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以3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值、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pH值、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6%(10/15),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5/1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14/1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多发于早产儿,且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严重威胁了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本研究为有效探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措施,选择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现将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中,男性7例,女性8例,胎龄为(31.6±1.9)周,体重质量为(1.77±0.51)kg。观察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胎龄为(31.4±1.8)周,体重质量为(1.75±0.52)kg。所有患者在参与此次研究之前,均已获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同意,并表示自愿参与。对两组患者在性别、胎龄和出生体重质量等方面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价值较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进行抗感染、保体温和饮食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对照组采取常频机械通气治疗,设置吸氧浓度、呼吸频率和吸气峰压和呼吸比等系列参数。同时,根据患者血气的实际情况调整参数,直至治疗结束。对观察组患者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其中,吸氧浓度为0.5-1.0,呼吸频率为10-13赫兹,偏置气流为6-8L/min,平均气道压控制在10到15cmH2O,振荡力度以触摸到患者胸部有震动感为宜,范围控制在30到50cmH2O。上级时间控制在1到6h,并以两小时为界,对患者进行后背、湿化气道和吸痰等叩击。待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在90%以上,可实施撤机。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值进行比较,主要比较分子为pH、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主要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层级。其中,在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且并未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的患儿为显效,患儿的生命体征区域平稳,且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有所缓解的为有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命体征等情况均无好转且有恶化趋势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2]。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用X±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运用卡方检验,用%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值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H值、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值比较(X±S)
3 讨论
从1967年起Ashbaugh等人首次描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来,针对此类疾病的最优通气策略一直是医学上研究的主题之一。不过,由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疾病的特殊性和危害性,仍然是危重症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而由于新生儿机体还未成熟,身体保护机制还未形成,患上此类疾病,会严重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而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采用明显高于生理呼吸次数的频率,以极低的潮气量维持患者体内气体的置换,因其操作简便、不良反方发生率较低的优势,可有效纠正患者的肺泡通气状态和降低患者者的二氧化碳分压,适用于呼吸衰竭、支气管胸膜瘘等疾病中,并获得了众多医学人士及患者家属的认可[2,3]。在本文的3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15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pH、血氧分压和血二氧化碳分压的血气分析值均优于实施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中对治疗措施感到满意的患者共有14例,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9/40);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对患儿实施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临床疗效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玉兰,吴本清,苏锦珍,等.经鼻高频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1):897-903.
[2]孔晓梅.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3):81.
[3] 乔俊英,李远哲,王贺义,等.高频振荡通气与常频通气治疗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4):430-435.
论文作者:冯协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患者论文; 窘迫论文; 呼吸论文; 综合征论文; 新生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血气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