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香, 迟玉森[1]2002年在《海带下脚料中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海带加工下脚料为原料提取多糖。浸提液以酒精分离,得到叁种多糖组分。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实验发现,其中的一种多糖组分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有较大的影响。急性毒性实验证明该组分为实际无毒物质。
张桂香[2]2001年在《海带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带是一类大型的藻类,在我国种植面积很广。海带又是一种药食皆可的食品,在我国有着悠久的食用历史。本论文以海带下脚料为原料,进行海带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首先论文建立了多糖的定性与定量测定方法。多糖的测定方法有多种,论文以氧化类显色剂硝酸银为显色剂,进行多糖的定性测定;以硫酸-苯酚法作为定量测定的依据。 然后,论文进行了海带多糖提取参数的研究。实验发现,海带多糖溶出量随提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材料海带下脚料的处理方式、浸提剂水的加入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等。 在原材料预处理方式上,论文采用两种方式,即海带高压处理后浸提、海带不经高压处理而直接浸提。结果发现,高压处理的海带,其浸提液中多糖含量明显增加,是未经高压处理的3倍多,可达30230μg%g干海带下脚料(W/W)左右。 在浸提剂水的加入量上,论文采用高压处理后的海带,按照海带∶水分别为1∶10,1∶20,1∶30,1∶40,1∶50的比例加入水,结果发现,在海带∶水=1∶30 浸提时,浸提液中多糖含量最高。 在浸提温度上,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浸提液中多糖含量增加;但当温度超过70℃以后,浸提液中多糖含量增加不明显。 在浸提时间上,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浸出液中多糖的含量在增加;但在超过8h后,时间对多糖溶出量影响不大。 对浸提液论文进行了小鼠S-180肿瘤实验。结果发现,海带浸提液具有较好的抑瘤作用,但其抑瘤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浸提液浓度等。山正师厄人学硕士玖位研义生伍业论人 牙仆多糙的混取及真对小伍机怀又叹功陇影响的研玩 在浸提液浸提温度上,随温度的升高,浸提液抑瘤性增加,但在超过70CC以后,浸提液抑瘤性减弱。 在浸提时问上,随着浸提时间的延仰,浸提液抑瘤性增加,但在达到gb以后,抑瘤性减弱。 同一浸提液浓缩至高浓度时,其抑瘤性减弱,甚至促进肿瘤生长;将浸提液稀释至低浓度时,抑瘤性增强。 对悔带浸提液论文进行了初步的分离。浸提液以酒精进行沉淀,在分别加至30o酒精浓度、60O酒精浓度、80O酒精浓度时,得到叁种粗多糖组分。将叁种粕多糖组分分别以酒糙再次分离,得到叁种多糖组分即*丁、*l、*人。 对这叁种多糖组分即 *X、*L、*L,论文进行了小鼠机体免疫力实验。通过小鼠足路增厚实验、小鼠碳廓清实验。小鼠血清溶血素实验、对小鼠免疫器官影响实验、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实验等,发现多糖组分DT。具有较好的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但其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以sing/ml自DT;作用显着。 以DT,的高、中、低四个剂量组(10000mg八g。2500gg从g。1250 mg/kg。1000mg/kg),对小鼠一次性灌胃 lml,观察两周,求得该受试物的 LD刊为大于 10000mg从g体重,属于无毒物质。 论文最后对悔带多糖的应用;做了初步的研究。海带多糖是一种较好的免疫促进剂,因而对健康人来说,它是一种较好的保傻剂;对病人来说,是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品。以海带多糖为原料,可制成多种休闲食品,如海带多糖果冻、海带多糖饼干、海带多糖饮料等;也可制成多种日常食品,如海带多糖挂面、悔带多糖豆腐等;还可制成各种胶囊、片剂、冲剂等药品。全方位的开发海带多糖产品,有着广阔的前景。
汪岩[3]2013年在《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凤尾菇作为一种真菌类,其发酵产生的菌丝体多糖,添加到饲料中对动物具有抗氧化,调节免疫,抗肿瘤等生物学活性,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对凤尾菇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筛选,测定了凤尾菇液体发酵生长曲线;不同发酵温度,装液量,接种量,转数下凤尾菇液体发酵菌丝体含量和多糖含量的单因素筛选和正交分析;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凤尾菇菌丝体生物量在3~7d呈现对数增长,第9d达到最大值9.26mg/mL;随着菌丝体的生长开始,还原糖量因消耗而开始迅速下降,当菌丝体生长量进入稳定期和衰退期后,还原糖量维持在12mg/ml;发酵液PH值维持在5.5左右。2.