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群落与森林群落关系的研究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群落与森林群落关系的研究

李孝伟[1]2004年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群落与森林群落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样线、样地调查法,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藓类群落为19个,分别属于石生、土生、树生和腐木生四个群落类型。2)宝天曼共有藓类25科、75属、238种,其中包括4个亚种和3个变种。包含10个种以上的优势科共有10个,占该地区藓类植物总科数的40%,包含43属180种,分别占总属数的57.33%和总种数的75.63%。3)通过用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Jsw)指数、Simpson指数分别对十七个样地的藓类物种多样性测度后显示:Shannon-wiener指数沿海拔梯度升高变化趋势呈双峰型,指数较高的两个区段为海拔900-1200m和1500-1750m;Simpson指数与变化趋势相反;Pielou(Jsw)指数为变化趋势与Shannon-wiener指数基本一致,Shannon-wiener指数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的藓类物种多样性。4)藓类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明显,可划分为5个带:(1)低山藓类植物带;(2)含常绿成分落叶阔叶林藓类植物带;(3)典型落叶阔叶林藓类植物带(4)针阔叶混交林藓类植物带;(5)山顶矮曲林藓类植物带。5)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地面藓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以锐齿栎林和栓皮栎林为最高,其次为山杨林和低海拔山地,再次为针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曲林和白桦林为最低;树附生藓类和腐木生藓类丰富度和多样性以和针阔混交林为最高,锐齿栎林和栓皮栎林次之,再次为山杨林和山顶矮曲林,白桦林多样性为最低。

贾宏汝[2]2015年在《环境空间异质性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作为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物种共存与群落构建机制的探索对促进生物多样性理论发展和实践保护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围绕这一命题生态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态位分化理论和群落中性理论,有关两者在群落构建中作用的研究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生态学界的热点。但一直以来,相关研究多以单一气候带内的木本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相邻气候带间生态过渡区的此类研究则少有报道。因此,本文以暖温带—北亚热带生态过渡区625公顷样区内随机选取并建立的5个1公顷典型森林群落样地的第一次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结构等式模型、物种-生境相关性分析、PCNM空间模型、多变量方差分解、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拟合等方法,分析了宝天曼样地落叶阔叶林种子植物和苔藓植物两大植物类群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了环境空间异质性对上述两大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证明了生态位过程、中性过程均是影响本区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首先介绍了5个1ha监测样地木本植物的基本情况,监测样地木本植物共计162种,隶属于40科79属,植物区系成分以温带性质为主,样地内小径级个体数量较多,径级结构呈倒“J”型,植物群落优势树种明显,群落和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格局为主,但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变化而减小。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深入理解物种共存和群落构建机制,分析了5个监测样地木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研究了各样地地形生境、群落内优势种、主林层、次林层、灌木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检验了不同垂直层物种与地形生境的关联,发现了各群落内优势种不同程度影响着各垂直层多样性,地形生境对各垂直层多样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且分别有51.52%、22.73%和42.86%的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物种与样地生境表现出显着相关性。证明了在本区优势种是影响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子,各垂直层物种对资源利用的差异促进了不同垂直层物种的共存,不同垂直层物种对地形存在不同生境偏好。以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锐齿槲栎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主轴邻矩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方差分解量化了地形变量、土壤变量、空间变量及林分密度对物种分布的贡献率。发现了植物群落结构在不同尺度上普遍存在变异性,空间变量是其普遍特征,地形变量、土壤变量和PCNM变量叁者共同解释了物种分布的31.48%,林分密度引入后能解释19.49%的总方差,证明了空间变量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其对物种分布的解释比例较高,土壤变量在小尺度上是物种分布重要的决定因子,地形变量的解释度较低,负密度制约效应是本区物种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为了探索环境空间异质性对高等植物其他类群的影响,本文首次在大样地平台上对树附生苔藓植物群落构建机制开展了研究,借助大样地丰富的空间信息量化了附生苔藓植物的空间位置,优化了多度处理方式,检验了树生苔藓植物物种与地形生境的关联,分析了地形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样地中不同尺度群落类型物种分布的贡献率,发现了本区20.99%的苔藓物种对地形生境存在偏好,空间变量和地形变量共同解释了样地所有苔藓物种分布的18.69%、聚集分布物种的34.71%和随机分布物种的18.00%,对叁个不同群丛的解释度范围为52.02%~20.50%。证明了以微地形变量和空间变量为代表的环境空间异质性对本区树生苔藓植物的群落构建具有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其中,空间变量代表的中性过程的贡献率要大于仅以微地形变量代表的生态位过程的贡献率。最后,为了探索森林群落对附生苔藓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附生树种、林分结构对附生苔藓植物群落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影响,发现了本区宿主树木与附生苔藓植物间关系较弱,林分结构与树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物种分布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以密度、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叁个显着性指标代表的林分结构对树生苔藓植物物种分布的解释度达20.79%,在控制空间和环境变量之后,纯林分结构解释仍然达到12.71%。证明了林分结构对树生苔藓植物物种分布和群落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环境空间异质性对宝天曼样地种子植物和苔藓植物物种分布和群落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位理论是宝天曼样地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之一,此外,中性过程和负密度制约也对本区物种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各因素的贡献均不是很大,有关本区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在苔藓植物的研究方面。

