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生成的基础研究:维护可能的相似性理论_相似原理论文

隐喻式认知的生成基础研究——为一种可能的相似理论进行辩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理论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062(2015)06-0001-06

      得益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语言学之战(The Linguistics War)”[1],隐喻的研究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近三十年以来的研究中,隐喻的普遍性首先被语言学家莱考夫(George Lakoff)意识到。此后,隐喻的研究被推到了语言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研究的中心,成为哲学分析中的热点话题之一。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20世纪隐喻研究史上的标志性著作,它唤醒了语言学家、哲学家对隐喻本质研究的重视。从当今哲学发展的最新趋势来看,隐喻的研究可能成为人类研究自身认知本质的重要窗口。

      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的研究纲领下,一种可能的新假设是:隐喻乃至隐喻式认知的生成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理性身体,继而一个新的隐喻意义的生成必须依赖于我们涉身性的体验,这些涉身性的体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想象、心理模拟产生一种新的意义[2]。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兴起的这些年,许多哲学问题得以重新讨论。在新的研究背景下,我们的哲学视野已然扩展了很多,对于隐喻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综合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所能提供的实证材料,我们是否能够对隐喻式认知的本质做出合理的说明呢?这是本文将要考察的内容。本文第一部分将考察莱考夫和约翰逊(以下简称L&J)的“经验对应原理”,接下来分析格雷迪(Joseph Grady)对上述原理的修正,最后结合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的发展,对上述修正进行批判性考察,并论证其可行性。

      一 隐喻的“经验对应原理”

      L&J指出隐喻不仅仅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即一个隐喻不仅仅是语义相关的,它的产生还能说明了更深层次的人类心智状态。在L&J对惯常的隐喻认识论意义提出质疑的同时,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隐喻的本体论知识问题:

      第一,存在能够掌管着使用隐喻(标准形式为A是B)的一般原则吗?

      第二,当我们使用隐喻时,存在掌管着“我们使用B来说明A”的这种推理模式的一般原则吗?

      L&J的回答显然是肯定的。对上述两个隐喻本体论问题的回答,他们是通过对抽象理论(The Abstraction View)的反驳进行的。抽象理论认为,对于那些一词多义的概念存在一个单一的、一般的抽象概念“Cc”(core of a concept),这一概念可以独立于那些具有其他意义的词C1,C2…Cn,尽管这些语词在外形上是相同的,却呈现不同的感觉(sense)意义;它们与Cc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似性关系构建的。不同于抽象理论的上述解释,L&J认为,存在解释隐喻使用的一般原则,这种原则即是概念与相应的经验的对应关系(Correspondence),隐喻的产生是基于其意义与人类相应的切身经验而获得的。

      L&J在对于抽象理论的批判的基础上确立了隐喻的“经验对应原理”:“客观语义理论对常规隐喻的解释,或者是抽象理论的观点;或者是同音意义观点。它们对常规隐喻与非常规隐喻的解释是以既存的固有相似性(Preexisting inherent similarities)为基础的。”[3]L&J认为相似性的产生是概念隐喻的结果,而不是概念隐喻所依赖的基础。

      因此,莱考夫强调,应该考察的是“相互作用产生的相似”而不是“固有相似性”。而一般原则是借由B所涉及的概念领域来理解A所涉及的概念领域的一种原则;是以一个领域的经验集合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集合的一种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衍生出了几个重要概念:源域,目标域,两个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是由对应原则掌管着。同时,存在着两个域之间本体上的对应,以“爱情是一段旅程”为例来说明:爱人——旅行者,共同的目标——旅行工具,爱情关系——目的地。

      这一概念模型说明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称的,是部分映射的关系。映射的方式存在两种,第一种是概念性映射(爱情是一段旅程);第二种是图像映射(Image Mappings),是指那些前语言的认知图式,包括空间、时间、运动、控制等等的人类涉身认知体验的一些基本要素。以上两种映射方式都服从不变性原则(The Invariance Principle),这一原则假设的是隐喻式认知仅仅映射在其源域内可映射的那部分意义,在映射后的目标域中保持一致性。

      莱考夫向我们回答了两个领域中的本体概念(Ontological)的映射方式,以及我们进行隐喻式认知的推理模式(Inference Pattern),也就回答了隐喻所涉及的本体论知识问题。这样,通过映射的方式来使用我们所熟知的知识解释那些当下还无法解释的现象或者感觉。因此,L&J的“经验对应原理”是基于以下三个内容的:语言上对应的系统性;隐喻所依赖的一般原则本身以及基于该原则的推理和行为;借由传统的对应来理解新的扩展(Extensions)的可能性。