凤尾菇发酵液中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单因素筛选中:菌丝体量和菌丝体多糖量受发酵条件的影响一致,在28°时,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0.2mg/ml,4.71%;在装液量75ml时,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量达到峰值,分别为9.9mg/ml,4.91%;在转数的影响中,120r/min为凤尾菇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产量的峰值分别为10.02mg/ml,4.78%左右,接种量对凤尾菇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量影响中曲线呈现先升高再降低,在6%的接种量下达到峰值,菌丝体量和多糖量为10.3mg/ml,4.75%;正交试验结果中凤尾菇菌丝体和菌丝体多糖量得出最优水平为A2B1C2D3,,菌丝体含量为9.98mg/ml,菌丝体多糖含量为4.95%。3.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率为4.69%4.凤尾菇菌丝体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中:在5mg/ml表现出最大的抗氧化活性,其对羟基自由基清除力为58.9%,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率达为40%,对DPPH清除率为90.1%,对红细胞的氧化溶血抑制率为39.1%,对脂质过氧化抑制率为22.1%。5.凤尾菇菌丝体多糖对小鼠血清中的SOD,T-AOC,GSH-px活性:凤尾菇菌丝体多糖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
张占军[4]2012年在《薤白多糖的制备、性质、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有关多糖的研究已成为天然药物及保健品研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大部分制药公司都有糖类药物研发项目。作为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已发现多糖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及免疫调节等多种功能。薤白(Allium macrostemon Bunge)为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平原地区,多食用,其干燥鳞茎也可入药。截至目前,对薤白的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其挥发油及单体化合物等方面,有关薤白多糖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尚未做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鉴于此,为了对现代多糖类保健食品或糖类药物的开发奠定技术基础,为薤白及其方剂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理论上、学术上及生产实践上为我国活性多糖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本文拟对薤白多糖从提取工艺优化、纯品制备、结构分析鉴定、活性筛选评价及结构和功能的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释,不仅有助于充分开发利用我国的葱属植物资源,拓宽其应用范围,而且对于其做为传统药物作用机制的揭示,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本文首先以单因素提取实验为基础,结合响应面优化法,对薤白多糖的分离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出实现薤白多糖高效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采用分步醇沉技术对薤白多糖水浸提液进行分段沉降,得到薤白粗多糖。而后采用离子交换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相结合的方法,纯化分离得到均一多糖。通过对薤白多糖的总糖含量(苯酚-硫酸法)、蛋白质含量(考马斯亮蓝法)、糖醛酸含量(硫酸-间羟联苯法)、硫酸基含量(氯化钡-明胶比色法)的测定,初步了解其理化性质,然后应用GC、HPLC、IR、NMR、GC/MS等仪器及结合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等化学手段分析薤白多糖,探讨薤白多糖各纯化组分的分子量、单糖组成、结构特征。最后对薤白多糖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抑菌活性、神经营养活性以及小鼠体内化学急性肝损伤等模型进行活性筛选,评价其活性,并探讨了薤白多糖活性与结构的初步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薤白多糖提取条件的响应面法优化研究本研究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薤白多糖提取工艺条件。首先选择提取温度、水料比、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比较多糖得率,确定提取温度90℃、水料比12mL/g、提取时间90min及提取次数2次为中心实验点。在此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进行4因素3水平响应曲面法实验,同时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优化出薤白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7℃,水料比12mL/g,提取时间100min以及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薤白多糖得率预测值为25.51%,实验值为25.49%,数据分析表明实验值与预测值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此优化条件的得出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薤白多糖提供了基础实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依据。