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衰退产业的退出粘性及其突破_产业转移论文

区域衰退产业的退出粘性及其突破_产业转移论文

区域衰退产业的退出粘性及其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粘性论文,区域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不少区域的传统成熟产业正处于衰退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尽快促成这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再生以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需要研究和着手解决。

一、区域衰退产业的退出粘性

衰退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衰退产业,主要指采掘工业,随着资源的日趋减少和枯竭,必然要走向衰退。另一类是非自然衰退产业,主要指一些生产技术设备陈旧的传统产业。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产业结构调整“有进有退”是正常现象,但如何退旧进新,颇为棘手。旧的不退出,新的就没有空间可进入,也谈不上结构调整与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问题。我国的某些传统产业如纺织、冶炼等行业,从效率和生态要求,已明显衰退,持续性的全行业亏损和污染环境是众所皆知的。但众多的这类企业却有很强的滞留粘性,很难退出。产业退出存在粘性现象,根源在于“资源配置的不可逆性”。目前,区域衰退产业退出粘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专用刚性。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① 即固定资产功能上的不可变性。区域经济越是发达,产业分工越是精细,资产专用性越强,由此形成的退出粘性也就越高。因为高度专业化的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迫使退出企业要么必须转让给产业内留存企业,要么迅速贬值而被废弃。由于到了产业的衰退期,产业失去了对资本的吸引力,不仅外部资本很少进入该产业,就是产业内企业也缺乏扩大投资的愿望,从而造成希望退出的企业蜕资困难,使产业生成退出粘性。产业组织理论认为,高集中产业比非集中产业调整要慢,难度要大,也即调整难度较高。这是由于高集中产业的资产专用性较强的缘故。②

2.成本沉没(cost sunk)刚性。这里的成本主要是指本地化发展的产业中企业的固定成本,包括机器厂房、法定权利、公关和广告及雇员安置等成本。固定成本是与生产规模无关的,并对于某个较短的时间长度而言被锁定的成本。③因此,企业的固定成本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在产业内所发生的经营成本,加上在别的产业上所放弃的机会成本。一般地,企业地方化发展的投资额越大,其固定成本可能也越大,产业退出粘性就越高,企业就越难退出。

3.技术创新成本高。技术是决定企业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更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是不为“市场普遍看好”或“没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和衰退产业,因此该类产业一般缺乏厚实的技术积累,只能从外部市场获取技术。这不仅代价高昂,而且也难以满足激烈竞争的市场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尤其是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更困难,使企业的传统产品在技术性能上没有竞争力。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有十几家洗衣机厂商先后从日本引进了成套技术设备,但因企业自身缺乏技术消化能力,未能完全吸收,绝大多数企业因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质量低劣,最终还是被市场淘汰了,只有像小天鹅等极少数企业成功生存下来。与此同时,在地方性衰退产业内生存的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搭便车”的思维与行为,这不仅大大削弱了衰退产业内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也严重削弱了与新市场环境适应的能力。

4.劳动力转移困难。衰退产业的退出,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退出或转移,这既包括各类高级人才如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等,也包括普通劳动者的退出或转移。由于在现代经济中,区域劳动分工精细,劳动技能和知识专业化,使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相当困难,转移成本较高。常常是没有经过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就不能转移,因此劳动力转移成了区域衰退产业退出的主要障碍。

5.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束缚。由于我国受到政治经济体制等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在区域衰退产业的调整中还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措施的束缚。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生产性企业都有从属于自己的产业链,它们的退出会使整个产业链瘫痪,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负效应;另一方面,企业退出形成的大量人员失业及其家属的就业和生活困难,可能诱发一些社会问题。地方政府在其某个施政期,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可能会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延缓乃至阻滞这些企业的退出。

二、突破退出粘性的路径探讨

从实际情况来看,某些地区随着区域开发对某些传统产业的淘汰,以及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能源产业因资源趋近枯竭而急剧缩减等,区域性衰退产业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要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需要企业与地方政府尽快解决这些传统的衰退产业退出的粘性问题。从企业层面来讲,突破区域衰退产业退出粘性的路径,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核心能力再造。核心能力是能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某种特定福利的成套技能与技术。④ 用户是决定何者是、何者不是核心专长的最终裁判。核心能力是保持产业创新具有持久性的基石。衰退产业内企业的核心能力再造的本质是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是从一个核心能力转到另一个核心能力,或形成一个新的核心能力。企业为了获取产业创新的“市场先入优势”,未必要等到产业衰落之时才进行产业创新与能力再造,而应选择产业成熟期作为产业转型与创新的最佳时机,从而可真正把握产业发展先机、率先建立核心能力。实践也证明,当企业进入某个新的产业区域,如果所涉足的新领域所需的核心能力是根植于原有产业的核心能力,或者可以利用原有核心能力进行扩展和延伸,将会大大提升传统产业内的企业进入新产业的成功率,从而超越资产专用和成本沉没刚性,并成功实现转型转产,增强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2.产业延伸。所谓产业延伸就是以衰退产业的核心产品为平台,向下游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延伸来形成新的利润来源。⑤ 产业延伸的机遇是,当某一产业出现衰退时,产业价值链的其它环节并不一定会衰退,相反可能还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和较强的获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相关产业的延伸获取新的利润源。产业延伸是产业的分化与重组过程,也是衰退产业或成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结合过程,这种结合突破了传统产业的界限,通过延长产业价值链,弱化了资产专用与成本沉没刚性,延长了衰退产业的生命周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助于维持原有产品的市场地位,企业还可以通过在此基础上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在价值链的相关环节获得新的成长空间并取得利润。20世纪80年代通用电气公司的重现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向服务业的成功延伸,且其并未放弃机车、电力设备、医疗设备等出现衰退的制造业,而是成功地实施了以制造业为平台的服务业延伸战略,即金融服务、医疗服务、咨询和售后服务等。这些在制造业基础上延伸并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如今已成为通用电气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

