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印度的对外战略与中国的安全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对外战略作了全面调整,改变了传统的亲苏政策,开展全方位外交,在积极发展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尤其注重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大国以及以色列、伊朗和东盟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为印度的大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给中国的安全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当前印度政府的对外战略
自独立后,印度以国大党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府强调坚持奉行不结盟政策和反帝反殖政策,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发挥斡旋和力量平衡作用,力图成为第三世界的代言人,实现世界“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目标。1998年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通过对尼赫鲁主义传统外交的反思,并根据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发展态势,对印度的国家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对内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对外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加快迈向世界大国的步伐。
首先,提高印度的综合国力,以此作为实现大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印度人民党政府首先注重经济建设,以信息技术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加速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措施,使得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自1993年以来印度的经济增长年均达5.9%,按照购买力平价法来衡量,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近年来印度在刺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上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使得以计算机软件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和外贸出口。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出口国,1994至1999年的5年间,印度的软件产业以每年56.7%的速度增长,1999年软件销售额为57亿美元,2000年达到86亿美元。二是增加军费预算,大规模购买军备,进行核试验并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以增强军事实力。印度的军费支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也在不断增加。1989年至1998年印度的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虽然从18.2%下降到14.7%,但绝对值却从1542.7亿卢布增加到4120亿卢比,2000年更是达到7090亿卢比,有效地保证了军队大量购买和更新武器装备的需要。1998年5月,印度进行了核试验,强行挤进了核俱乐部,成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又从俄罗斯、以色列、法国购置先进的武器装备,像从俄罗斯购买航空母舰,从以色列购买“费尔康”预警飞机和“箭”式导弹等等,极大地提高了印度的军事实力。
其次,积极开展大国外交,谋求建立大国伙伴关系。近年来,随着大国在欧亚心脏地带的角逐和对中亚能源的争夺,印度的战略地位骤升,谋求世界大国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大国外交异常活跃。印美关系是当今印度的重中之重,2000年3月,克林顿成为22年来第一位访问印度的美国总统,双方签署了旨在指导两国关系的《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框架性文件,致力于建设新型伙伴关系。2000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领导人就地区安全、核不扩散以及双边贸易和投资进行了磋商。布什政府上台后,印美关系日益拉近,宣称印度和美国是世界民主国家的支柱力量,此后印度总理、外长等高层领导相继访美。在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后,印度率先表态支持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访问印度,美印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加强在防务合作、反恐等方面的合作,并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9·11”事件之后,印度政府旗帜鲜明地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两国在情报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美国宣布解除对印度因1998年举行核试验而实施的制裁措施,放松了对印度出口尖端武器的限制。2004年1月布什总统发表声明,宣布已经与印度达成协议,将在原子能和平利用、太空开发、高科技及其贸易、导弹防御系统的共同技术研究四大领域扩大战略合作。印美关系的发展正在走向深入,在战略上虽然各有所图,但牵制中国无疑是其共同的目标之一。印度欲借助美国的支持,加快经济发展,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抗中国的所谓“威胁”,美国欲借助印度制约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对其造成的所谓“军事和贸易威胁”,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
印俄关系趋于密切。瓦杰帕伊政府上台后,随着印美关系的发展,印俄关系也得到升温,2000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印度,两国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加强在国际组织、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方面的合作。印俄达成一系列军火贸易和军工生产方面的协定,俄罗斯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印度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与冷战时期的印苏事实“结盟”关系已今非昔比,主要目标在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提高各自的国际地位。
印日关系趋暖。1998年5月,印度的核试验导致日本对印度采取经济制裁,印日关系一时趋于紧张。近年来,由于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市场潜力巨大,加之战略地位上升,印度在军事上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直接关系到日本的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日本随后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加强高层互访,开展安全磋商,印日关系重新接近。2000年8月,日本首相森喜朗访问印度,两国决定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加强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9·11”事件之后,日本取消对印制裁,2001年12月,瓦杰帕伊总理访日,双方发表了“印日联合宣言”,决定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全面对话与合作,日本同意向印度提供贷款和经济援助。在军事安全合作领域,2000年10月,印度、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日本意在保护石油运输通道畅通,印度旨在东扩势力范围,增强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影响力,立足亚太,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
