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坝发生交通事故14人死亡

四川阿坝发生交通事故14人死亡

一、四川阿坝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4人(论文文献综述)

文辰西[1](2020)在《地震类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各类型的突发事件呈现频繁爆发的态势,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考验着政府的危机应对能力。新媒体环境下大众话语权的上升对政府的话语权形成了强大的冲击,突发事件的快速广泛传播容易造成民众恐慌和谣言滋生。为把握话语权,政府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升舆论引导能力,“政务微博”成为了突发事件中政府在新媒体平台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阵地。本研究将连续6年入选全国十大党政新闻发布微博或全国十大外宣微博的“@四川发布”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四川发布”在4·20雅安芦山、8·8九寨沟、6·17宜宾长宁三次地震中所发布的550条微博作为研究样本,运用语料库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对样本进行分析,探究“@四川发布”在突发事件中呈现出的话语范式、产生的原因、形成经过以及带来的影响。为今后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的发展供可参考的内容,同时为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应用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四川发布”的微博话语侧重管理主体危机处理信息;在标题中弱化了官方行为、隐藏官方目的;借助命题树立官方形象、功能一致性反击消解网络谣言;大量使用感叹句强化感情色彩、措辞严谨客观且贴近受众;直接引述增强真实性、数字应用暗示精确性、常见辞格增加形象性。突发事件中“@四川发布”的微博话语受到政治、社会和自身因素等语境影响,其中包括舆论引导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和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政策变革;突发事件中受众的信息需求、突发事件各阶段的传播特点和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主体下移;把握话语权是政务微博的传播目标和突发事件中官方立场的表达。为更好地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把握话语权,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需要把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丰富从民众角度出发的指导性话语、加强突发事件中的民众沟通互动和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话语形式。

詹碧华[2](2019)在《全球近期灾害录》文中研究指明(2019.6.11-2019.8.10)广东河源发生暴雨洪涝2019年6月11日,强降雨导致广东河源市连平县、龙川县与和平县部分乡镇受灾严重,已因灾造成7人死亡,1人失联,3人受伤。埃及两辆小巴相撞6月12日,两辆小巴在埃及开罗南部赫勒万区一条高速公路上发生相撞事故,造成至少14人死亡,10人受伤。

