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席雯婷

(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苏州 215131)

摘 要: 音乐治疗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自身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在音乐治疗师的帮助和参与下,利用各类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音乐体验,使求助者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者增进身心健康。在对音乐治疗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功能、基本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音乐治疗的优势和作用机制,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音乐治疗;特殊儿童;康复教育

20世纪80年代,音乐治疗开始传入我国,并在特殊儿童的干预中予以应用,受到了音乐、教育和儿童康复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困难和各类身心障碍,音乐治疗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一、音乐治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广义上,音乐治疗是指具有相关资格的音乐治疗师利用音乐和包括声音、节奏、旋律、和弦等在内的音乐元素,制定一个有计划的过程以促进交流、联系、学习、迁移和表达、组织以及其他相关的治疗目标,满足受助者在躯体、情绪、心理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需要。[1]

当下音乐治疗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接受性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即聆听式音乐治疗,是指让受助者聆听特定的音乐,调整其身心状态,达到祛病健身的目的。接受式音乐治疗遵循心理暗示的原理,由音乐治疗师依据受助者的具体状况,选择能够满足其状态的音乐,实施干预式聆听,使受助者通过聆听音乐并感受各类刺激,对自己的认识和心理进行调整。[2]在实践中,音乐治疗师使用具体的方法包括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同步,音乐想象。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与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区别在于,其更关注于受助者的参与性,其原理是,利用特定音乐与情感的对应关系和变化关系,让受助者参与到音乐活动的表演和创作中,通过歌曲欣赏和音乐想象的方法,让其心理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同化和感染,实现身心和谐。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的具体实施方法有演奏演唱法和音乐技能法。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在欧美国家使用较为普遍,在治疗过程,受助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打击乐进行即兴演唱或者演奏乐器,或者在治疗师确定一个标题后,治疗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演奏,释放自己的情绪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一些西方国家中,音乐治疗甚至等同于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3]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对于和谐音乐接受和对于不和谐音乐趋避,人体可辨别和谐和不和谐的旋律,并寻找和体验和谐音乐。在实践中,有无标题性演奏和有标题性演奏两种类型。

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以下4个因素:料液比(A)、超声温度(B)、超声时间(C)、超声次数(D),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枸杞多糖的条件优化,试验因素水平见表1,试验结果见表2。

二、音乐治疗的优势

音乐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较大的优势,其原因就在于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所区别,音乐治疗依赖于三种作用机制,即生理作用机制、心理作用机制和社会作用机制。[4]首先,音乐在播放时,调节人的呼吸系统,可以刺激内分泌系统,刺激下丘脑等中枢神经系统,以此影响由这些器官控制的身体反应。其次音乐治疗可以通过音乐本身对人的心理和情绪产生积极作用。比如在一般情况下,欢快愉悦的音乐可以给受助者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音乐治疗利用社会作用机制,是指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本质上就是社会交往活动,在参与音乐活动时,可以提高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音乐治疗的优势具体来讲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易于接受

表面涂层有:水泥基覆层、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层、混凝土表面涂层油漆、防水、树脂等。本工程采用环氧涂层处理。

(二)效果明显

音乐治疗的基本方法是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和记性演奏式音乐治疗,这三种基本方案的实施都相对简单。接受式治疗中的歌曲讨论是集体心理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其基本操作就是由音乐治疗师将参与者集中在一起,由参与者集体欣赏一首音乐,并在欣赏音乐后,就音乐带给自己的感触和思考展开讨论。参与者要做的仅仅是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治疗师需要做的是鼓励参与者表达感受,依据参与者的表现,做出相对客观、全面和理性的总结,引导其发现和了解自我。[5]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中的基本操作相对于接受式音乐治疗稍微复杂,但是总体上操作也比较简单,并不要求受助者有较高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受助者仅需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想象和体验即可。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类似,对于受助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都较低,实际操作中,受助者仅需依据自己的理解对音乐进行演奏即可。[6]

