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_张成来

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_张成来

中铁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日照 276800

摘要:本文结合沪昆客运专线田家山隧道实体工程,对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其加固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有:路线中线产生贯通的“一字形”张拉裂缝;边仰坡后缘及导向墙上方开裂,产生错动横向裂纹,并危及下方隧道洞门施工。针对滑坡段超浅埋隧道出现的施工病害,可采用护拱施工方案和放坡明挖施工方案对其进行处治和施工。放坡明挖方案的增加投资额较护拱方案的高;但放坡明挖方案弃砟增量较护拱方案多,且放坡明挖方案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选用上述施工处治方案时,应综合考虑隧道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处治方案。

关键词: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加固技术

1.引言

随着铁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山区铁路隧道的数量不断增多,山区铁路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病害也越来越多,这些病害与山体斜坡出现滑坡密切相关[1~7]。针对这些施工病害,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王崇讯[8]结合西汉线沙窝隧道实体工程,较系统的研究了隧道口滑坡的影响因素,认为滑坡带含水量增加导致滑坡体抗滑力减小、隧道口开挖和爆破是导致隧道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吴红刚等[9]将隧道-滑坡体系分为了平行体系、正交体系和斜交体系三类,并结合典型实体工程分别对其进行了受力模式和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得到了三类隧道-滑坡体系相互作用规律;王迎超等[10]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考虑不同本构关系的隧道围岩组合,分析了降雨诱发浅埋隧道松散围岩塌方机制,揭示了雨水入渗作用下浅埋隧道塌方机理;韩桂武等[11]结合三十里铺隧道的现场测试成果,研究了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和衬砌的受力变形特征,为隧道支护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高虎军[12]、马明军[13]分别结合张花高速公路刘家院子隧道和乌荣高速恒山隧道实体工程,介绍了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抗滑桩处理隧道滑坡技术,实际情况表明该方法实用有效,可保证隧道衬砌结构安全;许淑珍等[14]结合青兰高速青皮塔隧道实体工程,介绍了纵环向注浆联合支护施工技术处理隧道滑坡体技术,该法可有效控制围岩及洞体结构稳定性。

超浅埋隧道由于其埋深较浅,隧道结构受上方岩土体的影响较大,滑坡产生时,岩土体滑移运动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本文结合沪昆客运专线田家山隧道实体工程,对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其加固技术进行分析研究。

2.工程概况

2.1 隧道场区水文地质情况

田家山隧道DK394+235~DK394+778,正线长543m(其中进口18m明洞,出口5m明洞,洞身25m明洞,暗洞长453m)。隧道全长位于直线上,隧道内纵坡为4.5‰的单面上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查结果和钻探揭露,该隧道区覆盖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K1)泥岩、砂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其中,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砂岩具膨胀性,遇水易软化、崩解,工程性能差。泥岩自由膨胀率3%~40%,砂质泥岩自由膨胀率4%~54%,泥质砂岩自由膨胀率4%~39%。场区白垩系下统(K1)岩层为单斜构造,倾向小里程方向。场地岩层产状为136°∠21°、160°∠20°,产状变化不大,岩体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较完整。该隧道区无地表水,地下水为少量基岩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径流补给;勘察期间,在钻孔内测得场地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9.00m~24.10m,标高介于295.94m~319.96m,洞身大部地段位于地下水位以上。

2.2 隧道设计概况

田家山隧道采用从两端洞口掘进,洞身 DK394+593~DK394+673为洞身超浅埋段,其中 DK394+625~DK394+650拱部结构出露地面。 DK394+625~DK394+650段设置段设计为25m路堑偏压式明洞衬砌,明挖法施工。DK394+593~DK394+625和DK394+650~DK394+673采用暗挖施工,采用Ⅴ级围岩Ⅴc型复合式衬砌,施工方法采用三台阶临时仰拱法(大拱脚台阶法),DK394+625和DK394+650明暗分界处分别设置一排大管棚,长30mDK394+595~DK394+625段拱部150m范围设一排长30mφ108大管棚超前支护,环向间距0.4m。 DK394+650~DK394+680段拱部150范围设一排长30mφ108大管棚超前支护,环向间距0.4m。

明洞永久边仰坡采用浆砌片石孔窗护坡,并植草绿化。

明洞口临时边仰坡需根据地质情况采用喷锚支护防护,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4.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

3.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其成因

3.1 施工情况

2011年9月开始,DK394+625~+650段明洞段开挖施工,10月上旬,大里程DK394+650一侧的导向墙、边仰坡以及DK394+625~+650明洞段右侧山体发生变形、出现裂缝,对地表进行初步处理后,仍逐步发展。10月下旬,小里程DK394+625一侧的导向墙、边仰坡也出现裂缝,同时,DK394+650一侧以及明洞右侧山体变形裂缝发展至50cm以上,明洞段施工暂停。截止暂停时,明洞段开挖已经达到拱脚高度,临时边坡进行了锚喷防护,大里程方向仅完成导向墙,小里程方向暗洞开挖12m。