雷天来[3](2019)在《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 ——以北川新县城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北川新县城为田野调查点,重点考察重建空间与北川灾后移民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分析北川人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再生产过程以及由此形成“地方感”,从而理解特定时空背景下的“空间——地方”关系。本研究试图在经验层面增加关于中国灾后社会的研究,探索北川在灾后重建后的社会生态及变迁,并对其内在机理给予审视和思考。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及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五个章节展开:第一章“绪论”部分从交代选题缘和研究意义开始,论述灾后北川异地重建空间的特殊性,其研究的特殊意义;进而对“空间——地方”关系进行讨论,厘清“地方感”概念的来源、发展,从而论述日常生活视角于“地方”研究的重要性;再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指出本研究存在的突破和深入探讨的可能性;最后对研究方法以及田野点的选择等进行说明。第二章“北川县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城镇空间图景”。本章分别从北川县的历史背景、行政规划、人文地理、城镇生活等方面,对北川县的区域背景和地方历史地理进行大致梳理。通过追溯北川老县城空间形成的历史,以显示地震前的北川人自在状态下的生活环境,生长于斯的北川人享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地方观念及生活方式,老县城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地方”,为当地人提供身份归属、认同和情感维系作用。而2008年的特大地震使北川老县城物理空间成为废墟的同时,也摧毁了当地人的生活空间和一处极为重要的“地方”,为北川人的生活带来阴影,并附上无数不确定性。第三章“被‘赠予’的城镇空间:新县城的规划和重建”。本章对地震后北川重建工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国家权力和高规格重建标准等话语给予自身全权承担空间重建以合法性,并赋予新县城空间以“民族文化特色”、“绿色”、“科学”等“地方身份”。在此背景下,新县城之自然地理环境、区位格局、城镇面貌无处不体现出明显的“进步意义”,与老县城之空间格局、面貌产生强烈对比。此外,源于国家权力和专家系统的知识和话语也对新县城未来发展以框定,间接对城镇空间秩序和生活秩序提出更高要求,从而使空间商榷和文化调适成为北川人未来生活的重要主题,也意味着失去“地方”(家园)的北川人面临“地方”再造的问题。第四章“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占道菜场’空间的生成与演变”。本章从北川人安置社区温泉路上的一处“占道菜场”现象入手,讨论一个在中国社会常见的“违规”空间如何在新县城中成为各方角力的焦点。