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和主要障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界限论文,障碍论文,数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
经济增长是总需求增长的结果。一旦确定了经济增长目标,也就可以测算出对总需求的数量要求。进一步看,如果能够对国外需求作出大致的估算,也就可以得到国内需求的数量界限。1998年我国政府作出了扩大内需的重大决策。当年我国GDP达到79553亿元,比上年增加4781亿元。而外贸顺差比上年增加3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73亿元, 假设服务贸易差额与上年持平,那么作为国外需求的净出口就是273亿元, 其在总需求增量中的比例只有0.6%,表明1998 年的经济增长的确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拉动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已经取得了成效。
假设不考虑出口的影响,1999年国内需求应增加7270亿元
根据1998年的经济运行结果,可以对1999年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做一个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GDP总量为79553亿元,按照7 %的经济增长目标计算,1999年GDP总量应达到85122亿元(不变价格),按照GDP 缩减指数上升2%计算,名义GDP应达到86824亿元,即比1998年增加约7270亿元。 简言之,只要国内需求的实际增长额能够达到7270亿元,假设不考虑出口的影响或假设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零,1999年就可以实现GDP 增长7%的目标。
加上东亚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1999年国内需求增量应达到8000亿元
然而,确定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必须估计到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据统计,1998年我国外贸顺差达436 亿美元,比1997年扩大了33亿美元。许多分析认为,1999年出口形势十分严峻,进口则将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因此贸易顺差不可能继续扩大,而是将有所减少。按照1999年出口零增长,进口增长5%测算,则 1999年出口总额仍为1838亿美元,进口总额将达1472亿美元,贸易顺差 36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约70亿美元。如果出口负增长,则贸易顺差可能比上年减少100亿美元左右。假如服务贸易差额与上年相同,则意味着1999 年国外需求比上年减少70—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580—830 亿元,相当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约0.8—1.1个百分点,需要通过扩大国内需求来弥补。据此,1999年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可以确定为:(1 )国内需求的增量应达到7850—8100亿元,笼统地说就是8000亿元,即在弥补了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后,总需求净增额仍能达到7270亿元,从而保证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2)内需本身的增长应能带动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 % ,即在剔除国外需求减少的负面影响(1个百分点左右)后,实际剩余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可以达到7%。
400亿元的需求缺口应通过进一步扩大消费或投资需求来解决
具体而言,作为内需的投资和消费分别应当达到多少呢?首先来看1998年的经济运行结果。1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29153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14.1%。按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与总消费(包括服务消费和自给性消费等)的比例测算,1998年总消费约为48590亿元。据分析,1999 年消费可能继续平稳增长,投资则由于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的效应进一步显现,以及政府可能出台新的刺激措施而继续有所加快。如果1999年最终消费(总消费)增长7%(与上年基本持平),则相应的消费需求增加额为3400亿元; 如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比上年略有加快),则投资需求可增加4270亿元,消费和投资需求增加额合计约为7670亿元,与前述国内需求增加额的低限(7850 亿元)相比还有180 亿元的缺口, 与高限(8100亿元)相比则有430亿元的缺口。弥补这一缺口, 有两种办法:一是增加存货,即增加库存;二是设法进一步扩大消费或投资需求。考虑到我国的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一年内多增加400 亿元的存货不成问题,但靠增加库存来带动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合理的做法是努力减少存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一步扩大投资或消费需求。具体看,弥补400亿元的需求缺口,需要投资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或消费增幅提高0.8个百分点,或消费、投资增幅分别提高0.5个百分点。因此,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1999年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可以具体化为如下几种组合:(1)投资增长16.5%,消费增长7%;(2 )投资增长15%,消费增长7.8%;(3)投资增长15.5%,消费增长7.5 %。对于投资和消费来说,这实际上分别代表了高、中、低三种方案。
对于扩大内需的上述数量界限需要做几点补充说明:一是如果价格因素发生变动,则扩大内需的数量(绝对量)界限也应有所调整。二是如果国外需求与上述预测相比发生明显变化,则对扩大内需的数量界限也应有所调整。如果国外需求比预想的更差,那么国内需求就需要增加得更多。如果国外需求比预想得好,那么国内需求就可以允许增长得略慢些。三是在上述测算中我们实际上假设存货零增长,但如果投资和消费都达不到必要的增长,则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就只能靠增加一定的存货了。四是上述测算按GDP支出法进行。而我国GDP统计以生产法为主,生产法与支出法两种结果原则上应是完全一致的,但实际上难免存在误差。
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
“最终的”最终需求缺乏在最终需求中,消费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如果消费需求乏力,那么其他需求只有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才能弥补消费不足的影响
