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当家作主”——浅论“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家作主论文,为本论文,班级管理论文,学生论文,浅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原理之一,在创新教育改革的今天,它也是“以生为本”的现代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是以谋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管理,因而它不仅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更是一种管理的目的。
而今多见的是“以师为本”的班级管理。其表象为受“师道尊严”、“上尊下卑”的传统影响,老师像司令员“发号施令”,如法官“威坐公堂”,似裁判“一言九鼎”,学生只能“俯首听命”、循规蹈矩而不可越雷池半步。教师完全代表了学生的权益,完全支配了学生的活动,完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以师为本”的班级管理产生了致命的问题——压抑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忽视了“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本表征,就是他能自动呼吸……”。
任何教育都必须依靠学生的内化,依靠学生的自我去发展自我,来完成人格的建树。因此,“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才是育人为本的管理。它强调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育人为本的管理活动来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发展其潜能,锤炼其才智,使之达到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
为此,笔者认为应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当家作主”,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认识、去判断,从而创造并发展自我。管理的调控表现为一切管理手段都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创造的人格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终生教育的需要为目的,与之相应的手段具体表现为积极地把各种优化的机制引入班级管理,赋以新质:为培养面向新世纪的开拓者服务。
如果把“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比作“烹饪”的话,那学生便是“厨师”,他们主理着“烹饪”的全过程。
一、让学生自定“菜谱”——目标定向
班集体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明确的一致的奋斗目标。而所确定的目标对班级管理从整体上起着定向作用,它指导、制约着管理过程,直到达到预想的结果,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鲜明的目标,使全体成员有方向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形成是班级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我们常见目标清清楚楚地记载于班主任的工作计划之中,班主任在工作手册中描绘班级蓝图,醉心于个人“创作”。而作为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学生,茫然而不知所措,只能听从命令而为之。他们如算盘上的珠子——拔一下,动一下,盲目跟随老师,完全处于被动之中,心中无“谱。”
马克思曾在论述人的活动目的性时说过:“蜜蜂建筑房子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马克思的这一段话,精辟地论述了人在从事各项活动前,确立自觉目的对活动过程和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在班级管理活动开始时,应让学生参与班级目标的制定,还“自主权”给学生,让他们当主人,通过全体学生集思广益、讨论酝酿,最后制定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的自定目标,明确而具体真实地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对于班级的努力方向,他们个个心中有“谱”。学生按“菜谱”设计“烹饪”过程和方法,在“美味佳肴”做好时,又以“菜谱”为依据,对“烹饪”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的活动都是“指向自觉目的的过程”。
二、让学生亲手“烹饪”——优化过程
老舍先生说:“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现今的学生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校也只是在老师的“包办”之下,盲目地随从,机械地操作。是学生天生懒惰吗?不是,是家长们、老师们“好心”办“坏事”,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限制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不曾真正去体验,没有了劳动的权利,又怎能享受劳动的乐趣呢?同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自定“菜谱”后,一定希望去亲手“烹饪”,亲身体验。他们只有真正去实践,才有劳动的欢乐,只有真正感受自己是集体中重要的一分子,他们就会尽展才华,使集体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班主任应信任学生,为学生表现自我铺路搭桥,广开渠道,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引导他们参与到管理中来,当一回“大厨师”。同时,班主任也应引进各种机制,来优化管理过程。
1.参与机制
在班级管理活动过程中,自然离不开学生。充分运用“参与机制”,让全体学生全权参与管理工作。以往的班级管理只是班主任和几个干部参加,他们“包打天下”,真正参与的是少数几个有“官威”的干部,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小。“生本”管理扩大了参与对象,努力达到“全员全程参与”的要求。如班干部轮流制、卫生工作责任到人制、集体活动人人参与制、重大事件集体讨论表决制……没有一个学生是局外人,人人是当局者;没有一个学生是配角,人人是主角。人人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形成“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的新局面,大家为集体尽己所能,出谋划策,那么集体的智慧更显光彩,集体的力量更加强大。这不正应了古语:“一根扁担容易弯,三根麻纱扯不断”吗?正因为是全员全程参与,学生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自信心,加强了同伴中的交往,获得了人际间的互补与合作;正因为全员全程参与,使反馈大为活跃,而反馈的高速度、高密度和高敏感度,又大大提高了活动的传输功能,班主任能更方便、快捷而又准确地进行调节,以使管理朝最优化发展。
2.选择机制
选择是人生不息的行为表现。在当代和未来社会中,竞争空前激烈,发展不断加速,环境瞬息万变,更要求下一代具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方能适应社会的要求,而学生选择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注重选择”已成为时代的精神。在管理过程中运用选择机制,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激发兴趣,更有利于发展个性,给予其选择权,从而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自己选择合适的、理想的班干部工作,这对于其潜能的挖掘有百益而无一害,他们更有信心干好本职工作。又如学生可自由选择班级兴趣小组,让他们沉醉于自己喜爱的活动中。再如学生可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可选择兴趣相投的伙伴,也可选择互相取长补短的伙伴,自主结合,给了学生尽可能多的选择权,更好地体现非组织群体的活力。
3.激励机制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是管理过程中强大的内驱力,它从主体需要出发,日积月累地熔铸一种奋发向上,坚忍不拔的人格品质。
以“兴趣”激励学生,能形成特长。通过自由选择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大展拳脚,在健康发展兴趣爱好的同时,有目的地培养特长。而有特长的学生在活动的各个方位来施展才华:“小小画家”出好板报;“小小作家”搞好宣传;“小小博士”传播知识;“小小记者”发表新闻……学生在活动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以“情感”激励学生,能形成友谊。师与生的情感交流,能消除“代沟”,生与生情感交流能消除“隔阂”,从而建立一种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情谊。如师生之间的促膝交谈,老师的一个深情眼神,一丝诚挚的微笑,一句温情的话语,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的心田;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识、互学使“小皇帝”们学会了谦和礼让,关爱他人。
以“成功”激励学生,形成需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实行异步指导,分层评价,使人人都能获得一些成功的机会,实质上使他们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当学生获得“成功”,满足了需要之后,这种“成功”往往又会刺激产生更高更多的需要。如在“班报设计”比赛中,设立了“最佳创意”、“最佳美编”、“最佳文章”等等奖项由大家投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无疑唤起了学生对板报设计的喜爱。
4.竞争机制
健康的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由此产生的奋发进取、不甘落后、勇于创造的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现代人素质。如竞选班干部,某些集体活动的分组比赛,争当三好学生、文明少年、小博士,对班级问题开展的辩论会、实话实说等等,这些竞争不仅启迪和激发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更有助于学生了解竞争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培养良好的竞争精神,同时竞争意识、竞争行为和竞争结果具有极强的教育性,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检验。
三、让学生亲口“品尝”——自我评价
老舍先生认为“亲手包的饺子使自己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让学生亲口“品尝”自己“烹饪”的“美味佳肴”,不论酸甜苦辣,甜密的滋味只有自己才享受得到。学生自品自评,有对过程的评价,也有对结果的评价。当他们开始由具体性评价为主向抽象性评价为主的形式转化时,才能真正生成主体意识。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习得”过程,引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在活动结束时,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成败得失,写下收获,让学生的主体意识日渐清晰和丰富。
“以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学生是全过程、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班级工作,真正地“当家作主”。正是主人翁的责任感使他们有兴趣、有信心、有意志、有创造地干好工作,在工作中锤炼才智,培养品质,从而“改变了一个人的气质”。
标签: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