围绕“占道菜场”在新县城近十年的数度变迁,指出北川人对于占道经营现象态度的前后变化,这背后隐藏着特殊的社会心态和文化逻辑,即“占道菜场”并非主要由社会消费层次差异而衍生,也并非仅作为地方社会日常生活消费空间而存在,其形成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占道菜场”与地方传统生活“场”(集市)文化相关,其形成位置及其所带有的人气、热闹等特质,贴合北川人关于“场”的记忆、认知和想象;另一方面,“占道菜场”之所以于新县城超前的规划和严密的管理中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该空间作为灾后社会情感世界的依托而存在,这种特质是政府规划中的公共菜场所不具备的。在此背景下,当城镇空间治理与地方社会逐渐和解后,“占道菜场”以合理不合规的状态存在于新县城,尽管该空间之“身份”仍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新的富有情感内涵、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地方”正由此产生。第五章“抗震纪念园的空间规划、意象及使用争议”。本章呈现的是灾后公共纪念空间——抗震纪念园空间的规划过程、使用情况及意象争议,描述抗震纪念园成为与北川人日常休闲娱乐生活息息相关的过程,并对该园未能成为北川人纪念地震灾害及遇难者的空间进行解释。就规划过程而言,抗震纪念园自空间规划到实体建筑落成过程中,持续体现出一个“去灾化”的思路和导引北川人走向未来新生活的理念。就使用情况而言,地方政府、商家、居民于抗震纪念园中所举办的一系列活动使该园由一个以灾后纪念为主导意象的公共空间逐渐转化为公共日常休闲空间。就意象争议而言,北川人与非北川人不同的灾害记忆、认知导致形成迥异的空间评价,显示出灾害纪念(祭祀)于北川人灾后情感中的特殊意义。抗震纪念园引发意象争议背后,存在城镇空间公共规划层面和受灾群体关于纪念(祭祀)空间价值之认知差异,传统祭祀(信仰)与现代纪念(唯物主义生死观)之思维差异,现代城镇空间管理与祭祀活动的现实矛盾,灾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灾害议题之内在冲突,更隐藏着公共死亡事件背景下社会内部结构(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合法性因素)对于纪念(祭祀)空间和仪式的影响,以上问题使北川人于新县城中的纪念空间与纪念(祭祀)活动难以真正融合,而开辟于城镇偏僻处的多处祭祀空间则成为地方政府与北川人相互妥协下的产物。第六章“广场空间的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的生成”。本章主要围绕萨朗舞被国家和地方政府作为标志性羌族文化符号移植入安置社区的社区广场后引发的互动过程展开论述。改革开放后,萨朗舞先是被地方精英由茂县、汶川等羌族地区引进北川老县城,经由改编、重组,并成功实现萨朗舞舞蹈形式的在地化。地震后,萨朗舞成为国家向灾后重建空间容器中注入的标志性民族文化。尤其在地方政府的持续推进下,各安置社区配有专门的社区广场以进行萨朗舞日常训练,北川人的日常生活开始与萨朗舞产生了种种关联。尽管萨朗舞舞蹈形式及其隐含的羌族族群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长期引发北川人的质疑和争论,但在社区广场空间日复一日的舞蹈实践中,萨朗舞对于北川人的意义早已超越舞蹈本身,它转而为灾后安置社区培育起地方归属感和新的社区道德秩序,使社区广场成为新县城安置社区中新的日常生活中心和社区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空间,这在无形中增强和塑造了个体对社区、北川新县城的地方感和凝聚力,使社区真正成为人们确认自我身份归属的重要纽带。以上数章通过对北川新县城三处空间再生产过程的描述,论述北川人通过对规划空间所赋予的定义和情感,使“空间——地方”紧张关系得以改观,并由此建构新的“地方感”的过程。最后,研究试图提出北川人于新县城中的“地方感”生成的主要构成维度,并指出灾后社会“空间——地方”关系的特殊之处。

