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形象政治权力在设计史上的传播_军事历史论文

设计史中视觉图像的政治力量传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像论文,视觉论文,力量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争海报设计

1.一战的海报设计

在现代媒体没有出现之前,招贴海报具有通俗易懂和大量发行的优势,是最为普遍的视觉图像传播表现形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征兵海报,其中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最为典型。在战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继续发展,海报作为一种符号语言,成为政治宣传的手段,为不同的政治目的服务。这些征兵海报所表现的是国家政府最好意志的体现,展现出国家兴亡,人人有责的精神。在内容设计方面,放弃使用战争的血腥场面,通过潜意识以及劝说式的诉求方式使得人民的士气得到极大的鼓舞与振兴。

以英美为代表的协约国一战海报设计在战争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诉求主题,而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政府政治需求的不同,造成各国的海报设计在内容和风格上有着不同的视觉表现。一向以浪漫色彩作为艺术表现的法国,由著名画家乔治·斯科特创作了一战期间最经典的海报之一(图1),画面的正中是法国的化身玛丽安,身着长裙,一只手挥舞着正义之剑,一只手高举法国国旗,在她的召唤中,法国军队向前进发。海报以女神和军队的图像集合,体现了法国的浪漫主义精神,希望以法国大革命中无畏的革命精神,鼓舞战争中的军民。

一战时美国著名的海报设计最为典型的是阿尔布莱德·里德(Alfred Leete)在1914年用凯臣纳勋爵头像设计的海报“Join Your Country's Army!”(加入国家军队来!),以及詹姆斯·弗拉格(James Montegomery Flagg)根据自己的画像在1917年设计制作的山姆大叔形象海报——“I want you for U.S.army”(我要你加入美国军队)(图2、图3)。这两幅海报在设计方面,表达出了一种抽象的民族情感,因而取得了非常好的政治宣传效果。之后的许多征兵海报也相继模仿,清晰的构图以及配有爱国色彩的图案使得征兵海报能够极大地展现主题,增强感染力,调动人们心中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情怀。

1915年,基里(Kealey)设计的“Women of Britain say……GO!”(英国女性的呼吁——向前进!)是一幅典型的与英国女性有关的征兵海报(图4)。画面中母亲和孩子站在窗前凝望着将要离她们而去的军队,由于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女性成为英国政府当时需要进行精神安抚的人群,同时,海报将女性看成是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时,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为低下,一般是不允许参与政治事务,所以针对女性诉求设计的征兵海报能够唤起女性同胞的爱国精神。

图1 乔治·斯科特创作的海报

图2 Join Your Country's Army!

图3 I want you for U.S.army

图4 Women Britain say…GO!

一战的海报还突出了以情感诉求打动人心的传播效果,长期的战争带来屠杀和死亡,让每个身临其中的人都感受到了恐惧的阴影和失去亲人的伤痛。英国国会征兵委员会意识到征兵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在宣传活动中,采取了不同以往的话语表达方式,在设计画面中增加了“缅怀过去的田园”式的生活场景和休闲状态,借以减弱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带给人们一种生活信仰的希望,唤起人们继续战斗、渴望胜利的决心。1917年的战时公债海报,一位白发苍苍、母亲形象的妇女位于海报中心(图5),背景是美军在战争中激斗的场面,她的身后飘扬着巨大的美国国旗,国旗上是醒目的标语“妇女!帮助美国的儿子们赢得战争”。相信这种诉求方式是每一位母亲或者是女性都无法抗拒的,这幅招贴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力量,被看做是女性主义觉醒的重要标志。

图5 《妇女!帮助美国的儿子们赢得战争》

图6 德国一战海报

同盟国的海报设计受到德国伯恩哈特引导的“海报风格”运动的影响,设计风格简洁明快,标语简单、图形简练,因而主题突出,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德国“海报风格”运动是围绕着海报设计为中心的平面设计运动,起初是为了适应德国繁荣的经济发展和商业需求,后来逐步被政治海报的内容取代。代表人鲁西安·伯恩哈特在设计中运用简单的图形和色彩平涂,配合醒目的文字说明和强烈鲜明的色彩,达到突出主题、醒目明确的视觉效果。伯恩哈特在一战中为德国设计的政治海报(图6),画面中只有斜向对角构图的一只穿着甲胄、紧握拳头的手臂,却出奇地舍弃任何表达战争的图形,采用了德国中世纪的图案造型,配合直挺坚硬的哥特式字体,表达出简洁但强硬有力的气魄,表现出作者试图唤起德国民众的民族情绪,以增加战争必胜的信心。

