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明学术思想述略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钟志明学术思想述略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钟哲明学术思想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思想论文,钟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大学教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钟哲明,又名新民、哲民,笔名有金重、春 阳等,1932年6月生,湖南武冈人,苗族。北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 毕 业,1952年起在北大任教。1958年参加劳动锻炼,任北大第一批下放干部工作组组员、代组 长。1960年任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兼北大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副主任。北大马克思 主义学院成立后,历任常务副院长、院长,北大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 究中心理事,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主持国家社科研究重大项目 ,有论文和著作获得北大、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和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钟哲明教授长期讲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原著和思想史,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在探研科 学社会主义方面有自己的思路和见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方面

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有的学者认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三个来源”说“不 完备”,有片面性。钟哲明在《对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论断探讨的再探讨》(载《 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期)中提出,列宁在序言中是从三个层次来分析的,先说马克思主义 “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这是总来源。再从人类知识中划出三大方面, 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极伟大的代表人物的学说的直接继续”。 又从这三大方面中各择一个典型,说它“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 、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人们只讲第三层次,恰是片面的理 解。列宁后来又说“马克思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的三种主要思潮——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社会主义——的继承者和天才的完成者”,对第三层次来源 的提法有所变化。他在其他地方,也是纵横多方面多层次地论述来源的。我们应全面地、发 展地介绍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的思想,至少提“三个主要来源”比较准确。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

流行观点认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钟哲明教授认为这种解释源于苏联,尚待商榷。恩格斯在 书中说,杜林“大吵大闹地跳上舞台,宣布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已实行了全 面的变革”。批判杜林“使我不能不跟着他到处跑,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他的见解。”原 来按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分编和排序,是跟着批杜林而形成的。他未讲《反杜林论 》仅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更没有把马克思和他的理论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 义三部分。列宁1895年说《反杜林论》“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 ”。1913年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却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 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1914年他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分成四方面:马克思的整个世 界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列宁也未提马克思主义就是哲 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特别是马、恩原称自己的理论为“共产主义”,后 称“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后来流行的提法,与“科学社会主义”同义。他们 不会将科学社会主义列为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之一。

现今流行的三个组成部分说的缺欠还在于:①笼统地提“哲学”、“政治经济学”而不加 限制词,不能认为是准确的。②论定只有三个组成部分并构成“一个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理论 体系”,不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等的发展。③科学社会主义被提作马克思主义的一 部 分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而对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众说纷纭。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 究 讨论。目前“科学社会主义”课不必追求“体系”,可采取“专题讲座”或“专题研究”等 过渡形式。讲马克思主义以提“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宜。

3.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故乡

有的学者坚持斯大林的“德国”说,有的提出“三国”说等。钟哲明教授就此问题作了一 番辨析。恩格斯1882年说:“科学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德国的产物,而且也只能产生……在 德国。”1883年加注解释:“‘在德国’是笔误,应当说‘在德国人中间’”。他特别指出 只有在英国和法国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受到德国辩证法的批判以后,才能产生真正的结 果。因而,“科学社会主义并不完全是德国的产物,而同样是国际的产物。”可是恩格斯不 仅在70年代初首次使用“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提法,而且加注说明后于1891年2月23日致 考茨基的信中仍有“德国社会主义科学”的字样。这里的“德国”应当怎样理解呢?钟哲明 教授认为,考茨基1892年的《爱尔福特纲领解说》谈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新社会主义“起源于 德国”,但“这里所说的德国,是指一切有大量操德语的工人的地区,而不是指德意志帝国 ”。看来恩格斯有时提“德国”也是按当时习惯,从起源于“德国人”或“操德语的工人” 这一意义上使用的。今天论述故乡问题,应全面准确地阐释恩格斯的注,既讲马克思主义的 起 源,也讲三国的相互作用,又不限于“三国”而讲是国际的产物。因为资本是国际的,工 人的斗争和解放是国际的事业,所以科学社会主义既是各国优秀思想成果的结晶,又是各国 工人运动经验的总结。将“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不论冠以何方 、何洲、何国字样,都不符合创始人原意。

