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研究——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经营论文,经济学论文,框架论文,我国农业论文,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4)06-0016-0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结合当前加快推进农地流转的背景,各地开始推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本文拟选择合适的分析框架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如何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益进行思考。 一、相关文献评述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在其著作《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就曾提出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断,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推行农业合作社起便开始了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1984年我国农业达到阶段性最高产量后,全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徘徊,同时土地平均分散分配到千家万户的弊端也开始显现。为了克服农户小规模承包土地与农业现代化规模生产的矛盾,人们开始尝试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1994年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总结了我国自1987年开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阶段性经验成果,认为我国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众多学者结合当前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困境展开了研究,认为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①。蒋和平提出需要对农业规模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②。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证方面,吴桢培对湖南省农户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农户经营的最佳生产经营规模③;许庆等则基于区域调研数据,得出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结论④ 客观地说,国内目前集中关注的适度规模理论抓住了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一个特征性事实: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并在此基础上力图设计出适合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仔细推敲发现,适度规模理论重点强调外部规模大小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忽视了对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内生成因的分析。阿林·杨格指出大规模生产概念的使用忽视了分工经济现象,如果只观察一个企业或一个特定行业规模变化的效果,则递增报酬的实现机制就不能被充分地理解,因为累进的行业分工和专业化是递增报酬实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⑤。有的研究把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引入到对企业行为和产业经济发展的探讨中,基于此类研究,杨小凯等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初始生产要素和最终消费之间插入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工具、半成品、知识的专业生产部门,使分工越来越精细”,并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建立起了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用数理方法具体分析了城市以及企业生产规模的形成⑥。在此框架下,众多学者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和探讨,刘明宇通过分析分工的制度障碍,认为农民贫困是因为失去了自主参与和分工的自由,而解决贫困的办法就是消除不恰当的分工安排⑦;向国成同样从分工角度解释了我国小农经济效率问题,认为通过分工深化可以改善农业效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方法⑧;实证方面,高帆基于中国31个省的截面数据,证明了分工演进综合指数可以有效地对农民收入增长和农业发展进行解释⑨。 以上学者分别从两种路径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提升进行了具有意义的探讨。仔细思考后发现:主流适度规模理论未能真正指出规模化的内生机制,从而不能有效解释实践中存在的规模效益不高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试图以分工专业化为视角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转变进行讨论,以期寻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二、分工与专业化视角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析框架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化农民身份,解决农业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杨小凯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在有连续性的消费者—生产者集合里,一定存在分工均衡,而当分工均衡和交易费用存在时,个人最优决策不会是卖一种以上的产品,不会同时买卖同种产品,不会买和生产同种产品⑩。这个定理被称之为文定理。文定理说明了最优解的个数要比所有角点解和内点解的数量少得多,所以在具体运用超边际分析时第一步就应当利用文定理排除不可能最优的角点解,然后再对剩下的角点解进行分析。在农业发展中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思路主要是通过超边际方法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分工、交易效率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联。分工专业化是基于广义农业生产而言的,即农业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服务型生产两部分,所谓初级生产就是直接耕作部分,服务型生产是包括生产前期的农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配套服务提供、初级农产品加工经营以及产品营销贸易等部分。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不仅仅只涉及农户、分工专业化的背景下,城镇系统也会参与到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当中,所以农业生产的分工专业化既是初级生产与服务型生产的分工专业化,同时也是农村系统和城镇系统参与生产的分工专业化。 1.基于分工专业化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 (1)理论假设。假定1:消费者—生产者分为农村和城镇两个系统,每个系统有(i=1,2)个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的集合都是一个连续系统。 假定2:农业生产活动分为农业初级生产x,服务型生产y两个部分。设表示产品x和y的自给量,表示每个系统的产品x和y的市场购买量。表示每个系统的产品x和y的市场售卖量。 假定3:两个系统之间具有外生比较优势。 假定4:存在交易费用。为了简化计算,不区分有合同约束和无合同约束的情况,统一把看作外生交易效率系数,代表交易的条件,同基础设施、运输条件、一般性制度环境有关。表示每购买一单位产品,买者只能收到,有1-在交易过程中损失掉,被称之为冰山交易成本。 (2)模型构建与角点均衡解分析。效用函数:;其中,α和β代表人们对两种产品的偏好,本文默认α=β,旦α+β=1。 在上述模型当中,表示系统i内个人用于生产j产品的劳动量,是系统i的个体生产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而比较优势约束条件说明的是农村系统进行初级生产相对于城镇系统具有比较优势。整个模型中共有等6个变量,所以不同的生产组合共有64种,但是根据文定理和约束条件可以排除61种组合,剩余3种类型结构: 模式1:自给自足模式。可以由式所定义,如果所有个体都选择模式1,此种组织结构被称为结构A。 由市场出清条件,相应地解出不同结构被选择的相对参数区间,下表1将给出4种结构下的相对价格、相对参数区间和人均真实效用。 (3)一般均衡的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根据总成本—效益分析法和一般均衡的定义来分析表1中的四种结构分别出现的条件,即对上述均衡解进行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例如对Ba进行分析,如果分别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则Ba可以被认为是一般均衡:第一,,即城镇系统的个体愿意专业生产y;第二,,即农村系统的个体愿意选择模式(xy/x);第三,,即农村系统没有个体专业化生产x。通过求解得出只有当时成立。类似地分析其他结构的均衡条件,得到超边际比较静态的真实结果,如下表2所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农业生产的一般均衡是由农村系统和城镇系统的相对生产力、相对偏好、相对人口规模以及交易效率所决定的,其他参数给定时,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提高,一般均衡就会从自给自足转变至局部分工,最终转变至完全分工状态。这种分工经济被称为全社会的递增报酬,而且这种递增报酬即使没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也是可以出现的。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作为社会整体的均衡的综合生产力就会提高,所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生产中初级生产活动与服务型经营活动的专业化分工,并且由于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比较优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初级生产活动更多的由农村系统参与,服务型经营活动更多的由城镇系统参与。 2.基于Francois模型的分工规模动态分析 基于对城乡系统的超边际分析,初级生产和服务型生产的分工专业化是随着交易效率提高的农业生产经营最优模式。基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得出的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并没有体现出随着分工的深化,城乡系统人口的双向流动造成不同生产规模的动态变化,这里将基于超边际分析得出的结论,结合Joseph F.Francois的模型进行分析。 (1)理论假设。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添加技术指标v=1,2…n并代表专业化程度,可以看作是生产所需要分割的环节和步骤,由于存在专业化生产,可以假设生产规模报酬递增。另外,假设两系统人口可以相互流动,以专业技能为导向从事专业化分工。 基于推导结果,随着分工专业化程度加深,生产直接劳动和非直接劳动需求之间的比重会产生变化,详见图1。由图1可知,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服务型生产比重越来越高,可以说分工促进了服务型生产的发展。 图1 分工深化与生产者服务活动扩张 资料来源:作者参考Francois的相关论文绘制得到。 三、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市场化”模式 美国是生产经营大市场化的代表,其最大特点是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市场起主要作用,各市场主体专业分工,密切协作,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仅占全国3.1%的农业劳动者生产了供全国人口消费的食物,并出口了占美国总收入将近20%的农产品。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美国大农场实行的规模化生产是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根本原因,其实这种高效率背后应该是“专业分工,社会化生产”的大市场化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模式,美国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生产。美国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产品种类生产专业化。全美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条件种植不同的农作物,由南向北,从西到东,都有着农产品的专业化分布。第二,生产服务专业化。具体说来,在整个农产品从播种到销售的产业链中,各个产业链节点企业能够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在播种前有期货公司提前订货,播种过程由种子公司进行,施肥由施肥公司进行,最终由期货公司进行收割并投放市场进行销售,农民无需自己支付大量现金,只用对农场进行简单管理,最终形成“工人种地,农民管理”的模式。 总结美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美国不是农民种地而是工人种地(播种工人、施肥工人、收割工人);第二,美国种地是专业分工方式,播种公司进行播种,收割公司负责收割,各市场主体能够有效地进行各自擅长的工作;第三,美国种地农民不需要垫付资金,因为是大市场化生产方式,就是分包给别人,所以,美国农业生产模式的精髓在于高度专业化的大市场化生产方式。 2.以日本为代表的“小农生产+产业化经营”模式 与美国不同,日本土地资源较为匮乏,人均耕地面积甚至于不到0.5亩。基于此,日本无法走美国大市场大规模道路。在零碎耕地的基础上,日本实行的是高度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了与美国相当的农业增长率,并且在2007年日本农民收入就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日本普遍推行以农业协会为主体的平行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11),所谓农协产业化模式即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农协组织各农户,在生产、技术、流通、信息、财政等环节全方位向农户提供服务,建立起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的集约型家庭农业经营模式(12)。农协组织分散农户的产品集中经营,避开传统的“农户→中间商→超市→消费者”销售渠道而直接面向市场,消除了中间商对利润的层层过滤,不仅能够使得农民获得大部分利润,而且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率。所以日本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依托农协建立起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市场,在较小生产规模的基础上,不仅保持了家庭经营的独立性,而且通过各个环节的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中讨价还价的能力。 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对三种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特点决定了其他国家的模式都不是完全可复制的,需要吸取与我国农业环境特点相适应的部分,本质上反映了不同交易效率、学习成本等因素决定了生产方式的选择,即分工水平的选择。机械化水平高、服务体系完善、制度法规能够自上而下地有效发挥作用,都是决定交易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国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产生效益的关键不在于规模,而是专业化分工,通过不同功能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产生高效益。 第二,提高交易效率、完善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营销服务、信息服务等都与农业效益提升和农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加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的重点。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随着农地流转的推进,各地积极推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如何有效提升规模效益则是本文重点论述所在。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模型分析与检验,以及借鉴国外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我们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规模化生产经营方式亟待转变:分工专业化。没有以分工专业化为前提的规模化生产,只是放大版的小农生产。基于超边际分析框架分析,分工与规模化的逻辑在于市场初始既定规模引致了分工专业化的产生,而随着分工专业化的加深,又导致外部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先通过群体“联产承包”制实现粮食种植的规模,再通过“专业化分工、社会化生产”的方式实现农业的无资本运作(13)。这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能够解决农业生产的规模与资金瓶颈,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高效规模化生产经营。另外,根据分工模型假定条件,农民具有从事初级生产的外生比较优势,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城乡分工专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最优的选择。