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学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其中很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初中化学老师就要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时时反思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质量逐渐提高。
关键词:化学教学 认知特点 策略分析
化学作为初三阶段才开始开设的一项基础科目,在中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依然形成了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地探索知识。这就需要化学老师关注和重视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对当下初中化学教学现状的分析,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不浓。由于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学生刚开始对化学这一学科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想长期保持这份兴趣却是比较难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有些老师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长期以来,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失去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动力,导致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沉闷,学生只知道记忆和大量做题,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2.不注重化学实验的探究。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有的老师认为只要讲解一下课本上的化学实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去做实验,还是留着时间多做一些题,更有利于提高化学成绩。另外也有种原因是有的学校的化学实验设备不够完善,没有更多的实验器材和足够大的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做分组实验,很多时候只是老师做一些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一下即可。有的老师做实验也是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试验,不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其他实验方法。
3.不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化学知识中的很多的概念和实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比如锅炉的爆炸是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有的学生就很难理解,但是只要稍微联系一下实际生活就会知道这个变化其实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就不难判断它是物理变化了。实际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仅限于课堂上,在生活中不能学以致用,那么学习化学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老师和学生反思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乐学。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中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老师必须改变之前的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而且通过实验来学习学生的印象更深,更容易记忆。(2)老师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些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给学生看。还有就是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多鼓励、多交流,提高他们学习信心。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思维。所以说“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实验教学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家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化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有这样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在学习氢氧化钙时,我的教案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这首诗是明朝著名的英雄于谦写的诗《石灰吟》,从化学角度上看,它生动准确地概括了石灰石的来历,制取和用途。
其中,“千锤万凿出深山”道出了石灰石的来源。石灰石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下能分解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这就是“烈火焚烧若等闲”的生石灰烧制过程。使用生石灰时,多数将它与水反应,反应十分剧烈,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结果,石灰“粉身碎骨”变成粉末。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它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又重新生成碳酸钙。用熟石灰拌的石灰浆来砌墙,坚固耐久,涂刷墙壁,既洁白又经济。这正是“要留清白在人间”对石灰石的赞美。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作为化学实验的材料,而且生活中很多现象也可以用化学反应来解释。例如在讲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时候就可以体会到。汽油的挥发属于什么变化?木材制作成桌椅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防止铁的生锈等等。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之外,化学与能源开发的关系、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说初中化学的学习与实践有很大的联系。
总之,我们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化学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论文作者:张小斌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化学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兴趣论文; 知识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石灰石论文; 《教育学》2018年10月总第15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