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状况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开放论文,影响力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420(2010)01-0001-09
一、中国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与SCI、SSCI、A&HCI简介
1.中国期刊的发展与国际化要求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学术资源。它不仅是作者发表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园地,而且也构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自有期刊以来,一个国家的学术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期刊实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朱作言院士撰文指出:“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能办出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它的影响可能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1]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也强调说:“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其重要性远大于开展一个‘973’项目,这也是我国学术地位提升的一种重要标志。”[2]
事实上,中国的期刊在中国的发展就是借西学东渐之风发展起来的。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中国本土最早出版的期刊大概是荷兰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因此,期刊在中国的出现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的学术期刊就以其连续性和及时性、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特征,一直在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国家制订了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因此,中国期刊的国际化,是党中央为中国期刊提出的新要求,是改革开放战略赋予的新任务,也是中国期刊的神圣使命。
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任重而道远。它要求中国期刊能够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外兼修,提升期刊质量,从而获得参与国际对话,乃至引领国际学术潮流的重要地位。理所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在切实保证质量第一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研讨和进行平等对话。
中国期刊的国际化,同美国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有着直接关联。科学引文索引能够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评价科学研究质量,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创建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A&H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①,因此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一般说来,被SCI、SSCI、A&HCI收录的论文的多寡被看做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以及学术影响力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而是否进入SCI、SSCI、A&HCI科学引文索引系统,也被看成是学术期刊国际化的一个标准。但是,就目前而言,中国学术期刊在同国际接轨方面还存在差距,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经营。朱作言院士认为:“要办好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使之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我想用五年甚至十年的时间也许还远远不够。”但是他坚持认为:“中国需要有一部分这样的期刊,以国际化期刊为目标,融入国际洪流中去,进入到SCI的阵列中去,并争取较高的地位。”[1]相比较而言,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在国际化方面远远走在社会科学期刊的前面,朱作言院士虽然是对自然科学期刊提出的要求,但是同样可以作为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要求,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进入A&HCI和SSCI重要的指导精神。
鉴于部分学者对SCI、SSCI、A&HCI科学引文索引系统,特别是A&HCI不够了解,下文将做简要介绍。
2.SCI、SSCI、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简介
SCI、SSCI、A&HCI均系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根据现代情报学家加菲尔德(Engene Garfield)1953年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并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如今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引文数据库,可以对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三大学科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SCI、SSCI、A&HCI三大引文数据库主要基于学科分类来广泛收录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通过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
所谓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英文简称。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截止到2008年年底,SCI收录期刊有11803种,其中光盘版3770份,扩展版8033种。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的简称。SSCI全文收录的内容覆盖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截止到2008年年底,SSCI收录有期刊2692种。
A&HCI为《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的简称,收录期刊涉及语言与语言学、文学、哲学、宗教与神学、古典研究、历史、考古、艺术与建筑、表演艺术9大学术领域共28个学科。此外还从近7000种科学和社会科学期刊中挑选相关资料收录,主题包括艺术评论、戏剧音乐及舞蹈表演、电视广播等。截止到2008年年底,被A&HCI收录的期刊仅有1458份。
正是由于被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期刊,因此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成为评价个人和学校科学研究创新水平的一个标准,而且也是世界大学排名的重要参数。不仅我国的学者十分看重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党和政府也十分看重。2004年,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正式启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拟有计划、有系统地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期刊12000种,其中SSCI和A&HCI收录的核心期刊就达2528种。这些举措表明我国对SSCI和A&HCI收录的学术期刊的重视以及对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期待。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三大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分析