特殊儿童大多存在语言障碍,特殊儿童不能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去表达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内心就会堆积成不良的消极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的康复。在音乐治疗的过程中,可以让特殊儿童演奏简单的乐器,发泄疏通不良情绪,减少负面情绪。音乐治疗师可使用一些带有抑郁、悲伤、愤怒和充满矛盾感的音乐,激发受助者的消极情绪,从而帮助其将消极情绪发泄出来。另一方面,音乐能够和人们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能够对情绪起到调节的作用。对于抑郁症儿童,可以通过聆听平稳、柔和的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放松紧张的情绪,支持和强化抑郁症儿童的内心积极的情绪。[9]

(三)操作简单

因为音乐治疗具有易于接受的特点,受助者一般不对音乐治疗师的治疗行为产生对抗,整个音乐治疗的过程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进行,音乐治疗师能够依照原定的治疗方案实施,这是音乐治疗能够产生明显效果的前提。此外,音乐治疗需要受助者的参与,因此在进行音乐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受助者的参与意识,受助者参与意识的提高能够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治疗和训练之中,更好地完成治疗和康复的目的。音乐治疗的实践也证明了许多患有心理或者生理疾病的人群,通过这种特殊的治疗方式,病情得到了治愈和缓解。

三、特殊儿童康复教育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是指在心理上或者生理上存在一方面或者多方面明显偏离一般普通儿童发展水平状况的儿童,比如脑瘫、行为语言障碍、抑郁症和自闭症儿童。[7]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应用是以儿童心理学、行为矫正、潜意识开发等原理作为基础,在儿童、家长、和音乐治疗师等专业人员的参与下,借助于乐器和音响设备,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长时间的音乐治疗,让他们和音乐建立起连接,激发其对于音乐的一些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映和表现行为,改善和缓解特殊儿童在情绪、行动、注意力以及身体协调等多方面的复杂症状,最终实现补偿他们生理和心理缺陷的治疗目的。[8]音乐治疗在学前儿童的康复教育中的可行性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易于接受是音乐治疗相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而言的,首先人与生俱来便会歌唱,人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音乐自身所带有的韵律和美感,使其容易被受助者接受。其次,音乐治疗是在一个相对轻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的,没有传统意义上严格的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和压抑的医院环境,受助者不容易产生抵触感和实施对抗行为。第三,音乐治疗是以音乐为基础,借助于乐器和音响设备,相对于传统医院的现代化设备,这类医疗器械不容易给受助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其产生恐惧感和害怕。第四,音乐治疗的方法利用音乐,操作简单,受助者可以自由选择倾听自己喜爱的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乐器,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由音乐治疗师命令其实施某种行为,因此受助者也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法。

(一)改善负面情绪活动

本文研究的社区养老设施体系构建是基于规划层面的,因此应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城镇养老设施规划规范》及《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标准.综合3部规范对养老设施类型与项目的划分及前文对3种医养结合实现方式依托的设施类型研究,构建出医养结合模式下的社区养老设施类型体系(表2).

(二)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音乐治疗活动的形式多样,可以增强特殊儿童的全身肢体的协调能力,对于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不足的一些特殊儿童,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帮助其进行康复教育。比如即兴演奏法,训练儿童使用各种简单的乐器,其中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各类的鼓、木琴、三角铁、铝板,钢琴等等,受助者在实施治疗师组织的治疗活动中,就需要做出演奏相关乐器的动作。当音乐治疗师对于特殊儿童的治疗进入音乐探索阶段时,组织音乐镜像舞动、音乐律动操、身体打击乐等类似的活动,也可以让特殊儿童动起来,增强其肢体协调能力。

