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的理论分析及对策_制度理论论文

“减负”的理论分析及对策_制度理论论文

“减负”的理论透析及其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最近两年几起中学生因不堪学生重负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又一次引起了教育界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中小学“减负运动”及理论界关于“减负”问题的讨论。那么,何为“减负”?影响“减负”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切实落实“减负”的有关对策提出自己的浅见,供与大家商榷。

一、“减负”的涵义

“减负”即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澄清“减负”所要减的负担的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减负”的重要意义,避免“减负”工作流于形式大有裨益。这里所指的负担,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用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是指用于单纯的知识记忆、书本知识掌握、机械重复的时间过长过多,这样就占用了学生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活力及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上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学习时间过长、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过多造成的,学生不得不牺牲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缩短正常休息时间,减少娱乐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得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小学生中,一年级睡眠不足的为44.4%,三年级为48.5%,五年级为58.7%,睡眠不足的学生数量随年级升高而增加。另外,1993年有教育工作者对10省市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4%,初中生为45.5%。(注:段鸿,高正玲.教学论应重视学生作业问题研究.固原师专学报(社科版),1999(2):58~61.)学习负担过重已成为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直接因素。而学生心理上的负担,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及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缓慢等原因,目前尤其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又是造成学生生理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心理上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学习竞争、升学、就业等压力造成的,当前主要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学生本人对前途的担忧、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学校提高“三率”(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压力等等。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心理过度焦虑、忧郁,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造成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应仅理解为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它涉及到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也不仅仅是学校要做的工作,而是整个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总的来说,它涉及到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建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等几个层面。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家长都应对“减负”的内涵持有理性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减少作业量,多开展课外活动”的表面,避免曲解“减负”的真正要义而使“减负”工作停留在肤浅和狭隘的认识上。对“减负”的理解是否正确,从微观上看直接影响到“减负”落实的质量,从宏观上看,则是涉及我国未来教育内涵的基本走向和中华民族国民素质培养的千秋大计。

二、影响“减负”的因素

(一)观念层面的因素

首先,目前“减负”工作实效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观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根深蒂固。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民主传统不同,因此在人才观上也大相径庭。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多元文化传统与民主意识使人的性格趋于自由、开放与浪漫,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注重对人的个性的张扬和对人的创造性的充分理解与尊重。相比之下,我国两千多年来以家族为本位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自思、反省、礼让的传统观念要求培养内敛、含蓄、服从的谦谦君子,注重人情伦理,而不注重凸显人的个性。这种人才观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对教育观念产生的历史惰性的一种表现,造成了我国同西方国家教育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差异。比如,我国的课堂教学是整齐划一的,类似一种军事化的管理,而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是生活活泼、自由随意的,体现出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显然后者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它的积极的一面对我们树立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外,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与凯洛夫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范型对我国培养人才的规格也有着长远的影响。即:传统教育重教轻学、重师轻生、重知识轻能力、重理性轻情感、重共性轻个性。在人才观上倾向于培养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知识型人才,而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健康人格及多方面素质的发展。传统教育下的人才观也造成了社会对人才成就的单一价值取向——只有按部就班地读好书上大学、上名校才能成才。这些都成为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和作业量的借口。由此看来,在传统的人才观没有彻底转变的情况下,从教师到家长都不能真正理解“减负”的意义所在,从学校到社会就不能抓住“减负”的实质,“减负”工作自然也就难以落实。

(二)制度层面的因素

细分析起来,造成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教育状况而引发的一种链锁反应,从中我们也可以悟出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尽管从历史的角度看有很大提高,但与其他表达国家相比仍比较落后,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落后的经济基础不可能为人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如从高等教育来看,我国目前有高校1000所,美国有3500所,而美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5;俄罗斯人口只有中国的1/10,大学也有1000所。(注:马立诚.教育反思的要害.南风窗,2000(4):50.)正是由于教育规模的限制,决定了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决定了在招生考试制度上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实。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首先影响到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进入高校的学生被冠以“天之骄子”之名,有更多的进一步深造或从事较好工作的机会;其次影响到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即以传统意义上的“三率”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并以此作为给学校排队,给领导、教师定业绩的指标;再次影响到用人制度,助长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所有这一切都对基础教育形成一种不良的导向作用,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的确立、教育教学模式及方法的运用等等。因此,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甚至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过早地套上考试的枷索,进入“失乐园”,背上了沉重的竞争、升学和就业的包袱,学习负担过重就是它的直接体现。由此看来,“减负”的落实有赖于合理的相关制度的建设,尤其是人才与教学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乃至新时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学制体系的合理建构。

