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并守住自己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行为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己的论文,新课程论文,守住论文,教学理念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所处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浮躁的时代。教育也一样不可避免,我们已经身不由己地进入了浮躁的教育时代。现在的教育界:新理念多、新观点多、新模式多、新诱惑多、新评价多……致使从事多年教育的教师,变成了无头苍蝇,找不着北,有时甚至产生一种慌乱的感觉。
处在浮躁的教育时代,我们要有独立的判断与思考,保持自己应有的定力,不要被这个时代卷进去。当前,由于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产生了认识上的模糊和困惑、矛盾与冲突,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
反思一
把“公开课”当“作秀课”可以说,目前我们教师的授课与传统课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新课程还没有真正走进常规教学,而我们的报道似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之花在一夜之间遍地开放。为什么呢?因为遇到有领导或同行听课时,我们老师会根据听课人的口味,投其所好,让课堂形式花样百出。这种课,老师的心思不在学生身上,而在听课人身上:听课人是哪一种口味?怎样迎合他们?于是,课堂上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解说轮番登场,投影仪、多媒体大显身手,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生龙活虎,却置教学目的、任务于不顾,把上课当成了“作秀”,听课者听后往往有“美不胜收”之感!这种“作秀课”过后,往往还要重新“补上”,遭殃的是学生,所以大多数班级的学生反对这种课在他们班上。
笔者认为,上课决不能失去课堂的本真,应在保持课堂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自己的课给人以朴实无华的新异,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念,给同行以借鉴。
反思二
把“笑过”当“效果”在课堂上有的老师热衷于让学生做游戏、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表演、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或争辩等等。一堂课下来课堂十分活跃,学生笑声不断,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由于很多活动没有为学科教学内容服务,游离0于学科教学之外,加之耗时多,实际上使学科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学生“笑过”之后。其“效果”甚微!
笔者认为,课堂活跃的主流应该是显示思维的活跃,而非表面上看起来的“热闹”。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唯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是我们必须要引起关注的。
反思三
新教学方法“时尚化”我们知道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以“自主、合作、探究”三大教学方法为主流,但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常常把新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随处可见。
现象一
新课程人教版二年级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发现目前的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大都浮于表面。很多课堂上,当学生刚进入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教师就匆匆收场,学生缺少潜心学习的机会,缺乏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肤浅。有的教师直言不讳地说:“课堂上,我也想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担心学生的自主学习占用了过多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说法很有代表性。由于教师存在着这种思想,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
现象二
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倾向,每堂课都有学生小组讨论的安排,都是前后座位四人讨论,讨论结束,都有小组一个代表发言小结,小结之后,不管学生回答如何,老师的评语几乎都是:“很好!”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在开展合作学习时显得很盲目;合作学习的任务不适宜,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为合作而合作;没有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机会,调节合作学习的时间,单凭教师的愿望,想要学生合作多长时间就合作多长时间;学生的合作学习缺乏教师的指导,学生无法有效地合作,无法真正地合作;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缺乏必要的调控,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导致无实效。
现象三
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从自然科学到语文、社会、英语、音乐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却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据说某学校在推广4分钟上课模式),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甚至把过去一直认为较好的“精彩讲解”,不得不忍痛割爱!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以上反思,反映出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颇具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新课程教学中必然面临着传统与现实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任何文化、教育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能以彻底否定的态度看待以往的教育,要善于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营养。
用他人的理论,来作为我们自己的理论,用他人的实践来代替我们自己的实践,甚至用他人的实践来规定我们自己的实践,那肯定会出问题:别人都在用“现代流行的教学模式”,你还在留恋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别人上课“多媒体化”了,你还离不开“板书”与“板演”;别人课堂里仅有学生的声音,你还老是放心不下,循循善诱;别人一会儿“脚手架”教育原理,一会儿又“抛锚式”教学方法了,你还坚守“道而拂牵,强而拂抑,开而拂达……”弄得你自己找不到感觉了,教了十几年书,似乎一下子不会教书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区分什么是“与时俱进”,什么是“赶时髦”,得保持住自己不变的东西,在这种浮躁的教育时代,请瞄准并守住自己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