      二 格雷迪对“经验对应原理”的诠释和修正

      格雷迪首先质疑的是福柯尼耶和特纳(Fauconnier & Turner,以下简称F&T)在其概念整合理论中所提出的“隐喻式匹配连接”(Metaphorical counterpart connections,以下简称MCC)[4]。格雷迪宣称“为了实现一个隐喻式概念化过程,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表征域(比如表示人高兴时的笑脸的心理图式和一个晴天的心理图式分别对应的两个概念域)的元素中必然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4]。而F&T指出,把来自作为输入空间的两个或者更多的心理空间的结构进行概念整合,可以将它们映射到一个单独的一般空间,并突现出新的结构;这样一来,意义不是通过惯常的“组合”而获得,而是通过整合实现对合成物的新的理解,就不存在对于概念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因此,整合是发生在认知和行为的多领域,是一个在概念类别、新假设的创造、推理以及语法建构组合的过程中操作并形成的认知过程[5]。

      格雷迪认为那些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根深蒂固的“隐喻式匹配连接”无疑为我们实现实时的概念整合提供了基础;格雷迪进一步指出隐喻式匹配连接应该是经过重新诠释的“经验对应原理”。因此,格雷迪的论证是对L&J对于相似性关系的立场的重申:反对以类比推理等相似性关系为基础的原理在隐喻映射中的作用。而F&T所强调的“隐喻式匹配连接”正是以类别推理为基础的。

      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诸如形式为“A是B”的情感隐喻,假设A表示情感的冷漠;B为冷的事物。在生活习惯上,我们经常使用物理性的冷(Physical coldness)或者是冷的事物来映射心理/情感上的冷漠(Emotional coldness)。按照F&T的观点,这种映射是通过主体知觉感受到的一种类比相似性关系实现的。而格雷迪提出的一个质疑是,这些让我们感觉到的“具有相似性的表征”,是否真的以类比为基础呢?

      格雷迪的核心假设是以研究那些惯常的基本隐喻(Primary metaphors)为出发点的。在格雷迪看来,基本隐喻参与建构一种独特的匹配连接类型;基本隐喻是一个隐喻式整合的基础,是隐喻式认知的起点。格雷迪的反问是“隐喻式匹配连接”可以解释那些通过共享某种属性而在两个概念域之间建立连接并重新整合成新的隐喻性意义的生成,但是却不能解释那些基本隐喻,比如情感隐喻。因为“隐喻式匹配连接”预设了一种成熟的/已存在的相似/类比理论(Theory of similarity/analogy),从而使得一个隐喻所涉及的两个概念域在主体的内在心理表征上能够通过共享的属性或者特征来建立新的连接。而我们现有的哲学理论中,显然还不存在一种成熟的相似理论为我们所用。即使存在这样的相似理论,也不能解释那些情感隐喻的认知机制。

      本文认为,格雷迪所提出的质疑是合法的。假设基本隐喻是不以相似性关系为基础或者是通过共享的一些属性而产生的,那么F&T的“隐喻式匹配连接”这一原理的解释力就会大大降低。事实上,哲学传统概念中的“相似性”概念并不能为这种困境提供合理的解释,因为我们现有的理论中没有一种可供我们使用的相似理论(A science of similarity)。

      在L&J那里,基本隐喻是基于“经验对应原理”突现而生的。格雷迪以其“经验性关联”(Experiential correlation)这一概念对F&T的“隐喻式匹配连接”进行了反驳,为“经验对应原理”做了更细致地辩护。

      格雷迪从情感隐喻入手对“经验性关联”进行了重新定义。首先,认可情感与皮肤温度之间的关联。当一个人很冷漠的时候,他的皮肤温度可能要比他很兴奋、热情时要低[6]。这种关联是可以通过经验证实的,因此是真实的,是可经验到的(experienced)。这样就可以预设在物理性的冷与缺乏同情/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概念性的联系(A conceptual association),这种联系的产生不是以物理性的冷与感觉上的冷之间的相似性关系为基础的,而是通过不断再现的主体在情感与温度之间的感知实现的。久而久之,主体就在物理世界的对象与心理世界的知觉感受建立起一种经验性关联,而这正是L&J所强调的“经验对应原理”。这样的情感隐喻的产生是跨语言、跨文化层面的。按照格雷迪的论证,基本隐喻进行的隐喻式整合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条件一:存在一个作为目标域的“知觉感知域”和一个作为源域的“非知觉感知域”。前者涉及一个主体对一个事物的内在心理体验及其外部心理表征的概念域;后者指的是,主体可以通过基本的感知觉体验涉及的概念域,比如直接的视觉表征、重量、光线的明暗、一个物体的冷热程度等;

      条件二:共享的“超图式”结构(Superschema structure)。目标域和源域必须能够共享一个相同的超图式结构,比如一个物体的重量与一个主体举起它所感受的困难程度。一个抽象概念,可以表示我们心智体验的尺度(dimension),比如生气的心理表征与一个物理性实体的热度之间是可以共享一个超图式的结构。