马晓彤[4](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面临的交通事故,特别是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形势也将更加严峻。目前,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研究多集中于事故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研究深度和关注度不足,同时缺乏对该类事故的系统分析和规律性认识,因此本文针对我国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该类事故影响因素及其对事故的影响规律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在界定重特大交通事故概念基础上,基于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空间、形态、车型等方面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从驾驶员、道路、环境等多个角度横向对比了重特大交通事故和一般事故的分布差异性。在统计分析基础上,从单车和多车两个角度,对影响因素和重特大交通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项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实现事故关键影响因素的初步筛选。基于离差最大化思想,对灰色关联分析法做出改进,采用加权灰关联度衡量不同因素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关联程度,并根据加权灰关联度大小从诸多因素中得到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关键影响因素集。其次,以死亡和受伤人数为事故影响程度指标,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单车和多车的事故影响程度模型,研究不同因素对重特大交通事故死亡和受伤人数的影响规律。通过事故网络结构学习,得到单车和多车事故中不同因素与死亡和受伤人数的关联层次关系,并通过对比节点条件概率学习结果和实际样本数据,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然后,基于已验证事故影响程度模型,运用贝叶斯网络推理方法,从单一因素和组合因素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影响:应用联合树算法,对不同因素影响下单车和多车事故死亡和受伤人数的概率分布进行推理;采用区间数理论进行单车和多车事故影响因素危险性排序,确定了对事故有显着影响的危险性因素。最后,对比分析不同因素对单车和多车事故的影响差异性,并根据因素危险性分析结果进行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主动预防,从单车和多车事故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找到容易产生严重事故伤害的因素组合,将其作为道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控制对象,对减少事故发生和降低事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陈艾[5](2017)在《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文中指出习近平提出“治国必先治边,治边先稳藏”,凸显了藏区治理的重要性。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国家治理的一般性,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构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必要更为深入地寻求区域治理的规律性。藏区独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结构,致其治理应不同于整个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地区。笔者以甘孜藏区为例,采用文献分析及实证研究法,探讨藏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本文的主要发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退、社会进”,即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或“没有政府的治理”。考察甘孜藏区,这一主张应转化为“政府进”、“社会进”,而且更强调政府的强作为,因为甘孜藏区有其特定的治理背景和要素结构。“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试图揭示藏区治理的内在意涵,即历史与区位形塑独有的治理情境,治理的主客体因素的特殊性促成其采取相应的行动。对甘孜藏区治理的背景、要素、行动的探寻,可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松散治理等不可复制以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共同组合成今天甘孜藏区治理中需要政府强作为的背景。对甘孜藏区治理背景的刻画,可以发现政府强作为的必要性。描述治理背景,内含着对治理历史的反思及区域地位的重新认知。历史上,中央王朝对康藏的松散型统治不可复制,“以夷制夷”致使土司甚至有能力与中央政府抗衡,在新时期,藏区治理需要多级政府合力强作为。曾经的边缘地区形塑了现今“多边联结带”的重要区位,凸显甘孜藏区治理的重要性,更需要政府的合力强作为。甘孜藏区是交通孔道,联结川滇青藏;它作为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它亦是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它更是多民族与多元交汇地。目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矛盾性强造就了甘孜藏区治理难度大的总体情境,其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与较发达地区相比,甘孜藏区呈现出脆弱性交织的特征,自然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存在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维度,并展现在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层面。脆弱性来源于各种风险,既有农牧民的生计风险,也有区域性的社会稳定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影响社会认同;分裂势力的渗透使得维稳任重道远。多重脆弱性交织、风险大,使得区域的矛盾性很强:矛盾突发多发,即内地没有的矛盾藏区有,内地有的矛盾藏区更突出;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并容易发生性质变化。这些共同造成了难度极大的藏区治理。“政府+民众”是藏区治理独特的二元主体结构。多主体参与是治理理论的核心认知,内地的“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的三元主体结构正在逐步形成。藏区理想的治理主体结构的建构,需要引入“外地主体”的概念,即藏区治理应是三个体系的合力,包括政府主导体系、本地社会支持体系、区域外社会支持体系。现实治理过程中,因社会组织缺位,企业极少,藏区治理的实际参与者只有政府和当地民众,政府包括中央、省政府等上级政府以及国家通过制度安排的对口支援政府。政府成为藏区治理最为重要的主体,较之于较发达地区,政府的角色更为多重,职责更重。民众的参与更多地存在于村庄的自组织治理中,力量有限。内容复杂是藏区治理客体结构的重要特征。宏观地看,在藏区的文化-社会-生态结构变迁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的调适以及民众的心理、信念和行为的调适等,都需要政府“掌舵”,并加以引导和规范。在中观层面,甘孜藏区存在着环境治理与社会治理相互交织、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等,而环境治理、贫困治理、社会治理、社区治理都呈现出非政府强作为而难以有作为的特征。在村庄层面,社区资源匮乏,导致发展的“内应力不足”,村庄发展需要政府大量供给公共产品,增量社区资源。调研发现,甘孜藏区政府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切合其治理情境。总体上,政府关注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并进一步改善社会关系。具体说来,政府大量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寓服务于管理,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工作制度与工作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尊重和引导农牧民,增进诉求表达。这些治理实践,取得了良好成效。总之,我们强调,区域治理的规律性探索是治理研究的深化,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不断延伸的领域。区域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蕴含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考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观察中。既需要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突破,也需要在现实的研究与批判中逐渐升华;既需要在宏观场域下发现关联,也需要在相对微观环境中剖析机理。区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强调治理的区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等。藏族地区治理需与其特殊的治理背景、治理情境、治理结构相契合。