李孝伟, 叶永忠, 孟丽, 袁志良[3]2005年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首次报道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25科、75属、238种。分别占河南省总科、属、种数的62.5%、44.3%和43.5%,其中河南新记录科5个,新记录属23个,新记录种98个;该地区主要藓类群落分属于石生、土生、树生和腐木生四个群落类型。

张二芳[4]2007年在《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文中指出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吕梁山脉的中段,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37°45′~37°55′N,111°22′~111°33′E。南北长约15km,东西宽约14.5km,总面积约10443.5hm2。其森林覆盖率高,苔藓植物资源丰富。本研究希望为中国及山西省苔藓植物的研究提供新资料,为本地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采自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1500余份苔藓植物标本进行系统研究,现已知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共计29科,63属,192种(包含1亚种,12变种)。其中,苔纲8科,9属,14种;藓纲21科,54属,178种。发现山西省新纪录科2科,新纪录属13属,新纪录种89种(含种以下分类单位)。并对部分科代表种和山西省新记录种进行绘图。通过物种丰富度、属相似系数、区系谱主成分分析(PCA)、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等多种方法与内蒙古七老图山、山东崂山、福建鹫东麓、新疆东部天山和吉林省长白山、河南云台山、河北小五台山、滦河上游地区8个地区的苔藓植物区系进行了比较,发现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丰富度最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中北温带成分为主体,共计104种,占总种数的59.20%;其次为东亚成分,占总种数的18.38%,这反映了该地区强烈的温带性质,并具有东亚区系的色彩。在进行比较的9个地区中,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与小五台山、七老图山、云台山、和东部天山属相似性程度较高;与鹫东麓亲缘关系最远,属相似性系数仅为26.05%。本研究结果和陈邦杰先生1963年对苔藓植物区系划分的观点一致。区系谱的主成分分析得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与其他几个地区苔藓植物关系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与崂山、长白山、云台山、滦河上游地区、小五台山和七老图山为一组;鹫东麓和东部天山各自为一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群落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水生群落、石生群落、土生群落及木生群落。苔藓植物的垂直分布受种子植物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低山草甸和中山针叶—阔叶林混交带苔藓植物群落较丰富,物种丰富度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樊鹏振, 王雪颖, 胡永春, 袁志良[5]2018年在《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基质上苔藓植物优势种的种间联结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1 hm~2温带落叶阔叶林样地,对样地内不同基质上的苔藓进行调查,通过联结系数和χ~2检验,分析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不同基质上苔藓种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样地中共有藓类植物20科47属88种,有苔类10科11属12种.其中生长在石头上苔藓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有78种;其次是附生于树干的苔藓有61种;土生苔藓有55种;腐木生的苔藓物种丰富度最低,有33种.(2)不同基质上的苔藓群落被不同的苔藓物种所主导,石生苔藓的优势种是长肋青藓(Brachythecium populeum),土生苔藓的优势种是小仙鹤藓(Atrichum crispulum),树附生的苔藓优势种是羊角藓(Herpetineuron toccoae),腐木生的苔藓优势种是短叶毛锦藓(Pylaisiadelpha yokohamae).(3)分别分析了不同基质重要值前20苔藓种对的联结情况,石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有40.00%,显着正联结有5.79%;土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为35.79%,显着正联结为5.26%;树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有50.52%,显着正联结有13.68%;腐木生苔藓正联结的种对占39.47%,显着正联结为8.42%.除树生苔藓,其他3种基质苔藓的优势种对间大多呈负联结,呈显着的种对不是很多.整体而言,多数苔藓属于独立分布而不是联结分布.(4)不同基质上苔藓种间联结情况有很大的改变,相同两个种间关系会因为附生基质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也有在4种基质上都表现相同联结性的种对.

参考文献:

[1].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群落与森林群落关系的研究[D]. 李孝伟. 河南农业大学. 2004

[2]. 环境空间异质性对暖温带—北亚热带过渡区植物群落构建的影响[D]. 贾宏汝. 郑州大学. 2015

[3].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初步研究[J]. 李孝伟, 叶永忠, 孟丽, 袁志良.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4]. 山西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D]. 张二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5].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基质上苔藓植物优势种的种间联结研究[J]. 樊鹏振, 王雪颖, 胡永春, 袁志良. 河南科学. 2018

标签:;  ;  ;  ;  ;  ;  ;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群落与森林群落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