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慧姝1 王 凡2 东贵荣2通讯作者*
1.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 上海 201802;
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摘 要】腧穴是实现针刺功效的主要载体,因此对其功效的研究将是揭示针刺机制的首要问题。随着针刺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机理的研究已经同影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科学—针灸影像学。本文总结了近些年磁共振技术应用于腧穴功效的研究,从单一腧穴、多穴配伍、腧穴特异性、腧穴与脑功能关系、腧穴与非腧穴的区别等几个方面总结了应用磁共振技术对腧穴功效研究的成果,并且分析和评价了该项研究的作用、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且基于当前的科技成果对其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磁共振;腧穴功效;针刺机制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35-02
针灸作为中医学特色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因其作用机制缺乏确切的实验依据,而不能直观而确切的诠释针灸的有效性和作用机理。而腧穴作为针刺发挥作用的载体其自身以及多个穴位之间的联合作用正体现了针刺作用发挥的关键。有关腧穴功效的研究已经在解剖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动态的过程,以上方法脱离了对机体整体动态变化的观察,因此无法阐述腧穴功效发挥的整体过程。磁共振的问世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法,利用其具有动态性、可视性、无创性等特点将针刺研究的形式由局部转向整体、静态转向动态并且进行活体无创观察。
1 fMRI对腧穴功效研究的优势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可以研究活体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一项新技术,它将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神经活动相结合,是目前人们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研究人脑高级功能的手段。因此在腧穴效应的研究中,磁共振发挥了动态无创[1-4]的观察人体的变化以此来揭示腧穴发挥功效的作用机理。
2 研究概况
随着应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对针刺腧穴效应研究的不断成熟,该领域已经在单一腧穴和多个腧穴的联合作用、腧穴特异性、腧穴功效与脑功能的关系、腧穴的真假区别等几个方面积累了经验并从中阐述了各种学术思想。
2.1单个腧穴的研究
每个腧穴都有归经所属并且各有其所属的功能,因此各个腧穴自身功能的研究是揭发针刺效应的一个基本研究要素。闫镔、许建阳[5-6]等均利用磁共振成像观察了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分布,研究了针刺单一穴位后产生的时间效应。经研究发现不仅针刺中脑功能有变化而且针刺结束后的短时间内脑活动仍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活动和抑制变化,因此证明了合谷穴发挥了时间的后效应变化,说明了该穴对中枢神经的影响具有时间特性。肖业玉[7]等研究了足三里穴针刺后的脑功能变化,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区脑功能变化,与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里穴有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及睡眠状态的作用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单一腧穴的脑功能变化来研究刺激腧穴所产生的效应为研究针刺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2.2多个腧穴联合功效的研究
中医治病讲究整体调节因此应用针刺治疗疾病大多是以应用多个经的腧穴进行多脏腑功能的调节为原则。针灸选穴方法中有很多种配穴方法并且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作用机制如何都是揭示多腧穴联合功效的研究重点。常时新[8]等通过针刺刺激脑卒中患者患侧的肩髃、手三里、曲池、合谷来观察其脑功能的变化探讨电脉冲刺激该组腧穴对脑卒中治疗的影响及其脑功能的变化,刘华[9]等应用fMRI研究针刺太冲、合谷两穴位所致小脑响应的差异得出小脑在针刺不同穴位作用机制中具有特异性的结论.迟旭[10]等研究针刺中渚穴、后溪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脑激活区的定位信息,为针灸在镇痛方面提供实验依据,他认为针刺的镇痛可能是通过扣带回、颞叶、小脑、枕叶等多个脑功能区相互作用的结果。张金平,崔明[11]等观察脑损伤患者针刺偏瘫侧的足三里和风市穴对比针刺前后的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以此为多穴位联合应用在治疗脑内损伤提供理论依据。张嵘[12]等利用针刺合谷、足三里与内关、三阴交穴位后的影像学特征变化,在同一受试者,针刺不同穴位可引起相同部位脑功能区激活,不同受试者针刺相同穴位激活的脑功能区有一定差异,认为针刺效果可能并非通过单一脑功能区,而是通过有功能联系的多个脑功能区所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流动性网络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通过不同人针刺相同腧穴,相同人针刺不同腧穴后的脑激活功能区的变化比较来说明了腧穴、经络与神经有相关性。对多个腧穴的联合功效研究可以为腧穴配伍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更好的指导其在临床对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3腧穴特异性的研究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是指腧穴主治的一种规律性联系。系统了解和掌握腧穴的这些内容,对于其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腧穴的主治功效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部分腧穴具有特定病种的治疗作用.尹岭[13]探讨应用了功能性磁共振研究了针刺足三里穴的脑功能成像观察到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通过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与足三里穴的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治疗作用密切相关进而探讨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睡眠状态的原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申脉穴属于八脉交会穴之一,主要用来治疗失眠、头痛、眩晕、抑郁症、癫狂痫等心境障碍性疾病。为了探索申脉穴治疗心境障碍性疾病的机理,王爱成等[14]研究了针刺申脉穴脑功能变化的规律和激活脑区的定位信息,发现申脉穴在行针及留针不同针刺状态下的脑功能变化图像不同,对比分析其不同的规律针刺状态下脑功能变化的规律。通过观察针刺申脉穴主要激活边缘系统(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 和额叶、颞叶等脑区,在行针和留针过程中激活的脑区存在对侧先激活经留针片刻后延伸到对侧进而又出现双侧脑区激活的规律性变化,从而认为被激活的脑区可能在申脉穴治疗失眠等心境障碍性疾病时起一定作用而达到调节睡眠的功效。龚洪翰[15]等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与针刺经络穴位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下巨虚穴在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分布位置,主要激活区位于双侧扣带回、岛叶、大脑外侧沟上壁及中央后回等部位,得出结果认为经络与中枢神经系统密切相关,针刺效应可能通过经络一大脑皮层一内脏这一途径完成。因此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以上对腧穴特定功效的研究对腧穴发挥特异性治疗作用得以验证并进一步为发掘更多腧穴的特殊功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4腧穴功效与脑功能的关系