      条件三:共变(Covariation)。在目标域与源域中,当其中一个域的概念意义发生变化时,另一个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生气的程度与热的感受程度之间的正比关系。

      只要满足上述三个条件,一个基于基本隐喻的隐喻式整合就可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知觉力(Perceptibility)是一种导向原则,这种导向原则是不需要证明的,因为知觉力是不证自明的。这样一来,通过“经验性关联”,格雷迪对F&T的“隐喻式匹配连接”进行了反驳,也为“经验对应原理”做了进一步的辩护。

      但可能会有人质疑,这种“经验性关联”难道不是一种因果关联吗?格雷迪否认了这一点:如果这种关联是一种因果性的,那么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是无法解释的,这超出了物理因果法则的解释范围。“隐喻式匹配连接”假定情感隐喻所依赖的是一种因果性相互作用,但是并未清晰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实现的。我们认为,格雷迪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过于草率,他并没有真正地说明这种关系的本质。更为直观地来看,通过“经验性关联”这一概念,格雷迪就此假定了基本隐喻的独特性,并宣称这种关联决然不可能是一种因果关系,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论证。

      三 对“经验性关联”和“经验对应原理”的辨析

      我们认为,格雷迪对F&T的“隐喻式匹配连接”概念的质疑是合理的。如果F&T想借助于这一概念为其概念整合理论提供坚实的基础,那么他们必须还要退回去并求助于一种合理的类比理论。尽管F&T的概念整合理论在解释一个新的隐喻的生成时,要比L&J的理论有更强的解释效力,但是F&T的概念整合理论的确需要一个合理的相似理论为基础。

      在L&J、格雷迪、F&T之间的相互质疑和交互中,我们看到在解释隐喻的认知本质时所面临的一个困境:如何说明情感隐喻所依赖的基础?但是,格雷迪实际上认可了一类依赖于类比推理的隐喻,这等于承认一种以相似性关系。但是格雷迪却避开这类隐喻,求助于基本隐喻。我们认为这里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既然格雷迪认可了这类隐喻,那么将一切隐喻的基础归于“经验对应原理”,而反对对隐喻进行相似性关系为基础的说明,这已然显示了他在讨论隐喻生成的基础上的逻辑漏洞;第二,对于那些情感隐喻来说,格雷迪把它们归入基本隐喻的范畴,并把基本隐喻看作隐喻式认知的起点,从人类语言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这是有问题的。我们认为,格雷迪重复了L&J的一些错误,把那些惯常的隐喻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结果,而不去考察这些基本隐喻的产生,把基本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的起点,这就切断了语言发展进化的链条。

      

      图1 古埃及象形文字

      从语言进化的初期来看,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7]的发展模式大致是相似的;最初的知觉符号,是建立在同质的相似性原理基础上的(后文详细分析同质的相似性原理),参见下图:

      当知觉符号一旦确立,此后的内在概念化过程是依赖于“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以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比较,最初的语言学习可能依赖于天真相似性(Naive Similarity)。天真相似性是指,在人类认知的初期,多见于2岁~5岁之间的儿童,他们在观察事物与学习语言时,大多是基于这种天真相似性原理习得语言,借助于外界的干预、纠正,这种天真的相似性原理会发展成为我们完备的认知异质性相似性原理。皮亚杰的理论研究说明11岁以下的儿童仍然不具备高阶的类比推理能力[8],仅具备简单地类比推理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儿童对于Peel语词的学习①。Peel的基本含义是“剥落(果皮)”。在一个本人遇到的场景中,一个4岁左右的小孩因为妈妈在她入睡之前经常会说“脱掉”衣服(Let’s take off your clothes)。当小孩面对一个新鲜的事物,比如一根香蕉,她的一个简单、天真地推理是:Can you take off its cloth?这种推理模式的解释可能是这样的:在认知的过程中,对香蕉进行剥皮的行为与其脱衣服的行为的认知模式是基本相似的。而这时作为干预者的介入,一个理性的认知主体,即妈妈会进行更正“Let’s peel this banana”,我们使用语词“剥皮”而非“take off”来说明“剥去果皮”这一行为。经过纠正,这个儿童就习得了区别于“take off”的新概念“Peel”。我们认为,这一天真的推理过程是基于一种异质的“意象图式”,同时与奎因的立场是基本一致的:

      “一般来说,为了从使用实例归纳中学习一个词,这些实例必须在两个方面相互类似:从学习者的观点来看,它们必须相似得足以为他提供一个据以进行概括的相似性的基础;另一方面,从同时而各异的观点看来,它们必须相似得足以使教者和学习者能共处于某种特定的前景中……一般来说,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去学习有关物理对象的语词的,因此,这些对象便成为指称与思想的中心点。”[9]