2.法西斯主义与纳粹设计

纳粹法西斯主义有反动的意识形态,以非理性主义、种族主义、精英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特征,拒绝科学与理性,曲解德国哲学家的理论,制造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独裁者不仅支配政府和政党,还支配视觉图像的展现形式,并利用其为政治目的服务。希特勒的统治以纳粹的意识形态入手,意图通过设计和艺术来体现个人的权威和民族力量,他反复强调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希望借助设计与艺术,体现日耳曼民族的优越,使德意志民族享受统治世界的地位,借助话语塑造文化,引起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变迁。

希特勒首先借用古代宗教中代表功德与力量的万字符,设计策划了纳粹的统一形象,倾斜的符号“卐”(图7)作为纳粹党的党旗标志,以满足他对宗教权威的崇拜、信仰和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倾斜的万字符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的大量使用,使这一标志成为帝国的代表,达到了强化纳粹精神和煽动民族情绪的作用。

希特勒为了更好地控制舆论和思想,个人确定了视觉图像设计的基本风格和特征,明确提出了海报宣传的目的和意义,要求海报的设计要把感情作为目标,通俗化、大众化,让所有人,包括最没有文化的人,也能够受到海报的感染,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霍尔温是纳粹御用的政治海报设计师,严格执行了希特勒的军国主义设计思想,设计色彩沉重,利用大面积的明暗对比和略加仰视的视角,营造出极权主义的视觉效果,以强化纳粹政权的强悍,并宣扬出一种充满“民族优越感”的种族主义精神。德国炮兵征兵广告和1936年柏林奥运会招贴设计(图8)都体现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3.二战中的海报设计

二战爆发后,英、美、苏各国政府都有组织地进行了宣传活动,利用视觉图像设计等宣传材料鼓舞士气。因此二战海报设计中除了传统的宣扬爱国主义、募兵和推销战争债券的主题,还有大量鼓励生产的主题,可见交战双方在战争期间也将生产和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二战时期的招贴设计中,以生产建设为主题的作品数量巨大。美国在二战早期为英国等盟国提供战略物资,后期本国的参战也使弹药和军备十分紧张,政府和民间组织号召生产的海报大量涌现,让·卢卡设计的《美国的回答——生产!》是二战时期美国最经典的海报设计之一(图9),是受到现代主义设计影响的平面设计作品,图形形象简洁有力,语言符号明确,在战争期间极大鼓舞了美国民众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心,获得1941年美国最佳海报奖和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展”大奖。此外,战时劳动力的急缺让妇女充当起了重要的社会力量,二战中号召女性参军和女性参加生产劳动的海报,成为二战海报的新鲜主题,女性的力量被不断强化(图10)。

图7 希特勒与纳粹标志

图8 1936年柏林奥运会海报

图9 让·卢卡《美国的回答——生产》

图10 《这也是我的战争》美国陆军妇女辅助部队征兵海报

图11 哈特菲尔德的反纳粹海报

图12 鲁少飞《全民抗战》

出身于红色世家的德国艺术家约翰·哈特菲尔德,是达达主义平面设计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在设计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左倾政治立场和革命的斗争精神。哈特菲尔德著名的二战海报都以对德国纳粹的揭露和抨击为主题,例如1935年,他以X光片半透明和照片的剪贴(图11),拼接出正在演讲的希特勒,在希特勒狂热的身体里,投射出一摞高高的金币,一方面暗示希特勒纳粹集团背后的财团力量,另一方面也揭露了战争的真正本质,即世界政治集团要求金钱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海报,被称为“宣传画”,也在抗日战争中被张贴在大街小巷(图12)。在物资极具匮乏,印刷器材奇缺的条件下,抗日宣传画多由艺术家手工雕刻木板等便于复制的艺术形式进行出版,虽然尺幅较小,缺少色彩并制作粗糙,但对日军暴行的揭露和充满爱国热情的宣传,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决心。

二、俄罗斯构成主义的政治符号和艺术表现

在一些设计史文献资料中,构成主义被描述成一种主要关注于美学的设计与艺术运动,事实上,构成主义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设计史上的重大转折,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的诞生,决定了构成主义的政治大环境和对政治的积极参与。“设计作为社会和政治转换过程中的一种潜在的积极参与者”的理念,使得构成主义的概念不仅仅停留在设计与艺术领域,还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层面。

