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洪雅县东岳镇卫生院 四川 眉山 620362)
【摘要】目的: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从我院急诊科2014年8月-2016年8月接收治疗的结眩晕症患者中,随机抽选66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患者33例。甲组采取天麻素进行治疗,乙组采取异丙嗪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眩晕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眩晕评分低于甲组,P<0.0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眩晕症患者采取异丙嗪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异丙嗪;丹红注射液;急诊眩晕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094-02
眩晕症指的是患者对空间定向感出现障碍,或者平衡感障碍,属于运动错觉之一,发病症状为患者感到自身或者外界环境发生移动、旋转、摇晃等,是急诊科常见的一种疾病[1]。通常情况下,眩晕症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的同时,常常伴有站立不稳、平衡失调、指物偏向以及眼球震颤、呕吐恶心、面色苍白、心率血压变化、出汗等,疾病发作的时候,不但增加患者机体的痛苦,而且也对其心理带来巨大负担,所以,寻求一种迅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十分关键。为了观察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此次研究随机抽选了66例患者展开分组分析,并把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急诊科2014年8月-2016年8月接收治疗的结眩晕症患者中,随机抽选66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患者33例,且均通过颅脑多普勒检查确诊。甲组中有13例为女性,20例为男性;年龄范围是38岁~66岁,平均(55.6±10.5)岁,均采取天麻素进行治疗。乙组中有14例为女性,19例为男性;年龄范围是36岁~68岁,平均(55.0±9.8)岁,均采取异丙嗪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加以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情况对比无显著差异,可实施下一步比较,P>0.05。
1.2 治疗方法
先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内容包括了减少声光刺激、卧床休息、体位变动,必要时选择甘露醇静滴等。甲组33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天麻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将0.6g的天麻素注射液与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静滴,对于血糖较高的患者将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改为25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乙组33例患者选择异丙嗪与丹红注射液联合治疗,采取25mg的异丙嗪注射液对患者实施肌肉注射,另选20ml的丹红注射液与250ml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静滴,血糖较高的患者改为25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临床疗效评估
1.3.1观察指标 借助自制眩晕评定量表评价两组眩晕症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眩晕情况,无症状为0分;轻微眩晕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未1分; 眩晕,影响日常生活但尚能忍受未2分; 眩晕难以忍受,但尚能睁眼、独立行走、进食为3分;明显眩晕难以忍受,不愿睁眼、独立行走,影响进食为4分;明显眩晕无法忍受,不能进食、变动体位、行走且不敢睁眼为5分[2]。
1.3.2疗效判定 患者治疗3h之后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治疗3h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头晕但无明显眩晕,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为显效;治疗3h之后临床症状缓解但未完全消失,轻微头晕但不用不影响日常基本生活为有效;患者治疗3h之后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
1.4 数据分析与统计
研究数据均导入SPSS19.0版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均数±标准差(x-±s)代表计量资料,率(%)代表计数资料,P<0.05时研究数据具备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眩晕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
甲组33例患者治疗后治愈13例,显效10例,好转2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为75.75%;乙组患者治疗后治愈20例,显著6例,好转4例,无效3例,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0.90%,乙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评分
甲组33例治疗前、治疗30min、治疗3h的眩晕评分分别是(3.09±0.75)分、(2.45±0.98)分、(1.42±1.37)分;乙组33例治疗前、治疗30min、治疗3h的眩晕评分分别是(3.095±0.80)分、(1.84±1.05)分、(0.75±0.88)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眩晕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乙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显著低于甲组,P<0.05。
3.讨论
在医院急诊科,眩晕症属于多发疾病,也是常见疾病,尤其是晕眩发作的时候,常常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痛苦,甚至对自身的生活造成影响,所以眩晕症发作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十分重要。眩晕症患者的发病机制是因为交感神经功能发生失调,或者脑部供血不足而使膜迷路动脉出现痉挛,微循环出现障碍,最后导致内耳前庭缺血、缺氧。另一方面,患者眩晕发作的时候,内耳淋巴发生障碍,使膜迷路水肿,内耳淋巴系的压力增大,导致内耳末梢器发生缺氧后出现眩晕[3]。
异丙嗪是一种吩噻嗪类的抗组胺药,对于中枢抑制、镇吐、镇静方面有极强的作用,在抗胆碱方面效果显著,可以对前庭功能进行抑制;降低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兴奋性而达到催眠、镇静的作用等。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红花、丹参,在抑制磷酸二酯酶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可迅速缓解恶心、耳鸣以及眩晕等症状,丹红与异丙嗪联合用药效果则更佳。天麻素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从中药天麻中所提取出来的,在抗惊厥、镇静、催眠以及镇痛方面效果显著,是治疗眩晕症的常用药物之一。在本次研究中,乙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眩晕评分低于甲组,P<0.0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在临床中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月战,周铃.异丙嗪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02):58-60.
[2]于才.异丙嗪联合葛根素治疗急诊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6,09(12):45-46.
[3]鲁勇.观察碳酸氢钠与异丙嗪联合治疗急诊眩晕症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8):157-158.
论文作者:徐建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8
标签:患者论文; 注射液论文; 甲组论文; 乙组论文; 急诊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