      L&J、格雷迪等人在讨论隐喻的生成基础时其不当之处在于,把隐喻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并使用这一概念去证明意义的获取。L&J的论证模式是概念通过隐喻获取意义。他们截断的是传统的概念与意义之间的联系,而选择隐喻作为连接概念和意义之间的桥梁。但是,我们难道不应首先追问:隐喻的意义是如何生成的吗?L&J给我们制造了一个大麻烦:隐喻是什么?隐喻是大部分抽象概念意义生成的基础。这等于把我们放入另一个黑箱。这样一来,等于把隐喻看作抽象概念意义生成的工具,而非研究对象。

      四 一种可能的相似理论

      综合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所能提供的实证材料,我们倾向于认可一种涉身-交互的语境下来说明隐喻是如何以一种异质抽象相似性关系为基础把主体的切身体验概念化为一种可为我们识别和使用的常规概念(Conventional concepts)的。L&J和格雷迪等人的分析忽略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前端,而以我们当下已习以为常的基本隐喻为出发点,这为我们讨论语词/隐喻句的意义基地问题遗漏掉很大一部分的实证数据的支持。如果我们能对早期人类语言的发展进行考察,那些相关的人类学研究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的相似理论。

      当我们考察人类语言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名词性符号的产生过程时,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假设:我们的认知初始阶段是以一种同质的相似性关系为基础的。在古人看到雷电时,他们直观地记录这种现象的形式就是记录他们的直接视觉感知:最原始的象形文字

与我们对雷电的直观知觉符号

。这种符号的产生无疑是一种经验性的对应,但是这种对应确是区别于后期文字发展的抽象对应的过程。我们将上述初期的对应关系称为“同质相似性关系”,而引导这种关系产生的原理我们将其称为“同质相似性原理”。这种原理是处处可见的,我们使用手语、肢体语言等认知模式都是以这种原理为基础的。这种同质的关系是传统哲学中所依赖的相似性关系,是以对两个事物的直接视觉对比的结构相似性的关系。如果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关系符合同质的,那么这种相似性关系是对称的,即A与B相似,那么B必定与A相似。

      但是在语言发展的进化过程中,语词或者概念已然不仅仅指代的是外部存在的事物。随着抽象概念的产生,主体会结合内在的体验对语词进行内在的加工。通过内在概念化,依赖于“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来获取更加抽象的概念。通过考察语言的起源和发展,相信会发现大量的实例,比如“雷”字的发展:在某一时期,这个字符代表着一种隐喻式的意义。在象形文字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进化为

,后者相比于前者多了“田”字。但是在古代“田”字代表的实际上是天庭的战车,而不是我们当下所指的意义。

区别于

或者

,在古人的思想中已然添加了一些经过内在加工和想象的成分。古人认为,雷的产生是因为天庭天神的发怒或者是天庭的战车(在这一时期,“田”字代表的是战车的轱辘)发出的声音。如果我们用一个隐喻来表示的话,即是“打雷是天神发怒”。这一隐喻实际上就是格雷迪所指的情感隐喻。而如果我们使用L&J的经验对应原理来分析,显然会遗漏很多要素。相比之下,格雷迪的知觉力作为一种导向原则,在这里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可惜的是,格雷迪仍然坚持L&J的经验对应原理而退回到基本隐喻的解释力上。

      在主体以其知觉力为导向的情况下,主体会以其涉身的内在体验对外部的自然现象予以重新加工,从而产生一个意象图式。在主体进行内在概念化的过程中,主体倾向于使用一个区别于之前的知觉符号的“抽象概念”,以表达我们心智体验的尺度。这时区别于在同质相似性原理导向下的知觉体验,主体看见的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基于知觉力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更深层面的心智体验,通过心灵之眼“看见的”不仅仅是一种可供直接观察的现象,可能还是一种虚构的空间想象的体验。这种虚构的空间想象的体验可能为主体后续的经验所证实或者证伪,但是这种体验已然存在于心智体验的中心。而上述过程就是一种涉身的概念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还有一种感知觉的想象力。

      区别于同质相似性原理,我们将这种“感知觉的相似性关系”定义为“异质抽象相似性原理”,这种抽象的相似性原理是人类认知延展的基础,具有方向性和非对称性。这种相似性原理在人类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得以证实,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基于知觉力的异质抽象相似性原理是不证自明的。

      这样一来,我们就比莱考夫、约翰逊、格雷迪等人的工作往前跨了一步,一种可能的相似原理(A Theory of Similarity)的建立是可能的。在涉身-交互认知科学哲学的研究框架下,对于语言的产生基础研究,我们期待一种收敛性的数据支持以为我们建立一种合理的相似原理,为我们讨论人类认知的本质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①这是基于我的观察实例。

标签:;  ;  

隐喻认知生成的基础研究:维护可能的相似性理论_相似原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