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思想探析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思想探析论文

《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思想探析

许科龙波,王 辉,于克斌

(喀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摘 要]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城乡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城乡对立产生的背景、原因和主要内容,阐明了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农业和工业结合,城乡对立消失。党的十九大提出在新时代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促进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发展要求,应该返回到文本中寻找理论的力量支撑,为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当代价值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城乡关系思想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认为城乡关系根植于所处社会的生产力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城乡的对立关系,同时也科学地预见了城乡发展在社会主义会走向融合,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我国目前的城乡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新时代,解决乡村发展短板,推进城乡融合,对解决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作用。

文中研制的低噪声放大器是基于0.25 μm GaAs PHEMT低噪声工艺技术。该低噪声放大器采用两级级联的电路结构,频段为2~4 GHz,噪声系数小于1 dB,增益大于30.6 dB,输入回波损耗小于-8 dB,输出回波损耗小于-10 dB,芯片面积仅为2 mm*1.5 mm。具有面积小,增益高而噪声小的优点。

一、《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大工业化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2](P252)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扩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在本国推进工业革命进程,他们建立了与资本主义生产相适应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以战争的方式侵占他国资源,以此来打开国际市场,满足本国生产需要,获得更多利润。随着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推进,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社会资源逐渐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和乡村的分工愈加明显。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远优于乡村,乡村因土地和人口的流失,对城市的依赖越发明显,乡村居民渐渐成为城市资本家剥削压迫的对象。至此,城乡对立,城乡矛盾激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很多从事多年中职教育的教师通常认为现在的学生很难教,和十几年的中职学生根本没法比,那时候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才能考取中职学校,如今中职已不是家长的首选。与高职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年龄较小、思想观念并未完全固化,他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下,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效果差主要是由于中职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善于在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主要内容的解读

城乡对立是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的,是私有制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城乡对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城乡对立的后果和解决途径进行了阐述。

(一)城乡对立的原因分析

考虑网络动态重构的分布式电源选址定容优化方法//朱俊澎,顾伟,张韩旦,王伟军,朱刚,尤锭军//(5):111

1.工业革命加速城乡对立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披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P253)“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2](P255)资产阶级通过对工人剩余价值的获取和扩大再生产,将社会资源集中到厂房中,工厂规模的扩大使得以工业为基础的城市得到了发展,而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由于土地和人口的流失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工业革命的“火力”把城市和乡村割裂开来,在这场“战役”中,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

3.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产品剩余和私有制。加之三次产业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农业与工商业分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应运而生。资本积累带来的剥削使得工业愈加发达,农业和农民愈加衰落,贫富分化逐渐明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2](P265)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资本家为获得更多的利润,大量占用农民土地用于工厂扩建,而以土地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农民被迫成为工人,参与到资本主义生产中去,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随着农民集中到城市,城市人口多且密集,乡村人口少且分散,城市以工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高,而农村以落后农业为主,生产力较低,这种生产力的差距导致城乡利益分配产生了尖锐的冲突和对抗,并逐渐发展为城乡之间的对立。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和资本家利益导向使资本流向了利润率高的部门。农业长期的、远远的落后于工业。城市越来越富有,乡村越来越贫穷,这使得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并且依靠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根本无法解决。

2.两大阶级的对立使城乡关系更加恶化。“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P250)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曾作为被压迫阶级的资产阶级在同封建领主的斗争中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2](P251)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用几乎相同甚至更加恶劣的手段来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从工业革命中诞生的无产阶级队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壮大。无产阶级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除了进入工厂做工没有谋求生存的方法,且只能创造剩余价值赚取微薄的收入才能维持生存。反观资产阶级雇佣工人为他们无偿的创造剩余价值,满足自己对金钱、物质的追求,从不关心、考虑无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大量农民和产业后备军大量涌入城市,农村不仅没有了生产资料,更是使大量劳动力缺失,与城市丰富的生产资料和大量的劳动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愈加繁荣发展,农村日渐衰落。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2](P256)

(二)城乡对立产生的后果分析

第一,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集中在城市。城市居民由于占有更多的政治、经济资源,生活水平远优于农村居民,且久而久之对农村居民产生排斥心理。第二,乡村的发展受到阻碍,开始从属于城市。农村居民在工厂的扩建中失去土地,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被污染,不得不去城市寻求一份工作维持生计。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缺少人力支持。第三,人成为片面化的人,无法全面发展。“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P254)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受物质驱使变成单纯化的金钱关系,人与人异化,人与商品异化。资本家为获得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扩大再生产,无产者为获得“金钱”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