构成主义海报(图13)是俄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意义,创造出一种新的图像形式。根据他们的理念,构成主义者的唯一思想体系基础就是“科学共产主义”,并将理论基础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之上。构成主义者致力于掌握理想主义世界观、物质主义世界观及科学共产主义的哲学和理论;致力于认识和掌握苏维埃的结构实践;致力于在共产主义生活中掌握社会文化的主动权。他们关于苏维埃社会和物质建筑的理论研究已经推动了这个团体从生活之外的经验工作到了真正的实践中。[1](P.159)

图13 构成主义海报

图14 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

塔特林设计的纪念碑高约1300英尺(比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高300英尺),由三个大空间构成,从底端至顶端的逐渐缩小,在一个由垂直支柱和螺旋线的复杂系统的帮助下直立起来,三个部分呈现倾斜的角度和无限螺旋旋转、向上升腾的动势,协调一致的形式,代表革命不断深入和向上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一种坚定向上的共产主义信念。纪念碑通过一个特别的机械装置可以三个部分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而非一般静止的状态,塔特林用运动象征着轰轰烈烈的革命,并让人将人类解放运动的意义与宇宙和星球运动的象征意义进行联想,是一种宇宙体系运转的暗示,令人产生崇敬和膜拜的心理(图14)。

纪念碑是“实用目的与纯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以符号化的视觉心理,表现深刻的象征意义,使艺术成为国家政权的宣传方式,实现了艺术形式和政治功能的统一,被视为构成主义设计的权威作品,并代表着一种民主政治的强烈诉求。纪念碑是革命象征,也是时代的象征,“钢铁如无产阶级意志般坚定,玻璃如良心般干净”、“我们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塔特林正在制造螺旋上升的现代标志,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被选作时代和活力的象征。”[2](P.65)

构成主义者将艺术家与大量生产、工业联系起来,致力于界定出新的社会与政治秩序,并利用各种设计艺术形式来支持革命,鼓舞士气。构成主义平面设计最重要的政治符号特征就是以几何学原则抛弃了任何具象的、自然的特征,并尝试在空间和造型上寻求一种理性的几何秩序,借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1919年冬,李西斯基在至上主义绘画的构成主义因素中找到构成主义视觉设计的新探索,将其中的点线面的组合借鉴到设计之中,认为几何形式的语言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认为抽象设计元素有着更直接的政治宣传效果。他用俄语“为新艺术”这几个字的缩写“普朗”来称呼这种新的设计形式,在集合了绘画与建筑艺术特征的同时,将艺术与设计进行有效结合,李西斯基正是通过“普朗”的设计实践,把至上主义艺术形式直接用于平面设计,在他的海报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平面设计作品中,能够明确这种倾向,挖掘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的联系。“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并置、图像重叠、不同视点的构成组合、画像的切割与重构、强烈的对比和变化取景角度等手段,赋予了原本是静止的摄影作品以特殊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利用图像元素进行作品剪贴艺术的先驱之一。”[3](P.86)他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视觉语言,使以抽象几何图形为代表的理性符号成为艺术化探索的新思路,而这种理性的符号被认为是适宜体现政治观念的设计符号。正如他所言:“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不是以主观而是以客观为基础的。这正如科学之所以能被精确地描述,是因为它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它不仅包括纯艺术,也包括屹立于新文化前沿上的所有艺术形式。艺术家既是学者、工程师,也是劳动人民的同行者。”[4](P.195)

李西斯基的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图15),是完全运用抽象几何图形的招贴设计作品,构图简单,色彩强烈,有着丰富的政治象征意义。李西斯基认为,没有人会混淆一个圆或者一个三角形,因此几何形体有着最直接有力、最快被识别的符号特征。从符号的角度,他充分利用了几何形体的这一明确而有力的特点,在设计作品中,代表红军的三角形以尖锐的动态深深插入代表反革命势力的白色圆形中,以几何形态和色彩的抽象、概括,在视觉上形成对立冲击的关系,表现出斗争的观念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充满政治观念的隐喻和丰富的政治含义,明确易懂的图像信息易被理解和接受,强烈的视觉冲击鼓舞了人民大众的士气,是一幅构成主义的经典设计作品,并对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15 李西斯基《红楔子攻打白色》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最佳结合,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构成主义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但与风格派等其他现代主义风格相区别的是,构成主义中的技术与艺术的探索和尝试,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并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影响,因而构成主义的视觉语言符号,充满象征和隐喻的政治意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视觉图像设计:树立社会主义政治观念与国家形象