3.2 出现的问题

隧道现已施工开挖,明洞施工便道已修筑完成,交通状况较好。2011年10月1日施工单位进行安全巡检时发现在路线中线里程DK394+654,高程约320.8m处产生一条贯通的“一字形”张拉裂缝,长约48m,宽约0.1~0.5m。2011年9月21日至28日开挖支护DK394+650边仰坡并浇筑完成DK394+650导向墙。2011年9月30日芷江降雨,引发边仰坡上部填土层垮塌、下沉,导致边仰坡后缘及导向墙上方开裂,产生错动横向裂纹,并危及下方隧道洞门施工及便道行车安全。

3.3 病害产生的原因

1)该段落存在山体滑移的客观地质条件。

一方面,该段隧道存在较明显偏压,部分地段地表有2~5.5m厚的人工堆积土层,填土结构和厚度分布不均匀,未完全自重固结,整体较为松散。同时,岩层产状与开挖面形成不利组合;另外,该隧道位于波州盆地边沿处,出露地层为白垩系底部地层,为内陆湖泊边沿坡洪积而成的岩层。因特殊的沉积环境及成岩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1)成岩特征:斜交层理发育,成层性差,为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细砂岩互层,夹较多孤石。含砾石特征非常明显,成岩性较差,抗压及抗剪强度较差。泥岩具弱膨胀性。

(2)岩层暴露地表的表现行为特征:泥岩、砂质泥岩吸水或浸泡微裂隙发育,暴晒分解,搅动成泥,具有弱膨胀性。全风化层及强风化层中存在孤石,与围岩脱离,现场可见此特征明显。

2)在地层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施工中未能及时采用妥善的工程措施,工程施工改变了原有地貌与自然稳定状态,形成了以边仰坡下缘为底界的临空面,改变了原有应力状态;开挖扰动、爆破震动,使坡体岩、土体受振动而松弛;加之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生连续降雨,地表水下渗,进一步软化了坡体地层,诱发了坡体下沉、滑移。

4.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加固技术

根据病害情况及该隧道场区工程地质情况,提出了护拱和放坡明挖两种方案进行比选。

4.1 护拱方案

1)明洞段范围调整

原设计明洞范围DK394+625~DK394+650,长度25m。因DK394+650处导向墙已开裂损坏,明洞段大里程方向明暗分界里程调整为DK394+658,明洞长度增加8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明洞段工程措施调整

(1)DK394+658处仰坡增加钻孔桩

DK394+658明暗分界处仰坡正面增加4根φ1.25m钻孔桩,4根钻孔桩与导向墙同时浇筑,钻孔桩与导向墙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用于稳固仰坡正面及导向墙的稳定;施做φ108长管棚,长度仍按原设计30m;DK394+625和DK394+658明暗分界处临时仰坡正面采用C25网喷混凝土及φ50注浆小导管联合防护,具体参数: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采用φ!50壁厚5mm注浆小导管,长度5.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

(2)增加护拱措施

DK394+625~DK394+658段,共33m明洞,采用护拱防护下暗做的方式进行施工,护拱下设φ1.25m钻孔桩基础,以保持护拱结构的稳定。

护拱下至明洞结构基底以上裸露的桩间岩土采用喷锚支护进行防护,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4.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

明洞结构施做前应有不少于15cm的预留变形量,施工中应考虑,本图未显示预留变形量的影响。

明洞结构外设防水层,具体详见通用图《长昆客专施(长玉段)隧通07A》,防水层施做前,应用C25喷混凝土抹平后进行防水层的铺设,施工中应保证明洞结构与护拱、钻孔桩或边坡临空面之间紧密接触以利结构的安全。

(3)明洞段临时边坡防护措施

临时边坡坡率:粉质黏土、素填土及砂质泥岩(W4)1:1.5,砂质泥岩(W3)1:1.25,砂质泥岩(W2)1:1。临时边坡按每8m设置一平台,平台宽度2m,开挖时自上而下开挖,边开挖边防护,临时边坡采用喷锚支护防护,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4.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

对该段右侧已开裂边坡采用φ50小导管注浆加固,以保证护拱施工期间右侧边坡的稳定,横向注浆范围为距离线路左线右侧13m~29m范围内,注浆参数:φ50小导管,L-5.0m,间距2.0m,梅花型布置,浆液为1:1水泥浆液。

(4)明洞永久边仰坡防护措施

永久边坡坡率:粉质黏土、素填土及砂质泥岩(W4)1:1.75,砂质泥岩(W3)1:1.5,边坡防护采用骨架护坡防护。

3)增加DK394+595~DK394+620段锚固桩措施

本隧道洞身明洞小里程端暗洞偏压明显,部分段落拱肩覆土较浅,为确保施工及运营安全,DK394+595~DK394+620段左侧设锚固桩6根,桩截面尺寸2.0×2.5m,桩长19m,锚固桩距离衬砌外缘6m,锚固桩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现浇。

