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效果探究论文_方慈珍

方慈珍

(青海大通县医院 青海西宁 810100)

【摘要】目的:探究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接诊的糖尿病通性神经病变患者88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9%,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结论: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中药的安全性更高。

【关键词】六味地黄汤;糖尿病通性神病变;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152-02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是非常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诱发因素非常多及。西医认为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多是因为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以及周围血管病变造成的[1]。糖尿病在中医学上属于消渴的范畴,但是关于周围神经病变没有明确的称呼。但是由于该病是因为消渴造成的,所以在治疗时加强消渴的治疗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2]。本文选取我院接诊的糖尿病通性神经病变患者88例,探讨了常规西药和中药治疗的效果,现将结果做出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诊的糖尿病通性神经病变患者8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44例。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50~70岁,平均年龄(52.6±7.2)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15.6±7.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53.1±7.3)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4.2±7.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对比无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超过7.0mmol/L,糖耐量检查,2h血糖水平超过8.9mmol/L~12.2mmol/L。周围神经疾病诊断:根据临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为准。

中医诊断标准:消渴:“三多一少”症状,小便多、饮食多、饮水多,过度消瘦。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出现四肢皮肤感觉异常,有针刺、麻木感,如蚂蚁走动、脚踩棉花,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大便不畅,伴有大汗、潮热感。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西药治疗,服用卡马西平初始剂量25mg/次,使用7d后增加50mg/次,连续治疗3个月。研究组患者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主药方:山茱萸肉12g、牡丹皮10g、熟地15g、山药12g、茯苓10g、泽泻10g,上述药煎水服用。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手淡白无华、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可增加黄芪10g、党参10g,补气补血;出现腰膝酸冷、四肢刺痛感、畏寒盗汗、五更泄泻、水谷不化等,可增加黑附子10g、肉桂5g,有通经止痛的作用。出现胸胁胀闷、四肢窜同感、舌苔暗紫,可增加柴胡5g、红花2g、桃仁5g,有化瘀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

1.4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自觉临床症状消失,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血糖水平下降。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使用计数资料(n,%)表达,分类数据使用χ2 test进行分析,以0.05为检验标准。若对比差异P<0.05,表明组间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2%,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4.09%,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见表。

3.讨论

糖尿病又可以称为消渴证,主要临床症状为多饮多食、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近些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而并发症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西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糖水平、病程有关。目前临床上治疗多使用镇痛剂、麻醉药物,但是药物的副作用非常大,疗效也不持久,价格较为昂贵。传统医学中有“瘀则不通、不通则痛”,指的是淤血造成血行不畅、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临床上有使用活血化瘀、通利血脉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研究[4]。本次研究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变多是由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产生的,燥热伤津,加重阴虚,所以该病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种互为因果,诱发疾病。所以治疗应该以治阴为主,活血为辅,达到理想的效果[5]。六味地黄丸是北宋名医钱仲阳发明的,其中的熟地具有补肾阴的作用,山药能够滋补脾肾,山茱萸肉能够滋肾益肝;丹皮能够泻肝火;红花、川穹、桃仁具有活血逐淤,促进血行的作用,上述药方联合使用三阴并补、滋阴活血。卡马西平能够降低神经细胞中钙离子和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抑制细胞兴奋,达到抑制痛性神经病变造成的疼痛和麻木感。但是只能祈祷短暂的效果,长期疗效不显著,对肝脏的损害较大[6]。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六味地黄汤治疗,能够提高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采用六味地黄汤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中药的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东亮,甄景志,陈强.针刺联合足浴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7,13(2):51-52.

[2]陆而立.中医外治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4,27(11):117-118,119.

[3]张奇芬,熊燕,贺志力.中医埋针联合依帕司他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18):4131-4132.

[4]孙欣.硫辛酸注射液治疗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09(2):65-67.

[5]封彦召.中医康复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4,15(8):97-97.

[6]红杰,褚晓秋,胡咏新,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5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7,29(1):29-31.

论文作者:方慈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4

标签:;  ;  ;  ;  ;  ;  ;  ;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效果探究论文_方慈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