3.产业区位转移。即顺应竞争态势的变化,将产业价值链的部分环节由要素成本较高、失去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至要素成本较低、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从而再造产业价值链。我国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悬殊,并由于受传统的产业布局理论和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的影响,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是呈现出十分显著的不平衡状态,地区之间形成较大的“经济势差”。经济势差的客观存在为实现衰退产业的区位转移,从而为超越衰退产业退出粘性提供了现实基础。通过产业的区位转移,将一个地区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使得存在差异的两个地区得到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转移利用存量资产,获取比较利益,还可以使得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依据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结果是使各区域的产业结构与自身的资源禀赋、要素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当然,要实现衰退产业区位转移,必需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4.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产业之间的相互交叉。⑥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重组活动,产业的边界逐步趋于模糊,全新的融合型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为了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成。⑦ 产业融合能够改变传统的增长机制与方式,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和创新。因此,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面对因需求下降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通过努力降低成本、改善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以期重塑产业内的竞争优势,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取得业绩的改善,但其着眼点仍局限于原有的产业,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处于衰退中的企业长期发展问题。因此,产业融合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创新方法,就成为衰退产业转型、再生的重要手段,为衰退产业的退出与创新提供了新路径。由于产业融合拓展了产业创新的新领域,从而为超越衰退产业退出刚性,实现衰退产业的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方向。衰退产业通过与以信息产业、环保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走合作竞争的道路,从而孕育新的产业和新的产品。老产业的衰退与新产业的形成,使产业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以保持旺盛的产业活力,从而推动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突破衰退产业退出粘性的政府措施

产业调整和升级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政府应尽的经济职能和义务。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突破衰退产业退出粘性,培育区域产业优势,以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方面可以发挥如下作用:

1.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应结合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制定相应的衰退产业区域调整政策,为超越地方保护主义刚性奠定政策性基石。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地区的产业结构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国家制定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而各地区在制定衰退产业调整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不能盲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国家层面是重点产业,在区域层面可能就不是;甚至有的可能已成为了区域衰退产业,因此,应尽快实施退出政策,越快越好,否则,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各区域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克服或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的产生,提升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

2.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为衰退产业调整中的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从而为超越劳动力转移刚性提供制度保障。(1)实行就业培训制度。一般地,衰退产业的退出会引致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而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员的再就业能力低下,因此,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或由政府直接建立培训机构,或多方筹集失业人员再就业基金,或通过减免税收与进行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企业与中介机构对失业人员再培训,以提升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产业衰退引致的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是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妥善解决好。因此,应通过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功能,以利于社会稳定,消除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3.制定优惠的地方性财政金融调控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提升转产转型能力,为超越技术创新刚性构筑技术淘汰与创新平台。(1)对衰退产业的退出实施优惠的财政政策。具体措施是设立衰退产业调整援助基金,主要用于衰退产业的转产贷款贴息及下岗职工安置;对符合条件的衰退产业的退出实行更优惠的贷款制度。(2)要积极促进衰退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强行淘汰陈旧设备的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传统产业,促进其升级换代。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地方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把对衰退产业的货款纳入银行的政策性贷款计划,设立专门的贷款项目,向衰退产业提供转产贷款及用于技改的新设备购置贷款。对部分特别困难的衰退产业的企业要采取银行借款停息挂账和债权变股权的办法,以减轻衰退产业的退出压力,提升其转产转型能力。

4.科学制定衰退地区开发政策,及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型产业,并扶持中小型企业集群化发展,为超越衰退产业退出刚性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政府通过开发政策鼓励衰退地区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扶植中小企业发展,使这些地区经济恢复活力。地方政府可把那些经济严重衰退的地区划分为“援助区”、“企业区”,并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在衰退地区兴建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通讯条件、治理污染,改善这些地区的投资硬环境。二是发展接续型产业,尤其是要大力扶植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和技术咨询。如在金融政策上,应增加中小企业开业贷款额,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的开发投资,为中小企业筹借外部资金;在税收政策上,通过减免政策,有效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中小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必将有效吸收衰退产业调整所带来的大量失业人员,从而减轻地方政府的就业压力。总之,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区域衰退产业的调整与再生,并有效地增强产业衰退地区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注释:

①资产专用性有4种类型:地点的专用性;物质资产的专用性;专项资产;人力资产的专用性。本文主要分析物质资产的专用性。参见贝赞可、德雷诺夫、尚利、谢弗:《战略经济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② 参见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1-511页。

③ 参见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403页。

④ Prahalad.C.K and Hamel,Gary:The Core Competences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⑤ 陆国庆:《衰退产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0页。

⑥ 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⑦ 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

标签:;  ;  

区域衰退产业的退出粘性及其突破_产业转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