(三)教师素质层面的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是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个基本因素。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道德滑坡”现象在教育界中的体现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有些教师过分注重工作的经济效益,对事业缺乏责任感;有些教师把消化、理解课堂教学知识的过程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的形式扔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也是有些教师提出学生“减负”教师必然“增负”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也与教师本身的教育理论修养、教育教学水平直接相关。有的教师不能胜任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不能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而把剩余的包袱扔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还有的教师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认为学生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越好,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看来,影响学生真正“减负”的一个基本因素与目前我国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息息相关。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我国大专层次的小学教师1992年占小学教师总数的3.1%,1995年上升为5.6%,本科层次的初中教师1992年占初中教师总数的8.4%,1995年上升为9.4%;(注:国家教委简报,1996(27):5.)而目前在美国中小学教师中,学士占48.3%,硕士或专家占51.7%。(注: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美国教育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9.)

三、落实“减负”的对策

(一)落实素质教育的人才观,在整个社会建立多样化的成就价值取向体系

要使“减负”真正从口号落到实处,首先要求人们转变“教育是对已有文化的传承”的传统教育功能观,转变“用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来衡量教与学的质量”的传统教学质量观,转变“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传统学生观,最终树立素质教育的新型人才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客观上要求培养的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并在未来社会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21世纪的人才在学校学习阶段不仅要掌握“双基”,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有能力继续学习和解决在未来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培养出的不仅是熟练的知识型或单纯的学术型人才,更是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着多方面良好素质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新人才。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不仅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要转变观念,从整个社会来讲,也应建立一种多样化的人才成就的价值取向体系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精英式”的人才成就的价值取向,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价值观。

(二)建设合理的相关制度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状,在转变教育观念基础上,需要现行的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分配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如在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的方式、方法和内容方面,力求使招生考试制度有利于扩大招生规模,有利于多方面人才的选拔;在增加教育投入方面,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私人办学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办学,严把私人办学和社会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使这些学校具备与国立学校相同的竞争力;在用人制度上,应改变盲目攀比高学历的状况,使文凭与水平相吻合,有利于真正人才的选拔、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和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在学校的教育制度方面,尤其要改革传统的以单一的分数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标准的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建立有利于调动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积极性的新型教育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制度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在这方面,全国已有不少地方进行了相关的教改实验,有些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以等级制代替传统的百分制的学生能力评价体制的实验。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减负”之后,课余活动时间增多,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场所。据相关报刊介绍,许多地方都已设立了类似供学生活动的场所和社区教育服务机构。如哈尔滨市定于年内开办100所“减负书屋”,为中小学生提供大量的课余科普读物,以便让他们在“减负”之后有更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布置一些社会实践作业,调动学生多方面兴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理论修养,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从教师素质层面上看,为使“减负”工作落到实处,还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采用正确的激励机制使他们努力钻研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除此之外,教师应有深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甚至是脑科学方面的知识,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继续深造,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对在教学工作中富有创新精神且成绩突出的教师应在评职、晋级及待遇方面区别对待,调动他们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树立良好的钻研、探索和竞争的风气。从长远规划来看,国家应多形式、多渠道地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进而提高中小学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为新世纪的我国输送大批合格的有竞争力的新型人才。

总之,“减负”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关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减负”工作的落实不仅涉及到宏观层次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中观层次的教育制度的变革,也涉及到微观层次的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操作体系的变化等。为此,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将“减负”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标签:;  ;  

“减负”的理论分析及对策_制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