2、多糖提取、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及结构分析通过对薤白干燥鳞茎进行预处理后,经干燥、粉碎、热水提取、40%,60%和80%乙醇分步沉淀、离心,冻干,分别得到叁种级分的薤白粗多糖AMP40、AMP60和AMP80,其提取率分别为3.2%、11.8%和9.8%。AMP40、AMP60和AMP80再经过阴离子交换色谱(DEAE-纤维素)和凝胶过滤色谱(Sephadex G-100)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四个薤白多糖纯化组分(AMP40-1、AMP40-2、AMP60-1和AMP80-1)。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硫酸-间羟联苯法、氯化钡-明胶法对薤白粗多糖(AMP40、AMP60及AMP80)和纯化组分(AMP40-1、AMP40-2、AMP60-1及AMP80-1)中总糖、蛋白质、糖醛酸、硫酸基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多糖组分不含蛋白质,硫酸基含量普遍较低,但薤白粗多糖AMP40的糖醛酸含量达12.56%,远高于AMP60和AMP80, AMP40经纯化后,AMP40-2中糖醛酸的含量更是高达30.22%,远高于其它薤白多糖。采用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对薤白多糖纯化组分AMP40-1. AMP40-2. AMP60-1及AMP80-1的均一性进行了鉴定,同时测定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2kDa、105.0kDa、11.2kDa和8.1kDa,表明酸性多糖AMP40-2相比其它薤白多糖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质量。通过气相色谱分析了各多糖的单糖组成,AMP40-1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阿拉伯糖:葡萄糖=1.00:5.03;AMP40-2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1.41:2.34:1.62:1.00;AMP60-1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9.73:1.10:1.00; AMP80-1单糖组成及摩尔比为:阿拉伯糖:葡萄糖=1.00:2.41。结果表明,AMP40-2目比其它多糖拥有更为复杂的单糖组成。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AMP40-1、AMP40-2、AMP60-1及AMP80-1四种多糖均主要为吡喃糖的糖苷键构型,且其中AMP40-2既有β-型糖苷键,又存在仅α-型糖苷键连接。在1741cm-1处出现强吸收峰进一步验证了AMP40-2中的高糖醛酸含量。紫外光谱分析显示薤白多糖在260-280nm处均未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说明薤白多糖不含核酸和蛋白质。薤白多糖样品(AMP40-1、AMP40-2、AMP60-1及AMP80-1)通过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FT-IR、GC/MS以及NMR技术对其糖苷键连接方式、糖链分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MP40-1中各糖苷主要以β-吡喃糖形式存在,以1,2-葡萄糖残基和1,2-阿拉伯糖残基构成主链,同时以葡萄糖为非还原末端,含有1,2,6-葡萄糖分支的杂多糖;AMP40-2其主链主要由Glc(1→6)和Gal(1→6)连接组成,支链由Rha(1→2)构成,分支点位于Glc(1→6)的C-2处,末端残基为Glc、Rha及Ara,各糖苷主要以吡喃糖形式存在,且糖苷键构型存在α型和β型两种构型;AMP60-1主要由Glc(1→2)和Ara(1→5)构成主链,以Gal(1→6)和Glc(1→6)为支链,分支点位于Glc(1→2)的C-6处,末端残基为Ara,各糖苷主要以β-吡喃糖形式存在;AMP80-1王链主要由Glc(1→2)连接组成,支链由Glc(1→6)构成,分支点位于Glc(1→2的C-6处,以葡萄糖和阿拉伯糖为非还原末端,各糖苷主要以β-吡喃糖形式存在。同时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薤白多糖AMP40-2具有叁股螺旋结构。3、薤白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通过测定薤白多糖清除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清除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能力,分别评价了薤白粗多糖(AMP40、AMP60和AMP80)及其纯化组分(AMP40-1、 AMP40-2、AMP60-1和AMP80-1)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AMP40-2在大多数抗氧化评价体系中比其它薤白多糖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对比其它薤白多糖表明其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与其较高的分子量,较高的糖醛酸含量以及较为复杂的单糖组成有关。采用CC14肝损伤模型评价了薤白多糖(AMP40、AMP60和AMP80)的体内抗氧化能力,结果发现,通过预先灌胃不同剂量的薤白多糖AMP40,可以抑制小鼠化学性急性肝损伤的发生使肝中毒的各项生化指标趋于正常值,表明薤白多糖AMP40具有一定的肝保护作用。