经济增长有赖于最终需求的扩大。最终需求由消费、投资、出口和存货增加四部分组成。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这四部分中,消费和出口可以说是“最终的”最终需求,而投资和存货增加则是相对意义上的最终需求。这是因为,投资的结果是扩大后备生产能力,从而满足更大量的消费或出口,如果没有消费和出口的扩大,投资的扩大只会形成更大规模的闲置生产能力。存货增加要计入国内生产总值,通过扩大库存的确也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但这意味着大量资金占压,必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乃至亏损,因而存货不可能无限制地大幅度增加下去。也就是说,投资和存货的过快增长有可能成为自身继续快速增长的障碍。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既要防止存货积压过多,也要避免投资过剩和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和出口则不同。一个消费品被消费掉了,或出口了,需求就彻底实现了。只要消费和出口需求持续增长下去,就会对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不断地起到拉动作用。目前的问题是,消费和出口这两种“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因而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投资。由于消费需求具有平稳增长、政策调控余地小的特点,当前的政策取向实质是“以投资需求增加来弥补出口需求相对收缩”,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在最终需求中,消费需求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消费在GDP 中占60%左右的比重,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直接带动经济增长约0.6个百分点。同样,如果消费需求乏力,增幅下滑,那么其他需求只有实现更大幅度的增长才能弥补消费不足的影响。因此,在扩大内需过程中,保持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
为什么“最终的”最终需求上不去呢?影响我国出口扩大的主要是亚洲金融危机。据统计,1998年我国出口仅增长0.5%, 其中第四季度下降7.2%,全年对东南亚国家出口下降13.6%,对日本出口下降6.7%,对韩国出口下降31.3%。1999年1月份出口下降10.8%。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国际市场相对收缩,全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扩大的因素则是多方面的:
收入增幅趋缓。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仅3.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增长4.6%,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5.8%和4.3%,增幅均比前几年明显回落。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没有积累到实现消费升级的程度,目前均处于一种“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特殊时期,出现了消费断层。就是说,由于收入水平限制,目前农村居民无法接续城市居民80年代对彩电、冰箱等千元级产品的消费浪潮,城市居民也难以大规模地进入家庭轿车和自有住房的消费时代。
三是消费信贷不发达,居民消费观念没转变,无论买吃的、买穿的,还是买房买车,仍习惯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支付方式。
四是居民储蓄倾向持续上升。1998年2月份人民银行的调查表明, 尽管储蓄存款利率连续下调,居民储蓄意向仍比上年四季度提高6.9 个百分点。
五是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显著增加,消费上就更加谨慎起来。例如1998年以来住房货币化改革声势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却很不完善,市场形势的变化可能使企业今天盈利明天亏损,职工收入也可能今天高、明天低,甚至今天在岗、明天下岗。
六是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者则受到收入水平限制难以扩大消费。
资金筹措困难在经济不太景气时,过份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可能不利于经济回升
扩大内需需要资金保证。近年来我国国内总储蓄率高达40%左右,即使外资不像过去那样大幅增加或者略有减少,国内资金总量也足以支持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只是就资金来源的潜力而言,实际上资金来源渠道并不畅通。(1)我国财政一直比较紧张, 目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只有11%左右。1998 年在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的情况下,财政收入和工商税收都实现增收1000亿元以上,分别比上年增长13%左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又有所上升。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不太景气时,过份加大税收征收力度可能不利于经济回升。目前看,1999年的财政收入安排应当谨慎从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尽量避免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换言之,1999年财政资金仍将十分紧张,不得不靠发行必要数量的国债来满足支出需要。(2)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对利用外资不能期望过高。1998 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增长0.7%,考虑到借款减少等因素,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下降8%左右。目前看,1999 年利用外资规模能够达到上年水平就不错了。(3)我国资本市场容量较小, 一段时间以来又不大景气,限制了资本市场融资规模。1998年我国A股市场筹资770多亿元,比上年有所增加。但B股和境外上市融资均大幅度下滑。 从年初以来的形势看,1999年无论A股、B股还是境外上市融资,都不容乐观。(4 )我国企业负债率很高,经济效益下滑,自有资金严重缺乏,资本金不足。这是长期形成的事实,1999年仍将无法回避这一现实。(5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把扩大内需的资金来源主要寄托在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上。客观地讲,目前银行资金来源是比较充裕的。同时由于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1999年银行信贷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是,单靠银行贷款增长恐怕难以完全弥补其他资金绝对减少或增幅下降所造成的影响。因此,全社会资金供应总量能否满足需要,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资金进入限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信部门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这必然使电信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目前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既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和盈利前景,也有较多的资金希望进入,但由于种种限制,社会资金难以进入这些特定的领域或行业,从而妨碍了全社会资金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具体而言,有两方面表现:一是行业限制。