大量的针刺作用研究中的讨论结果认为针灸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对腧穴进行刺激通过神经末梢部位感受器,然后沿着外周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传入的冲动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和调制,再经神经或神经体液传导途径作用于脏腑器官而实现。而真正指导这个过程的中心环节即是大脑发挥的作用,因此针刺穴位时脑功能的变化时怎样给人们提供了一定研究线索。余宏等在“腧穴特异性一脑相关”假说的指导下,开展外关穴特异性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针刺外关穴后脑内的信号观察到外关穴在脑区有着相对特异的响应区。
2.5腧穴与非腧穴区别的研究
近年来国外的很多报道中都质疑针刺治疗疾病的作用,认为其作用的发挥是一种心理安慰,没有客观的证据证明经络和腧穴的存在。因此关于腧穴的真实存在和腧穴与非腧穴在针刺后所发挥的作用是否不同也成为针灸治病机制探讨的热点,Cho用8 Hz光线直接刺激l2名健康志愿者眼睛进行fMRI,同时针刺中医认为与视觉有关的膀胱经至阴穴(BL67)与非腧穴对比的fMRI结果显示腧穴与非腧穴的不同点发挥作用不同证明了腧穴的真实存在。因此通过以上的研究充分的说明了腧穴的真实存在性并且对针刺效应的发挥起到了最基本关键的一步。
3 总结与展望
目前在针灸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不在局限于应用病理生理、生物化学等方法,为了能更好的研究其效应,针灸机理的研究已经同影像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科学—针灸影像学。针灸影像学虽然已经取得了很明显的成绩,但是就目前实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实验方法学的是否正确和指导理论是否有偏差以及实验的质量控制严格与否等都是影响科研结果的因素。例如BOLD在情绪、痛觉、性别等的影响都会对结果造成误差,腧穴功效的研究大多没有结合经络理论等,因此还不能更有力的解释腧穴发挥功效的情况。虽然目前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相关技术尚不成熟等各种情况,但是就目前应用f-MRI来研究针刺效应确实是一个可以公认的将其匹配到相应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途径,相信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大量的实验研究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上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Xu JY. Brain functional MRI research at Siguan acupoint of normal elderly people [J].China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2006,22(6):829-832.
[2]刘庆新,张苏明. 急性脑出血继发缺血半暗带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2;10(3)191-194.
[3]潘杰,Ervin Lin,John Pile—Spellma,等.实时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猪脑动脉溶栓治疗的实验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19(5):395-398.
[4]张桂青.谢敬霞,杜湘珂,等.磁共振质子波谱无创性分析活体情况下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组织生化代谢改变[J].现代康复2001,5(3):54-55.
[5]闫镔,许建阳,李可,等.应用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80-81.
[6]许建阳,王发强,刘庆安,等.针刺合谷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3(2):832-833.
[7]肖业玉,吴仁华,裴仁全.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20(2):106-108.
[8]常时新,孔祥泉,李刚,等.多穴位联合电针刺激对卒中恢复期皮层功能变化的fMRI监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1):10.
[9]刘华,单保慈,高殿帅,等.针刺太冲、合谷两穴位引起的小脑响应的差异:f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8):1165-116
[10]迟旭,鞠琰莉,孙申田.针刺中渚后溪穴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4):843-844.
[11]张金平,崔明,江世标,等.多穴位电针刺激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脑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监测[J].安徽医药,2009,13(6):632-635.
[12]张嵘.邹燕琴,黄穗乔,等.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刺合谷、足三里与内关、三阴交穴位后的影像学特征变化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22):4271-4274.
[13]尹岭,金香兰,石现,等.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9):523-524.
[14]王爱成,王玉来.针刺申脉穴的fMRI脑功能成像研究[J].针刺研究,2005,3(1):43-47.
[15]龚洪翰.王永正,肖香佐,等.fMRI探讨针刺足三里穴和下巨虚穴的大脑功能区分布[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3,12(3):133-136.
资助的课题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百会穴’透刺捻转补泻时空效应的现代研究” 资助的课题号码:90709030.
通讯作者:
东贵荣(1950—11),男,黑龙江省克山县生人,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博士。研究方向:急性中风病透穴针刺与手法。现工作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论文作者:雷慧姝1,王凡2,东贵荣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针刺论文; 功能论文; 磁共振论文; 功效论文; 穴位论文; 作用论文; 三里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