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张青萍[1]2004年在《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文中指出回顾中国室内设计专业二十世纪的历程,应该是一件使人兴奋、倍受鼓舞的事。中国室内设计专业在二十世纪短短的一百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壮大到至今较为庞大的专业规模,通过设计所转化成的物质产品成为几乎所有城市居民感兴趣的、渴望得到的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广大群众所带动的社会需求成为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技又成为专业发展的基础,促使了最终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终止目标的设计专业的发展壮大。因此贯穿整个论文的内容即是二十世纪中国内地室内设计的演变,以及研究与解读这些变化过程,这一成果有助于我们在新世纪中更好地把握时机,以促进中国的室内设计专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史观,这是论文的引导部分。它以课题研究的意义为出发点,对课题研究的对象如空间与装饰、设计与施工、室内设计的各要素变化等进行了讨论,并就各要素的变化进行了图表解释,然后对课题研究的方法做了阐述,最后对课题研究涉及到的相关领域如意识形态领域、物质形态领域、文化形态领域和相关学科做出了分析。 论文的第二部分为史论,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它首先对二十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分期做出了论述,认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1900~1953年的萌芽阶段,此时室内设计完全依托于建筑设计;1953~1977年的停滞阶段,此时室内设计开始分离于建筑设计;1977~1999年的追赶阶段,此时室内设计彻底独立于建筑设计。然后分别针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这叁个时期的室内设计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900~1953年这一时期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①西方古典建筑及室内设计的作品的大量涌入;②中外建筑师们对中国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创作出许多富有影响的作品;③现代建筑及室内设计作品在中国诞生。这一时期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特点为:①区别于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的营造方式大量地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②建筑及室内在迈向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展现了极为丰富的形式:③建筑师担负着从室外到室内的整体设计工作。 1953~1977年这一时期室内设计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①由于政治的干预,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相脱离,希望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但结果并不成功:②“十大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创造了中国营造史上的一个辉煌;③文革期间,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的发展基本停滞,但一些地方建筑及功能性强的建筑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一时期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特点为:①建筑与室内设计强烈地打上了政治的烙印;②室内设计仍然以装饰为主,其空间设计手法没有突破,较之西方同期明显落后;③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开始分离;④一些地方建筑及功能性强的建筑的设计表达了中国建筑师对现代建筑及室内思想的自我探索。 1977~1999年这一时期室内设计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①改革开放开始,深圳地区的迅速发展,带动室内设计队伍的迅速膨胀;②大量旅馆、酒店类建筑的建设使全国的室内设计行业逐步发展壮大;③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设计结合成为中国室内设计师呼吁和研究的主要课题;④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住宅装饰热、商业建筑装饰热、办公空间装饰热的叁热现象,其中有很多盲目追求所谓时髦的作品产生;⑤中国室内设计学会的出现和各相关杂志媒体的运作促进了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不断朝健康的方向发展;⑥香港的回归和国外设计师的参与,对中国本土设计起了“催化”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人数可观的水平较高的中青年设计人才。这一时期建筑与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特点为:①室内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景象;②走现代之路是建筑发展的必然选择,室内设计真正做到了从空间、界面、陈设的叁位一体;③设计创新己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主要追求;集体创作的方法有失有得,政治稳定是发展室内设计的重要前提。 从叁个时期的变化,我们显然看出中国室内设计专业由依附于建筑到独立分出,由国家政治主题装饰到全民关注装修的迅速发展过程。整个设计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设计作品,论文从中精选出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不同的风格的100个案例展开写作,以此清晰地反映出中国室内设计的变迁。最后又选择了世纪交替的两个案例,分析和说明它们的观念,并指出这预示着设计新理念和施工新技术在中国的诞生,对新世纪中国设计观念与设计手法的更新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论文梳理出20世纪室内设计发展的主要脉络,反映出中国不同地区室内设计发展的状况,传达出主要的中国室内设计思想与风格。 论文的第叁部分为结语,主要指出了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首先分析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室内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人员自身的修养与素质不够;不正当竞争的压力产生不良影响;设计没有适当的创作周期;业主进行的不合理干预等。然后在总结二十世纪末中国室内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做出室内设计的基本评价体系应为注重使用者需求、关注投资者目的、讲究环境及社会责任叁大部分,这与我们以前习惯提倡的注重功能、审美、经济等局部观点有所不同。最后论?