陈玉弟[6](2015)在《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交通安全形势也日渐严峻,特别是重特大事故频发,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场应急处置是事故应急救援的核心,优化完善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对规范事故处置程序,提高事故处置效率意义重大。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应急处置流程主要包括“事故报警-先期处置-启动响应-现场处置-应急结束”5个环节。流程运转主要存在事故信息传输效率低、应急响应时间长、现场处置效率低、部门协调联动不足等四方面问题,对事故应急救援和高速公路通行效率造成了影响。其主要原因有五方面:流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事故报告和信息采集、传输环节存在不足;应急响应缺乏具体的时间条件约束;不重视先期处置;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协调。本文利用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对广州“6.29”重大交通事故不同的周期段特征及相对应的应急处置进行个案分析,并在综合分析2011-2014年全国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情况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优化建议。即结合事故应急处置“初始、发展、高峰、衰退”四个阶段对事故信息处理、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和后期处置等关键环节提出优化措施,并对特殊类型事故应急处置流程作了强化。

刘喜文[7](2015)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发展,人口、环境和能源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全球范围内的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人类安全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或社会影响,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了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迫切需要实现面向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的应急决策。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融入到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中,按照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组织突发事件的基本信息与策略知识等,为突发事件的处理主体—政府提供较全面的知识服务是合适且必要的。本文首先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与编码。突发事件的种类繁多,但现有对突发事件的研究中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编码方式。突发事件的编码通用模式为PPEOyxxzz,其中PPE代表是突发事件,y代表突发事件的一级分类,xx代表二级分类,zz代表三级分类。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的分类规定,将突发事件分成一级分类4个,二级分类17个,三级分类148个。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突发事件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一般步骤,其步骤为利益相关者识别、分类及建立利益相关者矩阵。以药品突发事件为例,对不同环境下(包括传统媒体环境下和网络环境)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利益相关者分成核心利益相关者、边缘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核心利益相关者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关键,边缘利益相关者其辅助作用,随时关注潜在利益相关者,最终建立现实环境下的利益相关者矩阵。本文进一步对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事件中采取的策略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与组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突发事件策略进行组织的原则:细粒度组织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粗粒度组织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策略。最后以山西问题疫苗为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事件中的策略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当作为强势的利益相关者不作为或者少作为时,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的构建研究中,从《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中提取突发事件属性和值域,从而建立规则的前件条件表,后件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级别和执行对应应急响应预案以及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本文所建立的规则前件只有一种布尔运算and,这将大大提高规则推理的正确性。最后以水旱灾害为例,从分级标准中提取出30条规则,建立了水旱灾害应急响应规则知识库。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案例知识库的组织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案例知识库的一般构建过程:案例的选择、案例知识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案例知识库的组织方式、案例的数据清洗、案例的入库。选择比较典型的案例,数据来源包括报纸、电视、广播台、门户网站、组织网站、论坛、博客、微博等;案例知识表示方法选择框架表示法,其表示的内容包括顶级框架案例基本信息知识(案例编号、发生事件、发生地点、持续时间、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及其采取的策略知识、事件经过处理后的结果及影响),子框架包括:案例特征知识、案例生命周期划分、利益相关者的基本信息、利益相关者采取策略知识、衍生事件或灾难信息。最后以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级地震为例,对汶川地震案例知识进行了组织,发现涉及到利益相关者非常多,仅以中央政府及其直属部门来说,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部门就有20个左右,因此对这些部门在不同阶段采取的策略进行搜集和整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将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和案例知识库结合在一起使用将是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两种方法的结合,用规则知识库推理出事件的响应级别,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指向案例知识库中的一组案例,根据案例知识库的案例推理事件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可能所需策略知识。在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研究中,将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结合在一起的优点是两种推理方法可以相互弥补对方的不足。本文首先对集成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缘由、集成方式进行了研究,其次构建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该模型由规则知识库、案例知识库、推理机模块、学习机模块、可视化模块组成,最后以玉树地震为例对应用模型进行了理论验证。构建模型的目的是用规则推理实现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功能,使用案例推理实现策略知识服务的功能。

王一媛[8](2014)在《全球近期灾害录》文中研究说明(2014.10.11—2014,12.10)甘肃境内高速公路一辆救护车侧翻10月12日,连霍高速甘肃省玉门市境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从新疆乌鲁木齐向河南转运重症病人的救护车发生侧翻冲下高速,目前已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尼泊尔雪灾造成数十人遇难10月16日,13日和14日的大雨和大雪已造成包括12名外国徒步者在内的至少2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另有上百人失踪,其中有85名外国人。也有消息称,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李涛,王飞[9](2013)在《安全事故处理调查组的法律问题分析: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全事故调查组在生产安全事故的纠纷解决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处理中,安全事故调查组存在调查主体不明确、检察院参与机制不完善、调查过程信息不公开以及调查过程监督不完善等问题,对此需要从法律制度上予以解决,将调查组在调查事故真相、解决事故纠纷中的作用落到实处。

赵萍[10](2012)在《全球近期灾害录》文中提出(2012.2.11—2012.4.10)湖南怀化市鹤城区发生车祸2月12目,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顺溪铺路段一辆重型货车与一辆小型轿车相撞,造成6人死亡。

二、四川阿坝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4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阿坝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4人(论文提纲范文)

