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呢?_生态防护论文

那么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呢?_生态防护论文

西部大开发生态怎么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新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形势最为严峻的区域,其中,江河、湖泊水生态平衡失调,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林草植被覆盖率低等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江河、湖泊水生态平衡失调欲罢不能

水是西部地区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西部地区日趋严重的江河、湖泊水生态失调,已经对西部的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河流断流问题令人堪忧。在降水量少的西北部地区,不仅小河、小溪存在断流,很多大河大江也出现断流。一些内陆河流的断流已导致沙进人退,一些绿洲和绿色长廊面临消失的危险。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主河道已缩短300公里,新疆尉犁县以下已永久性断流, 导致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多处合拢。内蒙古阿拉善盟,由于黑河来水量锐减,导致居延海干涸,荒漠化加剧,年年都要发生几次大的沙尘暴,两万多人因生境恶劣无法生存而搬迁,成为“生态难民”。

湖泊萎缩、咸化和干涸问题不容忽视。目前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的湖泊萎缩问题十分严重。西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新疆艾比湖的水面,已从50年代的1200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的500余平方公里。 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黄河源区也有不少湖泊已经干涸。

2、土地退化的代价惨重

西部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形式是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土地退化最严重的地区是长江中上游和黄河中上游,特别是西部黄土高原地区。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长期以来一直呈加剧的趋势,土壤侵蚀总面积不断扩大。长江上游地区大于25度的陡坡种植问题十分严重,而且基本上是采用顺坡耕种,无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陡坡开荒的水土流失模数每年大多在8000吨/平方公里以上。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5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流失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 平均每年流失1厘米厚的表土。

3、林草植被退化触目惊心

西部地区天然林比例、质量,特别是森林的生态功能一直呈下降趋势。地处长江上游的西南是天然林、成熟林减少量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四川、云南两省用材林中的成熟林蓄积量第4 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年)与第3次(1984~1987)清查间隔期间下降了7186.8 万立方米,年均减少1437万立方米。现有残存的天然林也多呈孤岛状,处于退化状态。

草原退化加剧。我国天然草地面积为3.9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1.41%。其中,62.1%的天然草地在西部。目前, 全国草地退化面积在1.35亿公顷左右,西部地区占有较大比重。在退化最严重的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品质优良的草种日趋减少,劣草、毒草增多,平均产草量下降30~50%。近年来农牧交错区以农挤牧、以农伤牧的问题严重,加剧了草场的退化和土壤的侵蚀、沙化。

西部长江、黄河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草原退化问题也十分严重。长江源头区的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等植被,由于超载放牧和采矿等活动,局部地区风蚀、水蚀加剧,裸地面积增加。

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必须有新的思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应纳入西部大开发的总体规划,作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具体来讲,应包括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

1、在思想观念上要正确认识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制定跨越性生态保护战略的迫切性和可能性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开发的实践来看,很多情况下是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获得暂时经济效益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环境,欠下了一大笔“环境债”。这条道路是不可持续的。目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跨过“先污染,后治理”阶段,充分实施开发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从实际情况来看,实行这项战略是可行的,多年来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验,关键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提高,使实施跨越战略具有现实性。

2、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 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予以大力支持

一是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在认真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的同时,确立起保护优先的思想,对将开发地区进行一个基础性、前瞻性的生态区划,根据其不同的生态功能与特点,提出予以保护的任务与要求。二是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由部门行为向政府行为转变。三是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的生态审计制度,对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进行对比考核。

3、科学考虑西部生态环境的现实承载能力,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西部是我国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地区,在进行开发中,应确立并以这种思想为指导,实施各种积极的开发部署。要依据区域和流域的生态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科学组织生产力布局,西北的开发首先要考虑到水的因素,进行各种建设要以水的现实承载能力为前提,做好统筹规划,切实避免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耗水量大、生态破坏严重的工业和商品粮基地现象的发生。

4、按客观发展规律办事,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含量

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找出并尊重客观发展规律,以此为指导提高思想认识,改变过去那种重树轻草的主导观念,扭转两者投入比例失调的状况。考虑到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地区,植树造林耗水量大、成本高、且成活率低,其植被建设应按照客观规律要求,适宜采取草、灌、林的先后次序。要充分发挥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采取围栏封育等措施,改变在生态建设中低水平重复的状况,彻底解决植被建设成活率低、人工植被结构单一、水土保持效率低等问题。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各种科技力量的技术支持作用,研究开发和推广符合西部生态规律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方法、技术,增强科技知识对于正确引导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支持力度和产品的附加值。

5、利用西部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 开发有西部特色的生态产业与产品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地区走出生态破坏与贫穷落后的恶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出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结合本地区资源和生态优势与特点,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引进资金和技术,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生态产业,如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沙产业等,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开发西部的大好时机,培育出一个西部地区占有相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6、发展替代产业, 缓解农村富余劳动力对生态环境可能的破坏

坚持进行西部开发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从长期保持西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出发,考虑到政策的时效性,避免在花了大力气实现林草植被恢复后,因为农村富余劳力对耕地的需求压力导致林草植被遭到二次破坏。要在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的同时,在西部有条件和时机成熟的地区,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合理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危险,从根本上解决富余劳动力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

7、鼓励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对于经济行为的调节作用,调动国内外企业参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积极性。一是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引入国内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完善可行的金融、税收激励政策,积极筹集生态保护与建设资金,引导国内外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建设。二是坚持搞好规模适当的试点示范,尊重群众意愿,加强政策指导,组织开展一批大型生态工程建设,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充分发挥生态建设的规模效益;三是到达一定阶段后,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市场调节为主,使生态建设和保护能够通过市场获得经济效益,保持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活力。

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中需要予以正确认识和思考的几个问题

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避免地要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限制性要求。西部的自然资源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利用过程中这些资源越来越少的同时,还将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逐步加剧,应当制定计划减少或限制对这类资源的开发,减轻对我国西部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强度而增加保护力度,不能因眼前利益和一些采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丧失长远发展后劲和生态环境效益。

在现阶段,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使得国家政策难以大幅度如人们想象地那样向西部倾斜。主观上希望国家能够像当年发展东部沿海、建设经济特区那样大规模地开发西部地区,将各种优惠政策集中向西部倾斜,生态环境保护借此东风获得一个巨大的发展。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遗憾的是难以变为现实。第一,在现实情况下,特别是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求仍需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放在首要位置,在服从这个国家发展战略取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在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上下功夫,努力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共同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国家难于以放慢东部的发展速度、牺牲东部的经济效益为代价,把发展重点转向中西部。第二,如果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对占全国总面积83.4%的中西部地区,盲目和不加区别地推行优惠政策,基本上等于普惠,这样做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从根本上背离了国家确定的西部开发战略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东部省市与西部地区结成对子,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支援、帮扶和协作,将有力地促进西部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标签:;  ;  ;  ;  ;  

那么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呢?_生态防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