崔笑声[2]2006年在《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发展与日常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当代消费文化的蔓延并不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进行,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观念。当前我国局部发达地区的室内设计表现出炫耀、不惜工本、盲目追求西方室内设计样式等现象都与消费文化的影响有关,这种现状值得关注,如不理性认识将有损室内设计的发展。由此本文将当代室内设计纳入消费文化的背景中进行研究,对室内设计的诸多现象进行社会学层面的分析。文中着重认识消费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及其对室内设计的影响;对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现象进行文化、社会层面的解读,并对消费文化背景下室内设计观念的变化及其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论述。在理性分析、认识消费文化时代室内设计的种种现象与特征后,本文就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发展得出认识:在纷繁复杂的消费文化现象中要保持清醒、冷静的认识,理性地面对我国社会现状,以文化价值和意义等内容作为认识、判断室内设计的标尺。强调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主体地位并有机结合当代设计观念的设计策略,为室内设计在消费文化时代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并以此作为参与国际交流、对话的资本。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室内设计是必然趋势,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认识地区发展的差异结合我国发展的战略规划强调室内设计观念和技术运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同时指出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应对消费文化消极影响的理想方式,这将是消费文化时代中室内设计发展的保障。再有本文结合符号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联系消费文化研究中的“符号”理论进一步强调室内设计中“符号”表现的意义。最后本文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研究与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片面性,全面、辩证的思维才能有助于本学科的全面、健康发展。

汪建松[3]2017年在《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来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这段近半个世纪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需要明确,本文所谈到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真正产生于现代社会20世纪80年代左右,是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生存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新课题。所以,本论文也可以理解为: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视角来分析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相关情况。之所以把研究对象放在城市,是因为这里呈现着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特别是北京、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极具民国烙印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文化。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而是从诸多现象中找出规律及线索,跨越的领域从宏观的城市公共环境(包括行政区公共环境及商业区公共环境)到微观的居住环境(包括社区环境及私有环境)。整体研究将依循历史发展进程,剖析社会文化内涵,解读人文思想演变,关注城市环境变迁。在中国近代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逐步渗透,一直在思考如何取舍,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文化发展,就是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历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城市环境发展经历着从"中体西用"到"中西融合"的博弈过程,他体现着外力及内力共同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加清晰把握民国时期城市环境建设及发展的复杂现象,为了更加准确展现当时"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的东、西方博弈,论文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角度,重点围绕着不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和参与办法来进行研究。民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群体,包括以政府行政职能部门为代表的"立法者"及"决策者",以设计师群体为代表的"设计者",更有以社会生产群体和广大群众为代表的"参与人"及"评议人"。这些不同群体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环境形成与发展的共同经历者。由于提出"环境艺术设计"概念比较晚,但是追溯设计文脉还需回归到以往社会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之中,所以在文中谈到"环境艺术设计"时特别用引号标出,以免引起歧义。

周予希[4]2016年在《基于近代建筑制度视角的中国室内设计转型研究(1845-1953)》文中提出近年来,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的独立性逐渐受到学界的质疑。一方面,这是因为传统艺术与设计史观不能清晰地解释室内设计史研究中“近代”与“古代”、“当代”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过度依赖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成果,导致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从新的视角开展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领域的深化研究已迫在眉睫。因此,论文以近代建筑制度为特定视角,选取1845-1953年的中国室内设计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的深入研究。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室内设计”不仅是通常所指的物质化的室内设计形态,也是室内设计行业与室内设计活动。具体而言,论文将转型中的中国室内设计置于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中,基于大量当时的文献,注重外来影响与本土室内设计自身转型的结合,以近代建筑制度作用于室内设计的主要表现为依据进行研究。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域或权力体系的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特点,论文试图证明,中国室内设计的现代化转型与近代建筑制度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近代建筑管理机制主导了室内设计与国家(或官方)权力之间的关系的转型;近代意义的建筑法规在对建筑活动进行管理的同时,也间接对室内设计活动、形制、技术进行了法制化管理;近代营造业群体与现代建筑师群体的出现,推动了室内设计行业社会分工的细化与职业化,尤其是1930年代大批相关行业纷纷涉足室内设计业务,并出现了早期专营室内设计业务的公司,反映了当时中国室内设计行业已经初步呈现从建筑行业中分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建筑制度于1950年代初彻底终结,中国室内设计遂在新的建筑制度下继续转型。透过近代建筑制度的视角,中国室内设计在许多方面均进行了现代化转型,例如设计实践、理论研究、社会分工、材料与技术、法制规范、设计图纸、专业术语以及整个行业的运营模式等。由此,论文充分证明了近代时期中国室内设计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特点,并构建一个不同于以往视角的的中国近代室内设计史的研究框架。

