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及对策研究_现代物流业论文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共生模式及相关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业论文,制造业论文,模式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物流社会化需求的基础。物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制造业与物流业产业关联度高,协同发展空间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也是提升物流业服务能力、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联动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能力互补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依赖关系。

制造业是物流业的“上帝”,物流业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支持,物流业是制造业的引擎,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急需物流业协同配合。制造业升级的需求及物流业的振兴规划在客观上需要有一个能指导两业规范运行的理论,研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服务运作模式及相关理论,是当前摆在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二、研究综述

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动力,只有两者协同发展,才能使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持久性。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的互动及联动开展了不少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关系两个方面。

(一)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研究成果集中在两个方面:(1)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Cohen & Zysman(1987)指出,许多服务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制造业的发展,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1]。Quinn(1988)等给出了制造与服务之间的主要作用途径,认为制造与服务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2]。Dnniels(1989)[3]、Illeris(1994)[4]提出有效率的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Francois[5](1990)、Shugan[6](1994)、Diaz[7](1998)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引发生产性服务业的过程创新,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又引致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创新(Hansen,1990)[8]。Dilek C.K.& Bo Carlaaon(1999)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双向互动关系,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和支持,同时服务业也依赖制造业的发展[9]。陈宪等[10](2004)、郑吉昌等[11](2005)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顾乃华[12](2005)基于分工视角描绘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在不同地区不同表现的原因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处的市场范围和接受政府扶持力度不同。(2)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陈伟达(2009)等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揭示了生产者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提升竞争力的一般规律,并和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13]。唐强荣等(2009)提出在共生作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以分段Logistic函数近似表示的环境容量不断变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发展模型,并对中国产业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14]。

(二)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目前,只有少数的学者直接针对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做了分析:刘志彪(2006)提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现有的制造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来推进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15]。何明珂(2008)指出,由于规模的扩大、竞争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企业因为资源约束不得不将物流等业务外包,由此产生了制造、物流等活动的联系,降低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交易成本、增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的呼声日益高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为两者的共识[16]。何黎明(2009)指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深度合作、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联动发展的趋势日益显现,物流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7]。王佐(2009)指出制造业与物流业之间的联动发展的机理在于制造业企业资源配置方式选择和对物流管理是自营还是外包之交易成本权衡[18]。

综上所述,学者们开始了对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也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大部分的文献都是针对制造业与服务业或者制造业与物流服务业的互动关系展开分析,停留在对两业关系的基础理论解释层面,有关的实证也主要是针对产业投入产出比的分析,还没有涉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模式及对策。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及对策的研究是对目前产业发展理论体系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基于此,本文借助共生理论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模式及联动的策略展开详细的论述。

三、联动共生模式

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以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我国是个制造业大国,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想从制造大国走向强国,必须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同发展,也就是说,必须重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发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共生①、协同联动发展。

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共生不仅是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也是其内在动力驱动的自然结果。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一方面可以整合、共享很多资源,比如:订单(客户)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物流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达到资源利用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利用率(图1);另一方面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可以实现协同创新,比如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开展研发,将新的物流技术用于制造业或者将制造业中先进的思想借鉴到开发新的物流技术中。

图1 制造业与物流业资源共享联动系统

制造业与物流业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物流管理系统,本文按照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关系将其分为五类:平等共生型模式、依托共生型模式、嵌入共生型模式、互补共生型模式、辅助外生型模式。

(一)平等共生型模式

平等共生型模式是指制造业与物流业通过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共生企业之间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的相互交流,实现互惠共生。

物流战略联盟就是该模式的一种。物流战略联盟可以使双方紧密地结合成一体,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物流交易的效率;联盟成员的独立性可以使每个成员都能够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可以使物流企业迅速有效地获得规模经济,提升竞争优势,满足制造企业的物流需求要求;可以使物流业与制造业在物流设施、运输能力、物流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整个联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19]。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盟可以实现协同化发展,避免了恶性竞争,维护了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企业联盟的双赢或多赢。

(二)依托共生型模式

依托共生型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存在依附关系,物流企业的业务要依附制造企业而存在。