4.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有关问题

长期以来有些专著和文章认定“灌输”论是“考茨基在社会主义史上首次提出”,“实际 上包含着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的思想”。有人以为“灌输论” 就是“注入式”或“强迫人们相信”。

钟哲明教授以“金重”为笔名从1983年到1990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马 克思的主要历史功绩——关于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结合的几个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灌输 论”的首创者不是考茨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等文,经过认真考证认为:马恩最先论证向 工人运动灌输社会主义理论,最先论证社会主义不是自发的工人运动的产物而是理论家 的创造,最先论证和坚持在两种世界观的斗争中灌输社会主义,从而首创马克思主义“灌输 论 ”。

结合80年代关于“灌输”问题的讨论,钟哲明教授论证“灌输”论并未过时,也不同意改 “灌输”为“充实”,并对比德文俄文词义指出,如果改动就不能表达“从外面带来”、“ 由外而内”这一客观过程。针对有关论点,他论证了列宁的“灌输”思想同马恩观点一脉相 承;“灌输”同工人自己解放自己并不矛盾;坚持灌输同启发自觉是辩证的统一。

5.马恩无产阶级革命论的有关问题

钟哲明理解马恩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包括暴力革命论、“同时发生”论和不断革命论,分 述革命的根本道路和在空间与时间、规模与顺序上的发展进程。

关于暴力革命。他不同意说恩格斯1895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已放弃暴力革命,引 用 大量原文论证《导言》所作的“自我批评”主要是剖析1850年春季前有过而秋季即抛弃 了的 会有革命新高涨的心理。这“唯一的重大修改”,讲的是革命爆发的具体问题,而不是革命 发展的根本道路。“导言”讲了“普选”,也讲了“革命”;讲了“合法活动”,也讲了 “流血牺牲”;预测未来发展既非“和平”“长入”,也非只是“不放弃拿起武器的权利” ,而是揭示进化势必转变为革命,和平终将代之以暴力。

关于革命“同时发生”。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马恩是“同时胜利”论,后又认为是“一国胜 利”论,“同时发生”被人们“抛弃了”。钟哲明教授论证“同时发生”是马恩共同提出并 一贯坚持的,恩格斯晚年仍然强调“无论是法国人、德国人或英国人,都不能单独赢得消灭 资本主义的光荣”。但马恩的“同时发生”不是“同时胜利”,一国发动不是“一国胜利” 。把“同时发生”歪曲为“同时胜利”而极力反对的观点始于德国福尔马尔。杜林则用“一 国早过渡”论反对“同时发生”论。马恩的革命“同时发生”,始终“限于西欧北美的‘文 明国家’,仅属整个革命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他们所指的共产主义革命,则是世界性 的”(《国际共运史疑难问题研究》,303页)。

关于不断革命。纠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后,理论界对马恩的不断革命思 想认识不一。钟哲明教授不同意“偶而”提出而后被“抛弃”说,论证马恩的不断革命是基 于对历史的研究和1848年革命的总结,依据客观阶级斗争规律而提出的,它同资产阶级和小 资产阶级的保守妥协相对立,有其科学的内涵和鲜明特点。不断革命不仅以革命时期为前提 ,而且同革命阶段相结合。“不停顿”、“不间断”和“不断”,为同一外来词,拉丁文原 义是“持续”、“持久”,绝非不顾客观条件、永不停顿地革下去。但马恩的不断革命不是 “止”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而是包括彻底完成资产阶 级革命;从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完成“在资本主义社 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的“革命转变”。这里的“革命”指社会革命。(《关于马克思恩 格斯不断革命思想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6.关于马克思的“卡夫丁峡谷”论述