在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学术影响力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改革开放前的情况做一简要的回顾。从表1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前,从建国初期到1977年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我国发表的国际性论文仅为114篇:
在1968年之前,我国通过学术论文体现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而从1968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里,仅有6个年度有论文被ISI收录,且主要集中在1976、1977这两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和文化封锁的客观原因,也有我国大多数学者缺乏参与国际对话的意识、外语水平不高等主观原因。也就是说,直到1976年四人帮倒台以后,中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才开始显现出来。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奠定了我国教育和学术研究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
社会改革开放促进了科学文化的迅速繁荣,伴随学术研究而来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论文,奠定了中国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坚实基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三十年的奋斗,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已经具有强大的学术影响力,社会科学有了较强的影响力,艺术与人文科学具有初步的影响力。下文我们将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分析中国论文被三大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情况,力图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渐进性发展的总体脉络。
1.第一个十年(1979~1988年)论文数据
在第一个十年,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在SCI发表的论文数从1979年的460篇发展到1988年6 474篇,增长了14倍。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学科有了一定的发展,其中,在SSCI发表的论文数增长了8.8倍,在A&HCI发表的论文数增长了8.6倍,详见表2。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三大学科论文整体篇数百分比为100∶2.77∶2.28。若按年均论文计算,SCI的年均论文是SSCI年均论文的36.1倍,是A&HCI年均论文的43.82倍。
2.第二个十年(1989~1998年)论文数据
在第二个十年,自然科学继续高速度发展。1989年的SCI论文为6 005篇,到1998年,论文则达到18 408篇,是1989年论文的3倍,第二个十年的论文总数是第一个十年的3.84倍。社会科学论文也增长明显。1989年,SSCI收录的论文为155篇,到1998年,论文增长到413篇,增幅达2.67倍。第二个十年SSCI论文的总数是第一个十年的2.95倍。但是,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发表的论文总量出现下降趋势。在第一个十年里,A&HCI论文总量为739篇,最多的年度论文达到125篇(1982年),而在第二个十年,论文总量不升反降,只有652篇,同第一个十年相比减少87篇,减幅达11.8%,详见表3。在第二个十年,三大学科论文整体篇数百分比为100∶2.13∶0.52。而按年均论文分析,SCI的年均论文是SSCI年均论文的46.97倍,是A&HCI年均论文的190.61倍。上述数据表明,在第二个十年,自然科学发展态势良好,社会科学发展落后于自然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不仅落后于自然科学,也落后于社会科学,而且差距加大。正是三大学科的不平衡发展,在第三个十年里,党中央才采取措施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
3.第三个十年(1999~2008年)论文数据
在第三个十年,由于党中央连续发布政策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因此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是各学科全面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到2008年,SCI论文的数量已经接近10万,是1999年SCI论文的3.77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也加快了发展速度,SS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483篇到2008年达到3822篇,增长了7.91倍,A&HCI论文数量从1999年的86篇到2008年达到474篇,增长了5.51倍,详见表4。在第三个十年,三大学科论文篇数百分比为100∶3.38∶0.37。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论文数量加在一起,仅略多于自然科学论文数量的一个零头。尤其是艺术人文科学的发展严重失衡,第三个十年虽然增长较快,但在论文总量上远远低于SCI和SSCI论文数,仅分别占SCI论文的0.37%和SSCI论文的10.86%。这表明,由于三大学科的基础不同,尽管都同属于一个上升通道上,但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4.我国三大学科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
回首我国期刊三十年的历程,虽然经过长期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中国期刊“走出去”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这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从上一部分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大学科领域,我国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是不同的——自然科学得到了高速发展,社会科学得到快速发展,艺术与人文学科只得到较小发展。这表明,三大学科的发展极不平衡。
仅以我国在三大引文数据库(SCI、SSCI、A&HCI)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收录论文最多的四年(2005~2008年)数据为例,三大学科每年平均篇数为87026、2593、338,远远比不上同期美国发表论文的年平均数,参见表5:
从表中数据比较中可以发现:(1)中国在三大科学引文索引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相差极大,差距主要在于收录的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论文数少。(2)中国自然科学SCI收录论文数量比美国同学科收录论文仅相差1万篇左右,而社会科学SSCI收录论文相差6万余篇,还比不上美国同学科收录论文的一个零头,艺术与人文科学A&HCI收录论文数量差距更大,年均仅338篇,同美国同学科相比相差25 802篇。(3)美国在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三大学科中体现出稳定、平衡发展的特点,SSCI收录论文和A&HCI收录论文数量的总和与SCI收录论文数量基本持平。
三大学科的发展比还可以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数(截止到2008年12月)作为参考,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学科发展比与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数呈正比关系。SCI、SSCI、A&HCI收录期刊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该学科国际影响力的水平。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数见表6:
三大学科收录期刊数之比为100∶64.4∶35.2。从表6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两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其一,SCI、SSCI、A&HCI收录的期刊数是比较合理的,SSCI、A&HCI收录的期刊数总和与SCI收录的期刊数基本持平(3753≈2 417+1 321),因此保证了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能够基本同步、平衡发展;其二,将表6的数据与表5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美国2005~2008年发表论文年平均数的百分比与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数的百分比基本一致(97 345≈64 260+26 140)。而中国三大学科期刊论文远远低于美国同期论文数量,百分比为100∶2.98∶0.39,发展严重失衡,尤其是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比较滞后。
