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视域下语文自主性学习的概念分析
蒋勤效
(常州开放大学文经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 区别于旧式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语文教学模式,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多地强调自主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整合已有资源,调控学习过程,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确立学习动机、设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策略等方面对语文自主性学习施加影响。深入探讨自主学习以及自我效能之间的潜在关系,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主性学习;自我效能感;语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被动灌输和基本能力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果是既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又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近年来,有感于传统被动接受的语文学习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人倡议要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语文。有诸多主客观要素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形成,而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体因素,它通过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过程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因而笔者认为将自我效能感同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很有必要。
一、自主性
自主性原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同时又兼具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属性,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人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活动对象、过程的支配与控制的权利,它是相对于外部力量而言的个体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二是个人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能力,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在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怀远县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和规划,但是政策和资金只覆盖到淮新河大堤、平阿山、荆山等栽植基地。而离这些地区较远的上洪村、下洪村和石小庄村、白乳泉等地区却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好处。这些地区的农户依然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并且销售渠道不畅,石榴丰收时期经常会有囤积现象,农户损失巨大。当地农户对此怨声载道,也十分羡慕基地区的农户收入得到了较大增长。而这种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却不利于怀远县石榴产业的和谐发展。
消毒供应中心外来器械处理工作的开展,其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器械的质量,避免出现感染问题,所以,应当构建起一套长效的质量监控体系,从源头处保障外来器械的安全。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医院院感科牵头,加大质控部门、护士长以及护理部间的业务合作力度,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日、月、季度的三级监控[4]。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检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对外来器械的清点、交接、清洗、检查、杀菌、打包的过程,并做好相应的信息记录。一旦发现有不符合管理流程与质量标准要求的现象,应当立即启动责任追溯系统,避免不达标的器械投入到医疗使用之中,为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本文所谈到的自主性,隶属于教育学领域,其研究对象多是在校学生。就目前的研究而言,有关学生自主性的理论可分为三类:其一,“自由说”,认为自主性是指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有时排除他人的干预)自由地作出自己的判断、主张和行动,这种学说突出了自主性的自由秉性,排除干扰做自己的主人的意味颇为浓郁。其二,“规则说”,认为自主性是人们为免于独裁者和他人的干预,并免于无效的冲突或自己个性因素的不一致性,而必须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工作,并能制定和遵循行为和工作的规则、模式或策略,这种学说涉及自主性中个性因素的协调性,并提到了自律问题,意义内涵较之“自由说”更为丰富。其三,“能力说”,坚持自主性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潜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生活的复杂的能力。“能力说”看到了了偏好在自主性中的作用,观照情感和情绪因素,同时顾及了潜能,有把感情因素与理智因素结合起来的倾向,此外,“管理自己生活”的论述突出了自主性中自我管理的意义。
1.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
综合以上学说,可以看出“自主性”有三大构成要素,一是参与某种行为的感情与意志,;二是对某种行为的认知和认识,并由此做出的选择与决定,三是某一活动的具体实践环节。自主性,在学生身上表现为学生能作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任意自觉学习,并没有被逼迫的现象。
二、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的内涵
班杜拉认为,所有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过程都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起作用。自我效能又称为功效期待,是个体成功地执行特定情景要求的行为信念,也可以认为是指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张春兴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从事某种工作所具有的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实现的程度的一种主观评价”。综上定义可以发现,自我效能的研究由于研究的领域差异而导致对效能感的理解和界定不同,有的是从研究对象出发,有的是以研究范围为着眼点,有的是以研究过程为契机,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研究,他们对自我效能感核心内涵的把握都是一致的,都体现的是个体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评判。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和使用的某些元认知技能。自我效能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策略的选择,当要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好成果时,具有高效能感的学生总能保持战略性的思维以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相反,自我效能观念淡薄的学生往往最终没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努力方向。
