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的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层次论文,向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层次以专科为主,那么如何适时适当地发展本科,及至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呢?本文拟结合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国际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来探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
一
适当发展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指本科、研究生教育),并不是新课题。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提出“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它应是一个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的初、中、高三个办学层次,既有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又有大专及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菱型结构。两端小、中间大,重点发展中等及大专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适当发展初等及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这种结构才是合理的,才有可能实现在各个层次(尤其是在本科与研究生层次)上与普教进行对等沟通。
虽然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大专为主体的状况,基本上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相适应的,但还应注意到,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平均水平,他们对专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格层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除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外,还要注意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无疑已走在了前面,他们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我国台湾为例,1974年创立的工业技术学院,除招收本科生外,还于1979年设立了工业技术研究所,开始招收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1983年又开始招收职业技术博士生。各种高规格专业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有效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实践证明,当条件成熟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并非是天方夜谭。
广州大学在这一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联合培养国际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
二
1994年7月,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签署了关于培养国际会计专业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在中山大学的协助之下,联合培养研究生。作为中方代表的广州大学是一所以专科为主、本专结合的市属全日制综合性职业大学,创建于1983年,目前设有管理学、经济学、建筑工程、外语等9个系和一个维修工程技术学部。座落于悉尼市区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该校创建于1949年,目前设有财会、金融信息、经济学等13个系,在校生达27000人,是一所学科齐全、教学和科研水平很高的大学。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两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促成他们的合作,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合作得到了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广州市与悉尼市作为友好城市,为了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满足广州市经济发展对高档次会计人才的需要,决定在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为此,广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亲自率队前往澳大利亚考察,并对这一合作项目的实施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最后经多方磋商,决定由广州大学来承担该项目。
第二,广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虽然一个是以专科为主的大学,一个是可以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重点大学,但两者却存在着合作的基础:首先,两校在培养目标上有共同之处,广州大学旨在培养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样,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其次,两校所设的专业相近,广州大学设有经济学系(下设财政金融、国际会计、会计学三个专业),同样新南威尔士大学也设有经济学系,且是澳大利亚三个研究成果数量居世界前100名的系之一。这些有利条件为合作项目的顺利展开提供了保证。
第三,广州大学具备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能力。建校以来,广州大学曾多次与国内外高校进行教育合作,积累了丰富的合作办学经验,例如:与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广州骏达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开设汽车技术与营销专业(本科);与意大利院校合作协会(ICU)联合创办我国第一个维修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科研实体——广州大学维修工程技术学部;与新西兰UNIEC技术学院联合设立广州大学外语培训中心等等。合作项目的开展,使广州大学逐渐具备了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合作办学的能力。这为广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开展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教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第四,符合广州大学自身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办学档次。广州大学是一所市属大学,只有“面向广州,服务广州”,才具有存在和发展意义。这就要求广州大学必须根据广州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随着广州经济发展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广州大学有必要发展研究生层次教育,但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合作办学是符合广州大学的发展方向的。
为了保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在以下几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培养目标:培养既熟悉国际会计惯例和国际会计业务,又通晓我国会计制度且会计资格获得国际认可的高级国际会计专业人才。
课程设置:按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专业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作具体安排,着重强调实用性与学科性相结合。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商业经济学、商业统计学、公司财务会计、商业法律、公司理财、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业务信息、战备管理会计、公司法与效益法、会计理论与财务报告、国际审计、国际风险管理等12门课程。
教学安排:遵照新南威尔士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和标准安排教学,教师大部分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个别课程聘请国内专家授课,所有课程均采用原版教材,英语授课,有关参考资料、教学所用计算机软件由澳方提供。
学制:规定学制为二年,为适应英语教学需要,学生入学后进行集中性英语强化培训,时间为3~5个月。
毕业文凭:学生完成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后,经新南威尔士大学学位委员会审定,由新南威尔士大学颁发商学硕士学位证书,同时,由澳方负责向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协会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
培养经费:每名学生交费3万元人民币。
录取:通过入学考试(包括英语和专业综合考试——经济学、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后,新南威尔士大学根据考生的学历、工作经历及入学考试成绩审定录取名单。
目前,这一合作项目正在实施过程中,第一期学员1997年毕业,第二期的招生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与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仅拓展了广州大学的办学空间,提高了办学档次,而且也首开地方专科学校与国际名牌大学进行高层次合作的先河(该项目是国家教委和国家学位办公室近几年来首次批准的我国专科学校与国外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项目),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纵深层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
广州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通过与国外重点高校合作办学培养硕士研究生,是一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
第一,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引进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解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所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首先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准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教师的选拔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困难,高水平的师资短缺已成为困扰职业大学发展的普遍问题,因此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引进师资,无疑是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
第二,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设备、资料和教学管理经验,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提供质量保证。在广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合作项目中,课程全部按新南威尔士大学的会计专业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安排,而原版教材和资料以及教学用计算机软件的引进又为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硬件保证,而且,教师采用英语授课,形式活泼,内容生动。
第三,与国外合作培养研究生,为生源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长期以来社会上鄙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一直存在,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则更为困难。而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则使这一局面有所改观,另外,在国内读书可以获得国外名校的硕士学位证书,付费仅相当于出国留学的1/8,这更增加了吸引力。再加上严格的入学考试,使入校攻读研究生的学生质量普遍较高。
第四,有效地弥补了某些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断层,扩宽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空间。广州大学是一所以专科为主的职业大学,虽设有国际会计专业,但只是专科,毕业生难以获得国际会计界的认可,而广州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急需大批能与国际会计界接轨的高级会计人才,专科层次已难以满足这种需要,通过与国外合作培养国际会计硕士研究生,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专业在大专以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的断层。同时也拓宽了办学空间,加强了国际间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职业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尚无先例,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比如,自身建设问题,广州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属专科层次,这种办学规格与国外名校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后劲;又如,国外教师与本校教师的交流与合作问题,由于语言的障碍,难免会给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再比如,后勤问题,要注意解决好外籍教师的后顾之忧,在食宿和日常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使其安心教学,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容忽视,否则将影响合作项目的进一步开展。
广州大学与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项目不是广州大学的一个特例,而是具有普遍性和可推广性的,正因如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广州大学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办学这一教学实践的介绍与分析,与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行们共同探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标签:广州大学论文; 研究生论文; 会计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国际会计论文; 大学论文; 会计职业论文; 新南威尔士大学论文; 合作办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