、朝鲜、台湾、菲律宾、越南,一直延伸到泰国的新月形战略基地,从而造成对中国大陆包围的态势。其中美国打的最重要的一张牌就是台湾。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武装侵略朝鲜和台湾的声明,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武装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用以保护在朝作战美军的侧翼。麦克阿瑟从台湾地理位置及军事基地的潜力重要性出发,提出保卫台湾的主张。他说:“二战爆发后,美国的战略边界转移而是包括了整个太平洋,只要我们能够继续保有它,太平洋已经成为我们的巨大护域河。美国及其盟国控制从阿留申群岛到马里亚纳岛形成的一个弧形的岛屿锁链,把太平洋直至亚洲沿海加以控制。从这条岛屿的锁链,我们可以用空军控制自海参崴到新加坡的亚洲每一个港口,并防止任何进入太平洋的敌对行动。”“台湾的地理形势是这样的:如果落在一个对美国不友好的国家的手里,它就成了插入这个防御圈正中央的一个敌性的凸角。”“目前在台湾有许多密集的空军和海军作战基地,它的潜力比黄海至马六甲海峡之间亚洲大陆上任何类似的集中地方都更大”。“出于台湾的地理位置及其他的潜力,假如它被与美国敌对的军事强国所利用,则美国前线地位的中央及南翼的战略重要性,将被抵销或整个被淹没”。“台湾如果在这样一个敌对的强国的手里,可以比作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供应舰,处于完成攻势战略的理想的地位”。(注: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上[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麦克阿瑟关于台湾的论断虽近于极端,未被美国政府及参谋长联席会议全部采纳,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不让中国大陆统一台湾。而其对随后美国的对台政策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美国在朝鲜战争失败后,更加重视台湾的战略地位,百般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可以说军事和政治手段无所不用其极,除跟蒋介石集团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派遣布署了斗牛战术导弹的美国空军部队驻在台湾,而且参众两院通过了授权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台湾海峡使用美国武装部队的决议。

1972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不仅是中美关系上的里程碑,也是美国对台湾战略地位认识的一个转折点。美国将台湾的战略地位置于中美苏三角平衡的国际大战略之下。但时至今日,美国仍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回顾历史,面对东边辽阔的海洋,我们的先人过多寻求的是友谊,奉行服人以德的方针。海洋也很少给我们带来多的荣耀和财富,过多的则是屈辱和苦难。海洋时代的到来,使我们不仅需要对海洋有新的认识,而且要从台湾历史车轮的印辙中得到一些启示。

[收稿日期]2000-01-12

标签:;  ;  ;  ;  ;  ;  

台湾战略地位的历史考察_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