例如目前电信业市场前景仍很广阔,但存在行政性垄断,竞争很不充分,即使是其他国有企业也很难通过适当的渠道投资于电信市场。应当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无论通过银行还是资本市场,电信业都可以筹得大量建设资金,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电信部门似乎对外部融资并不那么感兴趣,而是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这必然使电信业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尽管多年来电信业一直在高速增长。再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许多投资项目目前只能由国有企业来搞,其实许多民间资本也热心于基础设施投资,但苦于不允许进入这个门槛,或没有合适的途径进入。二是所有制限制。许多非国有企业,包括乡镇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在贷款、资本市场筹资等方面并没有获得一视同仁的待遇。而非国有企业恰恰是国民经济中的生力军乃至主力军。据计算,1997年非国有经济在GDP 中的比重占58%,国有经济占42%,在GDP增量中,非国有经济占2/3 以上,国有经济不足1/3,而信贷资金的绝大多数都配置到了国有经济,在资本市场上非国有企业融资受到的限制更多。
因此,扩大内需要把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结合起来,把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灵活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把搞活国有经济与为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结合起来,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任务
凡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年份,在多数情况下都反映了国内需求不旺
我国经济本来就是以内需为主的经济,过去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国内需求拉动的。从改革以来20年的经验看,我国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多在2个百分点以下,且年度间有较大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经济过热年份,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负值,例如1984—1985年、1988年、1992—1993年都是这样;而在经济调整、收缩的年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正值,国内需求收缩得越快,净出口增长得越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1990年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1.4 个百分点,1997年净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是达到2.4 个百分点。凡是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的年份,总的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慢,因为在多数情况下这反映了国内需求不旺,这时即使净出口增长较快,也难以弥补国内需求增幅下降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因此,当前我国通过扩大内需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现实可行的。
我们不能舍近求远,只顾开拓国际市场,却置国内市场潜力于不顾
扩大内需还是一项长期任务,原因在于:(1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前两年的确是靠出口的大幅度增加才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面临的出口环境恶化,国际竞争加剧,这就要求我们主动、及时地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更多地依靠内需上来,否则有可能在某些方面重蹈日本之覆辙。(2 )我国外贸依存度已经相当高。作为一个大国,外贸依存度达到我国这么高的(35%左右)还不多见。美国、日本和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其外贸依存度大约只有18%—20%。我国外贸依存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名无实的,因为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一半以上比重,而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比,国内附加价值率很低。因此,今后应当着重提高外贸的质量和内涵,而不是单纯追求数量。(3)我国目前的外贸盈余额较大。 这就导致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增加,还会带来其他不良影响,而且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外贸盈余过大也不一定是好事。(4 )我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有待进一步开发的最大的市场。我们不能舍近求远,只顾开拓国际市场,却置国内市场潜力于不顾,任由外商或外国产品占领。特别是我国作为大国,经济发展更应主要立足于国内需求,否则国家经济安全也可能受到影响。
国内、国外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各种需求占GDP比例各种需求增长对GDP增长贡献率
年份国内需求 国外需求 GDP增长 国内需求 国外需求
1978100.3% -0.3% 11.7
1979100.5% -0.5% 7.6 101.8%-1.8%
1980100.3% -0.3% 7.8 99.0% 1.0%
1981 99.8% 0.2% 5.2 92.5% 7.5%
1982 98.3% 1.7% 9.1 86.4%13.6%
1983 99.2% 0.8% 10.9 106.9%-6.9%
1984100.0% 0.0% 15.2 104.5%-4.5%
1985104.2% -4.2% 13.5 123.2%
-23.2%
1986102.5% -2.5% 8.8 91.9% 8.1%
1987 99.9% 0.1% 11.6 83.9%16.1%
1988101.0% -1.0% 11.3 105.6%-5.6%
1989101.1% -1.1% 4.1 102.0%-2.0%
1990 97.2% 2.8% 3.8 62.5%37.5%
1991 97.1% 2.9% 9.2 96.4% 3.6%
1992 98.9% 1.1% 14.2 107.5%-7.5%
1993102.0% -2.0% 13.5 111.1%
-11.1%
1994 98.7% 1.3% 12.6 89.6%10.4%
1995 98.3% 1.7% 10.5 97.0% 3.0%
1996 97.9% 2.1% 9.6 95.4% 4.6%
1997 96.4% 3.6% 8.8 80.8%19.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摘要1998》计算。
标签:扩大内需论文; 净出口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