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抢救用物缺陷率中的应用论文_李玉琴,黄晓梅

李玉琴 黄晓梅

广元市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新生儿抢救用物缺陷率的作用。方法 成立儿科“品管圈”,从2016年9月1日-9月30日对新生儿的抢救用物进行调查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及柏拉图法分析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整改措施。2017年1月1日-1月30日对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的抢救用物进行调查,分析影响抢救用物缺陷率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经统计分析,新生儿抢救物品缺陷率由改善前的5.64%降低至1.8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提高了新生儿的护理质量。结论 新生儿室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抢救用物的缺陷率,还能发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分析缺陷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关键词:品管圈;新生儿;缺陷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倡导以临床科室为中心,组成质量改善圈,共同学习和运用品管方法,讨论、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终形成自动自发、自下而上、卓有成效的质量持续改善机制。[1] 新生儿室抢救用物缺陷率=新生儿室抢救用物缺陷数/(新生儿抢救用物基数×查检次数)。品管圈活动对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难题和患者需求的热点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改善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科室针对新生儿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问题,应用QCC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8月我科开展品管圈活动,资料来源于圈员对新生儿抢救用物每日进行不定时查检1次,由改善前(2016年9月1日至9月30日)及改善后(2017年1月1日至1月30日)对新生儿室内抢救用物进行调查分析。

1.2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投票选出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辅导员1名(由科室护士长担任),主要是监督管理作用,圈员10名,负责各分管项目的实施。整个成员的平均年龄30岁,本圈的主要工作是发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分析缺陷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1.3选定主题: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列出护理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后列出备选题目,再根据“可行性、迫切性、圏能力、上级政策”等方面比较,确定“降低新生儿抢救用物缺陷率”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圈名为“窝窝圈”,并选定圈徽。

1.4现状调查

全体圈员针对新生儿室抢救用物进行分析总结,将抢救用物项目列为“抢救药品、吸氧用物、吸引用物、复苏用物、输液用物、呼吸机用物及其他”一共54项。具体见表1

圈员在新生儿室针对上述54项新生儿抢救用物于2016年9月1日—2016年9月30日,每日进行不定时查检,计算出抢救用物缺陷率为5.64%。并应用头脑风暴法分析影响新生儿室抢救用物缺陷率的原因。根据80/20原则得出最主要的原因为未及时补充、未清洁消毒,占比76.34%,故将其确定为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

1.5制定目标

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2]对活动后新生儿室抢救物品缺陷率进行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现况值 ×改善重点 ×圈能力) = 5.64% -(5.64%×76.34%× 85%)=1.98%

1.6解析问题

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对抢救用物补充不及时及清洁消毒不及时两个主要原因中的人、物、环境、方法等4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绘制鱼骨图(图2、3)

图2

3讨论

品管圈的开展改变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惯性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4]通过品管圈的开展提高了护士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增进了护理团队的凝聚力,也明显降低了新生儿室抢救用物的缺陷率,优化了护理流程,提高了新生儿护理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临润,张国兵,汪洋,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J] .中国药房,2010,21(37):3491 -3493.

[2]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3]张波,程海丹,段志英,等.应用品管圈降低产后尿储留产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5,6:753-756.

[4]黄华,龙兰兰.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感染科陪护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75-77.

论文作者:李玉琴,黄晓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儿抢救用物缺陷率中的应用论文_李玉琴,黄晓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