物流托管就是一种依托共生型模式。制造企业将物流业务包括拥有的物流设施从企业的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托管给擅长的社会物流企业来管理,托管期内,物流管理公司的收益是与制造企业的收益挂钩的。物流管理公司不但要强于策划,还要负责执行、实施并见到实效,从而避免制造企业买了“主意”却无法实施或见不到实效的尴尬局面,保障了企业在物流改革方面投入的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嵌入共生型模式

嵌入共生型模式是指物流企业是制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单独成立的,是嵌在制造企业中生存的,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是母子企业关系。

母子公司形式就是嵌入共生型模式的一种,目前,很多有实力的制造企业自己出资成立专门的物流公司,如宝钢集团成立专门的宝铁储运公司。物流公司作为制造企业的子公司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主要专注服务于母公司的物流业务。

(四)互补共生型模式

互补共生型模式是指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供需及互补关系,双方共享各自的优势和资源进行合作,共同盈利。合资模式是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一种可选的合作模式,是一种互补共生型模式。

制造企业整合内部的物流资源,与有意合作的物流企业法人共同出资组建合资或股份制物流公司,实行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通过合资,制造业可以获得长期高效的服务,物流业可以获得可靠的客户源,通过达成的契约开展业务并进行利润分配。

(五)辅助外生型模式

辅助外生型模式是指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是一种辅助服务关系,制造企业将自己不具备优势的非核心业务外包或独立分离,交给物流企业来完成,实现大物流②。通常说的物流外包即是辅助外生型模式的一种。

现在许多公司开始将自己的货物或产品的储存和配送外包给专业性的货物配送公司来完成。物流外包不仅仅降低了制造企业的整体运作成本,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摆脱了物流过程及现存物流操作模式和操作能力的束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外生力量来辅助完成自身价值链的优化,利用物流企业的长板来弥补制造企业物流环节的短板,从而达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相关对策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20](周振华,2003)。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关键是处理好各自及其关系的定位,明确是互补共生型的,还是辅助外生型的还是嵌入共生型的,这样能帮助两业在联动发展中把握好重点方向。针对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可行路径和具体对策可以参考如下。

(一)要建立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公共信息平台,为两业联动业务的开展提供沟通渠道、交易平台,这是支持和协助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共同发展的基础。

(二)可以通过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优势来积聚物流企业,建设不同服务类型的专业化集聚区,从而实现制造业与配套的物流业联动发展。目前很多的制造业所在的产业集群或工业园区周围就可以建设配套的物流园区,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方式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同步协同发展。

(三)成立专门的大物流行业联合会,整合、集成物流行业协会与制造行业协会的力量和功能,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合作协同提供沟通的桥梁、信息和技术的辅助支持。

(四)积极鼓励制造企业分散在各个企业和部门的物流需求,转化为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转化为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实现制造业在物流供应链的无缝链接,让物流企业更好地承接制造业的物流需求,完成制造业与物流业在供应链层面上的物流合作,成为资源整合化、网络基地化、流程标准化、信息集成化、决策智能化的现代新型专业物流企业。

(五)鼓励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物流金融、物流战略联盟、物流托管、合资的方式建立联系,共同建立联动、共赢的社会化大物流体系。

企业本身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由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经营者自身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自身能力的有限性等方面的因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承担生产、营销、投资、技术以及财务等方面的风险,通过资源外向配置和业务外包,企业已与外部合作伙伴实现了联动发展,从而可以共同承担风险,使企业变得更加柔性,更加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五、结束语

在物流需求扩大,成本上升的压力之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物流功能整合,实施流程再造,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以更加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因此,联动、协同发展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制造业和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也使得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模式及路径、对策的研究成为近期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一个战略性话题,必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注释:

①“共生”(Symbiosis)概念最早在生物学领域提出,共生原意是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体在一定时期内按某种物质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当前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文中借用此词来阐述制造业与物流业共同存在的产业生态系统,并用共生理论解释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的模式。

②“大物流”,是指制造企业的自有物流(车队、仓库、人员等)和物流企业的配送信息与资源的共享,以实现更大限度的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减少物流总支出、降低运营成本。

标签:;  ;  

制造业与物流业共生模式及对策研究_现代物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