与AMP60及AMP80相比,AMP40在所含多糖分子量大小及糖醛酸含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也说明多糖的肝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述因素密切相关。4、薤白多糖抑菌、抑瘤及神经营养活性研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葱属植物薤白中薤白水煮部分(AMW)、薤白醇提部分(AWE)和薤白多糖部分(AMP)进行了抑茵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葱属植物薤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抑菌成分主要存在于醇提部分,可能为挥发油或其它小分子物质,而薤白多糖(水溶性大分子)部分的抗菌活性较弱。采用MTT法对薤白多糖纯化组分(AMP40-1、AMP40-2、AMP60-1和AMP80-1)在体外抑制人肺癌细胞A549和人胃癌细胞BGC-823(?)勺增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AMP40-1、AMP60-1和AMP80-1叁种薤白多糖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不具有抑制作用,而AMP40-2对人肺癌细胞A549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实验范围内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增殖实验结果表明,薤白多糖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BGC-823细胞的增殖,且抑制作用与多糖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也进一步表明薤白多糖对癌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强弱与其多糖分子量的大小、糖醛酸含量的高低以及单糖组成等因素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通过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培养体系,对薤白多糖纯化组分(AMP40-1、AMP40-2、AMP60-1和AMP80-1)进行了神经营养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薤白多糖AMP40-2对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具有一定的促分化作用,即AMP40-2具有一定的神经营养活性。
刘亦洋, 饶小勇, 王鹏龙, 热增才旦, 朱冬青[5]2018年在《天然免疫调节活性多糖类成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糖具有独特且广泛的生物活性,是许多中草药的主要活性物质,近年来因其显着的免疫调节作用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本文以多糖来源为主线,按生物进化程度,依次从低等植物的菌类、藻类过渡到高等植物的40个科,系统阐释多糖的来源,发现多糖主要发源于菊科、禾本科等7个科植物中;动物来源多糖则主要发现于软体动物门生物,且随着动物进化程度的升高,该类多糖较少出现。本文可为此类多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文献依据。
李新明[6]2008年在《微波固态合成低聚糖及其对小鼠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微波固态合成低聚糖以单糖或双糖为反应物,其反应速度快,合成产率高且清洁无污染。本研究以甘露糖和葡萄糖为反应物,在微波加热条件下固态合成低聚糖混合物,探索了合适的反应条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离,并对合成初产物进行成分分析,研究其抗氧化和免疫活性。优化实验表明利用微波固态合成葡低聚糖的最适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1000瓦,微波处理时间9 min,引发剂的添加量30%,催化剂的添加量为4%。合成产率为76.56%,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初产物葡寡糖中二糖占20.81%,叁糖占15.50%,四糖占10.84%,五糖占7.79%,六糖及其以上占21.63%。利用微波固态合成甘露低聚糖的最适反应条件为:微波功率1000瓦,微波处理时间4min,引发剂的添加量15%,催化剂的添加量为3%,合成产率为86.50%。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初产物甘露低聚糖各成分组成如下:单糖占13.50%,二糖占3.82%,叁糖占7.56%,四糖占6.84%,五糖占4.77%,六糖占5.54%,七糖及其以上占57.97%。微波固态合成的甘露低聚糖体外可有效清除羟自由基(?OH)且IC50 =4mg/mL。动物实验表明,高脂模型与衰老模型小鼠体内氧化应激增加,经甘露低聚糖饲喂之后,结果证实,与模型对照组比,甘露低聚糖日粮组小鼠的血浆、肝脏、胰腺、小肠、十二指肠、大肠可较对照组(高脂日粮组)显着提高羟自由基(NO-)的清除率,显着增强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Na+-K+-AT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5),提高小鼠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减少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故合成的甘露低聚糖可有效清除小鼠体内自由基、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强小鼠的抗氧化水平。另外,动物衰老造模后,组织各项免疫指标显着下降(P<0.05)。与衰老对照组相比,甘露低聚糖日粮饲喂小鼠,显着提高衰老小鼠的肝脏、肾脏、胸腺和脾脏指数及血清中IgG、IgA、IgM水平(P<0.05);同时,饲喂甘露低聚糖日粮的衰老模型小鼠在ConA刺激下胸腺T细胞的增殖指数和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也较衰老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故合成甘露低聚糖日粮可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
