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定义为“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虽然已是年代久远,但对于现当代的“悲剧”创作仍旧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悲剧在许多国度的很多时期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那时人们对于悲剧的意义也有着诸多的理解和解读,在这诸多的解读中,有一个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即悲剧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当时至今日,随着媒体手段的发展,新兴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金本位的社会价值观也渐渐成为主流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悲剧的地位正在急速没落。随着轻松和幽默的喜剧占领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喜剧也成了剧作家创作的主要方向。当然,悲剧虽然日渐凋零,但也并非毫无建树。在影视界,许多悲剧虽然没有取得高票房的成绩,但也拿下来专业影评人和受众的广泛好评,在影院中为自己赢取了更长久的生命力,在票房上也算得上差强人意。也正是在这样浮夸的社会环境之下,对于悲剧意义的探讨才更为显得必要。
一、情节的完整性
“完整”是亚里士多德悲剧定义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亚里士多德的表述中,“完整”的概念应该更多的体现在情节的完整上,而这样的概念看似基础,但却也是现在剧作中的重要缺失。
2014年7月24日,一部由韩寒编剧的《后会无期》在中国院线上映。《后会无期》故事讲述了三个没有故乡的年轻人驾车横穿中国大陆的旅程,其主题为“寻找理想路上,我们只配错过的那些女孩儿”。导演本意想借一段路程的故事表现主人公人生理想和爱情理想的双重缺失,故事的最后主人公们纷纷放弃原有的计划,放下心中的女孩儿流于世俗。这样的故事大纲听上去极具吸引力,但是在故事进行的过程中,由于对情节掌控的能力限制,导演虽然仍旧在沿着故事中心叙事,却又是在不断割裂故事本身,新旧人物的快速更替,几乎让观众对于人物性格人认知都只停留在表面。为此,虽然《后会无期》最后也凭借韩寒的人气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是在口碑上却遭遇了滑铁卢。
悲剧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种独特的深度,而要能够完成这样的深度,那么悲剧的情节必须经得起推敲和思考。只有完整的情节才能够承载悲剧想要表达的思想深度,为此在悲剧情节的构架上,其完整性依旧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二、模仿的表达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模仿,其模仿的表达形式应该是人物的肢体动作,而不是叙事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科技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悲剧的表达形式已经有了诸多变化。以电影上为例,“人物的肢体动作”这样的概念完全可以拓充到“视听语言”的程度。虽然表达方式多样化了,但是在IP改编火热的今天,大量的叙事法表达却又充斥着银屏。
自2010年起,作家郭敬明改编了自己的小说《小时代》,分作四部登上银屏。小说创作的整体水准于此不做过多讨论,其悲剧的性质本身无可争议。在四部影片中,导演使用了大段大段的旁白作为影片的辅助叙事手段,有人将其电影评价为“带着解说的MV”。这样的评价也很好的反映了影片的缺点。旁白作为试听语言中的一部分,本意是辅助电影进行叙事,而不是作为电影的主要叙事手段,这样的叙事方式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
叙事法大量的被运用在悲剧中,与今天IP改编火热的剧作圈现状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改编的IP大多是小说或漫画,与原创相比,这样的改编更多需要的是二次创作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却并未真正得到重视。因此,许多原本文字化的表述被剧作家们用旁白的形式简单的放置在了电影中。可以说,现在对于叙述法运用过多的现状,并非是创作者在理论上认知的一种错误,更多是一种普遍惰性导致的现状。
中国明清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曾谈到“词之填设,专为登场”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在剧作中需要采用特有的表述方式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概念,而这一点对于悲剧创作尤为重要。想要实现悲剧引人思考的目的,观众必须要有足够的代入感,才能真正的体会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由此实现悲剧的价值。
三、引起“怜悯”的手段
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特别强调了悲剧应该调动人怜悯的情绪,但是这样的说法在剧作中也一度被误解。剧作者们将这个概念简单的理解成“只要能让人留下眼泪就是好的”。于是便将一些生硬的悲剧桥段强行加入剧中,这些桥段自然能让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从而通感生出怜悯之情,但是这样的通感仅仅是基于生活经验的,浅层次的一种同情,悲剧所唤起的怜悯之情应该 应该更具深度。
2016年上映的话剧改编电影《驴得水》虽然没有取得票房的大卖,但上映后还是收到了观众们的普遍好评。剧中讲述四个乡村教师为养驴帮助打水而向上级捏造了一位“驴得水”教师骗取薪资后被检察署揭露的故事。在全篇的情节构架中完整的包含了悲剧的三个必要元素及:冲突、对命运的反抗和死亡。从善良的教师为了喝水不得不编造假骗取费用开始,影片的冲突接连不断,理想和现实之间,人性和兽性之间的冲突贯穿着整部电影。随着剧情的展开年,几人来到此处教书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大多又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诸多不满,展现出了影片中主人公们对于自己的命运的反抗。在剧中这样的反抗终告失败,由一个谎言不断引伸出更多的谎言,剧中人的性格也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各自的变化,影片最终在一声枪响中落幕,死亡粉墨登场。影片主题也于此展示在了观众面前“为了美好的目的而做错的事,终将走上歧途。”
同样是利用怜悯,《驴得水》剧作者的设计显然更为复杂而有力,不仅仅是用简单的,独立的桥段来催人泪下,而是利用了繁复精致的编剧技巧,创作出剧情紧凑的故事。观众对于剧中人物的怜悯之情是建立在对其喜爱之情的基础上的。由于事情的结果超出自己的预期,喜爱人物性格转变后面对同样的事情做出完全不同的反映,这样所引起的怜悯之情是经过了思考的怜悯之情,由此而来的情感显然更为深刻。
作者简介:秦文涛,男,汉族,河南三门峡人,云南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论文作者:秦文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悲剧论文; 亚里士多德论文; 剧作论文; 故事论文; 是一种论文; 情节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