(1)地震类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4.1 概念界定
        1.4.2 理论基础
    1.5 研究方法及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1 国内研究现状
        1.6.2 国外研究现状
        1.6.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7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创新点
        1.7.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7.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语料库分析
    2.1 样本选取
    2.2 制作语料库
        2.2.1 突发事件阶段划分
        2.2.2 突发事件各阶段报道数量
    2.3 语料库文本词语切分
    2.4 词频统计分析:各阶段高频词勾勒完整救援流程
    2.5 突发事件各阶段微博信息属性:侧重管理主体危机处理信息
        2.5.1 酝酿和爆发期以危机识别信息和管理主体类危机处理信息为主
        2.5.2 处置期以管理主体危机处理信息为主
        2.5.3 平息期以管理主体危机处理信息和危机情绪信息为主
第3章 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文本分析
    3.1 样本选取依据
    3.2 宏观结构分析
        3.2.1 宏观命题、主题和标题的概念
        3.2.2 宏观命题的推导:突发事件持续报道的主题线索
        3.2.3 利用标题吸引受众隐藏宣传目的
    3.3 微观结构分析
        3.3.1 借助命题树立官方形象
        3.3.2 功能一致性反击消解网络谣言
    3.4 话语风格
        3.4.1 大量使用感叹句强化感情色彩
        3.4.2 措辞严谨客观且贴近受众
    3.5 修辞
        3.5.1 直接引述增强真实性
        3.5.2 数字应用暗示精确性
        3.5.3 常见辞格增加形象性
第4章 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语境分析
    4.1 政治背景因素
        4.1.1 舆论引导是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
        4.1.2 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政策变革
    4.2 社会背景因素
        4.2.1 突发事件中受众的信息需求
        4.2.2 突发事件各阶段的传播特点
        4.2.3 新媒体语境下话语主体下移
    4.3 自身因素
        4.3.1 把握话语权是政务微博的传播目标
        4.3.2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官方立场的表达
第5章 对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的建议
    5.1 把握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过程
    5.2 丰富从民众角度出发的指导性话语
    5.3 加强突发事件中的民众沟通互动
    5.4 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话语形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 ——以北川新县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意识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解“空间——地方”关系
        一、“空间”与“地方”在思想脉络中的分歧与发展
        二、日常生活研究视野下的“空间”与“地方”
        三、日常生活之上的“地方感”
        四、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田野点的选择
第二章 北川县城的历史地理沿革和城镇空间图景
    第一节 北川县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川老县城日常生活空间图景
    第三节 地震后的北川老县城空间
第三章 被“赠予”的城镇空间:新县城的规划和重建
    第一节 新县城空间的重建与规划
        一、重建:选址
        二、重建:规划与定位
    第二节 新北川县城空间图景
        一、城镇空间边界
        二、安置小区空间
        三、城镇街道空间
    小结
第四章 去“地方化”与再“地方化”:“占道菜场”空间的生成与演变
    第一节 去“地方化”:规划空间与违规空间的“交锋”
        一、“占道菜场”:一个“违规”空间的初现
        二、北川人:城镇空间秩序的“扞卫者”
        三、选址与协商:新的公共菜场的规划与落成
    第二节 再“地方化”:“违规”空间的合理化进程
        一、“违规者”群体的“道义”资源与空间诉求
        二、空间秩序“扞卫者”诉求的变更
        三、多方协作:违规空间的“合理化”改造
    第三节“菜场”亦“集市”:灾后重建空间上的地方文化逻辑
        一、地方传统集市的时空演变
        二、集市空间于灾后地方社会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抗震纪念园的空间规划、意象及使用争议
    第一节 北川抗震纪念园建设始末
        一、规划设计
        二、空间深描
    第二节 灾害纪念空间的再生产及其现实功用
        一、大型活动空间
        二、日常休闲空间
        三、商业活动空间
    第三节 灾后重建空间何以达成“纪念”?
        一、不同主体与纪念空间感知分歧
        二、纪念空间中个体性符号的缺失及其根源
        三、个体化哀悼的空间困境
    小结
第六章 广场空间的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的生成
    第一节 移植来的羌族文化:萨朗舞于北川县城空间的发展图景
        一、北川地区羌族历史与复杂的族群认同
        二、移植来的族群文化:萨朗舞于北川县城的“在地化”过程
    第二节 社区广场空间与萨朗舞日常实践
    第三节 社区广场空间日常舞蹈实践与“地方”社区感知的形成
        一、社区广场空间中的舞种冲突
        二、作为国家权力实践场域的社区广场空间
        三、社区广场空间:“地方”认同重构的载体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日常生活与“地方感”的形成:北川新县城空间上的实践与经验
    二、灾后社会视野下的“空间——地方”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深度访谈一览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后记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交通安全研究
        1.2.2 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1.2.3 贝叶斯网络模型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
    2.1 重特大交通事故概述
        2.1.1 重特大交通事故概念界定
        2.1.2 事故数据来源
    2.2 重特大交通事故分布特征
        2.2.1 事故时间分布特征
