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_政治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3)06-0008-04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的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作了精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认识

生产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观点,并根据新时期面临的新任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而大大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对于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经济上看,而且要从政治上看。”[2]江泽民高度强调“发展”的主题意义,首先,这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各项任务的必然要求,这些目标,都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继续解决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提高我们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要靠发展。再次,这是我们党的先进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危机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仍然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因此,要把是否坚持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好坏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如何把握“发展”这一主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比如,江泽民同志根据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方谈话”的精神,大胆地提出主张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又比如,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后,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注重质量的增长,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再比如,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要在21世纪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这些探索和实践大大丰富了“发展”这一主题的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主题认识的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的更加务实态度,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中国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认识

邓小平同志在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政治交班时,曾经尖锐地指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有失误,这就是“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腐败现象在党内蔓延,他要求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纠正这些失误,取信于民。党中央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面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局面”。在新世纪,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要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明确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但彼此必须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

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正式使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从而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成为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一个重要内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也要有发达的政治文明。中国现代化建设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倡导政治文明建设,是新世纪的新理念,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发达的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主观世界的无限向往的话,政治文明建设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崇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多层次、有机联系的整体,它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三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则既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稳定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又是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符合社会前进要求的政治文明,不仅规范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且影响以至决定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方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加深了党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认识,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江泽民同志结合新的实践,进一步发展了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强调指出,如果不进行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生机和活力,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邓小平同志曾严肃地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丢掉。他还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江泽民同志也十分强调稳定的意义,他指出,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在混乱当中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唯有稳定才能搞好建设。国泰民安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国泰就没有民安;没有人民的安居乐业,也没有国家的兴旺发达。所以局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是密切不可分割的。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

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风波的教训告诉我们,改革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复杂关系,党中央提出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民内部矛盾会明显增多,有的还会日益突出起来,这是新时期的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要政治课题。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大力加强和改进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积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而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同时要密切注意和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各种破坏活动。要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

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改革,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因此,要始终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三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党确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要始终遵循这个方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策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稳定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对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关系的意义,江泽民同志进行了精辟生动的论述,他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了,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所以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领导艺术。”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建设的认识

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同江泽民、李鹏等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郑重地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断地思考、调研、总结和探索,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在全党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的观念。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了党的建设以新的内容,“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时代命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思想建党的重要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3]充分认识新形势下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一定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党内民主,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从制度上确保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实施,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既立足于做好经常性工作,又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体系中,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对党的建设分别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建党原则,进行综合、提炼、归纳为“三个代表”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还是第一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重大发展和创新。其杰出体现则是,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三大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辩证的体系,三者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不可分割。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史考察,给予了高度的概括,从而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收稿日期:2003-09-03

标签:;  ;  ;  ;  ;  ;  ;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