张青萍[5]2009年在《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解读》文中认为贯穿整个论文的内容是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演变。首先得出中国室内设计专业由依附于建筑到独立分出,由国家政治主题装饰到全民关注装修的发展变化;然后分析了20世纪末中国室内设计专业中存在的问题,对20世纪末中国室内设计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室内设计的基本评价体系;最后论文提出了21世纪室内设计的发展是强调无污染、有利生态平衡的"绿色设计"和关注节约资源、节省能源的"适度设计"的方向。

蒋煜[6]2015年在《解读近20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设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规约着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物质现实。而外来文化“长河”中的设计意识流,深深影响着中国设计方式与社会大众思维意识的历史进程。当然,中国本源性的设计样式自古就自成一派,中国设计本身的固定性与独有性是值得肯定与保留的。但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与经济全球化的“交相辉映”,使得大量外来的设计符号视觉元素与科技技术信息手段涌入“朝气蓬勃”中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本土设计元素与现代性的外来设计符码也因此开始了不断冲突、整合、兼容的循环交替。加之,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也给日益扩散的大众文化开始剧烈膨胀。中国文化的本源性与社会大众的生存空间和审美意识也开始急速变动。而室内空间作为一个与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有着密切联系的物质现实围合空间,本身既离不开建筑设计的框架结构,同时还体现着空间内部使用者的思维认知与审美意识。随着被商品刺激所产生的消费狂欢与被商业化媒介“定制的幸福模式”的盲目跟从,使得当代中国社会大众的设计审美取向与设计价值观严重偏移,尤其反映在建筑与室内空间的设计装饰与视觉语言表达中。因此,本课题预从历史、文化、符号语义的脉络切入,从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对比,深入剖析、研究中国室内设计当代发展的理论建构。通过从社会思维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室内设计历史文脉、符号、文化理念等方面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室内设计时代语汇,并以实际设计案例图片加以说明阐述。尔后,再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进行剖析与思考,旨在在时代变化下来阐述和分析国人在室内设计中消费观、空间观、文化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与抉择,同时,总结和归纳出中国室内设计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在设计模式与设计手段上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解读。

周一沁[7]2015年在《室内设计中的“当代怀旧情结”研究》文中提出怀旧情结,是古今中外一种及其普遍的情感现象。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加速进程演变成一种不可思议的怀旧风潮,不断上升为对本土民族精神的回归。而如今于“当代”这个特殊的时空节点,室内设计界也同样爆发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怀旧趋势,“当代怀旧”设计如一股新生力量,提供了再生与创新当代室内设计文化的新途径,令本民族艺术传统以主人的角色绽放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在古为今用、中为洋用的设计道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中国室内设计在重拾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打开了一个新视野。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相关背景、发展动态等基础内容,研究重点集中于第二部分,为第二、第叁和第四章,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法,首先对“当代怀旧”设计的概念给出理论界定,阐述了“当代怀旧”设计的宗旨与要求、目的及意义;其二、类比与归纳室内“当代怀旧”设计的表现形式,系统性地梳理出四大分类体系及要点,并逐一举例分析;其叁,提炼出营造“当代怀旧”氛围的室内设计要素,分析“当代怀旧”设计时需要考虑的设计环境、设计对象、设计方法叁大因素。第叁部分是第五章,创新性地结合国际视角研究了中国“当代怀旧”设计对西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得出了东方元素在国际设计趋势中逐渐反客为主的优势所在,进一步肯定“当代怀旧”设计的存在价值以及研究意义。第四部分是第六章,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将室内“当代怀旧”设计理论运用至实践操作,取得理想效果,同时也对设计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本文研究课题与消费市场紧密相关,同时结合设计市场现状,以“当代怀旧”设计趋势为线索,剖析了当下以及今后设计消费的更迭方向与问题矛盾。由此,作者得出室内“当代怀旧”设计发扬东方人文精神的途径与重点,以及为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给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谨以此文贡献给致力于重视、复兴与传承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工作者们。