        2.2.2 事故空间分布特征
        2.2.3 事故形态分布特征
        2.2.4 事故车型分布特征
    2.3 重特大交通事故与一般事故对比
        2.3.1 事故特征对比
        2.3.2 驾驶员特征对比
        2.3.3 道路特征对比
        2.3.4 环境特征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事故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 影响因素选取及分类
    3.2 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3.2.1 单车事故统计分析
        3.2.2 多车事故统计分析
    3.3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3.1 灰色关联分析基本理论
        3.3.2 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3.3.3 单车事故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3.4 多车事故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事故影响程度建模
    4.1 贝叶斯网络建模理论基础
    4.2 贝叶斯网络建模方法
        4.2.1 基于搜索评分的结构学习
        4.2.2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节点概率学习
    4.3 单车事故影响程度模型
        4.3.1 单车事故网络节点选取及取值
        4.3.2 单车事故网络结构确定
        4.3.3 死亡和受伤人数网络结构分析
        4.3.4 死亡人数条件概率分布及模型验证
        4.3.5 受伤人数条件概率分布及模型验证
    4.4 多车事故影响程度模型
        4.4.1 多车事故网络节点选取及取值
        4.4.2 多车事故网络结构确定
        4.4.3 死亡和受伤人数网络结构分析
        4.4.4 死亡人数条件概率分布及模型验证
        4.4.5 受伤人数条件概率分布及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特大交通事故因素危险性分析与主动预防
    5.1 贝叶斯网络推理基本理论
    5.2 单车事故因素危险性分析
        5.2.1 单一因素对事故的影响
        5.2.2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单一因素危险性排序
        5.2.3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因素组合链危险性排序
    5.3 多车事故因素危险性分析
        5.3.1 单一因素对事故的影响
        5.3.2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单一因素危险性排序
        5.3.3 基于区间数理论的因素组合链危险性排序
    5.4 单车和多车事故因素危险性对比
    5.5 危险性分析结果在事故主动预防中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康藏治理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历史上的羁縻统治与土司制度的研究
        三、目前民族地区及藏族地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四、简要述评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四、研究对象(个案简述)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治理理论:理论渊源及基本范式
        一、治理:发展的共同话语
        二、公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治理的公民社会基础及其反思
        一、真的可以“没有政府的治理”?
        二、“进”与“退”:简要的国家-社会关系之思考
        三、“进”与“退”:藏区社会组织条件缺失
    第三节 “背景—要素—行动”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三章 治理反思及多边联结带:历史与区位
    第一节 松散:历史上治理政策之弊
        一、王朝的松散管理不可复制
        二、“以夷制夷”:政治二元性,土司等足以与中央王朝抗衡
        三、强硬统治反而不利,需张弛有度
        四、强作为:维护主权、地区稳定
        五、强作为:发展之基
    第二节 多重边缘形塑多边联结带
        一、“中心—边缘”说到“多边联结带”的学理解说
        二、交通孔道:连接川滇青藏
        三、政治枢纽:内固川省,外拊藏疆
        四、经济传输带:通过交易,沟通东西南北
        五、民族交汇地:文化结点连结多元文化
第四章 难度大:甘孜藏区治理环境的特殊性
    第一节 多重脆弱性交织:治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第二节 风险大:脆弱性的源头
        一、生计风险:民众贫弱及收入差距带来相对剥夺感
        二、社会稳定方面极具风险:维稳任重道远
    第三节 治理难度大,需要政府主导
        一、治理难度大的具体表现:曾经的门难进、脸难看及其转变
        二、治理中的矛盾性强,需要政府创造性地利用冲突
第五章 二元结构:治理主体结构的特殊性
    第一节 参与是“治理诸要素及其关联”的核心
        一、治理结构:诸要素及其关联
        二、各学科关于治理中“参与”的解说
    第二节 治理主体二元结构:政府不得已而强作为
        一、应然:“外地主体”也应该参与其中
        二、实然:谁在参与社会治理,藏区与其他地区差异显着
        三、谁以什么样的地位和方式参与治理
第六章 内容复杂:治理客体的特殊性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各种调适,政府“掌舵”
    第二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环境与社会治理的交织
    第三节 非政府强作为便难有作为:贫困治理与社区治理相契合
        一、大面积慢性贫困的治理,需要政府强作为
        二、村庄贫困治理“契合”村庄社区治理
        三、资源有限,导致“内应力不足”
第七章 政府作用力凸显:努力改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公共服务改善民生
        一、公共产品供给关照农牧民生产生活
        二、努力托底:关照最贫弱的群体
    第二节 政府行为:寓服务于管理
        一、融为一体:异地迁入人口管理与服务
        二、双法共用:大调解中心及其服务
        三、深入仔细:网格化管理
    第三节 工作制度设置及方式进一步改善政民关系
        一、群众工作全覆盖:七项任务
        二、干部找群众:挂帮包、干部驻村包村
        三、门好进、脸好看:便民服务中心及其服务
        四、倾听民声:诉求表达与反复协商
    第四节 尊重、引导农牧民
        一、尊重农牧民意愿
        二、将政府的工作嵌入村庄自组织之中
        三、努力整合农牧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设计
2 基本概念及理论支持
    2.1 道路交通事故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概况
    2.3 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特征及其原因