4)增加地表及洞内注浆加固措施

DK394+605~DK394+625、DK394+658~DK394+673段拱部及以上为人工堆积体,采用地表注浆加固地层,确保施工安全。并且该段变更调整为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具体工程数量详见工程数量表。

地表注浆范围为:距离隧道初期支护外缘左右侧各3m3m,注浆参数:φ50小导管,间距2.0m,梅花型布置,浆液为1:1水泥浆液。

5)占地调整

DK394+605~DK394+680段,共75m,永久占地范围为线路左线左侧45m至线路左线右侧50m,共占地10.7亩,占地类型为果林。

6)地表截排水系统

开挖线外5~10m设截水天沟,天沟长242m,施工前应首先重新施作好地表截排水系统。

4.2 放坡明挖方案

1)明洞段范围调整

因DK394+650处导向墙已开裂损坏,明暗分界里程调整为DK394+658,明洞长度增加8m。

2)明洞段工程措施调整

(1)明暗分界处工程措施调整

DK394+625、DK394+658处仰坡正面分别增加4根2.0×2.5m锚固桩,锚固桩顶与导向墙之间三角形区域采用混凝土浇筑,用于稳固仰坡正面及导向墙稳定;因现场仅施工了导向墙,长管棚并未施工,φ108长管棚长度仍按原设计30m;临时仰坡正面及桩间防护采用C25网喷混凝土及φ50注浆小导管联合防护,具体参数: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采用φ50壁厚5mm注浆小导管,长度5.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

(2)明洞段临时边坡防护措施

临时边坡坡率:粉质黏土1:1.5,砂质泥岩(W3)1:1.25,砂质泥岩(W2)1:1。临时边坡按每8m设置一平台,平台宽度2m,开挖时自上而下开挖,边开挖边防护,临时边坡采用喷锚支护防护,支护参数为:锚杆采用φ22砂浆锚杆,L-4.0m,间距1.5×1.5m,梅花型布置;喷混凝土采用15cm厚C25网喷混凝土,钢筋网采用φ8钢筋,网格间距25×25cm。

(3)明洞永久边仰坡防护措施

永久边坡坡率:素填土、粉质黏土1:1.75;砂质泥岩(W3)1:1.5;边坡防护采用骨架护坡防护。

3)增加DK394+590~DK394+615段锚固桩措施

本隧道洞身明洞进出口偏压明显,部分段落拱肩覆土较浅,为确保施工安全,DK394+590~ DK394+615段左侧设锚固桩6根,桩截面尺寸2.0×2.5m,桩长19m,锚固桩距离衬砌外缘6m,锚固桩采用C35钢筋混凝土现浇。

4)增加地表注浆加固措施

DK394+605~DK394+625、DK394+658~DK394+673段拱部及以上为人工堆积体,采用地表注浆加固地层,确保施工安全,地表注浆范围为:距离隧道初期支护外缘左右侧各3m,注浆参数:φ50小导管,间距2.0m,梅花型布置,浆液为1:1水泥浆液,并且该段变更为双侧壁导坑法施工。

5)地表截排水系统

开挖线外5~10m设截水天沟,天沟长242m,施工前应首先重新施作好地表截排水系统。

通过对上述两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放坡明挖方案的增加投资额为护拱方案的80.02%;但放坡明挖方案弃砟增加约0.5m3,而护拱弃砟减少约0.3m3,且放坡明挖方案占地面积较大。

综合分析田家山隧道各因素认为:护拱方案施工安全,占地面积小,推荐护拱方案。

5.结论

(1)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有:路线中线产生贯通的“一字形”张拉裂缝;边仰坡后缘及导向墙上方开裂,产生错动横向裂纹,并危及下方隧道洞门施工。造成这些病害的原因为:超浅埋隧道上方填土结构和厚度分布不均匀,未完全自重固结,整体较为松散;隧道场区岩层产状与开挖面形成不利组合;地表水下渗及施工不合理的开挖。

(2)针对滑坡段超浅埋隧道出现的施工病害,可采用护拱施工方案和放坡明挖施工方案对其进行处治和施工。放坡明挖方案的增加投资额较护拱方案的高;但放坡明挖方案弃砟增量较护拱方案多,且放坡明挖方案占地面积较大。因此在选用上述施工处治方案时,应综合考虑隧道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施工处治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国英.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探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铁道工程学报专刊.1994

[2] 张鲁新,周德培.蠕动滑坡成因及隧道变形机理的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18(2):217-221

[3] 周德培,毛坚强,张鲁新等.隧道变形与坡体灾害相互关系及其预测模式.铁道学报.2002,24(l):81-86

[4] 毛坚强,周德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变形规律的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37(4):371-376

[5] 于良,刘云开.成昆线K346+020东荣河一号隧道山体滑坡成因初探.成铁科技.1998,(3):8-10

[6] 郭松.襄渝铁路柴家坡隧道变形与滑坡.路基工程.2000,91(4):5-8

[7] 铁道部宝中铁路建设办公室编.宝中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22~132

论文作者:张成来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  ;  ;  ;  ;  ;  ;  ;  

滑坡段超浅埋隧道施工病害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_张成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