钟哲明教授认为,1881年马克思对俄国公社前途命运的设想,不同于民粹派的“直接过渡 ”、自由派的“首先摧毁”和教条式的“注定灭亡”论,而是有条件的“发展起点”论。但 不能把它解释为“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只是不必等资本主义发展到英国那样使农民都破 产。因为没有资本主义“一定的”发展,就没有现代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谈不上社会主义 前途。“作为社会形式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表现社会发展的色彩和阶段的顺序,以及发 展过程的实现规律的形式是可以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它表现出历史发 展的多样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作为社会内容的生产力和它相应的经济形态、技术 形态及其‘自然的发展阶段’,是既不能取消、也不能跳过的。这是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它 的客观规律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274~275页)。

7.关于1917年列宁同普列汉诺夫的论战

为反驳国际上流行的“原罪”论,钟哲明教授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同普列汉诺夫围绕革 命转变问题而展开的一场论战》中,以大量史料说明论战表现为如何看待经济水平,如何看 待工人“多数”。普列汉诺夫反复讲“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那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正是已成为多数人的整个革命阶级的专政”。钟哲明教授遍查氏论战文章,未见说明来源 、出 处。马恩提过“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和“无产阶级的政治专政 ”,但从未把无产阶级专政表述为“已成为多数人的整个革命阶级的专政”。可见坚持此论 的不过是普氏和考茨基一伙。从十月革命到中国革命的实践证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 ,既不是普列汉诺夫认为的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到工人占居民多数的国家开始,也不是从布 哈林说的“最弱的、国家资本主义组织最不发达”的国家开始,而是如列宁所说从“比较弱 的”、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比较落后国家先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原 罪”而是必然。

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原著方面

1.关于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思

有人认为“马恩的设想不符合实际”,或“今天的实践离开了马列”。钟哲明教授认为《 哥达纲领批判》(下简称《批判》)同《共产党宣言》和《反杜林论》比较,它对走向未来社 会的总体构思有了变动,在理论与现实之间架起了桥梁。

①过渡问题。原来的提法是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实现两个“决裂”、四 个“达到”,是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在《批判》中改为有一个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又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革命转变时期的国家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进 入新社会后仍有“未来国家”,马克思批评“纲领既不谈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不谈未来 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可见“政治上的过渡时期”延长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马 克思两次讲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说明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比“漫长”的“过渡阶段”缩短了。1891年1月《批判》发表后,恩格斯也说“短暂的…… 过渡时期”;也将国家的消亡期限延长,留给“在新的自由的社会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 去解决。此后就不大区分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和“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而简称“过渡 时期”。由于既有原设想的向高度发达的彻底消灭阶级的新社会的过渡,又有《批判》中向 共产 主义第一阶段的过渡,加之后来向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过渡,国际上便 出现了“大”、“中”、“小”过渡问题与不同看法的争论。

②阶段问题。《批判》中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提法,此处“第一”,德文是 序数词;“高级”,德文为形容词,即“较高的”或“更高的”。马克思不用“第一”、“ 第二”或“低级”、“高级”,而用“第一”和“高级”,是要避免机械地将新社会切成两 段,仅将“第一阶段”看作新社会的开端和初创期,而把三个“之后”的高级阶段看作“在 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发达期和理想境界。恩格斯1890年8月说,未来社会是不断改 变、进步的,合理的想法只能是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并进一步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 趋向”。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列宁1917年将“第一”和“高级”阶段说成两阶段,1920年 又说共产主义有“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最高阶段”,而俄国刚处在向新社会“过 渡的最初阶段”。可见如何划分阶段,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从实际出发并不断探索的。

③特征问题。马恩原以生产力巨大增长和文明国家“同时发生”革命为前提,设想未来社 会将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差别,没有商品货币,没有政治国家。这是 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抽象。分阶段后的第一阶段(列宁称为社会主义),“在经济 、道德和精神方面”都带着“旧社会的痕迹”,自然不能一步到位,而仍有过渡的特点。

在所有制上,它是“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此处“集体”指什么? 《批判》中7处译作“集体”的原德文,有“团体”、“合作”、“协作”、“合作社”、 “ 协作社”等意思,一般译为“合作社”,钟哲明教授理解为公有制的组织形式。马克思反对 “依靠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的改良主义,但主张革命胜利后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论》 和《法兰西内战》中对此已有论述。列宁也强调通过合作社这种“使农民感到简便易行和容 易接受的方法过渡到新制度”。