    2.4 理论支持
3 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流程
    3.1 一般道路交通事故应急处置
    3.2 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
    3.3 广州 6.29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案例分析
4 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4.1 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运转概况
    4.2 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存在问题分析
    4.3 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存在问题原因
5 高速公路重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优化建议
    5.1 流程优化目标和基本原则
    5.2 应急处置四个阶段的流程优化
    5.3 流程优化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索引
后记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意义
        1.2.1 学术层面的意义
        1.2.2 社会、经济层面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
        2.1.1 突发事件概念
        2.1.2 突发事件特征
        2.1.3 突发事件的分类及编码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相关知识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
        2.2.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方法
        2.2.3 突发事件的利益相关者
    2.3 案例库的相关知识
        2.3.1 案例的相关概念
        2.3.2 案例库案例选择的原则
        2.3.3 案例库的组织和案例的表示方法
        2.3.4 案例推理过程
        2.3.5 案例的索引与检索
        2.3.6 案例的修改与学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知识组织
    3.1 传统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中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3.2 网络环境下的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的识别
    3.3 药品突发事件利益相关者矩阵
    3.4 利益相关者的策略知识组织
    3.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知识组织实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构建
    4.1 规则一般表达式与规则库工作机制
    4.2 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规则知识
    4.3 构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规则知识库实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突发事件的案例知识库构建
    5.1 案例知识库构建过程
    5.2 案例知识库中案例的来源
    5.3 案例的表示方法与表示内容
    5.4 案例知识库的组织
    5.5 案例的数据抽取
    5.6 数据的预处理
    5.7 案例知识库构建实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倒推理的应用模型构建
    6.1 规则推理与案例推理集成的缘由
    6.2 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集成方式
    6.3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模型
    6.4 基于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的知识服务系统的方式、方法和管理策略
    6.5 模型的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与主要创新
    7.2 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9)安全事故处理调查组的法律问题分析: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安全事故与调查组
二、调查组的法律属性与职责
    第一, 法定性。
    第二, 临时性。
    第三, 独立性。
三、调查组在安全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1.调查组的参加主体不明确
    2.检察院参与机制不完善
    3.调查过程的信息不公开
    4.调查过程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四、完善调查组工作过程的法律建议
    1.调查组成员应多元化
    2.完善检察院的参与机制
    3.完善调查过程中的信息公开制度
    4.完善调查过程中的社会监督机制
    5.确定调查报告的最终效力

四、四川阿坝特大交通事故死亡14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地震类突发事件中四川省政务微博话语分析[D]. 文辰西.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全球近期灾害录[J]. 詹碧华. 防灾博览, 2019(04)
  • [3]灾后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地方型塑 ——以北川新县城为例[D]. 雷天来.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7)
  •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影响研究[D]. 马晓彤. 长安大学, 2018(01)
  • [5]藏族地区治理结构的特殊性研究 ——基于对甘孜藏区的分析[D]. 陈艾.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高速公路重特大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流程优化研究[D]. 陈玉弟. 暨南大学, 2015(01)
  • [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突发事件案例知识库组织研究[D]. 刘喜文. 南京大学, 2015(01)
  • [8]全球近期灾害录[J]. 王一媛. 防灾博览, 2014(06)
  • [9]安全事故处理调查组的法律问题分析: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例[J]. 李涛,王飞.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0]全球近期灾害录[J]. 赵萍. 防灾博览, 2012(02)

标签:;  ;  ;  ;  ;  

四川阿坝发生交通事故14人死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