满红霞, 黄丽, 那凯歌, 谭巧云, 杨永寿[7]2014年在《药用昆虫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美洲大蠊作为1种昆虫药获得了人们的密切关注,它不仅成本低,而且药效良好,在医药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综述美洲大蠊的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文献资料,分析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廖卫波, 李晶, 田莹莹, 李雪, 王亚敏[8]2018年在《中药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固体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纳米混悬技术为解决中药难溶性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溶解度障碍、溶出速率不佳以及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在中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有利于拓展中药应用、实现中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该文概述了中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和固体化方式,旨在纳米混悬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借鉴。
吴宇锋, 颜美秋[9]2018年在《桦褐孔菌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桦褐孔菌是一种传统的药用真菌,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肿瘤、增强免疫、抗氧化、降血糖等。随着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改变,糖尿病逐年高发,桦褐孔菌在糖尿病防治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日益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该文综述了桦褐孔菌国内外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相关进展,以期为其在抗糖尿病方面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殷梵钧, 项睿洁, 景灵洋, 陈敏迪, 郭炜[10]2018年在《桑黄降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桑黄作为一种药食两用型真菌,具有降血脂、抗肿瘤、调节机体免疫力、调节新陈代谢等多种功效。由于桑黄珍贵的食、药用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该文将对桑黄在降血脂及抗氧化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述,为今后在该方面的开发应用理清思路。
参考文献:
[1]. 海带下脚料中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 张桂香, 迟玉森. 食品科学. 2002
[2]. 海带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张桂香.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3]. 凤尾菇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及其对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D]. 汪岩. 延边大学. 2013
[4]. 薤白多糖的制备、性质、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张占军.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5]. 天然免疫调节活性多糖类成分研究进展[J]. 刘亦洋, 饶小勇, 王鹏龙, 热增才旦, 朱冬青. 江西中医药. 2018
[6]. 微波固态合成低聚糖及其对小鼠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研究[D]. 李新明. 江南大学. 2008
[7]. 药用昆虫美洲大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满红霞, 黄丽, 那凯歌, 谭巧云, 杨永寿. 抗感染药学. 2014
[8]. 中药纳米混悬剂制备及固体化研究进展[J]. 廖卫波, 李晶, 田莹莹, 李雪, 王亚敏. 中药材. 2018
[9]. 桦褐孔菌降血糖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吴宇锋, 颜美秋. 中药材. 2018
[10]. 桑黄降血脂及抗氧化功能研究进展[J]. 殷梵钧, 项睿洁, 景灵洋, 陈敏迪, 郭炜. 中药材. 2018