二战后,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促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量独立建国,这些国家的政治宣传画,与政治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图像设计为传达某种政治理想与某种政治观念的作用,是特定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反映。

20世纪60年代涌现出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环境和政治背景都不相同,但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大量的海报作品设计出版,以波兰和古巴为代表,具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波兰的政治宣传画更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水准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波兰战后的平面设计,特别是海报设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作为国家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被看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设计,成为政府掌控并进行传播的政治文化,是在国家政权管理下设计艺术发展的极少数特例之一。

在卡斯特罗(Fidel Castro)的领导下,古巴人民通过武装革命最终取得国家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1961年,卡斯特罗通过举办艺术会议,将艺术家的创作与政府联系起来,产生了社会价值。在艺术家创作主体自由的前提下,古巴的艺术家们的创作必须符合古巴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必须体现其政治立场,达到宣传其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条原则的提出,使得古巴的海报设计中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以宣传古巴政府的政治海报。

1961年,卡斯特罗政府召集了文艺工作者会议,确立了政府和文艺界的合作关系,提出了古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原则和立场:即保证文艺创作的自由,并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前提,艺术创作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体现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鲜明立场和创作原则,为革命服务。

古巴的平面设计因革命的要求而产生,古巴革命海报留给世界印象深刻。如马丁尼兹设计的宣传古巴英雄的海报(图16),突出主题,人物线条简单,色彩多平涂,字体醒目,色彩明艳,具有粗犷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充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胜利的气息。《游击战英雄之日》纪念海报以古巴民族英雄切·格瓦拉立红色肖像作为视觉中心,以放射状的构图表现革命波涛汹涌的热潮,1968年古巴革命9周年庆祝活动上,哈瓦那革命广场挂出了18米高的格瓦拉肖像,带着贝雷帽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切·格瓦拉的形象,成为国际性的革命象征性符号。马丁尼兹和贝特朗等青年设计师受聘于政府,主持政府的政治运动宣传设计项目,并作为古巴政府革命行动委员会的顾问,为古巴的文艺发展和政府形象的塑造做出巨大贡献。

图16 马丁尼兹 古巴革命海报

卡斯特罗政府将世界人民的反美帝斗争视为己任,特别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外宣传的政治海报设计部门——“亚非拉团结组织”,以宣传共产主义国家为目标,用以促进亚非拉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对亚洲等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秘密出口海报。这一“国际化”的设计任务要求海报具有跨文化跨文字传播的功能,因此海报的设计以图形为主体,采用非常具有斗争性、色彩强烈并通俗易懂的视觉形象,文字说明很少或几乎没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量海报设计都是为“通过宣传达到改变观众的政治理解、政治立场的目的。这种宣传是其他的设计范畴所没有的。不少第三世界的政治海报具有两方面的基本目的,一是通过海报的设计,来促使国内的人民站到设计者的政治立场方面来,是国内政治运动的有力工具;而另一方面,则是促进外国对于他们国家的政治问题有广泛的了解,争取国际支持的手段。”[5](P.83)

图17 Day of the Heroih Guerrilla

艾里纳·莎拉若(Elena Serrano)设计的海报《英雄的游击队之日》(Day of the Heroic Guerrilla)(图17)宣传了阿根廷裔古巴领袖,在玻利维亚支持反政府游击战争中英勇丧生的恩涅斯多·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他曾经是卡斯特罗的革命伙伴,被人们称为“红色的罗宾汉”。莎拉若在设计海报的时候,没有使用任何的文字,仅使用了格瓦拉的人物肖像作为海报的元素。在海报的表现方面,采用了当时兴起的光效应艺术的方式,使得格瓦拉的人物肖像呈现出一种放射状的效果,这传递出要宣扬格拉瓦的革命精神,让这种革命光辉照耀整个古巴国土的设计思想。另外,采用这种放射状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刺激,能够很好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此,这幅海报成为古巴革命海报中的典范之一。

中国在“抗日战争”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海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大批的政治海报成为中国政府强有力的宣传媒介,在此期间,优秀的艺术家们满怀民族之感、爱国之情创作出的政治海报激励人民奋勇抵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而奋斗。