在分配方面,《批判》认为第一阶段只能按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仍要利用“调节商品 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因而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即事实上的不平等。 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奴隶般地服从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和劳动“仅仅 是谋生的手段”等旧痕迹尚未完全消失,生产力尚未发展到使“集体财富”泉涌的程度,植 根于“分工”和“不足”的阶级差别自然也不能完全消失。列宁同马克思一样把第一阶段表 述为“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提出“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 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 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列宁晚年因 此将“消灭阶级”改提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

在国家问题上,《批判》论及对社会总产品的扣除时,专列“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 费用”。对比《资本论》讲未来社会的扣除,其他项目均同,这一项独无,可见是后来为第 一阶段尚未完全消亡的国家增设的。“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一开始就会极为显著地 缩 减,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则反映了马克思的“廉价政府”思想和国家消亡的 渐进性。

马恩原来设想的未来社会,经过《批判》的变动和列宁的解释,不再高不可攀、远不可及 。“原预计‘过渡阶段’要实现的任务,如尽快提高生产,消灭阶级差别,同旧的关系和观 念彻底决裂等,已延长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去完成,因而阶级的彻底消灭,国家的最后 消亡,同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的各尽所能,同物的极大丰富相关的按需分配,就只能是共产主 义高级阶段的特征了”。(《社会主义阶段是过渡时期吗?》,载《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 第4期)

2.关于斯大林宣布“基本”实现的社会主义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国内外对此褒贬 不一。钟哲明教授认为:在生产力标准上,当时苏联尚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 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上,①用“国家的即全民的所有制”加 “集体农庄所有制”,具体实现“消灭私有制”。②“按劳动量分配产品”,又取高级阶段 的“各尽所能”构成“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公式”。③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 削阶级,仍有工人、农民两个“劳动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阶层。④实行一种有计划又 有“特种商品生产”的过渡性经济。⑤用工人阶级专政制度“保留”论代替“共产主义社会 的国家制度”。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对后来东欧和中国党的理论与实践有重大影响。同 马克思、列宁比较,斯大林既有坚持又有变通,实现形式更受历史局限并具俄国特点。有人 根本不承认它是社会主义。钟哲明教授认为应从当时国情、内外形势和党内斗争等特殊性加 以解释。更带本质性的是: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探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也是变化发 展的,不能按某书或某论点“剪裁”一切。总结国际共运正反两方面经验,首先要坚持社会 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前进的方向性的统一。其次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与形式多样性 的 统一。不能把旧社会的痕迹算到新制度的账上,也不能把具体制度的缺陷算到根本制度的账 上。苏联推行“社会主义单一模式”,有的国家照搬西方模式,都造成了严重后果。将共同 与多样、本质与特色统一起来,世界社会主义才会生机勃勃。

3.关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理论

钟哲明教授不赞成否定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将毛泽东与邓小平对立起来的做法。在《 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的思路》(见《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 ,从“否定格式一律,注重调查研究中国特点”、“鉴戒苏联经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新路 ”、“突破苏联模式,求索新的社会主义体制”、“坚持两线作战,更新社会主义理论观念 ”四大方面,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在发展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毛泽东对社会主义 的基本矛盾、推动力量、社会改革和根本任务,特别是关于两类矛盾及其解决办法,提出了 和斯大林不一样的看法,揭开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新篇章。他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是创见。列宁并未把社会主义分为“不 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而是相对于过渡时期的不发达,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 义阶段称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

钟哲明教授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载《求是》1996年第2期)中概述了马 、恩、列、斯、毛、邓几代人的求索,使社会主义特征从科学抽象到逐步具体,进而成为现 实制度并具有各国特色。邓小平没有“社会主义特征”的提法。钟哲明教授论证在马列著作 中,“基本特征”和“本质”往往被看作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是对立的。以往的社会主 义特征论,是从生产关系的总和探索如何在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统一上寻求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主要贡献是:①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置于 首要的基础地位。②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列入社会主义本质。③以“共同富裕” 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4.关于坚持共产党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