(三)消除城乡对立的途径分析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城乡二元化的现象还未得到彻底解决。为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缓和城乡对立,对蕴含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得出推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启示。

三、《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关系思想对新时代城乡融合的现实启示

消除城乡对立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后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2](P265)废除旧式社会分工,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未来的社会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合理的分工。全体社会成员通过劳动联合体的形式发展社会生产力。从事不同产业劳动的人将没有阶级之分,这也为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作了必要的制度前提准备。二是把农业和工业相结合,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同等重要。建立城市和乡村经济广泛的联系,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共同为社会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农业发展顺利转型,推动农业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3]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保证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作为国家第一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关系在社会主义下必然走向融合,而要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重视农村这一极。农业现代化是改进生产工具,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并以此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在保障农业稳定生产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推进城乡融合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前提。因此面对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难以提高的状况,必须提高财政支出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以履行切好蛋糕再分配的更加公平的承诺。农业现代化还要根据当地实际发展情况结合所属城市资金技术帮扶,生产大众所需绿色产品,畅通交流渠道,实现双向互动,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局面。因此,促进农业发展的顺利转型,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合理配置城乡资源,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存在,我国城乡在资金、人口、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流动不畅,这也造成了乡村缺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着力改善乡村环境、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乡各项资源的有效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为推进城市建设,促进工业发展,对城市和工业的投入资金比例较大,而忽略了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使得城乡居民在公共福利待遇、公共基础设施、医疗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为减小城乡二元化现象,国家“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加强对农村教育、环境、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4]其次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对立就是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的对立,工业创造更多的资本集中于城市,而农村却由于缺乏资本处于一种孤立分散的停滞发展的状态下,这样使农业和工业很难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很难实现。因此,要建立城乡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各项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三)保障城乡制度改革顺利推进,形成新型城乡关系

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构建是保证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恩格斯曾强调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应该享有自己该有的权利,权利保障的前提就是要有维护权利的制度,否则任何权利将是一句空话。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战略,要通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城乡融合发展相关制度的制定将为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提供现实性的保障。首先,要适时推进土地改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如何使农民利用土地创收,成为土地制度的焦点。充分利用土地流转和自主承包能够最大程度为农民创造经济效益的优势,保障农民收入来源多样性。其次,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城乡人口的顺畅流动。再次,推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趋于均等。逐步取消城乡居民在福利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均衡现象,使公共服务惠及乡村乡民,以此来打造“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兴工农城乡关系”。[5]

当人类文明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石头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审美对象,被人们赋予了特定的审美内涵,石头就从一般的自然资源上升成为观赏石资源,进而成为了观赏石文化。从这一刻起,人类就在情感和理性上形成了对石头的全新的感恩与崇拜意识,人类的石文化情结延续数千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四)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打造新型城镇化格局

在党的十九大上,“把实施新型城镇化和推进城乡发展新格局作为党新时期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任务”。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方式,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善人民生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关注人民尤其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满足他们最基本的价值诉求,包括就业、教育、医疗等,这就要求在城镇化推进中要解决好这些难题,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平衡。当然,农村居民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自己争取美好的生活。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最根本目的,也是贯穿于《共产党宣言》中实现共产主义和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韩长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理论参考,2018,(4).

[4]曾玉娟.重庆城乡统筹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6).

[5]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An Analysis of the Thought of Urban -rural Antagonism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

XU Ke-long-bo,WANG Hui,YU Ke-bin

(Kashgar University,Kashgar 844000,China)

Abstract :In Marx and Engels’ “Communist Manifesto”,there is detailed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inting out the background,cause,and major contents of the urban-rural opposi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It is explained that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is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industry,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urban-rural antagonism.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roposed that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break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aced with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we should return to the text to fin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and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better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mmunist Manifesto”;urban-rural antagonism;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contemporary value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9/j.issn.1004-5856.2019.12.007

[收稿日期] 2018-12-11

[基金项目] 喀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MY201804。

[作者简介] 许科龙波(1990-),女,新疆喀什人,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王 辉(1993-),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于克斌(1995-),男,山东寿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文章编号] 1004— 5856( 2019) 12— 0026— 04

责任编辑:李新红

标签:;  ;  ;  ;  ;  

《共产党宣言》中城乡对立思想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