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多样式探索论文_丘冬梅

浅谈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多样式探索论文_丘冬梅

摘要:陶冶性教学作为一种便于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十分显著,不仅能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情感感知能力。在陶冶性教育施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努力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更容易融入教学当中。立足于这些现实意义,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对语文老师应用陶冶性的教育方法展开探讨,以期为基础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语文教学

陶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类型,即老师用生动、有趣的授课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教育意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采用这样的陶冶性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而且,这种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建构他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并使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一、“沉浸”与“吸引”教学法

小学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学生年纪小,经历的事情不多,在好奇心本能的驱使下,小学生会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学习热情。因此,在陶冶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构建一个有趣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当学生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认可,才有可能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积极地学习。而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特征,如果老师要开展语文的陶冶性教育,需要尊重语文教育的这两个特性。比如,必须认清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也不能只追求这个方面,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感知力,同时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升。

以构建教学情景为例。教师可以在课本中挑一篇有意境的课文,并就这篇课文用语言构建一个情景,让学生们仿佛深处其中,能够切身感受其中文化氛围的浓厚。例如《蒲公英》,讲述的是蒲公英的“流浪史”,语言简单易懂且营造出了生动的场景画面:“当它在天空中随风飘动,当它以优美的姿态寻找生长的家园,它只能选择肥沃的土地作为自己的家园,除此之外的地方,无论是河流湖泊,还是沙地荒漠,它都不能存活下去。”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诵,将学生带入此情此景当中,真切地感受到蒲公英在天空中飞舞背后想要存活的决心,进而感悟到生命的宝贵与重要。尽管蒲公英体积很小,但生命同样是有重量的。它洒落在大地上,扎根生长,或成为一颗草,有或长成一朵花,去装点这个世界。不止这篇蒲公英,其实语文教材中存在着众多优秀又有内涵的课文,如果语文老师要顺利地施行陶冶性教育,挖掘可用的语文课文是关键。借助这些文章,能够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是笔者提倡实施陶冶性教育的初衷。

二、情美交织的情境法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对于语文陶冶性教学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6-12岁之间,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斟酌,多数时候凭喜好做事。因此,需要请出他们最好的老师——兴趣,以一种引导形式,激发他们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才会将集中精力在学习当中,从字里行间感受蕴含的文学内涵,感受文化魅力,这就是想要施行陶冶性教育的初衷之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将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感知力。以《秋游》这篇文章举例,这是小学语文书本中非常出名的经典之作,文中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秋季郊外的美丽景色。看完这篇文章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脑海里形成相关的画面。在授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细心观察秋天的景色,观察身边景物的变化。在课上,当学生展示他们描绘的秋景以及地上飘落的落叶,描述出一幅幅蕴含着对世界美好事物感知的情感时,这让笔者非常感动,借此机会,能让学生们开始有意识地留意身边的景色,并学会感知美。课堂的气氛非常融洽,同学们可以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享受着感受美的快感。此外,也会鼓励同学们大胆观察身边的“美”。

在小学阶段,一个人的审美还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并未定性,因此如果要对该阶段的小学生展开审美教育,只能用他们身边的开始,比如感受花,还有留意生活中细小的感动,经过长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能够使得陶冶性教学的目的达成。

三、不言之教的暗示法

小学生固然有知识储备,但毕竟年龄还小,因此常常对任何事情都持观赏态度,并且以敏感的内心世界去对待世界。在语文的课堂来看,老师对于学生的适当引导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在问题处理上,仍需要进行进一步斟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言之教不是一种好方法,相反地,呈现出令人惊叹的作业成果。

被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词往往较为浅显,理解起来不难,但通过饱含情感诗词作品,能够使学生的情感感知力有所提升。以一首经典的思想诗歌《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例,尽管这首诗歌比较精简,但依然充满了浓浓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渴望偎依在父母身边,也希望跟着父母离开家乡,见识更大的世界。尽管无法亲身体验,但情感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哪怕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亦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号召大家一起大声朗读诗歌的原因,在朗读过程中,会让同学和诗歌之间形成极为特别的感受联系。可以说,不言之教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情感的感知能力。

结语

语文老师不仅肩负着将语文知识教授给学生的职责,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修养。在新课改背景下, 对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多样式进行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熏陶学生的情感,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燕芳.《创境激情,课堂也可以这样有趣——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山东青年》,2017年9期

[2]万新花.《浅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施单元整组教学》,《新课程·中旬》,2018年10期

[3]张赟姗.《简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年4期

作者简介:丘冬梅,女,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汀州小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语文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论文作者:丘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多样式探索论文_丘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