刘树老[8]2005年在《室内设计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室内设计系统的理论基础,室内设计系统成立的外部条件、技术体系、运行方式和商务运作,以及对室内设计系统的优化。在室内设计行业发展了几十年,有许多成功或失败的设计和工程施工实践基础上,本文对室内设计工作的外部条件、操作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研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来全面、系统地审视室内设计的相关领域和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紧密结合实践建立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较为完善的室内设计系统。论文首先以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出发点,在对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进行简单的归类和概括的基础上,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对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作了阐述。其次通过对系统论、设计方法论、经济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的阐述和分析,为室内设计系统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室内设计的内涵、内容、目标和责任等问题和系统设计的概念、范畴进行了讨论,然后从横向设计系统和纵向设计系统方面出发,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室内设计系统。再次从室内设计系统成立和运行的外部条件、主要技术问题、运行轨迹和商务运作等方面着手,紧密结合具体的设计和工程实例,对室内设计系统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法,以及对室内设计系统所进行的优化展开了深入的剖析,明确了室内设计系统是一个跨度大、历时长、环节多的复杂体系。最后,对整篇论文作出结语,提出本文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结论。全文约160 千字,130 余幅图。

董赤[9]2010年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叁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袁宣萍[10]2005年在《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是以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为核心展开的。 16世纪东方航线开辟以来,“中国贸易”兴起,中国瓷器、丝绸、家具等艺术品大量输入欧洲,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卷席整个社会的中国热。17世纪中期,由于中国明清易代的动乱,对外贸易一度停滞,以此为契机,欧洲的中国风设计兴起,并最早在荷兰的代尔夫特陶以及家具产品中体现出来。 欧洲中国风设计的设计依据,一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外销艺术品,二是17-18世纪中国游记等着作中的插图,其中特别是纽霍夫的《中国出使记》所配的150幅插图成为中国风设计的绝佳素材。欧洲并对中国瓷器与漆器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成功地创制出自成体系的制漆与制瓷技术。 中国风设计在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方面与欧洲对中国的想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欧洲自身艺术风格的演变发展有关。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国风设计也分别体现出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的特点,特别是与洛可可艺术水乳交融,华托、布歇、胡特、毕芒的作品是洛可可中国风设计的杰出代表。18世纪晚期新古典主义兴起,中国风设计退出流行。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对待中国艺术的态度开始形成,即较少幻想、追求相对真实性的实证主义,以英国建筑师钱伯斯为代表。 中国风设计在不同国家的流行与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它在荷兰首先兴起,却在法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且表现出优雅精致的特色,德国宫廷在时尚方面紧跟法国,出现了一批较夸张的富有想象力的中国风作品,英国保持了风格上的相对独立性,中国风设计特别多姿多态。此外意大利、北欧、俄罗斯、波兰等国家也程度不同地流行过中国风设计。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在于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与社会性质,法国、英国与德国的对比最能说明问题。 中国风设计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它以中国人或中国事物为题材,在人物、风俗、动植物、风景、器物等装饰纹样的选择与表现形式上很有针对性,同时在色彩搭配、构图形式上也部分借鉴了东方艺术的特色,因而虽然血

参考文献:

[1]. 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D]. 张青萍. 南京林业大学. 2004

[2]. 消费文化时代的室内设计研究[D]. 崔笑声. 中央美术学院. 2006

[3]. 民国时期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研究[D]. 汪建松. 中央美术学院. 2017

[4]. 基于近代建筑制度视角的中国室内设计转型研究(1845-1953)[D]. 周予希. 东南大学. 2016

[5]. 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发展解读[J]. 张青萍. 艺术百家. 2009

[6]. 解读近20年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D]. 蒋煜.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7]. 室内设计中的“当代怀旧情结”研究[D]. 周一沁. 南京林业大学. 2015

[8]. 室内设计系统的研究[D]. 刘树老. 南京林业大学. 2005

[9]. 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10]. 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 袁宣萍. 苏州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  

解读20世纪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