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刘荣超

玉林市鲤鱼湾水库水电管理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 5378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水利水电工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质量,才可延续工程建设。本文首先分析了基础不良对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影响,同时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要求,最后总结了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处理施工技术;影响;要求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对工程基础建设及相关处理技术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选择有效措施,借助专业技术,可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质量的提升,通过配备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可维护基础工程施工安全。本文主要探讨、研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详细分析如下。

1 基础不良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基础处理工程较为复杂,在施工阶段稍不注意,将会导致基础不良事故发生,无法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水利水电工程基础不良产生的影响主要如下。

1.1 工程影响

1.基础地质问题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稳定、安全出现问题,使得基体的抗滑水平下降。主要是因为,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是在掩饰结构面上开展,稍不注意,将会局部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基层,难以满足上部稳定性要求。2.地基沉降量不稳定,会破坏水利水电工程,导致工程结构、体系出现形变,使得地基沉降问题出现。3.水利水电工程基础不良,将会导致下部出现大孔隙,进而使得水库漏水,久而久之,将会破坏整体基础结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结构,导致各类安全问题的出现。

1.2 稳定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稳定性,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后期施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一旦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质量不过关,将无法保障整体使用的稳定性,无法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结构的抗滑性,进而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建设。一旦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或整体工程存在质量问题,将会影响工程功能性,缩短水利水电工程的使用寿命。

1.3 渗漏问题

只有水利水电工程满足稳定性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才可降低水利水电工程基础部位渗漏问题的出现。一旦水利水电工程基础部位渗漏,将会破坏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实施效果,同时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性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阶段,相关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基础渗漏检查。

1.4 沉降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阶段,会受到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阶段,就基础沉降问题,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开展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导致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形变。若不及时控制,将会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稳定性,无法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运营期间的安全性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要求

2.1 水利水电工程在正式施工前,需要先审核图纸、资料,在相关技术资料基础上,了解施工区域水文地质状况,掌控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特点。在工程基础土方开始施工前,需要参照制定的机体施工计划、建设方案,明确建筑结构、管线结构等,制定施工进度计划,配备施工质量标准要求,以此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施工。

2.2 水利水电工程具体施工阶段,通过科学测量工程,精准定位,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测量阶段,就水准基点、控制线、基槽应当选择定位方式,科学开展放线作业,强化工程森恶化,以此满足设计施工要求。

2.3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区域内的特殊部分,通过选取必要措施,可详细了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情况,选取合适的施工方式,可最大程度降低基础施工地质灾害的出现,杜绝工程危险点。在工程基础土方施工阶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滑坡、滚石等灾害的防控,强化施工区域及周边地质隐患的管控。在施工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后,需要科学调整场地,以此满足工程施工需求。

3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基于上述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要求、基础不良对水利水电工程造成的影响,阐述、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详细分析如下。

3.1 锚固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阶段,就建设难度较大的区域,应当强化锚固技术的应用,在山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锚固技术可保障基础工程处理质量,以此维护水利水电工程整体施工质量。在锚固技术应用前,操作人员需要对基础施工区域水文、地质、地理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全面了解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依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图纸、工程特点,合理使用锚固技术,以此巩固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工程,从源头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基础不稳定、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抗滑能力不强等问题。

图1 水利水电工程锚固技术

3.2 水泥土技术

水泥土也就是水泥与水的搅拌混合物,通过均匀搅拌水泥与土,在两者充分反应,可保障水泥土的强度。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阶段,应用水泥土施工技术,可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质量与承载力的提升,以此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要求。水泥土技术应用阶段,需要注意施工区域土壤质量、水泥掺和度、水泥密度,以此强化水泥土质量管控,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水平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3.3 预应力管桩技术

预应力管桩技术主要划分为先张法、后张法两种,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阶段,应用不同的预应力管桩,发挥的固定性作用也各不相同。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管桩技术也不断更新换代,在管桩沉降中震动法、水射法、静压法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有效避免预应力管桩沉降,静压法与锤击法得到了广泛应用,静压法通过对桩机施加外力,以此增加管桩应力,并将应力传输到地基内。锤击法借助锤击,将预应力打入到管桩内,这类施工技术具备较高的效率,可实现工程基础处理效率的提升,以此保障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质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阶段,需要明确此环节在工程中的核心作用,以此发挥出水利水电工程的社会效益,提升水利工程行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注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建设,制定有效的措施,强化基础工程施工环节管控,可实现施工人员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以此保障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安全、高效运行,切实保障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颖.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10(46):287-288.

[2]梁鲁生.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珠江水运,2018,20(11):1046-1047.

[3]陈宇.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19(01):182-183+186.

论文作者:刘荣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8

标签:;  ;  ;  ;  ;  ;  ;  ;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探究论文_刘荣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