(三)增强肢体协调能力

多数特殊儿童具有社会交往障碍,比如孤独症儿童中的回避型人格。首先,音乐治疗师可以用音乐交流与特殊儿童逐步建立关系,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儿童而言,他们更容易接受物的关系,而害怕与人的交流。在治疗时,治疗师采取演奏演唱法,让他们演奏乐器,建立良好的物我关系,形成与治疗师的初步沟通,并且最终实现与人的关系。其次,音乐治疗师可以通过治疗活动将特殊儿童聚在一起,利用音乐的感染力,弱化特殊儿童对于社会交往的恐惧和抵抗,增加特殊儿童交往的机会,使他们逐渐摆脱社交障碍。[10]最后,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集体性音乐活动,增强特殊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交往互动意识,放松对于陌生人的警惕心理,让特殊儿童感受到交流的快乐。

(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音乐自身有两种方法可以提升特殊儿童的音乐表达能力。一是在形式上,音乐本身和语言的韵律特征比较相似,特殊儿童进行歌曲演奏的过程和进行口语阅读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比较相似的,演奏音乐可以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二是在内容上,特殊儿童歌唱音乐中的歌词就是语言。在具体的音乐治疗实践中,音乐治疗师对于音乐的歌词进行修改,将需要训练特殊儿童表达的语言,变换成歌词融入到音乐中。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在歌唱音乐的同时也就可以学会相关的表达。

(五)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

缺乏积极的自我意识是特殊儿童心理不健康的重要表现之一,他们常常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对周围的社会关系表现比较茫然。如果不注重特殊儿童的自我意识构建,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反复出现,无法从根本上治愈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音乐治疗师在治疗中,让受助者倾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发掘受助者喜爱的音乐。比如采用歌曲讨论的方法,利用小组成员的言语和情感交流帮助儿童认识自己,再通过音乐治疗师的总结来引导儿童来认识自己,构建积极的自我意识。除此之外,由于受助者对于某种音乐风格或者某首乐曲的喜爱和认同常常反映出其内心的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或者人格特点,治疗师可以通过对比受助者喜爱的音乐,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协助完成康复教育,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

医学内分泌、泌尿外科是本校重点学科,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内分泌学专家朱宪彝教授创立的,有着近40年的历史。截至2018年6月,学科共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 500余篇,其中SCI收录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论文超100篇,最高影响因子17.35。

结 语

音乐治疗对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十分重要,在将音乐治疗和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结合时,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一种递进式的关系。只有当音乐治疗师和特殊儿童建立起信任和依赖的关系后,音乐治疗师才可以应用这样的特殊关系来不断丰富和充实音乐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康复和教育效果。在为特殊儿童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当针对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顾及到儿童的可达成度,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儿童的参与度。当下,我国在运用音乐治疗对学前儿童进行康复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音乐、心理学和医学等多个方面的专家的共同努力。对于音乐治疗师的培训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对于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也需要多做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黄昭鸣,李立勤,金野.特殊需要儿童可视音乐干预的原理与方法[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6):67-69.

[2]侯艳.论音乐治疗的基本方法及其操作[J].黄钟,2013(2):167-172.

[3]尤霄.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J].艺术评鉴,2016(1):132-134.

[4]寇香君,麦劲恒,范向阳.音乐治疗内涵与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83-184.

[5]于洋.音乐治疗师应具备的音乐技能[J].音乐生活,2018(5):39-41.

[6]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音乐治疗[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64-168.

[7]王佳.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机制、功能及实施原则[J].北方音乐,2016(2):79-80.

[8]徐春艳.音乐治疗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的应用[J].魅力中国,2014(17):381-382.

[9]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12):189-190.

[10]赵真.我国学前特殊儿童音乐治疗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16(4):148-151.

中图分类号: G760;J61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9-8534(2019)04-0122-0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社2018年度基建课题 “音乐治疗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研究”(2018SJA2055)。

作者简介: 席雯婷(1985-),女,苏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徐向阳

标签:;  ;  ;  ;  

学前特殊儿童康复教育中音乐治疗的可行性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