钟哲明教授指出,从斯大林1936年将工人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引入现 实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毛泽东概括的六条政治标准,到邓小平提炼为四项基本原则之后,四 项基本原则便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

①在《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干部 读本》)和《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见《怎样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等论著 中,他驳斥“20世纪人类最大的不幸就是共产党统治的建立”的谬论,论证共产党的产生是 历史的必然,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有能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加强自身建 设,实现正确的领导。党的领导地位之所以不可替代,“是由于工人阶级是先进的阶级,迄 今无别的阶级可以替代;马列主义是先进的理论,迄今无别的理论可以替代;由先进阶级的 先进分子所组成、为先进理论所武装的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迄今无别的政党可以替代”。 “如果一个党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而改行民主社会主义,改变阶级性而成了‘全民’、‘公 民’或‘同胞’组织,变先锋队为议会党,先进作用一旦丧失,党的领导地位自然难保,那 就势必为别的什么政党所代替,或自己蜕变为别的什么政党”。

②钟哲明教授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必须坚持。他回顾了从共产主义者同盟经过三个“ 国际”到战后各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态度与各种表述,概括出“20世纪上半叶无 产阶级革命的凯歌行进,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曲大折,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 到:承认不承认无产阶级专政,是承认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坚持不坚持无产阶级专 政,是坚持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关节点”。

他还论证了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它“包含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又 突出了人民的地位;有民主有专政,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它反映民主革命阶段的 阶级状况和国家性质,又适应社会主义阶段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使广大 人民群众一看就懂,不会产生误解和歧义,又使某些别有图谋的人在无产阶级和其他人民群 众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上难以制造混乱和对立。它坚持了马列主义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 政理论的基本原则,又显示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民族特色”。针对有人说“人民民主”是搬 东欧国家共产党的提法,他指出1922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已提“人民民主”,毛泽东1936年也 有“统一的人民民主政府”的提法。(《毛泽东思想专题讲座》,135、128页)

他认为现在还不是大谈消灭国家的时候,也没有“全民国家”和真正的“军队中立”。他 揭露民族国家“过时”、“人权高于主权”论的鼓吹者,“一方面借口‘全球化’要别国自 行削弱、取消民族国家和国家主权,否则就通过人权干涉替你削弱和取消,是一种陷人亡国 和亡人之国的理论;另一方面它并不主张建立世界国家和世界政府,连联合国也要越过,而 由冷战后唯一超级大国‘领导世界’,是一种变‘全球化’为美国化的独霸论”。(《论人 权与主权》,49页)

③坚持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民主集中制。钟哲明教授不赞同马恩建党原则只是民主制 、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就是集中制、毛泽东曲解民主集中制概念的说法。他从民主集中制的由 来论述马恩讲过民主制、集中制,并在实践中加以结合。列宁提出“民主集中制”,将它表 达为“民主”与“集中”两方面。1937年毛泽东提出“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民主制”。足见 两 者绝非“水火不容”而是辩证统一,不能把民主集中制的实质归结为“民主制”或“集中制 ”。他又结合历史和现实经验,论证要全面理解和坚持“四个服从”,正确处理组织原则与 政治路线的关系。指出“国际上出现用‘民主一致’、‘协商一致’和‘多数原则’代替民 主集中制和‘四个服从’,其根本原因是某些共产党蜕变为第二国际式的资产阶级议会党 ”(《在三大考验中加强党性锻炼》,136页)。

5.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

面对1989—1991年的特殊政治气候,他在《高校社会科学》先后发表《论政治多元化的本 质和虚伪性》和《评意识形态“多元化”等观点》。前者剖析政治多元论本是资产阶级专政 论,西方多党制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精巧形式,我国不搞政治多元化、西方式的多党制。后者 阐述列宁关于两种思想体系的论断至今仍然正确,“非意识形态化”论是一种反科学的 虚伪理论,意识形态“多元论”意在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识形态“淡化”论掩盖不了 意识形态斗争的激化。这篇文章随即被《求是》转载。他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纲 领》(见《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中,集中揭露“意识形态多元化”是非科学的虚伪的理 论,旨在分裂党和改变共产党的性质,实质是要化资产阶级意识为“人类意识”。