印欧关系持续发展。印度与欧盟国家的关系比较平稳,与法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与英国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与欧盟定期举行“印欧首脑会议”,高层领导互访不断,目的在于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促进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增强在大国家斡旋和制衡的砝码。
再次,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中东地区,2001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Atal Behari Vajpayee)访问伊朗,印伊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阿富汗问题、反恐问题和能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2003年1月,印度海军参谋长应邀访问伊朗,双方签署了印度伊朗国防合作协议,决定加强两国海军合作,并于3月在阿拉伯海孟买海域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与此同时,印度将向伊朗提供军事硬件、训练、维护及其现代化升级支持。印度欲借此打压巴基斯坦,打通通往中亚能源市场的通道。印度与以色列自1992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在军事和安全合作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印度与以色列形成了事实上的战略合作关系。2003年9月,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印度,印度与以色列签署了购买“费尔康”预警系统设备协议,提高其防御中国和对付巴基斯坦的军事能力。
印度与东盟关系日益密切。“东向战略”是印度亚洲外交的突破口,印度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的互访频繁,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印越签署了国防合作协议,印度与新加坡等国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双方军事合作趋势明显。1992年1月,印度被东盟接受为“部分对话伙伴”,1996年升格为正式对话伙伴”,并被邀请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双方成立了具体负责经济合作的组织,如东盟-新德里委员会、贸易与投资联合工作小组等,为它们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有所缓和。人民党政府上台后,印巴展开核军备竞赛,两国在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的军事对抗升级,甚至被称为第四次印巴战争,造成大量人员伤亡。“9·11”之后,印度甚至借机提出“先发制巴”理论,将巴基斯坦视为恐怖主义国家。此后在美国的调停下,印度从克什米尔主动撤军,以减少印巴在边境的军事对峙。2004年1月,印巴领导人在伊斯兰堡举行会晤,重燃印巴和平希望,双方决定自2月开始进行对话,讨论解决双边存在的问题。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也随之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议,以促进南亚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印中睦邻友好关系得以保持。1998年5月,由于印度以“中国威胁论”之名举行核试验,使得中印关系的正常发展进程遭受挫折,双方高层往来暂时中断。但由于中印双方在许多国际问题上立场相同或相近,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双边关系不久走向正常化。2001年中国总理访问印度,2003年6月印度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还签署了在许多领域进行广泛合作的10个文件,标志着印中关系进入了睦邻友好新时期。
总之,印度为实现大国战略目标,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立足亚洲,面向全球,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印度的外交战略从对内增强国家实力,对外开展大国外交人手,力图在大国之间赢得平衡筹码,谋求早日成为世界大国。
二、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
当前印度政府的对外战略目标是对贾·尼赫鲁总理提出的“有声有色”大国目标的继承和延续。尼赫鲁曾写道:“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消声匿迹。”[1](P56)1998年以来,以瓦杰帕伊为代表的印度人民党政府在对外战略上更加务实,强调“以实力对抗实力”,同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建立了各种战略关系,获取战略平衡利益,增加印度在大国间斡旋和平衡的砝码。印度人民党的这种外交战略,对于作为印度邻邦的中国的安全环境而言,将会产生以下影响:
第一,印度与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将会有力地促进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于全球事务动辄付诸武力,推行美国的“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念,肆意践踏国际关系准则、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发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严重危及地区和世界和平。印度与大国建立战略关系,其目的之一就是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对推动多强联合制衡惟一超级大国必将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印俄战略伙伴宣言》就曾提出,“双方希望共同加强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以及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中的合作”,“加强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并推动建立公正的世界新秩序”。[2]中印两国也不约而同地主张推动世界多极化,双方认为“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稳定和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并“决心为加强联合国的作用继续努力”。[3]法、德等国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促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曾发表讲话指出:“印度认为单极不是当今世界的平衡状态。同时,我们不倡导导致各极间关系紧张的多极世界。我们认为稳定的平衡在于实现一个合作的多极化世界,它能满足所有各极及整个世界的合法抱负和利益诉求。”[4]由此可见,印度与各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有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繁荣,对于中国的安全环境有利。中印两国可以通过合作,加快经济发展,推进世界和平事业,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第二,印度与各国开展经贸合作,有利于印度、中国和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印度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也得益于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这是印度外交战略之所以被称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原因。印度外交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建设环境,加强与各国的经贸技术合作,加快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印度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双边贸易额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2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50亿美元,从而为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印度外长贾斯万特·辛哈在发表的题为《亚洲安全与中国》的演说中曾说:“亚洲的未来依赖于该地区各国经济往来的扩展”,“提升亚洲安全的关键,在于我们共同建立相互之间经济的依存度”。[5]因此,当前印度的经济外交战略,增强了印度与世界和中国的经济依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制约印度发动战争的因素,为维护亚洲安全稳定做出了贡献。当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和平环境。
