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抢占高科技制高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制高点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随着科学研究的突破,一大批高技术产业从无到有迅速壮大,并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对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我国来说,既是良好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高科技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战略性措施,实现跨越性发展。
重点领域有哪些
纵观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高科技发展,其重点大都集中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和环境保护等几个领域内。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战后,美国发展高科技一直采取重点化战略,最有名的就是“阿波罗登月计划”,近年来则有80年代的基因组解析(20年之后的今天才开花结果),90年代的“脑研究10年计划”、“全美信息基础战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了21世纪的信息技术战略”(因特网计划)等,2000年又提出了“国家纳米技术战略”。
迄今为止,日本一直采取“全面出击”的科技发展战略。最近10年日本向美国学习的结果是:它在新的世纪里开始采用新的“集中与重点化”战略。从本年度开始实施的新5年“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了四大重点和四小重点。四大重点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及以纳米技术为主的新材料技术,四小重点是能源、制造技术、社会基础(防灾技术)和前沿领域(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
欧洲共同体今年初制定的第6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基因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技术、食品安全和卫生保健技术、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技术作为发展对象。其中,德国在去年发表的“联邦政府研究报告”表明,它的支持重点是信息、生物、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纳米、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英国在去年7月发表的“面向21世纪的科学与革新政策”中,设定了基因、信息科学和基础技术三大重点领域。法国政府的科学技术研究阁僚委员会在1999年6月决定的科技发展重点是生命科学、信息通信技术、能源、运输及航天、地球和环境等领域。
三个发展方向
目前,各国在为抢占这些高科技的制高点而展开激烈的研究开发竞争,最终目标是在新世纪里创立新产业,开拓新市场,进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世界高科技正朝着以下三个方向发展。
——高科技领域的“两极分化”现象。即向微观世界纵深的开拓和遥远的宏观世界的探索。所谓微观世界,如机械技术的微型机械,化学工艺的微反应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微生物、细胞、染色体、基因、蛋白质等,物质材料领域纳米尺寸上的分子和原子单位的操作,电子技术领域的量子元件等等。宏观世界即航空航天领域。虽然对茫茫宇宙里星体的生成与性状的探索和研究没有直接的商业利润,但卫星、火箭及所需要的科学仪器等却都是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带动了众多产业的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大的商业市场。“两极分化”现象带来了研究开发活动的高成本、高风险和高投入。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科学与技术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在日本表现得最为明显。战后,日本一直提“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技术立国”、“技术立社”等,把科学看作与生产、与经济相距遥远的存在。但是,高科技的发展使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起来,使二者相互融合起来。要开发高技术,就必须进行基础性研究。而新发现的科学现象和机制则孕育着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极大可能性。因此,正如“创造科学技术立国”战略口号等所表明的,日本经济界越来越多地使用起“科学技术”这个词汇。80年代以来企业掀起的建立“基础研究所”热潮也表明,企业不再把目光盯在高新技术上,而是正在努力进行科学研究——新现象的发现和新机制的揭示等。这一动向在美欧国家也同样存在。
——在发展高科技时,多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联合等已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最年轻的一个高科技部门——纳米科学的技术不仅需要精密制造技术,而且涉及了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再如航天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要发展,不仅需要自然科学技术如机械技术、电子技术、物理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数学、能源工程,而且还需要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甚至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配合。这些不同科学技术部门的相互结合、融合又在不断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领域。早已确立起来的如生物化学、机械电子技术、生物电子学等,最新事例是,由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急速发展及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正在形成一个最年轻的科学技术部门,它就是生物信息科学——使用信息化技术解析和处理生物信息的科学技术,如建立数据库、从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中检索基因、通过解析类似基因的相同性推定基因等。美国一调查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到2002年,生物信息科学的市场规模将增加到58亿美元。
从经验中获得启示
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在发展高科技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积累了众多的经验。认真研究这些经验,会给我们的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发展布局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产官学联合攻关是发展高科技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三结合”当中,政府发挥导向、组织和支援等作用,而企业才是发展高科技的主力。美国从1980年以来产业复兴的经验以及日本战后科技赶超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政府不仅要通过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等为企业发展技术指明方向,更要通过法制手段为企业发展高科技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援,在必要时把经常处于竞争关系中的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加速技术攻关,以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进程。
谁掌握技术专利,谁就能垄断市场。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日本一再强调要抢占专利。这是它从迄今为止经常同美国发生专利纠纷的痛苦经历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掌握专利就能够垄断世界市场,否则就受制于人。如半导体元件、计算机(特别是软件)、生物技术、因特网技术等高科技发展现状所表明的,由于美国掌握着这些领域的基本专利,日本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超过美国。而且日本还不得不因此而支付巨额的专利使用费。
制造技术是发展高科技的基础。根据经合组织所下定义,高技术产业包括以下几种:医药品、电子计算机、通信器材、电气机械、航空航天器具和精密仪器。无论从哪个行业、哪种产品来看,它们都是以材料技术和加工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没有广阔而雄厚的基础,高科技产品就难以制造出来,即使能够制造出来,其成品合格率也必然很低,缺乏竞争力。高科技是在传统技术(一般工业品的加工制造技术)极其发达和成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其它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开拓了新的产业领域,但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一步也离不开基本的制造技术。
技术跨越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的。在产业技术发展上,新的技术必然要淘汰旧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未必非首先发展纺织业、造船业等不可,在发展通信产业时,有可能也有必要超越铜线电缆阶段而直接采用光纤技术,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完全没有必要从真空管计算机起步。一切能够采用的新技术都应该尽可能地加以引进和采用。但是这种阶段的超越毕竟是个别的和局部的,因而是有限的。作为工业化整个阶段的超越,没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几乎是不可能的。
实施有效的赶超战略。日本是在技术赶超方面最成功的国家。它的根本经验是,由模仿到独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它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的捷径。这就是过去常说的“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这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及与此相适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具根本性的是政府实施“鼓励技术引进,鼓励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政策——对先进技术采取门户开放政策,但是对外资则实行“原则上禁止,个别情况例外”的政策,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工业。
风险企业是发展高科技的有效形式。这是美国的经验。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产业方面,日本目前正在积极地学习和实践这一经验。为此,政府放宽了对国家公务员(国立大学教授和政府科研机关研究人员)创办风险企业的限制,并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援。战后第三次“风险企业创业高潮”正在日本兴起。仅文部科学省一家,就计划在三年之内把教授创办的风险企业发展到1000家。
由于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异常和研究开发竞争十分激烈,发展中国家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将不得不付出比日本在战后赶超欧美国家时更大和更艰苦的努力。因此,制定正确的技术赶超战略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