他用大量材料论证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产生于1848年革命之前,与科学社会主义 并不“同源”。马恩1848年革命期间并未以“社会民主主义”自称,后来“容忍”了社会民 主主义这个用语,也未把它当作科学社会主义的“同义”语。“民主社会主义并非民主加社 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加改良主义。如果把民主社会主义移植到共产党 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则只能是民主减社会主义,即借用民主旗号,复辟资本主义。今天, 民主社会主义所起的实际作用,是为资本主义‘补台’,给社会主义‘拆台’。”

6.在低潮中论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991年出版的钟哲明教授的专著《科学社会主义专题讲座》开头就论证:马列主义关于“ 两个必然”的理论绝没有“过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怎样 认识当前世界上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载香港《大公报》1991年8月31日)一文指出苏东剧 变,问题不出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本身,而是思想僵化和照搬模式,改革后又不坚持社会 主义方向。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并不是“历史的误会”,但胜利后对社会主义 与生产力的关系缺乏辩证理解与把握,从而影响其优越性的发挥并产生一些严重问题。这些 问题和挫折可以成为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契机。钟哲明教授后来又有多篇文章阐述和平 演变改变不了历史方向,并用历史经验说明第二国际的破产不是社会主义的破产,而是机会 主 义的破产。列宁正是在“危机”声中开创历史新纪元的。2000年他访俄、保、匈后写了《社 会主义不能垮也不能变》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指出在众多原因中“苏东剧变源于党变,党变源于心变,特别是高层变”。从苏共二 十大开始的现代修正主义到霸权主义再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上政治上的腐败扩展 到经济上生活上的腐化,直至亡党亡国。这警示我们:治国必先治党,从严治党必先从严治 “官”。他拒斥社会主义“大失败”论、“原罪”论和各种悲观论,从不断性与阶段性的发 展中,用社会主义的四大变化和四次较量的历史,说明社会主义已从“一个幽灵”成长为国 际巨人;从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结合中,阐述进入社会主义可以不通过“卡夫丁峡谷”,建设 社会主义不能不利用资本主义,要辩证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从前进性与曲折性 的统一中,指出历史灾难都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 将始终站得住,应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

7.在“全球化”声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论文《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时代》(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年第5期)和《认清时代的特 点,站在历史的潮头》(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四项基本原则》)等,强调对时代的分析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将生产方式特别是经济制度和社会阶级作为存在着阶级对立或 仍然有阶级的社会划分历史时代的基础。把当代笼统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和平与发展 时代”、“全球化时代”等是不准确和有争议的,把“全球化”同马恩某些论述混为一谈是 不科学的。西方推行并主导的“全球化”,是经济、科技、信息向全球的延伸,也是资本主 义的生产方式、社会模式和思想意识等向全球的扩张,其实质是以“美国化”为核心的“西 方化”。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机遇并存中,应避害趋利,并确保国家的主权 与安全。

我们的时代仍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人类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纪念十月革命8 0周年时,钟哲明教授赞颂这个创造了六个“第一次”的革命永垂青史,十月革命的故乡虽 然红旗落地,十月革命的普照之光不会熄灭,十月革命开辟的时代不可逆转。他认为决定我 们时代本质和走向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一球两制”还是基本格局。世界资本主义固有的 几大矛盾都未解决,有的更表面化和激化。西方的“全球化”及其掌握的高科技不会改变资 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只会使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在全球进一步发挥出来,使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在全球进一步尖锐起来,使解决这一矛盾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在全球 进一步成熟起来。说“全球化”是两制“趋同”、“一体”而变成“全球资本主义”,不如 说 更有利于两个“必然”的实现而走向全球社会主义。只要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不从全球消失 ,它的伴生物和对立面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就不会消失,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从资 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就不会中断。“最后的胜利依然是确定无疑的”!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