第三,印度与大国进行军事安全合作,对中国的安全带来双重影响。印度与美国就在阿富汗打击塔利班及其基地组织进行的情报合作,有利于我国西部的边境安全和对付非传统安全威胁;印度与俄罗斯的反恐、反民族分离主义分子的安全合作,也有利于我国反恐斗争的开展,有利于西部边陲的稳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印度与美国、以色列、俄罗斯等国所开展的军事合作,极大增强了印度的军事实力,有可能被一些抱着“中国威胁论”的人所利用,同时加强了中国周边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军备竞赛烈度,打破了亚洲地区的军事力量平衡,对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带来压力。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印度奉行“南占印度洋、东扩势力范围至南中国海、西攻巴基斯坦、北防中国”外加核威慑的军事战略,在中印尚未完全建立互信睦邻关系的情况下,可能会对中国的安全环境直接带来影响。印度前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就曾说:“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势力范围”。印度要想控制横跨西亚到东南亚的势力范围,维持在印度洋的霸主地位,大量采购军火,借以控制从中东通往亚洲东部的海上运输通道,这对中国等东亚国家带来安全隐患。印度、日本等国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牵制中国则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要想维护中国的安全,中印双方就必须建立互信睦邻关系,加强交流与沟通,树立共同安全观念和双赢意识。
第四,印度与巴基斯坦、东盟等中国的邻邦开展的地区外交战略,有助于缓和与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加强地区经贸合作,对于中国周边的繁荣与稳定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印巴首脑会晤点燃了和平的希望,克什米尔问题如能通过和平方式得到解决,将会对南亚和中亚乃至亚洲的和平带来巨大的和平红利,惠及中国和亚洲。当然,中印边界问题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如能获得公正合理的解决,不仅对中印两国,也必然会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做出巨大贡献。印度与伊朗合作打开通往中亚的通道,对于石油进口大国的中印两国来说,又形成潜在的竞争对手。但这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只不过竞争的产品是战略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因而也值得关注。印度与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取得进展,它在塔吉克斯坦靠近阿富汗边境的法克尔建立了军事基地,其“北上战略”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必然令中国感到严重忧虑,危及中国西北边境的安全。
第五,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难以打破目前对中国友好的东南亚安全局面。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形势下,东南亚国家领导人早已认识到在发展稳定上它们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1997年所出现的东南亚货币金融危机,中国负责的国际态度、作为以及作用,使得它们更加坚定了这一立场。中国所采取的“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睦邻、富邻、安邻”政策,改善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功地与东盟就成立自由贸易区达成协议,并成为东盟以外的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使得中国与东盟国家的“10+1”合作机制进入一个新阶段,双边关系由“睦邻互信伙伴”上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因此,印度在东盟国家开展的“东向”外交,难以对中国与东盟友好安全格局带来严重冲击。
第六,中国与印度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长远来看,实现“双赢”的可能性较大。随着2003年6月瓦杰帕伊总理访华和中印关系的改善,中国和印度就解决边界领土争端已举行了两轮边境谈判,旨在努力推动两国边界争端问题的和平解决,双边加强军事合作、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推进边界实际控制线沿线的相互信任达成共识。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在《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中首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些都说明中印关系进入“对话与合作”时代,当前印度的对外战略有利于两国建立互信睦邻关系。当然,在国家领土争端问题关系到各自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容易引起中印两国的民族感情反应,2000多公里的边界无法划定,最终将是双方政治和安全的隐患。但是,在当今和平与发展时代,两个人口大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依然距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它们要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依然任务艰巨,两国都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和平则会共赢,因此,实现共同和平崛起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印度民族主义大国主义外交倾向持续未变,印度政府的西藏政策和对待领土争端的立场,将成为影响中国西部地区安全的主要因素,使得中国的安全环境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隐患。
第七,印度与俄罗斯和美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以实现大国理想为目标,存在着牵制中国的因素,但是从根本上无法改变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中美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局面。如今印俄关系已远非冷战时期美苏对抗形势下的印苏“结盟”关系可以相比,况且中国与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展开了全面合作,中俄关系进入有史以来的最友好发展时期,印俄联合“制华”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印度与美国关系的密切发展,虽然在战略上有着许多共同利益,视中国的崛起为对它们的威胁,这是传统的冷战思维的产物,但是中美关系也已非过去的相互敌对状态,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反恐、军控、经贸和安全的领域的共同利益增多,合作范围广泛。印美关系虽然趋于密切,但是“9·11”事件之后,出于反恐斗争的需要,注重在伊斯兰世界寻求内部战略支撑点,巴基斯坦在美国的南亚战略地位有所上升,美国的南亚政策从重印轻巴回到印巴平衡的轨道,中美关系的重新趋于缓和,这样印度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下降,美印在对待巴基斯坦问题上、克什米尔恐怖主义、防止和武器扩散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国家利益的不同必然决定了它们的这种伙伴关系的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印美关系中牵制中国的作用效力也是极其有限的。当然,由于印度与美国视中国为潜在威胁和主要对手,它们存在通过利用对方作为平衡中国的主要力量的战略考虑,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制约,美印结盟的可能性在近期和中期都是不可能的。[6]
综观当前印度人民党政府的全方位外交战略以及富有攻势的军事战略,对于中国的安全带来双重效应,总体上对于中国而言是安全大于隐患。印度必须摒弃传统的均势安全战略,树立新的合作安全和共同安全观念,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建立互相信任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为印中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