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技术应用概述论文_许玉崇

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技术应用概述论文_许玉崇

博罗县博物馆 516100

摘要:数字博物馆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它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而产生的。为人类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拟结合本馆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及所面临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博物馆;数字化;藏品;数据库

1 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保护与虚拟博物馆

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而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因而藏品信息化主要为遗产保存、学术研究、传播文化这三个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服务。藏品信息化就是将博物馆的实物藏品通过键盘录入以及扫描、照相、摄像等设备获取影像资料,将这些数字化资料进行存储,并且纳入系统中供人检索和使用。它不仅包括藏品本身的数据化,还包括对于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即数据库和通用网络平台的建设。藏品信息化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和建立虚拟博物馆的基础。虚拟博物馆运用索引及检索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将博物馆的藏品及信息在网上进行展示,以数字化形式对文物信息进行收藏和管理,达到存储数字化、获取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展示多样化、管理智能化的效果,是一座博物馆信息化的最终成果。

2.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技术应用

2.1 RFID 技术的应用

无线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家文物局对全国文物信息的管理采纳了“云”计算的理念,物联网技术辅助博物馆管理也成为了发展趋势。RFID射频识别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需人工干预,主要由射频标签和阅读器组成。RFID技术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近年来由于成本下降和功能提升,开始被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在文化教育领域中,首先应用在图书管理上:1998年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率先使用RFID技术进行图书管理,随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国的图书馆也相继使用。南博的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实现文物藏品出入库的自动识别和记录操作以及文物流动情况的追踪,提高出入库盘点效率,加强库存的实时化、精细化管理。采用RFID、GIS、GPS等技术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及软件技术,实现文物的全流程管理。

2.2 文物藏品信息化技术管理系统

藏品管理信息系统(Construc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是指建立包含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的管理信息系统,并由此衍生研究、文物保护、展览辅助系统。博物馆网站的虚拟文物展示也主要是依托于这个系统。目前国内博物馆普遍使用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大多数功能比较单一,即只能实现针对信息化的藏品进行管理,无法实现实物藏品的信息化管理,例如i-Muse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基于Internet技术和JAVA平台,只能实现博物馆基础的流程化和规范化管理。而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主体要求采用B/S方式来进行软件部署,藏品信息管理中的主要功能也有所增加,包括:藏品管理、检索统计、影像管理、流通管理、智能监控、修复保护、系统管理,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藏品管理(征集鉴定、藏品登录、藏品入柜、藏品出入库管理、藏品盘核、藏品注销、账册管理),其中保存的藏品信息也包括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记录、提供记录、鉴定信息、损坏记录、底账记录,保存底账功能是一个创新之处,对于藏品的信息和价值的认知有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很多时候不无价值;而在权限设定方面,也分普通馆员、保管员、超级保管员等多种层次。

2.3 高清影像采集

目前博物院采用专业数码相机及无影光棚进行摄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画幅相机(PhaseOnedf+),拍摄出来的tif格式的照片每张约在200M左右,大画幅相机(Sinarcmv),可以分别拍摄1闪、4闪、16闪的照片,4闪模式下拍出的相片每张就可以达到500MB。两种相机都采用的数码后背,可以直接在电脑上对焦,相应软件也都自带简单的图片处理功能,但是由于图片较大,批量处理时电脑内存不足,速度较慢。另外南博还引进了一台Cruse扫描仪,用于采集平面文物的高清数码图片,例如书画拓片、丝毛棉麻等。这台扫描仪支持大画幅的扫描,且单张分辨率可以达到600dpi,最高分辨率下单次扫描幅面为180cm×60cm,单次扫描时间约为20分钟,扫描出的数码图像的大小在1G左右,由于很多书画拓片超出了最高分辨率下单次扫描的幅面,需要扫描数次然后再进行拼接,一些成品画作大小可能会达到10G以上。

3.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对策

3.1保证资金投入,加强博物馆数字化软件硬件的开发研究

保证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保证资金用在科学的研究,以便有重大的科学发现,让信息资源具有科学价值;保证资金用在馆藏品的数字化和数据库的建设上;保证资金用在开发管理的软件与各展示中心上;保证资金用在软硬件配置和网站的建设上。推进软件的开发和研究。软件的开发和研究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

3.2加强博物馆数字化技术人才的培养

要更改有些博物馆人员的陈旧观念和知识结构,不断吸引人才和优化人才资源,创建良好的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信息数字技术学习氛围。为促进博物馆数字化的进程,在引进人才上,须注重掌握计算机操作,有软件开发基础的专项人员。同时,通过在职的教育和培训,使博物馆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软件的使用和藏品信息的制作等,以保证数字化建设的进行。

3.3加深对数字博物馆理论学习,转变陈旧观念

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基础,首先,物质基础是传统博物馆以及其收藏的藏品;其次,技术基础是数字信息化技术。物质基础与技术基础构成了数字博物馆;在此两基础上数字博物馆建立起了信息平台,其收藏的只能是数字藏品。但数字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一样具备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功能。数字博物馆是完全依赖数字藏品,并且须通过信息平台才能完成自身的功能。数字博物馆是对全球互联网开放的文化载体,它面对的是全网络的观众,因此数字博物馆建设必须考虑到这些普通观众的趣味、喜好和观赏力。只有加深对这些数字博物馆理论的学习,改变陈旧观念,才能树立起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正确观念,才能树立起为观众服务的观念。

3.4改进管理模式,制订数字化发展计划

数字博物馆建设的数字信息知识产权保护,这部分上交给博物馆的上级主管部门设立的专门机构负责,无疑是个较好的办法。知识产权统一管理,将数字博物馆变成数据集成库,各数字博物馆及附带的大量数字信息,集中统一起来由共同的上级来实施管理与维护;既提高了效率,也减少了成本。并且这项工作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靠博物馆目前这点人力财力物力恐怕也确实难以完成。比如,在浙江省,可以由浙江省文物局负责其管辖的各博物馆的数字信息知识产权保护。制订发展战略和计划。要根据博物馆的性质、工作目标、任务和事业发展等自身特点,在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总体的信息体系,关注信息全局、信息资源的可持续和信息安全。

3.5注重数字化技术更新,并将其融入博物馆藏品安全等工作

充分利用国内外同行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机会,促进信息技术更新,保证馆藏信息的充分利用,开发全方位数字化应用空间。数字博物馆建设要求对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进行数字化,博物馆的各部门各项工作均要数字化。包括藏品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藏品环境自动化监测控制、陈列设计多媒体的使用、办公自动化、防火防盗防藏品老化等技术防范自动化监控管理等。藏品的安全是博物馆不容忽视的工作,藏品环境自动监测控制措施和自动监测控制技术,它们对藏品的环境进行防腐、温度、湿度、光照等的自动监测和控制,保证了馆藏品的安全,使藏品的环境条件处在随时可控的范围,避免以往因为工作疏忽而导致的藏品破坏。使数字化建设不断适应博物馆的发展需要。

结语

藏品数字化管理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博物馆应充分认识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然趋势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博物馆的实际制定统一的数字化建设规划和框架。在有限的条件下,统筹利用单位已有资源包括硬件资源、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加大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和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以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促进博物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参与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步工作使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发挥效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共享这一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裕昌,廖元琨,赵天英.美国博物馆及其数字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博物馆,2013(03):82-88.

[2]赵龙.试论信息化管理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中的创新应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09):106-108.

[3]陈禹.文物藏品的数字化保护——以黑龙江省博物馆数字化保护为视角[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59-61.

论文作者:许玉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  ;  ;  ;  ;  ;  ;  ;  

博物馆文物藏品数字化技术应用概述论文_许玉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