1.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钟哲明教授在他主编的《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中,从思想史角度阐述“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新概念。论证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 全面进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形势需要精神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保证 方向正确和社会稳定,面向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抵御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并 为其服务。既要从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又要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高度 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深刻领会和坚决落实“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2.“一手软”的认识误区

他认为出现“一手硬一手软”,同干部认识上的两个误区有关:①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的关系混同于哲学上物质第一性与精神第二性的关系。两个文明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 世界的改造。它们的产生不是先后而是同时的,它们的发展不是平行同步而是“不成比例” 的。精神文明要以相应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但绝非由物质文明所决定,更不是它的派生物和 附属品。两个文明在发展中总体适应而又不平衡,也绝非“经济是水,文化是船。财源滚滚 来,水涨船自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自发产生,必须自觉建设;两个文明不能畸轻畸 重,应当协调并进;在一定物质条件下,充分发挥先进理论、制度和人的能动作用,也可在 文化的精神方面、社会风气甚至科技方面创造奇迹。自发论和消极等待、无所作为都是错误 的。②把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误解为后者简单围绕与服从前者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中 心,而中心要带动其他,不能把经济中心论搞成经济唯一论、经济替代论,甚至个人政绩论 、金钱至上论。经济建设是大局,而大局是多层次的,不能把它同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割裂开来,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 建设的一时发展。要真正把经济搞上去,仅就经济论经济,只见物不见人,只见生产力不见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行的,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

3.精神文明建设应注重政治教育

钟哲明教授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和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应有之义,曾向有关方面 建议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增加政治文化或政治文明。古今中外莫不注重政治教育, 西方国家并非只有道德文化教育而不讲他们的政治。我们党从来坚持又红又专,政治与业务 统一。“培养‘四有’公民,一定要加强理想与纪律教育,‘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 (《邓小平理论专题讲座》,211~212页)“经济建设就是政治,不必再讲政治”,这是对经 济与政治关系的曲解。把讲政治、搞政工笼统斥之为“假、大、空、左”,鼓吹政治冷淡主 义和“非政治化”,不过是“非”社会主义政治,搞资产阶级政治。为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 闭幕时江泽民同志讲话精神,他在《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研究》一书中专节论述“思想 政治工作是两手抓的中心环节”。后又撰文从多方面论证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 载《北京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4.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钟哲明教授在《也谈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载《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8期)等文中,用大 量史料论证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斯大林的有关论述符合马恩原意。马恩称自己 的理论为共产主义,而将集体主义涵盖其中。无政府主义者自称“集体主义”,后来“丢掉 ”这个词,又反过来指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是“集体主义者”。拉法格说,1872年后“共 产主义”、“集体主义”成了同义语。马恩不仅把集体主义作为道德原则,而且引入政治和 经济领域并运用于未来社会。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则把个人主义作为价值导向、 政治思想和财产制度使用。可见集体主义一开头就同个人主义对立,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想 体系,反映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在80年代关于“历史创造者”的争论中,钟哲明 教授论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的概括,不同意用“历史 是个人的历史”否定它,强调要正确阐述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和作用。他认为合理利己主义与 个人主义绝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每个人必定恒久为自己而只能偶尔为他人”不是 “客观规律”,而是沉渣泛起。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十五大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 ”。钟哲明教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认为建设这样的文化一要坚持“社会主义”与“科学 ”的统一,这是区别于其他文化而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显著标志。二要全面、正确地处 理世界与民族、现代与传统、未来与现实、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才能建立适应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又推动社会向更高目标前进的文化。三是创建新文化才能复兴中华文化。不 能离开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大众的实践,而以“蔚蓝色”文明为“基础”或以儒家文化为“ 母体”去“重构”什么文化。唯有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 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并对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钟哲明教授说:他的这些个人看法来自探索之中,仍在继续探索。理论学术问题应百家争 鸣 并由实践检验,自己则抱“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

标签:;  ;  ;  ;  ;  ;  ;  ;  ;  ;  ;  ;  ;  ;  ;  

钟志明学术思想述略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