如果我们把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总括起来考虑,即便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陆在SSCI、A&HCI收录的期刊数与发表的论文数也是相对落后的(参见表7)。
从表7的情况可见,中国内地的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在2005~2008年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发展,文章收录总数跻身到世界第十位(美国第一位),但是期刊收录数量却是所列国家中最少的。中国内地没有被SSCI收录的期刊,被A&HCI收录的期刊只有《外国文学研究》一份。在国家和政府的引导、鼓励、关怀下,中国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的学者们在条件艰难的情况下能够在外文期刊上发表较多的文章,是可喜可贺的。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期刊方阵却没能够打开国际知名度,长期得不到国际的认可,长此以往,对中国学术“走出去”十分不利。
三、艺术与人文科学发展趋势与中国论文数据分析
1.艺术与人文科学发展趋势与原因分析
三大学科共同发展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由于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的发展相对滞后,我们在这一章节将着重分析艺术与人文科学的检索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央领导人在一系列讲话中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同样重要”,特别指出在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21世纪初,中共中央发布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我国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快速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中央领导的重视促使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迅速发展。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发展仍相对缓慢。但是在第三个十年的后半期,与前两个十年相比,艺术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有明显的增速,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改变了徘徊不前的局面,进入了稳步上升的通道这一现象从图1的柱形图可以明显地看出。
图1 1999~2008年A&HCI收录中国论文数
在改革开放后第三个十年,A&HCI平均每年收录中国论文209.1篇,是第一个十年的年均数(73.9篇)的2.83倍,是第二个十年的年均数(65.2篇)的3.2倍,分别增长了182.95%和220.7%,见图2。
图2 1999~2008年A&HCI收录中国论文数曲线图
图2的曲线表明,2001年和2006年是两个转折点。
2001年是党中央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一年,因此其成效也就从A&HCI收录中国论文的数量上反映出来。这一年收录论文129篇,在第一个十年的年均量(73.9篇)的基础上增加了74.56%,在第二个十年的年均量(65.2篇)的基础上增加了97.85%。
2006年是我国艺术与人文科学取得重要成就的一年。这一年收录论文313篇,在第一个十年的年均量(73.9篇)的基础上增加了323.54%,在第二个十年的年均量(65.2篇)的基础上增加了380.06%。
从上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已经看到,在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的最后三年,A&HCI收录中国论文数出现大幅增长。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增长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从2005年开始,《外国文学研究》成为中国大陆首家A&HCI源刊。
《外国文学研究》被A&HCI收录,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大幅增加了我国A&HCI论文的数量,迅速提升了中国在艺术与人文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从2006~2008年,全国被A&HCI收录的论文数分别是313、335、474篇,实现了稳步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也与《外国文学研究》成为中国学者发表A&HCI收录论文的阵地不无关系。
截至2009年6月,A&HCI共收录中国作者发表于2006—2008三年间的论文1122篇,其中有《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论文299篇,占收录总量的26.65%。2006~2008年发表中国学术论文最多的A&HCI收录期刊中,《外国文学研究》位居第一(参见表8),在推介中国学术与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超过其他刊物,提高了中国学术、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A&HCI 2006~2008年收录的中国论文数据分析
下面对2006~2008年A&H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的数据作进一步分析,以说明《外国文学研究》对于推广中国学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直接意义。
(1)中国论文作者的机构分布
表9列出2006~2008年A&HCI收录中国论文数排名前十的论文产出单位。
从表9的情况可见,中国香港的单位排名要远远超过中国内地的单位。长期以来,中国香港的大学在A&H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数中占据前列,除了香港独特的地域文化、香港学者与国外学术界交流密切等原因外,还因为香港地区现有A&HCI收录期刊三份——《亚洲艺术》(Arts of Asia)、《道风:基督教文化评论》(Logos & Pneuma:Chinese Journal of Theology)、《中国语言学杂志》(Jrou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因此,《外国文学研究》作为中国内地现在唯一一份被A&HCI全文收录的期刊,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内地外国文学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学术的繁盛。
(2)中国论文所使用的语言统计
我们在表10中对A&HCI 2006~2008年收录的中国作者论文使用的语言分布进行统计。
根据表10,A&HCI收录用中文发表的中国论文的篇数共计338篇,其中有211篇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上(截止到2008年12月)③。A&HCI收录期刊以英文期刊为主,目前收录的中文期刊仅有两份。除了《外国文学研究》,我国台湾与香港地区仅有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被A&HCI收录。因此,《外国文学研究》被A&HCI收录也直接促进了中文作为语言工具在国际学术界的利用和影响。
(3)中国论文所属的学科分布
表11列出2006~2008年A&HCI收录中国论文的学科分布状况:
从表11的学科分布来看,2006~2008年中国论文文学学科被收录的数量稳居第一,共达370篇,而大部分(299篇)都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占到整个总量的80.8%。这也就是说,中国学者所写的论文中,被A&HCI收录的文学论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外国文学研究》是一份国际性学术期刊。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中国的学术期刊进入国际期刊引文数据库,就能在国际上产生很大的学术影响力。
四、思考与建议
