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大化瑶族自治县百马乡中和村小学,530805)
摘要:学生的体验是感性的、多元的、富有个性的,只要我们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数学品质的渗透,就一定会丰富学生的数学内涵,让体验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到数学自然的美、深邃的美。惟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 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关键。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露在外面的面》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把事先发给他们的小正方体学具拿出来,每个人按老师的要求在桌子上拼搭起来,大家兴趣盎然,全然把课堂中的摆学具当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拱积木,认认真真的搭了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对于比较抽象的空间图形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随即提高了。
2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1 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
数学比其他学科具有更加明确的教学目的,每一节课所讲的知识点都有差异。所以,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以前,一定要明确即将进行的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的,在学生能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情境创设。课堂中,教师可通过道具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教师可以依据当堂课的具体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加以引导,使情境教学更加合理。
2.2 与时俱进地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的课堂当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随着网络与计算机在生活当中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通过计算机和电视都可以获取不同的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一定要拓展数学知识的来源与渠道。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小学生领悟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及时更新所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地创设情境。
2.3 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数学中的情境创设主要有三种:故事型情境、问题型情境与竞赛式情境。这三种情境的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但是在应用的范围与表现形式方面有本质差异。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情境模式。另外,在课堂上适当地利用游戏教学,能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教学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问题的难度设置要适当,在探索问题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保证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始终精力集中,紧随教师的讲课节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
3.1 创设教学有效情境
情境的创设应该为教学服务,教学内容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十分自然地找到现实原型,并且现实原型的引入确实也能有效地增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时的生活情境就是合适的、有价值的;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明确的现实原型,并且从数学知识本身引入反而会更直接、更清晰,此时,就没有必要为生活而生活、为童话而童话,直接从数学旧知引入又未尝不可,或许还可收到开门见山、简捷明了的效果,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2 组织教学有效活动
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是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不能单纯依赖”并不表示完全不要,适度的模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因此,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3 促进教学有效生成
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与课改前有了许多不同,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3.4 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是教学环节中很重要的一步,也是提升有效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和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剖析、反思,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反思中前进,反思中成长。对于一些教学难题,例如:教学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思考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教师要试着去总结,反思不好的地方,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教学是一种以学论教的认知性的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提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 总结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徐雯娴.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知音励志,2017(4).
[2]曹凤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论文作者:蓝敏强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