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绍华[1]2011年在《《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文中研究表明霍桑的《红字》创作于1850年,正值作家思想日趋成熟的年龄。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人在研读这一不朽的着作。评论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作品所蕴含的不同的主题。讨论的最多的是《红字》的宗教及道德主题,但奇怪的是同时存在着两种绝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品体现了霍桑对清教的彻底颠覆,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红字》中虽然存在对清教的批判的成分,却恰恰体现了清教主义在作家灵魂深处留下的深深的烙印。更有的研究者认为,《红字》体现了霍桑因寻求不到自己苦苦追寻的人类精神出路而产生的矛盾与彷徨。本文正是沿着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对《红字》这部作品进行的再研究,本研究致力于说明《红字》体现的既不是作家对清教主义的完全认同,亦非对清教主义的彻底颠覆,而是体现了作者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对人性、对道德的冷峻的思考结果。正如霍桑在作品首次刊印5000本并迅速售罄却拒绝再印时所说的那样,这种书的作用只有在世代相传的阅读中才可能显示出来。这说明霍桑在创作《红字》这部小说时,其思想是不矛盾的,更无彷徨可言。他深信《红字》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红字》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与思考。这正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作品的特质。本文认为,《红字》是霍桑人文主义清教观的结晶,是作者对所有人类,而非某一个阶级的命运,对人性的深刻的思考,是对理想社会的理想道德的追求与探索的结果。为了不引起曲解,作者在讲述这个古老故事的时候,经常站出来加以说明、解释甚至断言。清教思想是作者乃至整个美利坚民族的精神核心所在,不了解清教主义,便不可能读懂霍桑的作品,甚至不可能读懂美国文学,理解美国文化的实质。而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人的个性、尊严的尊重,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所处的精神困境的同情。本文认为,《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既批判了清教的虚伪、苛严的一面,同时也肯定了清教思想中促进社会进步,人类自我完善的一面。霍桑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与殖民地时期清教主义结合的矛盾共同体,同时也深受《圣经》中的博爱思想以及美国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人文主义清教观贯穿《红字》始末。作者在揭示人性中“恶”的同时,也为人的精神出路作了深刻的思考,因而使得整部作品处处显示出因宗教道德而生的“善”的人性的光辉。全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霍桑及其作品简介、相关文献综述及本文的主要观点;第二部分即第一章讨论了《红字》中所蕴含的清教主义思想及其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第叁部分即第二章讨论了《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情怀,分析了作者对清教政权、清教教规残酷虚伪的一面及对当时宗教狂热的批判和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人物描写上的具体体现;论文的第四部分即第叁章重点讨论了霍桑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清教思想与人文主义的冲突与融合在作品中的体现,详细分析了《红字》中人们讨论最多也最感困惑的矛盾性的人物描写;第五部分即第四章则是霍桑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探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霍桑人文主义清教观的形成原因。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指出人文主义清教观是作家对人世间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的结果,以及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苏守玉[2]2004年在《论霍桑的《红字》—清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霍桑的代表作《红字》 处理的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婚外恋故事。不同寻常的是,一方面,该作品具有其独特的心理分析的魅力,TY@i,依托十七世纪的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居住区作为背景。这样,霍桑就把清教主义的自我和宗教神秘上义水乳交融地结合于小说中,展示了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思想对西方作家的深刻影响。本文分为叁个主要部分,来讨论《红字》所反}1央的宗教思想对霍桑创作思想的影响,宗教作品赋予《红字》百年不衰的巨人魅力。第…部分主要陈述相关的文学理论和加尔文教即清教的主要思想和原则。本部分的文学理论主要援引加拿大着名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所创立的神话批计又名原型批评的原则与精神,为本文下面的论述作理论上的铺挚,同时为本文存整体结构上起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二部分聚焦于清教主义思想在《红字》中的体现。这一部分从对清教小镇居民的集体负罪意识及海斯特·白兰、阿瑟·迪梅斯代尔和罗杰·奇灵沃斯这叁个主人公的分析,揭示了清教主义思想对人物思恕和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第叁部分处理本文的另一重要问题,即《红字》所反映的神秘主义色彩。霍桑的神秘主义思想并非单纯为神秘而神秘, 他的神秘主义既有清教思想的印迹,又有他生活时代的超验主义思想的烙印,还体现了他个人对人性和人心的关注。
周加琴[3]2010年在《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文中认为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后期影响最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的真正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着作颇丰,包括四部长篇罗曼史—《红字》、《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和《玉石雕像》,以及包括《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牧师的黑面纱》、《胎记》等在内的一批优秀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为他奠定了在美国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地位。除了以精湛的写作技巧和深刻的人性剖析闻名外,他对清教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关注,以及他作品中呈现出的女性主义色彩备受评论家重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霍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红字》研究,对其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研究以及对其作品中的清教主义、神秘主义和女性主义色彩的研究。而对其作品中清教主义思想和哥特文学传统的完美融汇则较少论及,且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上的相对薄弱使我们很难深入认识霍桑“哥特式清教小说”的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霍桑小说创作中浓烈的清教思想和哥特式小说艺术手法的完美结合进行梳理和反思,探索霍桑对哥特文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以及他对清教思想的罪恶的反思、对人性的美善的呼唤。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与传统的反映清教思想的小说相比具备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赋予哥特文学更丰富的思想内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哥特式清教小说”的品牌,呈现出独特的思想价值,审美意义和艺术魅力。本文在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霍桑在美国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周览国内外学者对霍桑的评论和研究现状,并简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介绍清教思想及其对霍桑的影响,以及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继承与叛离的成因;第二章详细论述霍桑对清教思想的矛盾态度在其作品中的体现;第叁章介绍哥特文学传统对霍桑的影响;第四章通过文本阅读长篇小说《带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分析哥特艺术手法在霍桑小说中的运用。本文的结论部分对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进行了评价,指出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哥特文学的艺术样式,也为清教小说增添了艺术魅力,也使自己的作品在主题得到深化的同时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 《红字》中的人文主义清教观[D]. 巫绍华. 南昌大学. 2011
[2]. 论霍桑的《红字》—清教主义与神秘主义探析[D]. 苏守玉.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3]. 论霍桑的哥特式清教小说[D]. 周加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标签:世界文学论文; 红字论文; 清教主义论文; 神秘主义论文; 文学论文; 人文主义论文; 纳撒尼尔·霍桑论文; 艺术论文; 文化论文; 读书论文; 基督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