在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惨案后,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愤怒不平,政府的软弱激起了众多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这幅由鲁少飞创作的《全民抗战》的海报就是其中之一(图12),海报采用了版画的创作方式,充分利用版画的“硬”夸张展现出坚强有力紧握枪支的手臂。在手臂高举到空中之时,绽放出万丈光辉,显示出革命的坚定信心。整幅海报通过刻画大量的人民群众以及版面的设计,渲染出了全民抗战的革命信念,传递出人民获得革命胜利的信心。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海报,大部分采用了简明的图形语言。相比文字图形语言在视觉传达上面更为直观,尤其是经过创意、夸张之后的图形语言其表现效果得到增强,能够更为充分地传达信息,展现主题。海报《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图18)在海报的图形方面选择了抽象化的太阳、光芒、红旗以及工农兵。色彩只有红、黑两色,形成强烈的对比。海报的版式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组合给人一种团结奋进之感,也展现出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图画语言的特色。《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正是通过图形与色彩的组合,实现了政治功能的传递。

图18 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

四、20世纪60年代后激进的政治文化背景与波普设计

波普艺术(Pop Art)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之后影响到欧美国家及地区。Pop 一词是英语单词popular的缩写,其含义是通俗、流行文化。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流行文化的发展导致平面设计的视觉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加拿大的信息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通过对1958年广告的分析得出来“媒体就是印象”的结论,强调了“如果说是由于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诱发了形态,不如说是人类根据传播信息媒体的性质去创造明确而有价值的形态”。[3](P.249)

波普艺术的思想影响到设计,主要表现在英国的波普设计运动,这场设计运动实质上是知识分子发起的一场反现代主义设计的运动。波普设计产生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持续发展促使社会上的物质产品日渐丰富,加上年轻的设计师们对于传统的设计观念,包括对于现代主义的传统没有依赖之情,进而转向更加关注个人的性格、习惯以及爱好等方面的内容。

英国波普设计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他的代表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采用了拼贴的方式表现,成为波普拼贴画的典型(图19)。画面中的肌肉发达的男人和性感的裸体女人是20世纪60年代的典型的明星形象,而广告、照片、电视、收音机、吸尘器等反映出的是西方当时最为流行时尚的生活方式。

图19 到底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图20 玛丽莲·梦露

图21 恩涅斯多·切·格瓦拉

图22 安迪·沃霍尔《毛泽东》

在波普设计传到美国之后,对美国人生活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他的设计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利用生活中的视觉元素来表现美国的生活与流行文化。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语言表现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化。无论是在图形元素的选择到画面的色彩搭配,都展现给人们一种流行与通俗,传达出的是消费社会的生活文化理念。安迪·沃霍尔最为著名的作品《玛丽莲·梦露》(图20),在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个人创作特色,将鲜艳的色彩搭配,“复制”拼贴电影明星的选材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在他的另外作品如《毛泽东》、《奥黛丽·赫本》、《恩涅斯多·切·格瓦拉》(图21)中也都采用了较为相同的创作表现方法。

波普设计不仅仅与商业、经济和文化紧密联系,当波普的形式与政治主题相契合,与具有政治含义的视觉符号相结合,则成为这一时期最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被称为“政治波普”,与之有关的设计评论和设计展览在西方世界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纽约“教父”的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曾在他的工厂完成了毛泽东头像的丝网版画,并通过机械复制,将政治人物的形象变成流行文化中的符号,契合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伟人形象的抽象与无限复制,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沃霍尔式波普艺术,并成功模糊了它的政治背景和艺术特征,将它推向大众与消费(图22)。

五、网络宣传与美国政治选举

在政治活动中,充分利用媒体来宣传是美国政治家的传统。例如,罗斯福曾经就充分利用电台广播进行政治演说,肯尼迪也在竞选时充分利用了电视媒体的宣传。为此,美国政治学家西奥多.H.怀特曾形容美国的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政治与电视现在已经纠结地难解难分,谈政治离不开电视,谈电视离不开政治。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在为适应这一舞台而变化着。”[5](P.28)