这时,农村系统从事初级生产,城镇系统从事服务型生产,双方相互生产各自的需求,这时农业产业链两端就会延伸至城乡,形成一体化的城乡农业市场,所以,提升农业规模效益的关键在于生产经营方式由外部规模向分工专业化转变。 其次,传统“农民”需要转型:职业化而非身份化。我国农业迟早会走向“专业化分工”的方式,随着分工程度的加深,不愿意从事初级生产的人可以通过学习服务型技能进入城镇系统,从事服务型生产,相对应的城镇系统中比如农林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同样可以进入农村系统进行初级生产。实际上,基于专业分工层面的“农民”已经打破了传统身份的禁锢,成为一名农业工人。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同时发展“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这种产权与生产者分离的新生产方式清楚地划清了过去所倡导的“农民集体合作社”的界限。“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旨在通过把集体所有的合作社式的公有制转变为农场主所有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要改变农民为农业工人,让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14)。 第三,农业产业结构将逐步升级:服务型产业是主导。在分工专业化的趋势下,由Francois模型的分工规模动态分析可以知道,服务型生产比重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规模是不断扩大的。而且,借助制造业微笑曲线的概念,农业生产效益大部分来源于服务型产业。农业发达国家的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本的农协、美国的各类服务机构、欧盟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无一不在强调服务型生产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地位。从产品结构上看,我国农业欲在国际市场上占领一席之地,则不能与美国等国一样粗放型生产,发展高端专业型农产品无疑成为我国农民增收的另一条道路,高端农产品需要复杂的工艺制作以适应市场需求,这正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所在。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效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交易效率。由超边际模型分析结果得知,交易效率系数k直接决定了分工模式的选择,提高交易效率将对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发挥关键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考虑提高交易效率:首先,规范市场秩序,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市场管理,重点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肥料、农药等坑农害农行为,开展农产品安全整治工作,规范质量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另外,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避免不良市场行为的发生。其次,深化分工,增进功能集聚式发展。在集群中企业间交易成本的降低,不仅是通常意义上运输成本的降低,且表现为信任、规范、制度等因素成本的大大降低(15)。通过先深化分工再整合资源的途径,增进产业以功能为导向的集聚式发展。 二是降低固定学习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分工,实现农民由身份到职业的转变,前提是劳动力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所谓固定学习成本即生产一件产品时固定的学习和训练费用,这将直接决定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由超边际模型分析得知劳动生产率同样对于分工专业化模式的选择起关键作用,所以降低固定学习成本对促进专业化分工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通过鼓励技术创新,从技术层面降低固定学习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人才培养,从农村角度看,需要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村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从城镇角度看,鼓励城镇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从事农业生产,提高“留守农民”的收入水平,例如鼓励具备农林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工作(16)。 三是引导服务型组织建设。由分析结论可知农业产业将朝着以服务型生产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流通服务、科技服务、农业机械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以及法律咨询服务等多方面。目前,我国农业市场条件不完善,服务型组织的建设需要政府加以引导,一方面,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支持农村服务体系建设(17)。另一方面实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或农民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形成多元投入的投资新格局,在组织构建基础上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①伍崇利:《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之模式选择》,《特区经济》2011年第3期。 ②蒋和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多种形式实现路径探讨》,《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第3期。 ③吴桢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参见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博士论文。 ④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3期。 ⑤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年第2期。 ⑥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导论》,《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⑦刘明宇:《分工抑制与农民的制度性贫困》,《农业经济问题》2004第2期。 ⑧向国成:《小农经济效率改进的超边际经济学分析》,参见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⑨高帆:《分工演进与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1期。 ⑩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11)张岳恒、林向勇:《日本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与经验》,《南方农村》1999年第5期。 (12)侯惠英、张长胜:《日本农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3)朱剑峰、郇红艳:《农村劳动力流出动因及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代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14)罗富民、段豫川:《农业集约化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制约因素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15)何雄浪、李国平:《基于超边际分析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理探析》,《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16)黄艳敏、张岩贵:《农地流转的机会益贫化估值模型分析》,《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17)唐茂华、黄少安:《农业比较效益低吗?——基于不同成本收益核算框架的比较分析及政策含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标签:农民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边际收益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产品专业化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三农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初级农产品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