对于以上的数据分析,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特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我国三大学科国际影响力不平衡,自然科学发展态势喜人,社会科学发展平稳,人文学科较为落后。从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在强大政策和经费支持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自然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每十年都是成倍增长。就最近几年看,我国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数量几乎已经比肩美国,超过了英国、日本、德国等。与之相比,社会科学的影响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在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虽然远不能同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相比,但也在原有基础上成倍增长。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我国人文学科发展十分缓慢,在A&H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影响十分微小。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需要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状。
2.建议通过政策调节、平衡各学科发展,尽快提升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从数据可以看出,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才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可以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直到《意见》发布后才开始显示出来,这表明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人文和社会科学这两个学科快速发展的基础。鉴于目前的实际,党和国家需要在政策上加强对人文和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支持力度,以从整体上提高国家影响力和竞争力。人文科学是三大学科的基础,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学科的重要性。
3.我国学科分类不够科学,建议将哲学社会科学更名为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两个学科。关于学科分类,国际上都将学科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三大学科,并按照三大学科的分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而在我国,目前一般只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而且后者的名称也不统一。例如,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哲学社会科学”简称为“社会科学”,教育部将其称为“人文社会科学”(如“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或“哲学社会科学”(如“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另外,我国把“教育、艺术、军事”单列为三个独立的学科,而国际上教育属于社会科学或跨学科,艺术属于艺术与人文学科,军事属于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由于学科分类不够科学,可能影响到党和政府准确掌握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信息,影响党和政府做出科学决策和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影响到对我国不同学科进行正确评价。例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在“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基础上建立的评价体系只适合对社会科学进行评价,但长期以来被用来评价艺术与人文科学,这就有可能提供的数据不够科学而导致领导机关的误判。因此,为了同国际接轨,为了党和国家准确了解我国不同学科的现况以及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具体方针政策,需要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或社会科学的学科名称明确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艺术与人文科学两大学科,同自然科学并列为三大学科。
4.使用正确的方法对不同学科进行评估,停止用评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评估人文学科。国际上普遍运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评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不将其用于评估艺术与人文科学,因为后者明显具有不同前者的特性。但是,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的方法在我国被不加区分地普遍用于所有学科,因此容易导致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的误判。这也是我国评估机制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实际上,国际上使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进行评估的方法目前也正在发生改变,而我国对这一发展关注不够,仍然把这一方法用于不适合用影响因子和引用率评估的人文科学。这是需要加以纠正的。
5.加强国际性学术期刊建设,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加大推动党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力度。朱作言院士曾经指出一份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期刊比一个重点实验室的影响还要重要得多,还要大得多。徐光宪院士也一再强调办好一份学术期刊,其重要性远大于开展一个“973”项目。建议国家像支持“973”项目、“985”项目和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一样支持建设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中国学术期刊,以提升中国的学术影响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实质上就是党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的体现。就国际学术影响力而言,目前主要通过国际性学术期刊、国际性学术组织、国际性学术会议、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人等加以体现。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术期刊最为重要。从国际一流大学或一流学术机构或组织看,都有一流学术期刊。也可以说,如果没有一流学术期刊,就没有一流大学,没有国际影响力。在我国,从整体上看缺少国际性学术期刊,而在我国人文学科尤为严重。中国内地目前还没有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A&HCI收录的学术期刊目前还只有华中师范大学的《外国文学研究》一份。这正是影响我国国际学术影响力提高的根本原因。建议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制定的走出去战略,采取措施大力支持我国一部分学术期刊朝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质量、创造条件,争取被SSCI和A&HCI收录。鉴于目前被三大检索收录的期刊绝大多数为英文期刊,因此采取措施大力支持用我国民族语言中文出版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尤为重要。
收稿日期:2010-02-17
注释:
① 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指的是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为此,三大检索系统设置的“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这种做法,使得SCI、SSCI、A&HCI不仅被作为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② 本文所有图、表数据均来自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截止时间2009年1月1日。
③ 《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中国学者论文以中文为主,从2005年第1期到2008年第5期,共发表中国作者的英文论文18篇(截止到2008年年底,A&HCI尚未收录《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标签: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 论文发表论文; 外国文学研究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科学论文; sci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