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得法见高效
付红侠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831400
摘 要: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它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特殊手段。因此本文强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吟诵”法的运用,文章从“吟诵”法的意义和在课堂中如何运用作了阐释,以期更好地完成诗歌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读书方法 文化传承 艺术趣味
我国历代学堂教学都以吟诵为主,并以日诵万言为美谈。叶嘉莹女士在她的《谈古典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特质与吟诵之传统》一文中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咏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美读诗词文的方法,它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是历代文人、师生欣赏和教学古典美文的特殊手段。精彩、恰到好处的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绝学。因此,口头吟诵,应成为学习写作诗歌和欣赏诗歌的一项重要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吟诵何以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呢?
1.诗歌的语言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然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诗话语言,创作者要运用这种语言来凸显内心直觉,把对世界生命感受凝聚在一处吐露出来,就需要采取比生活中的语言更为热烈凝练的形式表现。章太炎在《正名杂义》中说:“古者文学之未兴,口耳之传渐则忘失,缀以韵文,斯便吟咏而易记忆。”吟咏,通过打动读者,达到易理解、易记忆的效果。吟诵的时候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相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教学时教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
另外,诗歌内容及情感解读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吟诵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声音来对所读的诗歌做诠释,这是一种有声的诠释,而阅读与写作则是无声的诠释,有声的诠释有时比无声的诠释更能获取诗歌的韵味乃至诗人情感的真谛。
2.就吟诵的腔调而言,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各地流传的吟诵腔调丰富多彩,古诗词的韵律凭眼睛是看不到的,也分析不出来。只有通过吟诵,通过耳朵才能直接感受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利于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头脑中“看见”或“听见”作品所描述的形象和意境,从而充分感受作品的形象美、意境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激发和培养。
节奏点确定之后,还需要确定全诗的吟诵基调,要完成这一步,必然得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学生自然会去关注写作背景以及诗人当时的写作状况:这首诗写于诗人86岁时,这一年,他辞官归乡,距离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诗歌抒发了一种年华老去和久居客地他乡的感情,所以吟诵时,起调不能过高,语调应见婉伤。那么仅仅是婉伤吗?在反复的吟诵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诗人的这份感情,是通过“儿童笑问”这一戏剧化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的,这其中其实也有一个智慧老者情感的含蓄,因此整体吟诵时应该平和中略带婉伤。
再进一步吟诵感知,在“平仄长短”的大原则下,看看哪一个字是需要强调的,而哪一些是需要一带而过的。首句中“少小离家”,“离”字虽然是平声,但从字意上看是“离开”,从时间上看是“过去”,不能吟得过长。“老大回”,“回”字是当下的状态,又在句末,则要适当强调。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无改”两个字前者是平声,后者仄声,但放在一起强调诗人离家多年家乡烙印还在,并与后文“鬓毛衰”构成对比,所以还是要强调一下的。“鬓毛衰”中的“衰”则必须长吟,因为这个字既体现了作者年迈的真实情况,又处在韵脚的位置。其余两句也应这样逐字分析,整首诗都用这种方法决定吟诵的方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文章情感不断揣摩的过程。
传统吟诵固然是一种传承,但在基本调不变的前提下,也有千人千调的说法。所谓“千人千调”,是指在吟诵过程中,吟者可以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用自己的声音对所读的诗歌作与他人不同的诠释,这种不同往往在细微之处,但正是在这细微之处就使得作品在作者之外,带上了自己的烙印,从而实现了读者与作者跨越千年的心灵沟通。
实际上,所有的古诗词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解读。“歌而咏出,神气出矣。”教学目标就在这抑扬顿挫的吟诵声中逐步达成。课堂上师生要多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教师要用好诵读,让学生在吟诵中“与诗人的心灵相通,让学生“唱”游诗海,品味古诗词中的音乐美、意蕴美和情感美,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艺术趣味则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发展。正是朗朗书声传千古,陶冶性灵存底物。
论文作者:付红侠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诗歌论文; 自己的论文; 意义论文; 诗人论文; 传统论文; 学生论文; 古诗词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6月总第2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