(二)自我效能感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但是,学界中也有一些人对上述三种自主性学说提出了质疑,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就认为这些学说有以下不足:一是用人类一般自主性代替了学生自主性,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包括身心特殊性、生活特殊性与生境生存环境特殊性对其自主性的影响。二是不大重视对学生自主性内涵的发掘,使得释义不仅单薄而且不无同语反复之嫌。三是几乎没有提及“自主性”与“他主性”的辩证关系,似乎走进了“内在论”即“自己决定自己”的“自给自足”的思想樊篱。四是对自主性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欲望、动机、需要、兴趣、爱好、意志等,阐释不够,尽管“规则说”有所涉及,但非常含蓄似乎自主性是纯粹的理智性。
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的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总的来说,人们基本上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八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美国城市大学齐莫曼教授的“自主学习”理论影响较大,他提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界定涉及到三个特征:他们所运用的自主学习的策略,他们对学习效果的自我定向反馈所拥有的热诚,以及他们相互依赖的动机过程。
3.自我效能感与学习策略
对于学习,维果茨基认为学习是传递和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活动。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指认知结构的改变,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学习是指自我概念的变化。目前,对学习比较通俗的一个定义为:学习是人和动物后天习得的行为方式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狭义的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从学习的内涵看,学习乃是学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使学习主体习得关于客体的知识和技能并外化为行为表现的活动。学习活动是一种适应性活动,是一种多层次、多侧面的、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它使个体获得经验,并导致个体的已有的心理结构发生适应性的变化。
自我效能感能影响学生对自己目标的选择,它是个人目标和性能的显著预测。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对自己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因为他们更相信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完成这些高挑战性的任务。所以他们更倾向于为自己设定更难、更艰巨的任务目标,而且在设定目标之后,为了实现对于自我的承诺,他们在目标上努力的时间会更长。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饭团塞住嘴的潘云含糊不清地接过后半句,咽下饭团后又说:“子还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笔者看来,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特定环境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态度,如果要预测一个人成功进行某一个行动的能力及其相关行为,就需要对这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进行评价。自我效能感程度较高者,往往具有积极的情绪和体验,自我效能感程度较低者,容易产生失败的情绪感受。
三、语文自主性学习
(一)学习
2.自我效能感与目标设定
(二)自主性学习
动机通常是伴随学习者的在其思维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的自我效能感的出现而出现的。自我效能感能给学生提供一种促进自身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充满自信地学习语文并及时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时,他们才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同时,当自主学习遭遇困难之时,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表现出更高的耐挫力。
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通常自主性学习包括三个子过程即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过程。而认知建构主义学派所持有的观点认为:自主性学习其实质就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即是学习者根据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估计、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不断地主动调整自己的原有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综合了学习理论和对“自主性”的探究,可以认为:自主性学习即是学生作为主体在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对学习活动进行理性有序的计划、操作、监控、反馈、调整的学习模式。
(1)外墙与底板的连接:紧靠土体一侧的钢筋应伸到底板底,再水平锚固与顶板钢筋搭接,搭接位置一般在反弯点处(L0/4+Lad)(L0为该跨底板净距离);内侧钢筋应伸到底板后向外墙方向锚固。
(三)语文自主性学习
至此,语文自主性学习就好理解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表述,较之我们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语文自主学习的内涵可以通俗地概括为“想学”、“会学”和“能学”,具体指学生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整合已有资源,调控学习过程,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船员文化素质不高,造成其使用信息化设备有困难。自2017年内河船舶进出港取消签证,实行进出港报告制度。在天生桥水库推行该项法规时,由于船员文化程度低和智能手机配备率低,此项监管措施难以发挥作用。
四、小结
由于学生们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而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不同,因此要根据自身需要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深入探讨自主学习以及自我效能之间的潜在关系,对于改进语文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学生自主性[J].教育研究,2013(12):26-31.
[2]蔡伟.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54-260.
[3]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2):9-15.
[4]范建芬.人本化教育思潮引导下自主性学习模式[D].苏州大学,2006.
[5]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2.
[6]李玲.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探究[D].曲阜大学,2008.
[7]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标签:自主性学习论文; 自我效能感论文; 语文论文; 常州开放大学文经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