在信息时代,奥巴马对于互联网的充分而巧妙地使用,调动了广大的美国民众,创造出属于奥巴马的政治环境,因而奥巴马能够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所以,将新的传播媒介运用到政治宣传中,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增加选民的支持率、调动选民的积极性成为政治家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奥巴马来说,个人网站My Barack Obama(http://my.barackobama.com/)的建立成为他及时展现形象以及宣传他的政治理念的重要渠道。他为了吸引更多的选民的关注以及获得年轻一代选民的支持,在网站图形风格设计上,给人一种简洁、大方、富有活力但不失成熟稳重与政治威严的视觉效果。另外,官网的设计非常人性化,表现出极强的互动性,能够通过官网便捷地链接到视频网站和网络社交等,如:Facebook,You Tube,Twitter,Flickr等等,下载或浏览有关奥巴马的各种多媒体文件。奥巴马的官网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选民在网站上得到信息,同时注册后,选民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还可以参与政治讨论、捐款、加入团队等等,让选民能够全方位地融入到奥巴马的世界中,奥巴马的政治宣传也进一步深入到每个选民中间。

在奥巴马2008年竞选期间,在所有的奥巴马的政治宣传中,都有一个统一的视觉设计。其中,竞选海报以及竞选徽标所传递出的信念让选民们相信:选择奥巴马就是选择了希望、选择了未来。在竞选徽标设计上,使用了太阳从红白相间的条文之上升起的景象作为主要的图像形构成要素(图23)。圆形的徽标设计取自于奥巴马名字的首字母“O”,红白相间的条文象征的是地平线,其设计来源是美国的国旗。蓝色的天空与升起的太阳象征的是党派的更换带来的是希望、活力与光明的未来。竞选徽标的背景色选择了深蓝,给人一种成熟、稳重、可靠的信任感。整体上,奥巴马竞选徽标的设计通过视觉形象传递出的是一种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信息,让美国选民看到之后,有一种亲切感并能够迅速了解奥巴马传递的讯息,之后让美国选民对他产生信任并进而支持他。

图23 奥巴马竞选徽标

图24 Dream

图25 Vote

图26 Change……we can believe in

奥巴马在竞选中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政治海报来宣传。同样,网络海报也是通过视觉的图像来联系传递给受众,其中奥巴马的海报设计非常重视这几个方面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视觉接触以及传递的态度。在竞选海报《Dream》的设计中,充分使用了“目光”的接触来传递信息。海报中,奥巴马的双眼充满坚定的信心与平静,直视着受众,让选民看到后立即得到信息:投奥巴马一票。在奥巴马的肖像背后选择了反射状的太阳光辉为衬托,更突显出奥巴马是一位充满希望与梦想的理想总统。同样是通过奥巴马的“目光”来传递信息,在海报《Vote》中的表现方式与《Dream》中就有所差别(图24)。在海报《Vote》中,奥巴马面带微笑,目光中散发出温和的气息,极富亲和力(图25)。通过海报上的“Vote”直接将信息传递给选民,希望选民将选票投给自己,支持自己。这则海报充分使用了情感诉求来拉近与民众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让奥巴马本来高大的政治人物形象瞬间发出强大的亲民感,在美国选民看后,感觉奥巴马待人非常友好,愿意进入他的世界。因而,获得美国选民的支持。

与上两幅海报采用“目光”传递信息不同的是,海报《Change-we can believe in》改变了宣传的方式(图26)。在海报中,选用了竞选徽标作为背景之一,把奥巴马眺望远方的侧面肖像与竞选徽标融为一体,并用航拍太空地球作为大背景,创造出一种深远的意境,这正是海报所想要创造出的图像效果。标题:“Change-we can believe in”,说的是现在的美国需要改变,改变种族歧视,改变美国的领导方式,而这种改变正是奥巴马能够给美国人带去的。海报的“Change”正是在呼吁美国人的行动,而“we can believe in”是让美国人相信奥巴马,相信奥巴马的世界能够让美国更加光明。从而在潜意识下实现海报的政治宣传主张的同时,获取众多选民的选票。

纵观设计发展的历史,视觉图像设计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也参与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的构成,视觉图像设计的主导思想反映出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和价值的总体倾向,体现政治管理者的意志。视觉图像设计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方式,对塑造国家形象,打造政党政治平台、营造国际政治交流空间,强化国家政治观念、打造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视觉图像设计的政治符号与传播,成为一种政治的表达,视觉图像设计无意识地承担了改造社会的政治重任。

标签:;  ;  ;  ;  ;  ;  

视觉形象政治权力在设计史上的传播_军事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