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国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1年—2002年,我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州读研究生时,曾利用课余时间,到了美国几个州,考察了一些学校并和学生们一起上课,与教师共同座谈,感受到了许多美国教育的独特的品质以及美国教育与我国教育的差异。
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我国的教育,倡导“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培养人、教育人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们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和品德的教育,在教育活动中是以灌输为主;而美国的教育受行为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客观环境的刺激和反应,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
第二个感受是中美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以灌输的教育为主,老师尽可能多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美国的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在美国做学生,尤其做小学生,是件很轻松惬意的事情,八年级以下的孩子,一般没有很多的家庭作业。学生课程安排也很简单,只有英语(语文)、数学、社会和科学。虽然学生所学的课程设置不多,但教师往往格外注重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他们侧重对学生四个方面能力的养成教育,这就是: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
美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生存能力的培养都是教育的重点。独立(INDEPENDENT)教育是从孩子生下来就开始的,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让他们自己睡。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打工挣钱的经历,自己挣钱支付一部分学费和零花钱。美国的学校假期很长,旅游是孩子打发时光的第一选择,每个孩子都会很早地为自己制定一份周密的旅游计划,而旅游费用大都是靠他们自己打工挣钱支付的。据统计,美国80%亿万富翁的子女在16岁以前都有打工的经历。美国的孩子在食堂吃饭都要自己把餐桌收拾干净,学校还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多的劳动机会,倡导自食其力。夏天,在密西根湖畔,我们常常可以见到5-6岁的小孩,胸前挂着个“WATER(水)”的牌子在沿街叫卖,而其父母却在悠闲地晒着太阳。美国家长和学校这种教育观念,对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大有益处。
自信心和交往能力也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美国的孩子很善于交际,一见面就会主动地和你打招呼,积极地推销自己。我曾遇到一个刚刚过了“麻烦的二岁”(TROBULE TWO)的孩子,我们见面时,经父母介绍之后,他很快地进入角色,向我介绍他自己:“你好,我叫Jone,我二岁,我家的小狗叫Kate,它也二岁……”我去芝加哥的WENTON镇的一家教会学校和孩子们一起上课,看到他们正在读一本在我们国内已购买了版权,并在我们出版社出版的书,我就和学生聊起了这本书。当这里的孩子知道了我是个编辑的时候,都围到我的身旁,热情地向我推荐他们的作品,还有个孩子说他的作品如果能够在中国出版,说不定会和《哈利波特》一样受中国孩子欢迎。下了课,孩子们纷纷给我复印他们的作品(其实就是作文),希望我带给中国的孩子们,给他们出版,让中国孩子了解他们。
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美国孩子表现非常突出的地方。美国学生的家庭作业不多,但是他们的作业内容更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曾在芝加哥公共图书馆遇到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问他来图书馆做什么,他说他是来做作业的,他正在为他社会课有一个MOCK CONGRESS(模拟国会)做一个PROJECT(项目研究),过几天要在模拟国会上展开辩论。美国去年正赶上中期大选,他说,他正在研究美国企业去年连续暴露的财务丑闻是否和政府的行为有关。一个小学生研究起这样大的课题,这让我们的研究生听起来都瞠目。
第三,美国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学环境的设置和教学纪律的要求都让你有一种亲近的感觉。美国学校的教室没有高出地面的讲台,老师和学生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老师绝对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而更让人不可捉摸的是每个教师的讲台都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生活空间,这里有老师喜爱的宠物,老师和家人亲昵的照片,还有很多老师喜欢的零食。这样宽松的教学环境的设计,让孩子感觉老师不是板着面孔的圣者,而是生活与他们平等、有共同爱好的真实的人,他们因此而更加喜欢自己的老师。
美国孩子上课也很随便,他们上课不用背手,上课一般孩子都在不停地搞着小动作,还可以随意走动、吃零食,他们基本是没有一刻安静的时候。我在一旁边听课边着急,心想,这样的纪律怎样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对此,美国老师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永远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课堂纪律在任何时候也不是影响老师教学水平的借口。有一位老师曾经和我开玩笑:“我们美利坚民族是个崇尚动手的民族。”她拿着一个学生上课用纽扣做的工艺品对我说:“上课动手有什么不好,这个工艺品就是孩子边听课边做的,这堂课我的学生收获岂不是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